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本乡地面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
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除了演讲能起到一定的煸动作用外,生活中真正有用的言语其实不需要很多。即使是讨论打仗,也无非是打不打,怎么打,都是三言两语可以敲定的。这样看来,我们平时所讲的话大多数都是废话。既然是废话何不少说?何不把说废话的时间用来悟道或做事!
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上朝的时候,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君主来了的时候,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行步安详的样子。
孔子讲究礼仪,行容语貌都欲与礼相符。对待不同层次的人,都有不同的态度和颜色。首长们对待黎民百姓说话态度一般都是温和的,但对待下属则常常严肃,而在上级面前,则又会恭恭敬敬,甚至会有些不安,畏畏葸葸。听起来,这样有些看人下菜碟的意思,但实际既是一种成例,也是一种技巧。对下级不严肃,下级会造反,对上级不恭顺,上级会让你走人,而对平时并不相干的普通百姓态度温和则能树立明君和清官形象。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所遵循的礼仪有度,不虚假,用过头就成了多面人,那就是小人了。
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宾,接待时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作揖,左也拱手,右也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却很整齐。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后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回去了。”
孔子不仅是圣人,而且是一个很好的接待处长,客人满意,主人也满意。一般来讲,有圣德的人也有才华,一专多能。这样的人,即使落魄也会受人尊敬。
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孔子走进朝廷的门,恭敬而谨慎,好像没有容身之地。
站时不站在门的中间,走时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的坐位时,面色庄重,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
提起下摆向堂上走,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来,降下台阶一级,面色便放松,怡然自得。
走完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好像鸟儿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这也是行礼如仪。
孔子讲究和遵循礼仪,这是一个方面,但从另一方面说,孔子和我们大家一样,也都有畏惧权贵的下意识。
5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愉愉如也。
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庄重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走过。
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
用私人身分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
在正式场合就显得拘束,若是以私人身份出现,即使是一国君臣,孔子也能显得轻松愉快。可见,这只是一种礼仪束缚。
以上几段话都是孔子弟子回忆他们的老师在待人接客方面的诸多趣事,既真实,又充满情趣。可见,孔子也是凡人,一个在传授学业、道义和维护传统礼节方面成就卓著的凡人而已。
6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寑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作镶边,近乎赤色的浅红色和紫色不用来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着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穿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裳配紫羔皮衣,白色的衣配麑裘皮衣,黄色的衣配狐裘皮衣。
居家的皮袄腰身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的厚皮毛作坐垫。
丧服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带。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不穿戴着紫羔皮衣和黑色礼帽去吊丧。
大年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我们现在的服装设计和形象设计行业,可以参考孔老夫子这一套。
7 齐,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
斋戒的时候,一定改变平常的饮食;换一个地方居住。
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沐浴,沐浴时一定要有布做的浴衣,不能赤身露体。还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不吃肉,不喝酒,不吃葱蒜等辛辣食物。睡觉的地方也要改变,不能与妻妾同房,要独处等等。这样做,无非是表现一种虔诚,也是一种礼仪。
8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
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烂,都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该当吃食的时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调味的酱醋,不吃。
席上肉虽然多,吃它不超过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却不至醉。
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姜不撤除,不多吃。
这里既有礼仪的讲究,也有养生方面的道理。孔子所处的时代尚在原始,还没有研究出苏丹红或瘦肉精,若是现在,恐怕他老人家什么也不会讲究了,讲究也没用,他总不能放下学生不管,自己去种地养猪吧。
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参与国家祭祀典礼,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别的祭肉留存不超过三天。若是存放过了三天,便不吃了。
那时没有冷冻设备,肉放过三天就腐败了,所以不吃。
10 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中国人大概从那时起就有了大声喧哗的毛病,所以,孔子才立了这么一条规矩。
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虽然是糙米饭加菜汤,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时候还一定恭恭敬敬,好像斋戒了的一样。
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讲,祭的仪式倒不一定有,但心里的虔诚和感恩应该有。粮食来之不易,既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赐予,也是庄稼人用辛苦换来,我们能得到一日三餐,是一种福份啊!
12 席不正,不坐。
坐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关于席位的讲究,大家从古至今都比较遵守的好,特别是在民间的酒席宴前,谁坐正面,谁坐上首下首一般不会弄错,按辈份来。但在官场上容易出错,大家都把当官的往正面推,推久了,当官的就以为正面非他莫属,连他的长辈在眼前也视若无睹了。这不好,席面上,按辈份来,分不清辈份就按年岁来。否则会助长忤逆。
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和家乡的人饮酒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这就是长者为尊。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就是“孝悌”,“孝”是孝顺长辈,“悌”就是尊敬兄长。年岁是一个标杆。
14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乡人迎神驱鬼,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古代科学不发达,对许多自然现象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也难以改变,所以就迷信。现在有许多人也还迷信,这就是无知或者愚昧了,要不得。
1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托人给外国的朋友问好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托人办事,当然要多拜几次,以表真诚和谢意。孔子是当时的名人,威望很高,别人都尊敬他,崇拜他,但他没有自高自大,没有颐指气使,还是与人平等交往,尊重别人。
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拜而接受,却说:“我对这药性不很了解,不敢试服。”
古代没有医院,也很少有专职的医生,大家有病都是根据经验自我诊治。唯其如此,大家才会有互送药物的现象,体现的是一种礼仪牵挂和互助精神。一般来讲,别人送药,我们只能感谢,不能说不吃,但孔子拜谢过后,就说自己不了解药性,不敢服用。这里传达出两层意思,一是孔子不会虚情假意;二是孔子推崇一种科学稳妥的行事标准:凡事要通过实践检验。
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的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到马。
人和马比起来,当然是人更重要。但是,“别人的人”和“我的马”比起来谁更重要呢?有的人会认为“我的马”重要,而孔子认为,不管是谁的人都比马重要,所以,他只问别人不问马。以人为本是从孔子那时就践行的。
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国君赐以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位先尝一尝。国君赐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进供。国君赐以活物,一定养着它。
同国君一道吃饭,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可以先吃饭,但不能动菜。
还是讲礼仪。孔子是圣人,能与国君一道吃饭。一般人恐怕没有这样的机会,但与别人一道吃饭总是免不了的,这里也有礼仪可讲,比如别随地吐痰,别在不吸烟人的面前吸烟,别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等等。过去叫讲礼仪,现在叫讲文明。
19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问,他面朝东,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拖着大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这种关系不能随意改变,一改变就乱了纲常了,乱了纲常没有秩序了,没有秩序社会就容易动荡了。国君是君,孔子是臣,臣在君面前,作一种上朝状,表示虔诚和庄重。
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国君呼唤,孔子不等待车辆驾好马,先步行。
这和上一段话讲得是同一类型的事,反映的是一样的道理。君臣之间,为臣者在君主面前诚惶诚恐,表示的是一种敬重,是一种对秩序的维护,不一定就是惧怕。
21 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
发问不一定就是不懂或者一定要懂,有时也是对接待者的一种尊重,表示你对他们的事情感兴趣。
22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死亡,没有负责收敛的人,孔子便说:“丧葬由我来料理吧。”
孔子不仅是圣人,也是一个讲义气勇于担当的男子汉,这比起那些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想赡养的人来说,简直有天壤有别。孔子曾说过,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这就能说明问题。
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朋友的赠品,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时候,不行礼。
朋友馈赠,礼尚往来,不拜也罢。孔子一生中都在竭力维护礼仪,他在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等许多方面都非常有礼,但是,为什么在朋友关系上表现的这样随便呢?这说明,孔子是把朋友当作自己人来对待的,自己对自己当然不必客气。
24 寝不尸,居不客。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跪着两膝在席上。
自己独处时,放松一些无妨。从孔子对待朋友的死亡、对待朋友之间的来往以及自己在独处时的随心所欲,我们知道孔老夫子其实也是一个挥洒自如的性情中人。
25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孔子看见穿孝服的人,就是极亲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
在车中坐着,遇见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着车前的横木。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手伏车前横木。
一有丰富的菜肴,一定神色变动,站立起来。
遇见疾雷、大风,神色大变。
通篇都说的是对人的同情心、怜悯心和对人生的敬畏。实际上,同情和怜悯也都是敬畏的一种表达。过去常讲“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乐是不会有的,斗争结出的都是苦果。现今不说与天奋斗了,但糟蹋环境却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是令人担忧啊!
26 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孔子上车,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
在车中,不向内回顾,不急言快语,不用手指指划划。
与独处时不同,在正式场合或人多时,孔子总是规规矩矩,端端正正,有模有样。联系上段来讲,我们会明白,孔子不仅竭力维护礼仪制度,而且从他身上所表现的许多礼仪姿势都非常得体,非常的感染人。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表达和社会认同。
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孔子看见几只野鸡,神色一动,几只野鸡便飞向天空,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雌野鸡,生逢其时呀!生逢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振一振翅膀飞去了。
这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野游时的一个场景。孔子羡慕野禽们的自由自在,说它们生逢其时,实际是说自己有些不得志,不能顺利贯彻自己主张,人们在亲近大自然时,总会生出些类似的感慨来,圣人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