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相城隍庙
白相城隍庙,是上海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
城,一般指城墙;隍,则是护城河。祭祀城隍,意味着城市建设发展后,族姓地祗祭祀的扩大。据《周礼》记载,古代有八种祭祀,城隍即是其中之一。上海是一个通商大都,它的城隍庙也成了全国和国际通商贸易的保佑神。
有趣的是这里最初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却变成了特色商店密集、园林环境优雅、游客来往穿梭的好地方。人们来这里“白相”,并非为祭祀,更多是为了休闲和购物,享受紧张工作以后的一份轻松,还可以买到各种各样别处难以寻觅的小商品。
上海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此后数百年间,屡经修葺,新庙于1927年正式落成。城隍庙主肃穆庄严的面容,和十殿阎王、十八层地狱鬼卒威风凛凛、杀气汹汹的模样,令人过目难忘。
人们常常认为,人死了以后就要归城隍管辖,所以办丧事的时候,举家身披白衣,腰系麻绳到城隍庙进七天香,祈祷城隍爷给新来的“人”,在阴曹地府安排一个好去处。这种风俗叫作“烧七香”。为了表示虔诚,人们在“烧七香”的时候必须戒荤,因为大街上找不到一家素斋店,烧香人只能回家用餐。光绪年间,有一位姓徐的商人在方浜路的城隍庙正门西隔壁,开了一家叫“隆顺馆”的素菜馆,楼上供应素斋,楼下供应素面,这就是上海最早的素菜馆。
世俗生活的力量,足以让老城隍庙成为五光十色的传统文化的集结地。
“西风响,蟹脚痒”,金秋十月是吃蟹的大好时光。阳澄湖出产的大闸蟹,历来最负盛名。章太炎先生的夫人汤国梨女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不是阳城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把人们对阳澄湖大闸蟹的喜爱都表达出来了。在上海,以蟹筵闻名的要数“王宝和酒家”。王宝和的前身“宝裕酒店”是上海最早专营绍兴老酒的酒店。
清康熙年间,清政府实行“弛海禁”政策,放宽了对近海航运的限制,浙江沿海与上海的贸易开始活跃起来。乾隆年间,浙江绍兴人王某在上海东门外的里咸瓜街开设了一家宝裕酒店,主要销售绍兴黄酒。光绪年间,宝裕酒店后人王方伯继承祖业,他喜欢结交文人墨客,经常邀请上海名人和士绅来店里饮酒作诗,泼墨作画。还印制了“宝裕酒券”作笔润,这一举动颇受文人墨客的欣赏。
光绪之后,咸瓜街成为冰鲜交易市场(即鱼市),宝裕酒店打算迁入城内。兄弟俩将产业一分为二,取店名为“王宝和”与“王裕和”。王宝和酒店每年八月以后开始供应大闸蟹,并经常举行金秋蟹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