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鹿耳门作证——大明水师扬帆东进
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现代人也大多存在着一个“误会”:在有关郑成功人生的记录中,1661年以前的郑成功,主要经历是反清复明,尽忠南明,他的人生轨迹中,似乎从来和台湾没有过交集。而根据福建地方志的一些记录,早在南明隆武政权时代,郑成功就曾向父亲提出过收复台湾,驱逐荷兰的主张,虽然在历史学界还存在争议,但是从1655年开始,他就对台湾的荷兰人进行过经济封锁看,东渡台湾,绝不是他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早就深谋远虑的选择。
而在公元1661年正月,一个人的到来,坚定了郑成功的这个选择——何斌。
何斌这个人,历史上也有叫做何延斌的,他到来的原因,有说是逃出来的,也有说是荷兰人派来的,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不是他第一次见郑成功,早在1657年的时候,他就作为荷兰人的使者,来与郑成功谈解除经济封锁的事宜,当时由于黄梧叛逃,将郑成功设立在内地的秘密商号尽数出卖给了清政府,导致郑成功损失惨重,为了拓展商路,郑成功也就暂时解除了对台湾的经济封锁。也正是在这一次见面中,何斌详细的向郑成功介绍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力劝郑成功出兵台湾。并且向郑成功表决心:自己愿为郑成功的内应。
对这个人,郑成功是百分百相信的,因为他是个老牌地下工作者了。早在天启年间的时候,他就是郑芝龙的一员部下,和郭怀一一样,他也是在郑芝龙离开台湾后留守当地,后来荷兰人倒行逆施,奴役岛上百姓,他曾愤然离台投奔郑芝龙,熟料人算不如天算,路上船遇风暴,反而又给刮回到台湾岛,又偏巧落在荷兰人手里。出于生计考虑,何斌一度改信了基督教,并在荷兰人身边做了一名翻译。但多年以来,却始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趁着郑成功经济封锁的机会,他终于得以返回大陆,在那次与郑成功的会面中,经他斡旋,郑成功与荷兰人达成协议:每年荷兰人向郑成功进贡白银五千两,硫磺三千担,作为给郑成功的“贡品”。但在何斌看来,进贡是不够的,把荷兰人从台湾岛上赶走,才是最终目的。
对这位年龄可以做自己父亲的老卧底,郑成功非常敬重,受郑成功的委托,1657年至1661年,何斌一直在台湾岛勘察地形,搜集情报,绘制地图,为他日郑成功收复台湾做准备,也由此可见,对于郑成功而言,收复台湾,是一个迟早的选择。区别只是早晚问题。
而1658年北伐的失败,也让收复台湾提上日程了。此时的郑成功,辖区急剧萎缩,清王朝的压力日重,困守金门厦门,最后只能死路一条,要想开辟活路,也必须打出去,打陆地显然不成,打下来也没力量守住,唯一的选择,只有找一块清政府打不着的地方,扎根休养生息,再图大业。台湾,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何斌的这次到来,是冒了很大风险的,有资料称,他是趁着是年元宵节的机会,假装在宴会上肚子疼,借故开溜后偷渡过来的。无论是否确有其事,能从荷兰人严密的封锁下逃出来,本身就是一件极需要决心的事情。但郑家部下对收复台湾的决定,一开始却很没决心,虽然这次何斌带来的是厚礼,他历经四年精心绘制的台湾岛城防图,连每个据点甚至每一口大炮的位置,都标注的清清楚楚。但在是否东进收复台湾的问题上,郑成功的部将们仍然争论激烈,认为没必要收的,没能力收的,都有。
认为没必要收的,以郑成功身边的一群文士幕僚为主,这群人从小受儒家传统教育长大,眼界比较狭窄,认为台湾还是蛮荒之地。认为没能力收的,则是一些到过台湾的军将,比如宣毅后镇吴豪,认为台湾人火炮厉害,不可轻易与之交锋。大将黄廷也随声附和,眼见得反战声四起,却有一个尚不显山露水的参军出来和稀泥了,他认为到底可行不可行,需要做了才知道,做不做,却全凭郑成功一句话,只要郑成功做,大家就豁出去干。话说到这份上,众人全都没话说了。干吧!
这个年轻的参军,是年二十九岁,跟随郑成功已经十三年,之前却一直未有太多建言,平日里也寡言少语。但从此事上郑成功却发觉:这是一个稳重,沉着,且忠心耿耿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托付一些重要的事情的。
他叫陈永华,后来被做为一个帮会的头领,写进了诸多武侠小说里,那个帮会叫天地会,他在小说里常用的名字,叫陈近南。
一番争论下,攻台的决策很快拍板了,之后就是准备,其实从1658年北伐失败后,实力大损的郑成功就一直在做准备,他此时最犯难的就是战舰问题,一场南京大败,把郑成功积攒了十多年的水师班底全都赔光,尤其是重型战舰,几乎损失殆尽。所以从1659年开始,郑成功就加紧制造舰队,这期间他还曾击败了清朝将领达素的进攻,稳定了后方局面。到1661年的时候,他重新组建起了一支海军,但比起当年那支北伐满清的海军规模,这支海军显然惨淡多了,虽然其主力战舰也有十丈长,号称“大青头”,但载炮只有两门,火力远弱于当年他的王牌战舰“三桅炮船”,这么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火炮和战船的损失,不是短期突击造舰就能弥补的,而且因为何斌的缘故,他也清楚彼时台湾荷兰水师的实力,到时候以多打少,以小打大,才是制胜之道。
尽管郑成功的攻台准备,一直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但是荷兰人还是得到了风声,此时他们正在与英国进行旷日持久的英荷战争,没有多少精力来应对亚洲事务,但即使如此,守卫台湾岛的荷兰军队总数,依然增加到了两千八百人,在赤坎城和热兰遮城周围,更加修了大量军堡要塞。其中仅热兰遮城的守军,就增加到了1800人,与此同时,荷兰人在鹿耳门水港大量沉船,阻遏舰队进入。守住台湾的城堡,封锁住台湾的海港,在荷兰人看来,郑成功就算有收复台湾的心思,也飞不过来了。
郑成功真飞过来了。
老天似乎也在成全郑成功,之前郑成功虽然默默的准备了很多年,但他最大的顾忌,就是清军很可能会趁他东进的时候抄袭金门,厦门。若真如此,征台大军的后路就要被断绝了。但1661年正月,利好消息再次传来:清朝顺治皇帝病逝,清政府忙于“权力交接”,暂时不暇他顾。收复台湾的时机,机不可失!
1661年二月,郑成功从厦门移师金门,一道移师的,是他精选的两万精锐军队,三月初一,大军在金门誓师,三月二十日,由郑成功亲自率领的两万四千名士兵,四百艘战船,从金门起航,开始了这场等待了三十八年的远征:收复台湾。
为了这场收复国土,同样也事关抗清大业的远征,郑成功准备的非常仔细,在整个台湾海峡,有黄安率领的六千人的兵船队伍来回巡航,不许一切船只进入台湾。进军的步骤也非常仔细,先占澎湖,再攻台湾岛,步步为营,以求全胜。当然对金厦地区,郑成功也不敢掉以轻心,委派他的长子,时年只有二十岁的郑经率军留守。而起航的地点,就是当年令郑芝龙扬威东亚海洋的料罗湾。
二十五年前,父亲来到这里,建立了属于他的功业——击败荷兰人。二十五年后,我从这里出发,却开创更大的功业:收复原本是中国的国土,赶走占有中国国土的敌人。
作战的进程,就像郑成功以往历次进军一样,非常顺利。在作为台湾岛门户的澎湖,荷兰人只有些散兵游勇,很快就被解决了。郑成功留一部分兵马驻扎澎湖,作为东征大军的中转站,也就是在驻兵澎湖时,曾与郑成功联手北伐的抗清名将张煌言,派人带信至澎湖劝阻,大体意思认为:郑成功远征台湾,就是放弃抗清大业,属于典型的逃跑主义路线云云。对这样的误解,在做出东征的决定时,他就听的多了,岂料老天爷也跟着凑热闹,到达澎湖没多久,天气就突然转向,连日暴风大作,舰队寸步难行。风暴倒是小问题,但这次出征,郑成功大军并没有带太多粮草,被风暴一耽误,粮草定然接济不上。一连几日,眼见风暴没有好转的迹象,众将领也多有退缩之意,然而郑成功,却最终下定了决心:继续进兵!
进兵,不说风暴,就是刀山火海也要闯一闯,因为我们是去收复自己的国土——台湾。
以这样简单的信念,这支舰队在风暴里艰难航行,经过一天的风雨,待到四月一日拂晓的时候,忽然雨过天晴,浮现在中国海军眼中的,就是暗礁四伏的鹿耳门。
就像我们在荷兰人占领台湾的一章中所说,荷兰人选在鹿耳门建港,是有原因的,鹿耳门是连接台江的主要航道,吃水极浅,外加荷兰人早就在里面沉满了船只,一不留神就可能触礁,大船很难进入。而另一条宽阔的港口——大港道,荷兰人却早已经修好了热兰遮城,密布的火炮可以覆盖整个海港。一句话,进大港道,是找打的,进鹿耳门,是找沉的。
郑成功选择了“找沉”。
当然他并不是马上找沉,而是耐心的等到了中午,日头正高的时候,荷兰人惊讶的发现,这支冲破暴风雨的中国舰队,居然奇迹般的驶过了鹿耳门,飞也似的登岸。黑压压的大军,齐齐的扑向收复台湾的第一个目标:赤坎城。
于是,在荷兰人发往巴达维亚的求救信中,只出现了短短一句话:中国兵从天而降,我们非常危险。
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荷兰人千算万算,却独独漏算了一件事:涨潮。此时恰是鹿耳门涨潮的时候,汹涌的大潮,托着中国舰队飞跃了鹿耳门天堑。这是当年何斌在绘制鹿耳门水道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和郑成功探讨过的。经过缜密的计算和决死的勇气,中国军队在时隔五十八年后,终于飞上了台湾岛。
饶是如此,但起初荷兰人并不惊慌,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让他们的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特别是之前镇压郭怀一起义军时,由于义军缺少火器装备,以至遭到失败,所以荷兰人对于中国兵的战斗力极其轻视。在荷兰人中间,居然有一个荷兰兵可以对付二十三个中国人的说法,实在狂妄到了极点。
但狂妄终究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此时正遭受攻击的赤坎城。
郑成功发起攻击的时候,荷兰人依然很狂,明明人很少,居然还主动出击。荷兰将领贝德尔居然率领二百四十名火枪兵杀出,用排枪向郑成功发起攻击,大概是之前打高山族同胞打习惯了,他以为开几次火,面前的中国兵就会像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村民一样四下逃窜,可等着抢打完了才发现:中国兵已经杀到面前了。
郑成功派出来的,是他另一支王牌部队——藤牌军。这些人都是一手持藤牌,一手持刀,交替掩护着向前冲锋,他们的藤牌防御坚固,可挡火枪子弹,外加人人一手绝好刀法,见到红头发蓝眼睛的就猛砍,结果贝德尔看到了做梦都想不到的一幕:素来以勇猛著称的荷兰人,居然一个个扔下火枪,忙不迭的逃命。逃不掉的,还没反应过来就做了刀下鬼,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没多久就见了分晓:荷兰人被砍死和淹死的,总共有一百五十八人,包括他们的队长贝德尔。侥幸逃回来的八十多人,也基本各个带伤。狂妄的试探,以惨重的伤亡而结束。这场战斗发生的地点,正是九年前荷兰人血腥屠杀郭怀一起义同胞的北线屿。当年的死难烈士若在天有灵,良可告慰。
然后郑成功告诉荷兰人,这样的伤亡,才仅仅是开始。
就在贝德尔被中国军队狂砍的时候,另外一支驻扎在热兰遮的荷兰军队火速冲击,意图夹击郑成功,跑到半路目睹了如此惨剧,又果断的集体转身逃命,转眼间一个不剩的跑回到热兰遮。荷兰人“果断”的结果,就是郑成功轻松的在热兰遮和 赤坎城之间扎营,原本互为犄角的两个城堡,至此切成两段。
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郑成功以出其不意的突袭,暴风骤雨般的进攻,密不透风的合围,将驻台荷兰军主力死死压制在两座要塞里,从而掌握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但作为此时欧洲一等一军事强国,荷兰人的反应也是很迅速的,他们随即做出了两个决定,一,固守堡垒待援,二,派遣舰队出击,向郑成功反戈一击。第一个决定倒没错,但第二个决定,却让他们把战败变成了惨败。
荷兰人反扑的本钱,就是他们此时在台湾的重型战舰:郝克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