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大小,几个日本哥们还是找到了颜思齐,以颜思齐经常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这次事件他当然也要插。而且“插”的很认真,不但答应帮忙,还把杨永生等死党全叫了来,一共二十八人歃血为盟,结成兄弟,颜思齐本人被推举成老大。这二十八个人在当时并不算出名,但以后却有许多震惊海峡两岸的大人物,比如后来东南海商的头面人物郑芝龙。但在这时候,他们还只是暗流。
这是颜思齐海盗生涯里拉起的第一批人马。应该说他等这个机会很久了,从小到大,他都是一个走到哪里都要做老大的人物,而今到了群英荟萃的日本,不折腾出点动静也说不过去。天主教徒倒幕府,就是他眼里干出大动静的机会。
然而,颜思齐之所以决定“插”这个刀,原因却并不是为了“义气”,所谓大哥风范,敢惹能混,这是他颇具人格魅力的外表。坚忍不拔,绝不放弃,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品格,然而按照江日升《台湾外记》的说法:就在这一切之下,却还深藏着另一样东西:理想。
和其他为钱而活的海盗不同的是,颜思齐却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从少年背井离乡开始,尝够了客居他乡,有家难回的滋味,经历了无数次搏命海洋,刀头舔血的考验。见惯了无数和自己有着一样命运的老乡们,他们光彩的外表下隐藏的相同的隐痛:我们是被祖国称为海匪的贼。是没有家园的人。
这就是在当时时代下,那些客居日本的中国海商共同的隐痛,和别的地区的华人不一样,在日本的华人海商,基本算是“罪犯大集合”。因为当时的日本,由于倭寇的缘故,是没有获得明王朝的贸易许可的。但穷的叮当的日本人啥都缺。要买,就只能做走私。混迹日本的华商们,基本都是做这类犯法生意的。
犯法生意虽然有钱赚,但传出去名声毕竟不好,一般做这个事的,基本都是在中国犯过案子,混不下去的。你赚的钱再多,地位再高,可你在祖国连个合法身份都没有,那也是一钱不值。有家难回的滋味,对任何身份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深深的创痛。
颜思齐也是有这个创痛的,但不同的是,从避居日本开始,他就梦想着要改变这个创痛。他要让流落海外的华商们,从此拥有合法的身份,不再以罪犯的名义生活,而是挺起胸膛,做骄傲的大明子民。
所以颜思齐可以和杨永生们打成一片,这些和他年龄相仿的青年们,都是有相同经历和愿望的人。他们奉颜思齐为大哥,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人,可以带领他们,去实现这个共同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们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就像他们结拜的誓言里所说:生不同日,死必同时。
这场天主教倒幕府的运动,之所以颜思齐看做实现理想的机会,并第一次勇敢的投入赌注,原因在于颜思齐认为:明朝之所以禁绝日本贸易,是因为当年倭寇肆虐的世仇,如果日本改朝换代,由华人来执政,那么明王朝就很可能改弦更张,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关系。那样,居留日本的华商们,也就可以从此洗掉“叛逆”“海贼”的罪名了。更重要的是,如果明朝愿意和日本发展贸易,那将意味着从此掌握一条财富航线。这是一幅怎样激动的情景。
所以颜思齐在答应了日本哥们的要求后,随即做了周详的准备,动用了可以调动的一切兵力,计划八月十五日起义,一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华人政权。
谁料出师不利,动静还没闹出来,消息却早走漏了,八月十五日起义的消息,在八月十三日就被日本政府知道了。德川幕府连忙派兵捉拿,突袭之下,颜思齐等人仓皇逃走。二十八个弟兄经过浴血奋战,总算逃出了平户,乘船来到了日本九州岛。
这时候的颜思齐,可以说是惨的不能再惨,由于事发突然,颜思齐和他的弟兄们可以说是杀出一条血路逃出来的。多年来蛰伏日本积累下的财富人马,这一仗下来死的死散的散,基本全都赔光了。跟随颜思齐跑出来的,只有十三条伤痕累累的破船,而他们此时停靠的九州岛,更不是安全的地方,日本幕府的人马随时可能追来,但又能跑到哪里去呢?日本是回不去了,回中国,更得当成海贼抓起来,眼前一片茫茫大海,却根本无容身之处。
可正像那句励志小说里常有的俗话“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却又打开了一扇窗”。正当颜思齐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把兄弟陈衷纪的一句话,却把一扇窗户打开了:台湾。
“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
对于当时的颜思齐来说,南下台湾,或许已经成了他唯一的选择。“隆庆开关”之后的台湾,虽与大陆往来日益密切,但依然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林风远征菲律宾,几乎带走了台湾岛所有的屯垦人丁。这之后的台湾,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也时常有人往来,在17世纪早期,每年来台湾贸易以及捕鱼的船只,大约有近百艘,台湾北端的基隆,也常有内地汉人来此居住,不过多是一些渔民和商旅,常住人口几乎没有。这个当时没人去的岛屿,确实是颜思齐最好的避难所。
但在当时来说,这也只能算死马当活马医,所谓“侵略四方”“扶余之业”,对于那时候的颜思齐来说,也只能是梦里随便说说。避难逃命要紧。这支走投无路的残兵败将,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向南进发了,是年八月二十九日,他们抵达了台湾北港,当颜思齐踏上台湾岛的土地时,映入他眼帘的,是台湾岛美丽的风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一片片未被开发的肥沃土地。是的,这是一片等待着他来开发的土地。失败的沮丧从这一刻起荡然无存,这个物产丰饶的岛屿,再次点燃了他的理想。
就在这里扎根吧,给我时间,让我在这里建成一个家园,一个经济繁荣,兵力强大,欣欣向荣的家园。让这片未经开垦的土地,成为中国人永远的乐土。
说干就干,颜思齐随即下令,全军登岸,在台湾岛上修筑房屋,开垦荒地,正干着欢的时候,却忽发现周遭多了大群土兵。原来,当地的高山族部落听说来了一支船队,还以为海盗又来打劫了,连忙整顿兵马,要和颜思齐死磕。
以颜思齐谁都敢惹的性格,貌似是要死磕没商量了,自己这伙人虽然是残兵败将,可也不缺火枪大炮,对付这些高山族原住民还是没问题的。但兵锋之下,颜思齐却极其冷静,他耐心劝住了要和对方动手的部下,反而悉心和高山族族人们攀谈。事实证明他的“大哥范”果然管用,几番交谈下,双方握手言和,且划定了活动范围,颜思齐在北港东南的新港,建立了自己的村落,经艰辛劳动,总算安顿了下来。但这拨人劳动力太少,开发台湾显然不够,颜思齐又命杨永生回大陆招人,旋即带来了三千流民。颜思齐的这支垦荒大军,就这样在台湾站住了脚。
颜思齐的此番选择,于他自己而言,是一种养精蓄锐的选择。但是对于台湾的发展来说,却无意中翻开了又一页:他们是继林风远走南洋之后,第二批集体开发台湾岛的大陆人,比起第一次开发台湾的半途而废,这一次他们不但坚持了下来,并且将台湾的繁荣,从遥远的明末,延续到现代文明的今天。
这一切当然颜思齐不会有觉悟,他只知道,经营好了台湾,就将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实现他的梦想,他干的很认真,对来台湾屯垦的大陆人,他分成十个寨子,发放稻种和耕牛。轰轰烈烈的开发开始了,但起步却很艰难,这时候的颜思齐是残兵败将,力量比当年的林道乾弱的多,何况种地垦荒,庄稼得到秋收的时候才能长得出来。这之间的苦日子最难熬。但颜思齐有办法,没粮食吃,就带着部下去深山里打猎。没钱,就发展和高山族的贸易,他和当地的高山族村落平等相处,和平贸易,把高山族的物产转运南洋和大陆,换取所需要的白银。经过艰苦奋斗,草创的台湾,终于初见规模。
正当颜思齐干的起劲的时候,那个给台湾制造了三十八年噩梦的对手——荷兰人来了。
这已经是明朝天启四年的时候,到了是年九月,那件影响台湾历史的事情发生了:荷兰人从台湾西南岸登陆,相继修筑了赤坎城和热兰遮城,与之为邻的颜思齐部,关系就立刻微妙起来。双方很快发生了摩擦:荷兰人强行向颜思齐的屯民们征收赋税,颜思齐闻讯后,立刻与荷兰人交涉,兵威之下,荷兰人不得不退让,甚至爽快的答应颜思齐,向他缴纳税赋。之后两家各自划定势力范围,商定秋毫无犯。对于双方来说,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荷兰人立足不稳,而颜思齐部的力量,也不足以和整个荷兰舰队对抗。何况,双方在海外贸易上还有诸多合作关系。所以,不能撕破脸。
不能撕破脸,却不能不掉以轻心,荷兰人的打算颜思齐太知道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占有中国领土的努力。他们来台湾干什么,颜思齐也清楚,眼前的和平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他们会撕下面纱,独霸台湾。所以必须要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尽可能的壮大自己。
这正是荷兰殖民台湾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微妙关系,尽管在台南地区,荷兰人步步为营,不断扩展着势力范围,但是对盘踞北港的颜思齐麾下的汉人屯垦村庄,却长时间不敢染指。与此同时,颜思齐部也加快了开发的步伐,他四处派遣船队,除了拓展贸易外,更不断的从内地招纳流民来台屯垦,并提供武力保护。双方都知道,眼前的和平是暂时的。台湾的主人,只能有一个。到了第二年,台湾本土屯垦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万人的规模。
当然除了种地之外,颜思齐其他事情也没闲着,他们干的另一个主要工作就是打劫,用打劫得到的钱,尽可能的购买武器和战船。尤其要对付强大的荷兰人,没有精良的炮舰是不行的。没有训练有素的水军更不行。从此之后,颜思齐的船队,游走在台湾周围的航线上,不断的打劫商旅。
这样的日子一直在继续,屯垦的汉人和荷兰殖民者,其实展开了一场“和平发展竞赛”。如果事情一直是由颜思齐这样带领着继续下去的话,也许未来台湾的命运会很不一样。但是意外再次发生了,明朝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九月,正值是年台湾粮食大丰收,兴奋的颜思齐拉着弟兄们,进入普罗山中打猎,一路纵酒狂歌,畅谈时事,然而快乐之后,就是意外的不幸,归来后的颜思齐,竟然一病不起,数日后即英年早逝,临终的时候,面对跟随他打拼一生的老弟兄们,他叹息一声,说出了那个埋藏在他心中许久的理想。
“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
颜思齐的人生,对于台湾的历史而言,仿佛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然而他的光芒,却照亮了整个台湾岛的未来。从那时起,台湾大规模的移民高潮终于到来了。每年都有大批的百姓跨越海疆,进入台湾岛,在岛上屯垦耕种,繁衍生息。他的功业与威名,也因此超越了历史,当得起王,更匹配的起圣。
颜思齐抱憾的走了,但对于当时这些立足未稳的拓荒者来说,现实却很严峻,荷兰人还在一边虎视眈眈。谁又能接过“开台圣王”的班,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人选,就是颜思齐二十八位结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郑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