登陆注册
17513900000054

第54章

染法聚诸业义有十六门(身等三业 三性业 三受报业 三界系业 三时报业 曲秽浊三业 黑白等四业 五逆业 六业 七不善律仪 八种语 九业 十不善业道 十四垢业 十六恶律仪 饮酒三十五失)。

身等三业五门分别(释名辨性一 辨相二 开合广略三 轻重四 上下五)

第一释名。辨其体性。色形聚积。名之为身。起说之门。说之为口。伺缘名意。依斯起作。故名身业乃至意业。名字如是。体性云何。身业有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言作业者。论释不同。依如毗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色入所摄。彼说身作。是碍性故。色聚所收。是实法色眼所行故。色入所摄。所谓高下正不正等。若依成实。三聚法中。色聚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色义同前。以何义故。十二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之中。实色非业。凡是业者。要是假色。相续之中。有损有益。方名为业。故成实言。余处生时。能有损益。名之为业。相续之中。后起异前。名余处生。大乘法中。实有作业。相续乃成。义有两兼。不得偏取。作业如是。无作业者。依如毗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此无作色。非眼所行。唯意识知。故法入摄。若依成实。三聚法中。是其非色非心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彼宗不说有无作色。良以无作不同形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故曰非心。为意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义有两兼。是身业故。得名为色。无色心相。名非色心。身业如是。口业亦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言作业者。论释不同。依如毗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声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是实法声耳所行故。声入所摄。彼宗不说有假名声以为业矣。若依成实。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碍性故。色法所收。是假名声意所行故。法入所摄。相续之中。方有损益。故名为假。无作业者。论释亦异。依如毗昙。三聚法中色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色性故。色聚所收。是无作法意所行故。法入所摄。若依成实。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碍。故名非色。不同情虑。故曰非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口业之相。类身可知。意业之中。诸论不同。依如毗昙。但有作业。无无作业。故彼论言。以三种故。意无无作。言三种者。谓善恶等三性法也。色法之中。三性并故。善身口边有恶无作。恶身口边有善无作。心法不尔。善恶不并。善心之中。无恶无作。恶心之中。无善无作。以是义故。但有作业。然彼作业。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是心数中思数为体。故心法收。是意所行故法入摄。若依成实。意地具有作无作业。故彼论言。无有因缘令使意地无无作业。彼说作业与毗昙同。所言异者。不说心外别有思体。故彼论言。思若非意。更复说何以为意业。意行缘中说名为思。无作业者。三聚法中非色心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不同形碍。复非情虑。说非色心。意所行故法入所摄。大乘法中有作无作。其中作业。思数为体。三聚法中心法所收。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无作业者。是心业故。得言是心。非心相故。得言非心。十二入中法入所摄。意业如是(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身业之中有其三种。善恶无记。善中有二。一止二作。离身三邪是名为止。礼拜等事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作心不礼拜等。是名为止。作身三恶杀盗邪淫。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身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问曰。善恶止业之中。舍彼恶作。以为善止。舍彼善作。以为恶止。无记之中。何不舍彼善恶二作以之为止。乃舍无记作起之业。以为止乎。若无记中。还舍无记所作之业以为止者。善中之止。还应止彼善中之作不舍恶作。恶亦同尔。释言。不类善恶二门。正相违返。正相违故。有二相翻。一总二别。总而论之。以善对恶。以恶对善。别而论之。善中之止。必翻恶作。恶中之止。必翻善作。无记望彼善恶二门非正相违。非正违故。唯总相翻。无别相翻。总相翻故。无记翻彼善恶二门。不别翻故。无记之止。不翻善恶二门之作。无记之作。不翻善恶二门之止。当分之中。止作相翻。口业亦三。善恶无记。善中有二。一止二作。离口四过。是名为止。读诵赞叹如法之音。是名为作。不善亦二。一止二作。不读诵等。是名为止。作口四过。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舍无记心所起口业。是名为止。起名为作。意业亦三。善恶无记。善有二种。一止二作。止离一切不善业思。是名为止。起善业思。是名为作。恶中亦二。一止二作。要期之心。止离善思。名之为止。起恶业思。是名为作。无记亦二。一止二作。止离威仪工巧等心。名之为止。起此名作。问曰。杀生劫盗邪淫是身作者。口教他杀。仙人忿怒杀乾陀罗一国人民。是何业乎。论释不同。若依毗昙。是身业摄。究竟成杀。要在身故。口教杀者。所教之人要身断命。方始成业。仙人忿怒而杀人者。近住鬼神知仙意故。害彼国人。若依成实。口教杀者。则是口业。意嗔杀者。则是意业。故彼成实三邪品云。口亦能教。意亦能为。但身多故。名为身业。余业道中。互造例然。邪淫一种。唯是身作。以其成业要在身故。如涅槃说。此三业中意名正业。身口二种。名为期业。期谓期会。从其业思。期会集成。在于身口。故名期业。又彼经言。意直名业。身口二业。名为业果。以从业思成身口故(此二门竟)。

次明开合广略之义。开合不定。或总为一。通名为业。或分为二。一者作业。二无作业。此如上辨。或说为三。于中有三。一就具分别。谓身口意三种之业。二随义分别。一者作业。所谓身口二种作业。二无作业。所谓身口无作之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所谓意业。三就性分别。所谓善恶无记之业。或说为四。谓黑白等四种之业。或说为五。如杂心说。身业有二。作与无作。口业亦尔。则以为四。意唯有作。通前说五。若依成实。意地亦有作无作业。若从是义。说业为六。或分为九。身口意业各有三种。善恶无记。则为九也。又如成实九业品中。更说为九。何者是乎。彼说欲界有其三种。一是作业。二无作业。三者非作非无作业。此如上辨。色界亦尔。则以为六。无色有二。一无作业。二者非作非无作业。通前为八。及无漏业。通前为九。或分十三。如毗昙说。身口有五。一者善作。二不善作。三无记作。无作有二。通前为五。无作二者。一善无作。二恶无作。无记羸劣不发无作。身业既然。口业亦尔。则以为十。意地唯有三种作业。通前十三。若依成实。意地亦有善恶无作。据斯以论。业有十五。或复说为二十三业。善业有十。谓不杀等。不善亦十。谓杀盗等。通身口意三种无记。便是二十三种业也。广以分之。数别难穷(此三门竟)。

次辨三业轻重之义。三业之中。何者最重。于中先以身口二业。对彼意业以辨轻重。后别论之。言以身口对意辨者。意业最重。一切身口。由意成故。又恶业中邪见最重。能断善根。作一阐提。善业之中。三乘出道最为殊胜。世间之中。非想业胜。皆是心作。故知意重。次就三业别明轻重。身中最重。出佛身血。口中最重。所谓破僧谤方等经。意中最重。所谓邪见恶业。如是善业之中。菩提之业最以为重。此三种中。身轻口中意为最重(此四门竟)。

次辨上下得报不同。如龙树说。不善有三。谓下中上。下生饿鬼。中生畜生。上生地狱。善中亦三。谓下中上。下生修罗。中生人中。上生天生。又更分别。恶有四品。谓下中上及与上上。下生修罗。中生饿鬼。上生畜生。上上之者生地狱中。善中亦四。下者生人。中者生天。上品之者。得二乘果。上上之者。得无上果。又涅槃中善分四品。下生郁单。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阎浮提。盖乃对道以分上下。彼郁单越。不任受道。下善生之。中上二品。生处难解。若对道法。中品之善。应生瞿耶。上生弗婆。但彼经中中上两品。约报分耳。南阎浮提。受道中胜。上善生之。若对果报。以分四品。下生阎浮。中生弗婆。上生瞿耶。上上之者。生郁单越。三业之义。略辨如是。

三性业义三门分别(释名辨体一 分相二 就人分别三)

第一门中释名辨体。三性业者。所谓善恶及与无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此违与顺。如下五品十善中释。非违非顺说为无记。解有两义。一对果分别。中容之业。不能记得苦乐两报。故名无记。二就说分别。中容之业。如来不记为善为恶。故名无记。名义如是。体性云何。善有二种。一者生得宿习今成。二者方便对缘新起。不善唯一。不分生得方便之别。何故如是。一切恶法。皆由过去久习性成。不假现在。方便修起。为是不分。无记有四。所谓报生威仪工巧及与变化。苦乐两报。名为报生。进止往来。是其威仪。营世生务。说为工巧。十四化等。名为变化(此一门竟)。

次辨其相。相别有五。一约世法以为三性。一切凡圣身口意中止作两善。斯名为善。止作两恶。齐名不善。报生威仪工巧变化。通名无记。二约出家道法分别。一切凡圣身口意中止作两善。名之为善。止作两恶。齐名不善。报生无记威仪工巧及与变化。义别有三。如律中说。顺法所作。斯名为善。违法所作。通名不善。非违顺者。说为无记。三对果分别。生乐名善。生苦不善。不能生者。说为无记。于此门中。凡夫学人身口意中止作两善。名之为善。能生乐故。止作两恶。齐名不善能生苦故。报生威仪工巧变化。说为无记。不能生故。无学圣人。一切所作。通名无记。不能记得未来果故。故地持中。罗汉所犯名为无记突吉罗罪。罪既无记。善等亦然。四对理分别。理谓空理。顺理名善。违理不善。非违非顺。说为无记。于此门中。凡夫所作善恶无记。悉名不善。取性心起。违空理故。三乘圣人顺理之行。名之为善。三乘圣人随事所作。说为无记。五对实分别。实谓不空如来藏性。于此实性。顺名为善。违名不善。非违非顺说为无记。于此门中。诸佛菩萨真证行德。名之为善。凡夫二乘一切所作。悉名不善。菩萨法中缘修无漏。亦善不善。相顺名善。以性违故。说为不善。余非情法。说为无记(此二门竟)。

次就人论。人谓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及佛。凡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如来一人。大小不同。小乘法中。宣说如来有善无记无不善业。如杂心说。又如成实。佛报无记。余德是善。大乘法中。宣说如来一向是善无恶无记。故地持云。唯有如来。一切皆善。大智论中。亦同此说。故彼宣说十八不共一向是善。三性之业。略之云尔。

三受报业义三门分别(释名一 辨相二 就处分别三)

第一释名。言三受者。所谓苦乐不苦不乐。逼恼名苦。适悦名乐。中容之受。舍前二种。是故名为不苦不乐。亦名舍受。所言业者。善恶等因起作三受。故名为业。问曰。善恶能生五阴。以何义故。偏云受业不说色业想等业乎。如成实论三受品说。受是实报。故云受业。余是名报。故阙不论。言受实者。苦乐等报。正酬过去善恶之因。故名实报。自余色等。非是正对善恶二因。故不名实。但是相从说以为报。故曰名报。彼论复言。受是最胜。故云受业。余者不如。所以不说。所言胜者。酬因明显生欣生厌。其力功强。故名为胜。余不如是。故名不如。彼论复言。受于缘中相别可得。故云受业。余不如是。废而不论。云何受心缘中可得。如人说言火苦火乐。如是一切。以受缘中发生差别。酬报义显。故名受业(此一门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噬魂之旅

    噬魂之旅

    一位神秘的老者将林东的心脏用一块石头代替了,但没想到去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林东发誓要用他的能力保护好他爱的和爱他的人
  • 网王之缘

    网王之缘

    不喜勿进,我是第一次写小说,表见怪,看过后请给意见
  •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故事(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两千年前的《诗经》,在开篇就为我们描述了男女相恋。中国古代最为人称道的爱情故事,莫过于那些才子佳人的相知与相守的感人轶事!其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坚守,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无不深深感动着一代代的人!古人读书的最好境遇或许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而茫茫凡尘能有一位红颜知己可谓人生之幸事!
  • 床下有妃

    床下有妃

    十八线女演员的穿越故事,当替身,被困大火当中,穿越剧本《床下有妃》,龙套变女主!我的剧本我做主,装傻充愣,卖萌撒娇,专业演员演技爆表,寻找放火真凶,得知姻缘计谋,智斗内外情敌,傻女也有桃花开,中秋宫会露锋芒,王爷夫君入我怀。夫君太厉害,总有坏人害,王妃虽然傻,虐到你变傻,傻千金浴火重生,“傻”妃传奇就此上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阴妻当道

    阴妻当道

    在姥姥头七那天,她老人家又回来了,还给我张罗了个新媳妇儿……
  • 祖宰

    祖宰

    万中无一的双生武魂却是百年难遇的双生废物魂,林天发现,自己的武魂原来不是废武魂,而是绝世武魂,从此林天开启了一条逆天之路。祖境之中我为祖宰!
  • 异世女邪凰

    异世女邪凰

    她,冷漓落,华夏隐门下任首领,惨死重生在落翼大陆。重生的她带着胎毒,丑八怪?体弱多病?废人?七年后,杀母之仇,毁容之恨,她要一一讨还!夺宝玉,收神兽,闯地狱,抢灵魂,杀死神!伤她者,死!伤她身边者,生不如死!八大守护者齐聚,异世天变!
  • 世界文化生活百科

    世界文化生活百科

    智慧创造着文明,知识丰富着社会,好像太阳和月亮,照亮我们绿色的地球。
  • 历代名人咏四川

    历代名人咏四川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四川就产生过灿烂的古蜀文明,秦汉时代即号称“天府之国”,三国时代建立过与中原、东吴鼎立的蜀汉政权;四川是首都文化的发源地,区内的峨眉山为佛教名山;川酒、川茶、川菜、川剧等,是四川地域文化的结晶,早已起向世界,名扬四海。自古人文多入蜀,剑门蜀道、嘉州峨眉、长江三峡自古以来就是诗歌之路。而世世代代的读者,大都通过这些诗词了解了四川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 The Origin of the Distinction of Ranks

    The Origin of the Distinction of Rank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