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58900000021

第21章 成人的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成人在生活中承受着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将使成人的心理健康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极大地影响成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甚至发生心理疾病。那么,成人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怎样进行自我调适,使自己的心理达到健康呢?本章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何谓心理健康?迄今为止,尚无定论,很多学者对其概念都曾作过叙述。精神病学家灵格尔(K.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能有满足感或仅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学家英格里西(H.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所作的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波孟(W.Boehm)提出:心理健康应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应该是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行为既能被社会环境所接受,又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有良好的情绪和自制能力。由此可见,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但以上见解对于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很有启发。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概念的内涵是指心理与个体和社会适应完好的一种状态,可理解为心理活动正常,人格完善,无异常心理活动和心理疾病。其外延则指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亦即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界定心理健康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心理健康的一个最基本特性是它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如在有些情况下(应急、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等),很难判定心理活动是正常,还是异常。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正常与异常又有实质的差别,比如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一看便知。正是这种相对性,困扰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标准的划定。因而,在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相对的,企图找出一种绝对的区分标准用来鉴别心理是否健康是行不通的。

2.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客观环境、主观经验、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文化等。规定区分标准往往受规定者对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看法以及方法论的影响,因而,心理健康的区分标准也就是多种多样,较难有统一公认的标准。

3.心理健康与否是指一个人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存在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短暂的、偶然的现象。偶然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如应急状况下的过激行为,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

4.心理健康标准中各要素的有机整合,才能够构成较完整的健康。组成心理健康标准的多种要素,表现在某一个体身上并非等程度的,而是有差异的。因而,心理不健康并非是心理处处不健康,但心理健康要素中无论哪一个缺损,都危及心理健康,引起整体功能的失调,区分时既不能以点盖面,也不能掉以轻心。

5.心理健康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因不同的社会背景而有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在鉴定心理是否健康时,就需要有不同的心理测试标准。

6.心理健康标准大多只反映社会对个体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心理条件的一般要求,而又不是最高的心理境界,所以,每一个人都应努力增进自己心理健康水平,不断进行心理调适,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使个体充分发展。

(二)心理健康区分标准的类型

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区分,一般常用“常态”与“变态”或者“正常”与“异常”来表示。常态(normal)为正常的、标准的,变态(ab-normal)则指对正常的偏离。由于心理健康的区分不像生理健康那样精确单纯,加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以及采取的方法各异,因此,心理健康的区分标准也就有多种类型。

1.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是以统计学正态分布理论为基础的、建立在心理活动存在定量性差异的假设之上。经测量以一个人心理特征的数据是否偏离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为评定依据,接近于平均值为正常,偏离正常为变态,偏离愈远,变态愈重。其方法主要是心理测量法,如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ISC)、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量表(MMPI)等是常用的工具。

统计学标准重视心理行为量的变化,与其他主观经验标准相比有其合理性、客观性、有效性,这已为专家学者所肯定和接受。但局限性在于这一标准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因为:(1)心理差异主要反映在性质方面,单纯用数量表示难以完整、准确地区分出常态与变态。如以多数人的心理特征正常为基础,就有可能出现将高智商的天才与低智商的白痴一同视为变态的情况,这显然是不合理的;(2)从统计结果难以确定所测的是什么现象。不能提供是哪些变量的作用决定了异常行为发展的信息,如智力落后究竟是由哪些智力因素影响决定的,难以确定。在这个国家、地区可能为常态,换一个地域可能成为变态,反之亦然,单凭统计数字是难以说明这一点的。正如心理学家哈斯(K.Heas)指出:“用统计的方法决定人口中普遍划分的身高、体重、鞋的尺寸等单一特征和一般情况,比用它来说明十分难以分离或测量的复杂的人格特征问题,看来更适用些。”

2.生理学标准

生理学标准即病因症状检验标准,其理论基础是正常人不存在变态的症状行为。所有的心理、行为变态都是精神病影响的结果,都可以在患者身上找到生理、生化、神经、遗传等器质性原因,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检查、心理生理测定等方法进行诊断。这一标准较为客观、准确、可靠,但适用范围比较狭小。由于到目前为止,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性精神病还没有发现明确的、一般意义上的病状表现,也查不出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

3.心理学标准

这一标准强调心理功能的健全与否是区分常态与变态的关键。艾森克(H.J.Eysenck)认为“变态性不是人们由于患有某种确定原因的精神病,而是某些心理系统的缺陷。”各种类型的变态都同心理系统的缺陷和障碍有关,此标准有较普遍的适用性。

4.社会学标准

社会学标准也叫社会适应调节标准,它是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人的行为适应是否完善。此标准认为,常态的人总是能够根据内环境(自身生理、心理环境)和外环境(自然、社会环境)的状况整合调节自身的全部心理行为活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达到自我完善与社会要求和均衡。异常人的行为不能适应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可见,这一标准强调了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心理是否健康在于三者的适应与调节,在实际中它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区分标准。其不完善之处主要是受社会制约太大,适用范围有一定局限。(1)不同社会,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行为规范可能不同,对同一行为就会有不同的评价,使用这一标准受社会、地域限制大;(2)社会行为规范并非都是正确、合理的,否则还谈什么发展、改革呢?新的社会规范、新的潮流又如何形成建立呢?因而社会适应标准的效度精确性有很大差异;(3)违反社会行为规范与心理异常两者之间并不等同,有许多心理疾病在社会行为方面无可指责,能说心理健康吗?完全以适应社会的标准来区分正常与异常还有些欠妥。

5.经验标准

经验标准即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经验来区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往往自己总能觉察出自身的一些症状,如感到身体上的不适,情绪上的痛苦、不能自己控制某些行为,主动寻找医生的帮助等,这些经验感受可以用做判定正常与否的标准之一。另外,研究者也可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临床经验来判别正常与异常。这种标准主要是以一般人对常态的已有经验作为参照点的,可因人而异,主观性甚大。

从以上论述来看,在心理健康状况的区分上,实难找出一种十全十美的、客观而又一致的标准。这些标准各有利弊,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一般来说,对于十分严重的、明显的异常心理行为,无论哪一种标准都会把它列入变态、异常、不健康的范围之内。但对于不明显的、轻微的和临界状态的异常心理则区分较难,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实际知识。总之,在实践运用中,经常根据需要将上述几种标准综合运用,特别是要注意将患者过去“正常”的表现和现在的行为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客观的判断。

(三)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前面主要从宏观上介绍了心理健康区分标准的类型,亦即从哪些途径、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区分心理健康的状况。那么,在微观上究竟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无更具体的标准?也就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对此,国内外学者也有很多论述。简述如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等提出了正常心理的十条标准,被许多人认为是“标准”的“标准”,他认为健康的人,应具备以下十条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国学者张人俊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健全的认识能力,适度的情感反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个性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许又新教授提出了较为新颖的三种标准:一是体检标准,以个人的主观体检和内心世界为准,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二是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面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如工作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三是发展标准,既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他认为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我们认为,一个人完整的心理结构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构成,并通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全面而又重点突出,能反映整体心理应有的水平。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区分标准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1.智力水平正常

智力水平正常是保证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指标。人的智力水平大体上可分为三等:超常智力、一般智力和低常智力。前两者都属于正常的智力水平。判断一个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最常用的方法是:(1)比较法,即与大多数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若远远落后,就应考虑为智力低常;(2)观察法,看其是否能基本适应生活、学习和工作,若明显不能适应且生活都不能自理,则应考虑是智力低常;(3)测验法,即用智力测检的方法来评判智力发展水平,常用智商(la)表示智力水平的程度。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D)规定智商低于70即为典型的智力落后。也有人提出智商在80、90以上属于正常范围,80以下为低常。

2.善于协调控制情绪

情绪状况较能明显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在判断心理健康中起核心作用。每个人生活在现实中,都可能遇到一些令人高兴或痛苦之事,这是必然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是否产生忧愁、焦虑或愉快高兴,而在于这些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客观存在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否恰当,而决定这一切的关键是个人能否协调控制自己的各种情绪。心理不健康者,不善于也不会协调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味陷入悲观、失望、恐惧、忧愁或激动、狂欢之中而不能自拔,成为情绪的奴隶。心理健康者则善于协调控制自己的情绪,“情与因应”“因去情复”,当喜则喜,当忧则忧,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以乐观积极的心境适应现实环境,做情绪的主人。

3.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和谐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如果说个体的发展是由生物实体向社会实体不断转化的过程,那么与人交往就是完成这个转化的必要途径,也只有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才能考虑分析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研究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朋友。如果一个人只想离群独居,终日沉默寡言,就会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别人也不愿与他接近,或者在与他人交往中处于一种“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式的关系,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则心理健康就有问题了。(2)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若违背或丧失人格,讨好他人,低三下四则是不健康的表现。(3)交往中能客观评价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诚以待人,乐于助人。对人不刻薄,不吹毛求疵,不背地里攻击他人,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否则,挑剔、怀疑、憎恶、漠不关心都不可能与人处得好,是人际关系不健康的表现。

4.人格完整统一

人格是一个人比较持久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统一的主要标志是:(1)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2)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3)人格的各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离;(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在精神障碍或心理不健康表现中,人格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形式。因此,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5.行为表现协调适度

行为是心理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健康。行为表现协调适度,即指行为表现是前后一致的、统一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既不异常敏感,也不极其迟钝。其特点有四个方面:(1)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与自己相适应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2)行为表现与社会“角色”相匹配,即与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充当的角色相一致,即为心理健康;(3)行为反应与刺激程度一致,如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适度的,主观与客观是统一的;若刺激与反应失调,可能极端敏感,也可能非常迟钝,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4)行为表现与社会合拍,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积极适应现实环境,勇于改造现实环境,有推进社会发展的创造性,倾向于自我实现和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第二节 成人心理健康的条件

对成人来讲,判断其心理是否健康,应在心理健康基本标准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以下几条。

一、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状况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评价。它是人类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健全的自我意识就是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节自己,它是在心理、智力成熟,社会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的,是衡量成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自我认识的全面性

自我可以相对区分为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自我认识的全面性就是个体能对构成自我的这三个成分有效充分地了解。

首先,是对生理自我认识,即对自己容貌躯体的认识。

其次,是对社会自我的认识,它是成人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人都希望自己在群体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有个好名声,受人尊重,这是正常的、健康的。但社会上不同的其他的群体对自己怀有不同的期望与尊重,抑或是嗤之以鼻,讽刺挖苦,这也不奇怪。如果自己总是无缘无故地感到自己在群体中间话没人应答、做事无人理会,周围人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于是自感无地自容等,则是不正常的、变态的。

再次,对心理自我的认识,即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的认识。成人的各方面已趋向或已经成熟化,应该对自己的兴趣、需要、理想、能力、气质、性格等有客观的认识。若对自己的这些方面一无所知,糊里糊涂度人生,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

(二)自我评价的准确性

人贵有自知之明,前面所讲的自我认识就是解决“知”的问题,这里的自我评价则侧重于“明”,也就是成人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社会地位的判断。心理学家柯里指出:“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不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看成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他又指出:“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此就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主客双方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遇到社会挫折,产生苦闷。”由此看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大。

(三)自我调节的积极性

自我调节是指成人根据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而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个体与现实环境保持平衡,它是自我意识的体现。自我调节良好的表现是:(1)能吸纳自己,珍惜自己的长处,不因本人某些条件优于他人而自傲,也不因某一方面低于他人而自卑,高而不傲,谦而不卑。特别能对于自己某些生理缺陷或难以改变的短处有勇气地加以接受,并正确对待;(2)能将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目标置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不做自不量力之事,勇于接受那些不可避免甚至令人不悦的现实;(3)扬长避短,承认并寻求改正不良行为和缺点的方法。

二、适当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个人心理的重要品质,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成人生活、工作在现实环境之中,应该自觉地承担并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或义务,自觉维护群体的行为规范,对共同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负责。这不仅是社会对成人的要求,也是成人心理社会化、健康化的基本标志。这里以适当的责任心作为衡量成人心理健康的条件之一,主要强调成人不能没有责任心,随心所欲,想说或想做什么,就说或做什么。凡心理变态者,精神病患者很少有责任心,从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以,适当的责任心既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也有利于个人自己,它是成人心理健康的条件之一。

三、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显得愈来愈重要,因而,人们都把人际关系和谐作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我们认为,对成人来讲,除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由于社会的复杂,人的心理的多样性,心理健康者不可能对任何人都愉快地接受,都能友好相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能在对待各种人的反应上更多地表现积极的适应倾向,这是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重要区别。其主要包括两种能力:一是主动交往能力。人与人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彼此的交往是前提,因此,主动交往、乐于交往是积极适应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二是广泛包容的能力。在交往中不但能和关系好的朋友相互包容,而且能与关系不好者相互包容,包容水平越高,人际适应性越强。当然,这里提倡的诚以待人,不是不分是非原则、一团和气的老好人。三是真诚评价的能力。看人,议人,对人要尊重、真诚。尊重别人的人格是交往的基本态度。马卡连柯曾讲:“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不要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否则,必然在损害别人的同时,得到别人疏远的回报。真诚地对人不是口是心非,当面说好,背后又说人不好,疑神疑鬼,似乎别人总是与自己过不去。另外,对别人的缺点、短处不讥笑,优点、长处不嫉妒,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具备以上三条,就能使个体保持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也能使个体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恰当的情绪表达

成人生活在现实中,必然要产生各种情绪,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无论情绪的性质如何,都会激发身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而产生一定的能量。对成人来讲,情绪的表达有一个度的问题。爆发性、破坏性的表达都是不适应的,有害的,无异于对情绪的过分压抑,正如达尔文所说:“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康德说得更好:“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此,恰当的情绪表达是成人心理成熟健康的标志之一。其特点是表达的效果利己利人,利于问题的解决。其形式有语言倾诉、活动释放、精神发泄、升华等。否则,一有怒气就大动肝火,蛮干一通,无所顾忌,不分场合,不顾影响,不计后果,反而会带来新的更大的负性情绪,这些都是心理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

五、一定的应付挫折能力

人生之路不会是鲜花、坦途、顺风之舟,更多的却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变故横生,行路坎坷,正所谓“行船走马三分险”,“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挫折人人都会遇到,成人就更加突出,情场失意、家庭变故、子女落榜、事业失败、官场落马、病魔缠身等等,都严重影响成人的心理平衡和健康。因而,成人必须要有一定的应付挫折的能力,才能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应付挫折的能力包括两方面:其一,挫折耐受力,即遭受挫折时能经受住挫折、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其二,挫折的排解力,即遭受挫折后,能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整和转变,积极改善挫折情绪,解脱挫折状态的能力。生活实践表明,心理健康的成人,在挫折面前不过分紧张,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且能找到积极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泰然处之。相反,心理不健康的成人,一遇挫折便会措手不及,陷入长时间的困扰之中不能自拔,往往用消极的方法获得内心矛盾的暂时缓和,有的可能心理变态、患精神病,也有的自绝于世,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对成人而言,是否有一定的应付挫折能力,也是衡量判断其心理是否健康的关键条件。

第三节 成人的自我调适

成人心理健康的形式经历着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其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因而,要增进和保护成人的心理健康确实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事情,它需要创设良好的外围环境,需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自我调适。尤为重要的,它是成人恢复心理平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

一、自我调适的必要性

在社会各类人中,成人的身心负荷最为沉重。(1)他们承担着成家与立业、家庭与工作的两副重担,在家庭、单位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社会要求他们担负起种种的义务和责任,如何成功地担当各种角色的义务和责任,这就给他们带来许多适应问题;(2)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又是家庭的支柱,不但需要自己照顾自己,更需要照顾别人,主要不是从社会、家庭中索取而是为之作奉献,他们是诸多矛盾的集结点,有着繁重的心理压力;(3)他们遇到的挫折较多,在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都会遇到挫折,诸如家庭中的纠纷,同事中的矛盾,工作事业不遂人意等等。这一系列的矛盾、变化带来的冲击,使成人随时有可能失去平衡而妨碍心身健康。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外力是不够的,这也就是成人要不断进行调适、自我保健的必要性。

二、自我调适的内容

成人自我调适的内容很多,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调整奋斗目标,不过分苛求自己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由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共同决定的,都有一定的限度。成人应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此付诸社会实践,确定适合自己能力的恰当的奋斗目标。超越了力所能及的范围,仅凭自己良好的愿望、热情,冲动盲目地制定宏伟目标,盲目地做事,处处与人展开竞争,结果往往是目标落空,心理受挫。不仅白白浪费了精力和时光,也给自信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发展。所以,成人应慎重制定和对待自己的奋斗目标,立足实际调整奋斗目标,切不要过分苛求自己,责备自己,不要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这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二)宣泄负性情绪,不过分压抑自己

人在生活中难免受到不良刺激,产生种种负性情绪,对此必须要加以及时合理的宣泄。比如,找朋友、同学、亲属、领导等将自己的苦闷、烦恼心情倾吐出来,不仅宣泄了负性情绪,还可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理解问题的新思路,使自己顺利克服面前的困难。如果不便于向别人倾吐,也不要压抑自己,可通过自我娱乐活动使身心获得有益的调整和放松,如弹奏乐器、下棋、看电影等。

(三)扩大人际交往,对人期望不要过高

尽管成人的家务、工作任务等比较繁重,但交往活动不可缺少。通过交往,个人能与其他人、其他群体进行联系,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伙伴、同事、朋友在一起,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也可开阔心胸,取得更多的支持和激励。值得注意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对他人期望过高,不要总是不切实际地想得到他人的什么回报。凡事都期望于人,有求于人,而不考虑其可能性,不考虑他人自身的局限性及其干扰因素,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对自己的心理干扰越大,也会使人际关系破裂。因此,成人应积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扩大人际交往,降低对他人的期望,避免失望感,这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四)增强应付挫折能力,不要庸人自扰

前已述及,应付挫折的能力主要由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构成。挫折耐受力表现为人对挫折的负荷能力,即接受现实挫折,忍辱负重的能力。它是被动适应挫折、减轻挫折情绪的一种防御机制,一般对无法挽回的外部挫折采用此法是比较明智的。挫折排解力表现为人对挫折情景的改造能力,如拼搏进取,改变现状等,它是人积极主动适应挫折、解脱挫折状态的根本措施。因而,要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胸怀宽广、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这样才能增强自己应付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切记不要庸人自扰。有些人缺乏自信而多疑、敏感、忧郁,常常自寻烦恼,自己想像出许多挫折或将现实挫折扩大化,从而使自己经常处于心神不安,极度紧张之中,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甚至导致行为紊乱,精神崩溃。所以,战胜挫折先要战胜自己。

三、自我调适的方法

由于生活中产生心理困扰及心理不健康等对每个人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很难确认出适应每个人的有效的自我调适方法。这里仅从大的方面谈谈有关自我调适的策略与方法,供参考。

(一)自我调适的策略

1.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信心。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保持自信与存在不足完全是两回事,认识到这种关系,才能做到自己相信自己,也才能有效地处理和适应各种困难和挫折。

2.灵活应付各种负性生活事件。研究表明,当遭遇不顺心的事情时,采取积极的应付方式解决问题,从长远来看这是最有效的。如恋爱失败、婚姻破裂、与上级关系紧张等。

3.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重性。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只不过时间、程度不同罢了。因而,遇到挫折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也不是什么“命”不好,其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客观地讲,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这是其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能使人奋起、成熟,增强人的创造力。自我调适的关键就在于自己能正确认识挫折的两重性,能化消极为积极,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把挫折的消极性转化为积极性,挫折也不一定对任何人都产生积极作用,它可能导致一个人奋发图强,也可能导致一个人丧失斗志,利弊得失因人而异。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那么,如何使挫折变为“垫脚石”抑或“财富”呢?总结分析挫折的教训十分重要,对成人来说既可行也可能。其思路是:(1)自己的目标是否恰当。根据主观的智力、能力、体力状况,看能否适应目标的实现,若目标过高,就适当降低或改换目标,也不要把远期目标当作近期目标;(2)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是否稳妥。如果目标切合实际,实现的可能性大,就检查确定的方法、途径是否稳妥,若“此路不通”,就要绕道而行,不要停在十字路口观望、徘徊,守株待兔,坐失良机;(3)挫折阻碍来自何方。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设法排除这些阻力;(4)争取他人、社会的支持。在采取新的行为时,要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4.保持良好心境的“十个不要”。良好心境既是自我调适的目的,也是进行自我调适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可使个人理智而有效地适应环境,对付各种压力,防止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发生。成人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应牢记以下十个不要:(1)不要总是自我贬低,过分自卑,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甚至已不可救药,那么,烦恼自然降临到你的头上;(2)不要总是过高估计自己,认为自己不可一世,总有“怀才不遇”的感叹;(3)不要总是以痛苦悲哀的眼光注视生活。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4)不要计较无原则的小事,偶然屈服并不降低你;(5)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过分企求别人的赞扬、尊重,往往会适得其反,即使暂时获得也不会心安理得;(6)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名利乃身外之物,为财而死是可悲的,为名而争得头破血流也不值得;(7)不要盲目地干许多事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不为,也就无所为。”(8)不要总是想把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完成得尽善尽美。个人能力是有限度的,任何事情也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以一事无成而告终;(9)不要总是沉浸于过去的不幸、羞耻和失败之中,要知道停留在沼泽地只能越陷越深,只有爬出来才会有希望,要相信冬去必然春会来;(10)不要与知识“绝交”。在寂寞难耐的时候,不妨去阅读一本书,学习一门知识和技术,参加一个有趣的培训班。“知识就是力量”,书籍、知识是伴你度过寂寞时光的良师益友。

(二)自我调适的方法

当遇到一些不顺心之事一时又无法改善、解决的时候,为了缓解由此而产生的烦恼、痛苦、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维护身心健康,成人可采取以下几种具体有效的自我调适方法。

1.自语调适法

即通过言语、想像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达到缓解压力、调整不良情绪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且容易达到自助的效果,它是现代心理治疗、心理训练中广泛运用的调节身心机能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用不出声的内部言语进行。比如,当自己和某人闹矛盾将要发生争吵时,反复提示自己:“要冷静!不能吵,吵会把矛盾尖锐化、复杂化,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忧愁时提醒自己:“愁也没有用,还是面对现实想想办法吧!”二是用出声的自言自语进行,甚至在无人处对自己大声呼喊。比如,当有比较大的内心冲突和烦恼时,提示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为了保持自信的精神状态,可大声鼓励自己:“别人能办到的。我也能办到!”“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何妨?”三是将提示语写在日记本、条幅上,可贴在墙头、床头或压在玻璃板下等,以便经常鞭策自己。以上三种形式,各人可因时、因地、因情境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2.呼吸调节法

呼吸对于维持生命是必要的,而特定的呼吸对解除精神紧张,排解急躁和疲劳也有一定收效,可以用来自我心理调适。比如,当自己感到特别紧张、苦闷、压抑而又难以解脱时,可采用深呼吸调节法进行调节。具体做法是:站式、坐式、卧式均可,最好用卧式。平躺在床上,两肘弯曲,两脚分开20—30厘米,脚趾稍向外,将一手置于腹部,置于腹部的手随之缓慢地升起,再微微地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呼气时轻轻地发出“呵”声,使嘴舌、腭感到松弛。做深长缓慢的呼吸时,体会腹部的上下起伏,注意呼吸时的声音愈来愈松弛的感觉。这样每天做1—2次,每次5—10分钟,1—2周后可将练习时间延长20分钟。

3.幽默法

当个人遭到挫折,处境困难、尴尬时,用幽默来化解困境或间接表示自己的意图,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这种方法称为幽默法。合适的幽默可使人把原来的困难情况转变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心理平衡。比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次与客人谈话时,他脾气暴躁的太太忽然跑进来,大骂了苏格拉底一阵之后,又提来一桶水往头上一泼,弄得他全身都湿了。苏格拉底笑了笑,对客人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接着一定会下雨的。”他的幽默使本来很难堪的场面一笑了之。

4.转移法

当人在心理困扰或激情状态之时,把心理活动转向其他方面,或做一些与此无关的事,使生理心理能均衡得以释放,从而缓和心理紧张、保持平衡。比如,屠格涅夫对那些刚愎自用、好争吵的人劝告说:“在要争吵时,先把舌头在嘴里绕十圈。”这里主要介绍娱乐转移法。娱乐的内容很多,包括琴、棋、书、画、摄影、手工艺、音乐、舞蹈、体育、旅游等,各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进行。娱乐有助于松弛身心,使紧张的神经放松,兴奋中心转移,也有助于扩展生活经验,开阔视野,培养乐观开朗的个性,是促使人心理健康的极为有益的活动。

同类推荐
  • 过着语文的日子

    过着语文的日子

    《过着语文的日子》是一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汪智星十多年从教经历的精华总结。有成长经历、经验反思、精品课堂,为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发出呐喊的声音。
  • 数学教学的趣味之谜设计

    数学教学的趣味之谜设计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且非常抽象的学科,要让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感受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愉快轻松地接受数学知识,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提高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本书针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侧重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系统阐述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重点分析行政主体规范、行政行为规范、行政救济规范和监督行政规范等四方面内容,使读者阅读后能对行政法学的各项基本概念和原理,诸如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政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内容及其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书既可作为酝孕粤学位课程的专用教材,亦适合作为行政管理学及法学专业的本、专科基本教材。
  • 项目时间管理

    项目时间管理

    本书力求按照人们对项目时间管理的认识规律以及项目时间管理的顺序,结合实例对项目时间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加以介绍,使读者在掌握有关项目时间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后,能够解决项目时间管理的实际问题。 另外,本书还在每一章的末尾加入了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本章小结、关键概念及思考题,有助于读者对本章所讲述的有关知识加强理解。 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世界名人经典演讲词(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世界名人经典演讲词(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世界名人经典演讲词》无论从题材还是形式、风格上,都比较典型多样,同时贴近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突出了“快乐阅读”和“精品读物”的主题,但是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读者快乐之余还能够从文字中体验到名家的人生感悟。
热门推荐
  • 逍遥女神医

    逍遥女神医

    “你是谁?”悠悠转醒的她眨巴着大眼,看着陌生的环境还有眼前陌生的的女子。“小妹你就不要再装疯卖傻了,婚期已经定下来了,你乖乖的呆在这里,你不嫁也得嫁,再怎么闹也没用,呵呵,二妹,我们走。”什么情况???她是医学奇葩,额。。。不对,是天才,这次她豪不费吹灰之力,就推翻了都教授的医学理论,看着那个老头不分青红皂白的侮辱自己的好姐妹,奶奶的,姐姐让你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她精湛的口才让都教授气得脖子都红了,哈哈,优雅的转身,留给那老头一个潇洒的背影,只听见那老头喘着气说道:“你,,你,,,你给我,,,等着!”开玩笑,姐姐会怕你一个臭老头不成……于是乎,天才的她,栽进去了,一栽栽到了一个陌生的时空……
  • 物流经济地理

    物流经济地理

    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牵头规划,是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本教材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专门研究,分别探讨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和地域组织的形成、特征、结构、分类和分区。本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 阴差阳错:世子的绝色妃

    阴差阳错:世子的绝色妃

    一觉醒来,陆青青竟发现自己穿越了,被嫁人,被受伤,被陷害,还被一个高冷男追着不放。那个谁谁,请放手好吗,你认错人了。某男一脸深情,这一生我都不会再放手。——————————————————备注:架空。还有,个人感觉是暧萌宠文。
  • 幻影刀锋

    幻影刀锋

    幻流在一次遭遇后,得到一本忍者秘籍,学会种种忍术、杀人技巧、暗杀,还得到幻影玄刃,刀锋所划之地,便是疆土
  • 请好好活着

    请好好活着

    李沫李茂是两位少年英雄,他们同时喜欢上了当朝的永乐公主,但永乐公主眼里只有李茂,可造化弄人,李沫和公主最后走到了一起,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 司命对司命:千岁娘子

    司命对司命:千岁娘子

    她,是创天玉帝的二孙女,司命星君_____神念暇。他,是腹黑狡诈的竹上神,司命神君____竹寒晴。落蝶纷飞,爱为何物?“亲亲娘子,你要打我?”某人笑得一脸无赖。她脸一黑,说:“滚,我大你几千岁!再说,谁是你娘子啊!”他扇子一摇,说:“你啊,娘子你吃了我,打算赖账吗?”
  • 当代女大学生心灵手迹--缘惑

    当代女大学生心灵手迹--缘惑

    本书主要内容为:性惑,对自古就存在性对抗,爱惑,爱是天赋权利。,
  • 普济本事方续集

    普济本事方续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今译经图纪

    古今译经图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域:羽落风中

    血域:羽落风中

    气质冰冷出尘的她......容貌倾世倾城的她......狡猾看不透的她......高傲如他,明明知道她要杀死自己,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死在她的刀下?那么他呢?冷漠如他,怎么会做出如此温柔的举动?残忍如他,怎么会因为她的一丝丝昙花一现的笑而欣喜若狂?身份多重多样的他,怎么会甘心死于她的刀下?原来,这只是一场骗局,所有人都在骗她最后的最后,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