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94700000006

第6章

第五心境釋疑例者略為二十番

釋曰此為二初牒名舉數二正釋二十番初心境釋疑例者牒名也心謂能觀十乘之心境謂所觀陰等十境又於茲十境能顯三諦故亦名境如此心境向有疑滯之文恐人不了故茲料簡以破迷情令妙觀可修聖位可獲故為一例略為二十番者舉數也。

一問第一卷弘誓中云對法界起法界如何法界有起有對。

釋曰此當正釋二十番料簡為二初問二答初問中云第一卷弘誓中等者乃指發大心中四諦四弘六即顯是中四弘文也彼止觀明無作弘誓四諦之體只是一心三諦乃云若得此解根塵一念心起根即八萬四千法藏塵亦八萬四千法藏一念心起八萬四千法藏佛法界(根也)對法界(塵也)起法界(識也)無非佛法生死即涅槃苦諦也煩惱即菩提集諦也苦集即道滅道滅即苦集無苦無集無世間因果無道無滅無出世間因果故名無作四諦是則苦集滅道無非八萬四千法藏一一法藏皆是法界故今問云法界如何有起有對耶然今文中略於本文佛法界三字即是根也根有覺義故云佛法界也今問意者法界是理理體寂絕如何理體有起對耶。

答如前分別其義已顯。

釋曰次答中三初指前文二明各有所以三以六即結成初答云如前分別其義已顯者此指第四例中十乘立意第二發心四中第二意云無作四諦只一念心又第三云於一念心以弁能所以此能所悲己悲他他一念心生佛理等指此二文故云如前分別其義已顯。

若欲更論各有所以一者約理心佛無殊雖起雖對奚嘗非理二者夫念起依理體達若起若對不出法界三者稱理理既法界起對稱理無非法界今此文中義通三種意在前二故云起對復云法界。

釋曰此當第二各有所以乃是細論法界起對之道理也釋此道理有於三種一者約理以明法界有起有對乃約理性心佛無殊雖若起若對何嘗非法界理耶如水為波波體何嘗離於水濕性耶二者約修門辨法界起對夫一念心起必依理一念心起末也依法界理本也依理體達起之與對無非法界此乃全性起修修即性也三者約證以辨法界若起若對由前二文成今第三應了第二由修照性應了初文由性發修修從性成成今法界故云稱理既稱理 若起若對無非法界今此文中義通三種意在前二者今此之言乃是在於第一卷弘誓中對法界起法界之文也是知此文義通三種意乃只在前二故也初是理本次是起修止觀一部正在於此初住已去非此所論言故云起對復云法界者由理性然依理行行即是體達起對之妄成法界理故云意在前二也。

此三即是六即意也初是理即次是名字觀行相似三即三是分真究竟二即。

釋曰此當第三六即結成三義在文可見不復云也。

二問十界四運正起其相易知已起未起如何觀察。

釋曰修大行中第四三昧文有四科一依諸經二依諸善三依諸惡四依諸無記此之四科初依諸經如常坐等三種三昧或唯觀理而云或者以第四三昧中行分二途三科觀事一科觀理故云或也故輔行釋四三昧竟乃總結云又觀四運者是隨自意中從末從事而修觀法反顯依經一科從本從理如當坐等唯觀於理應知隨自意一三昧中而有二途故云或也世有浮薄之徒學不究理師非良匠以見文中有或唯觀理之言又見事理二途一不可廢之說便謂四種三昧皆修事理二觀今試問之若上三三昧修事觀者為指何文莫謂三道及佛相好誦經持呪等為事觀耶果然者極為謬說昔昭師嘗謂事理二觀必須雙修方為得旨法智斥云豈令九旬端坐之徒皆須縱任三性耶豈令公私忩遽之人皆須九旬端坐耶嗚呼荊谿滅後間生法智垂軌在茲不信法智誰可信耶今謂依諸善惡皆須四運四句推撿依諸無記但約記與無記四句推撿依經一科非用四運實乃同上三種三昧觀門繩墨不可易也今文問意者十界四運正起一運心相易見已起未起心相難見如何觀察耶。

答起已未起雖即不專的在一境然須形於正起之心則知已起為屬何界望前為已望後為未是故已未望於欲正而得修觀。

釋曰運者載也轉也從未至欲從欲至正從正至已故云運也浩浩羣生含齒而已孰有能知此四運載生死曠野無歸依處今明修習事觀行人先識四運前心後心心心明了為所推境於此四中正起之運心相易見可用四句而推撿之起已未起心相不顯如何用觀耶故今答云起已未起雖即不專的在一境者良以縱任善惡起心該乎十界故云不專的在一境然須形於正起之心則知已起為屬何界等者且如起貪欲心正對欲境欲心熾盛是為正起欲心若息欲境已謝名之為已正起欲心當畜生界此心雖息以此息心名之為已此已望正亦畜生界故可用觀以此息心望前為已既可修觀以此息心若望於後名未起心亦且屬於畜生界心故可修觀是故已未望於欲正而得修觀故應了知正起之心由欲起心欲起心者且如初對欲境心識微動名為欲起引起漸盛名之為正故知已未之心尚可修觀欲起之心可修必爾此且舉於貪欲之心屬畜生界大略如此下至起於地獄界心四運用觀亦復如是乃至起於佛法界心四運推撿準說可知是則一切四運皆可修於唯識事觀也。

三問起已望前心相可識未起望後有後可望則名欲起何名未起。

釋曰此問由於上答文中用已未心望於欲正而得修觀以成難勢即是用未起心與欲起心而為對簡未起之心有後可望既望於後但名為欲何名未起耶。

答對於後境知心未起名為未起心相欲生即是欲起是故二心心相全別。

釋曰答文有四一正答欲未二觀此下託運用觀三是故下與他辨異四故借下借喻以曉觀法界用初正答未欲二運心者對於後境心未動故名為未起對於後境心微動故名為欲起此二運心區矣別矣何所疑耶。

觀此一運即具十界百界千如即空即中故知雖觀十界四運亡界亡運唯觀三千即空即中無三名字能所泯合。

釋曰上二問答委辨四運各有相狀不相混濫既識此已妙觀有託是故觀此一運即具十界界界互具即成百界界界各有四運成四百運界成百界則亡界運成四百則亡運三千妙體堂堂顯現故云惟觀三千即空即中亡界亡運而但云即空即中者且似三千而為妙假相對以成相融三諦實而言之三千已是即空假中今文寄分別說且以三千為妙假耳餘文有云三千世間即空假中者法智云乃是殷勤丁寧之辭也恐人不識即空假中乃即示云三千世間即空假中即者是也何者亦輔行云只此三千非法性無明自他共離而造故空只此三千相相不濫故假只此三千遮照不偏故中又云三千即空性了因三千即假性緣因三千即中性正因何必三千定在假耶纂者解此廣引諸文專執三千定在於假而出惡言毀斥法智嗟呼淺學心不根道引文消文不知文意現生謗法遭惡病死果報必定應墜惡道可悲可悲又文中云觀此一運者有二義焉一者從上文勢當其料簡未起運後即云觀此一運似觀未起運也二者上文既其具簡四運則知趣舉十界四運之中隨起何界何運皆可用觀故云觀此一運等纂者定云觀未起運者得少失多矣言無三名字者空即假中故亡空名字假即空中故亡假名字中即空假故亡中名字又空假中者乃法性上之強名耳從假而言三皆假立從空而言三皆蕩相從中而言三皆不偏由此而知豈特三千定屬有相空中二法定無相耶。

是故不同賴緣之假無自性空空假不二名之為中。

釋曰此當第三與他辨異三諦三觀之相也何者當荊谿時他宗亦有明三觀者而乃但云觀柱緣生緣生即空空假不二名為三觀言觀柱者指說法處目前現境也意謂此柱賴於四大四微因緣和合而得成立故云觀柱緣生而此緣生其體不實而無自性故云即空空即是假假即是空故云不二不二即中至中觀時無有前二并前兼舉故云三觀今明第四三味觀於四運於一運中體達三千不思議假故不同賴緣假也今觀三千相相無相即是妙空故不同他無自性空也今觀三千一一絕待故不同他空假不二名之為中故知他宗觀柱緣生明於三觀尚未逮於今家通教況圓頓乎。

故借喻云諸色心現時如金銀隱起金處異名生與金無前後亦如官路土私人掘為像智者知路土凡愚謂像生後時官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

釋曰此當第四借喻以曉修事觀人觀法界用也諸色心現時者十界四運色心起也如金銀隱起者譬十界四運全體而起也自內而生故云隱起如云隱然而起之謂也金銀既其隱起為瓶盆為釵釧等物如全三千之體起三千之用故譬金處異名生也與金無前後者全金為瓶盆全瓶盆是金故云與金無前後若合法者即是全三千之體起三千之用用即是體故云與金無前後也故知修事觀人觀法界用觀於一界一運即具十界百界即空即中即是觀於修具修既即性用即是體故云事理不二非謂事理二觀俱修名事理不二此乃觀用即體體用不二之用亦名事理不二之事若修理觀觀法界體者如荊谿云但觀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任運攝得權實所現此體攝也何嘗事理俱修然後謂之事理不二耶應知善修唯識觀者達修外無性事理不二也善修真如觀者達性外無修事理不二也嗚呼事理二觀古人所不達今人所未喻予嘗著三種觀法力以辨之柰何毒氣深入者病猶未愈良可哀哉亦如官路土者重舉此譬以訓修事觀人觀法界用也何者三千妙體非私非局故謂之官其體虗通故謂之路能含諸法能生諸法故謂之土私人掘為像者喻三千妙體隨染淨緣起染淨用智者知路土者以喻圓人知三千體起三千用用還即體故云知路土也凡愚謂像生者謂前三教人及蚩蚩之徒但見諸法之末不見諸法之本用即是體故非所知故云也後時官欲行還將像填路者謂修事觀行人觀用即體如將像以填路像本無生滅者為像之時名之為生全像是土名為不生為路土時名為不生本具萬像名之為生故生即不生不生即生故云像本不生滅路亦無新故者三千妙體非適今有故非新非本古有故非故離四句絕百非斯之謂也故知此譬亦不異於金銀隱起欲其義明乃復舉耳。

四問外無情色不與心俱如何復能具足三德而云三德徧一切處。

釋曰此約迷情乍分依正以事難理三德元徧言外無情色者謂山河大地國土世間依報色也此色在外不與心俱而無覺知如何能具三德佛性而云三德徧一切處耶設此問者為破常情何者謂由古人不了唯心不知唯色是故特立真如隨緣在有情邊名為佛性在無情通名為法性故謂無情而無佛性諸文已破至此復言者以止觀文中多處明於三德徧一切處是故問也。

答何但外色不與心俱內身亦如草木瓦礫。

釋曰此答文有三一反質答二若論下正答三德元徧三是故下引文證成內外咸徧初反質者何獨外色不與心俱內身亦如草木瓦礫故淨名云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又空品云捐弃塚間如朽敗木豈非內身亦不與心俱耶論此質者亦且順於凡情以事質事未是順理三德咸徧次文正答方為順理。

若論具德不獨內心由心變故謂內心外色心非內外故色無內外而內而外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智慧淨色心淨故諸法淨諸法淨故色心淨何得獨云外色非心。

釋曰此當第二正答三德徧一切處也若論具德不獨內心者意云內心外色一切無非三德祕藏有何內外及有無耶從迷則一切皆非從悟則一切皆是迷謂內外悟唯一心此從修內觀者而言也若從修外觀而言者亦可云迷謂內外悟唯一色故云若論具德不獨內心言由心變故謂內心外色者由心變者因心迷也迷故則失純一之相遂乃彊分內心外色若順理智而言之者心非內外故色無內外應知心是色心不二之心是故非內非外色是色心不二之色是故非內非外雙非內外體也從用不妨而內而外不二門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不分能所雖無能所依正宛然亦可云依正既居一色一色不分能所雖無能所依正宛然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乃是以三觀智隨於心境故云隨也此約修唯心觀者而言之也何者圓頓之心離三惑染故云心淨三千依正同居一心故云心淨則佛土淨應約六即以解心淨則佛土淨何者一切眾生本源三千心淨土淨理即淨也依圓頓教或善知識聞此三千依正本淨名字淨也依此而觀觀成入品觀行淨也六根清淨相似淨也若入住去乃至妙覺分真究竟淨也如此辨別始可與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言隨其土淨則智慧淨此約唯色觀者而為言也以觀隨境觀外依報趣觀一色具足三千內亦趣外此觀若成名隨淨土土淨則心智亦淨故云隨其土淨則智慧淨言色心淨故則諸法淨諸法淨故色心淨者上文既以色心各辨即是不可思議絕待色心故今擊此絕待色心以對諸法則成色心對一切法故云諸法又以諸法對於色心故使諸法色心無二無別無非三德祕密之藏故云三德徧一切法又復應知今文直明內心外色皆具三德是則非內非外非色非心情與無情無非三德豈有外色不與心俱非三德耶若金剛錍為破野客專執涅槃三非之文乃謂無情永無佛性華嚴法華雖談法身徧一切處以法名不覺不名佛性是故荊谿據大經文云今立眾生正因體徧正因既名佛性是則無情有佛性也況法身徧處二身常在亦是三德徧一切也具如予金錍要義錄中此不繁引。

是故破法徧中以識例色第七卷末若色若心無非大車。

釋曰此當第三引文證成三德咸徧言破法徧以識例色者乃破徧文末云前來所說但觀識陰作如此說餘四陰亦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故知始自初乘觀法之前簡去四陰及以界入於識陰中復簡善惡以不思議境唯觀無記至破徧後凡用幾番觀法方始例觀餘四陰法及以界入觀於識陰既三千實相依正不二生佛一如例觀色陰亦三千實相依正不二生佛一如乃至想行亦復如是例十二入者十分半屬色一分半屬心一一無非三千實相依正不二生佛一如乃至十八界界界皆然非但心攝一切亦乃一切攝心豈但心具三德外色不與心俱而不具耶故四念處云非但唯識亦乃唯色斯之謂也又復應知雖此例觀但是真如理觀觀於三千不變之理人不見之謂修唯識事觀者謬矣言第七卷末若色若心無非大車者此指端坐觀陰明十乘竟歷緣對境中十乘之文也緣謂行住坐臥語默境謂色聲香味觸法根塵相對不出色心既於根塵皆修十乘故舉大車以之為喻故云若色若心無非大車之十乘也如何而謂外色非三德耶。

五問今現見色青黃赤白如何即是真如法界。

釋曰此問由上答文而生上答既云外色內心無非三德故今問云外青黃等如何即是真如法界真如法界而與三德同出異名耳。

答言青等者執情所見言法界者從理而說何得將情以難於理今所觀者違情觀理不可更令違理順情。

釋曰答中有五初約情理相對答二又青下約二諦三諦分別答三又青下約肉天佛眼所見答四一眼下約圓融眼諦答五故棄下引證色唯中道無非法界初約情理為答文義自顯但意在開下諸答耳。

又青等是世諦法界是真諦又青等是世諦少分法界是三諦全分。

釋曰此當第二約二諦三諦分別而答初云青等是世諦者青黃赤白但是凡夫攀緣欲境故名世諦中道法界名為真諦故不可以青等而難真諦法界也此約情智而分二諦下對三諦亦情智也言又青等是世諦少分法界是三諦全分青等乃是凡夫取著分別少分之法譬猶大海一漚而已法界乃是三諦全分三千世間即空假中得不謂之法界全分乎故知圓空假中一一無非法界全分猶如大海無邊無底云何乃以一漚而難大海耶。

又青等是肉天二眼所見少分法界是佛眼所見全分。

釋曰此當第三肉天佛眼所見而答肉眼但見麤色障外之色尚不能見天眼能見細色山河石壁不能為障麤細雖殊少分而已佛眼究竟等法界見豈以肉天二眼所見而難佛眼等法界見耶。

一眼具五眼青等具諸法一諦三諦亦復如是是故不得以青等難於法界。

釋曰此當第四約圓融眼諦而答上三答文寄分別說且以生死陰色以對圓融法界而解今此一答融上三文故云一眼具五眼等且如肉眼若具五眼則青黃赤白等各具諸法無非三千法界全分豈有青等非法界耶豈有肉天二眼非佛眼耶又上文約諦亦一諦而三諦不可思議豈有青等但屬世諦及少分耶言是故不得以青等難於法界者不應以生死陰心分別之色而難圓融本來法界也。

故棄蓋中云色非味非離凡夫自味二乘自離色體本來法界常住。

釋曰此當第五引證色唯中道無非法界文在呵五欲中言棄蓋者誤也故止觀觀心呵欲中云呵色二邊如大品云色中無味相凡夫不應著即今文云色非味凡夫自味此斥耽有著也又云色中無離相二乘不應離即今文云色非離二乘自離此斥耽空著也既雙非已正顯色體本來法界豈有青等非法界耶故知青等乃是順情非順理也今修觀者違情順理無非法界耳。

六問發菩提心求於極果果地自然能應一切何須必假大悲居先而云佛菩提心從大悲起。

釋曰此問料簡大意章五略中第一發大心文也大心者菩提心也菩提心者佛心也佛心者大慈悲也止觀第一約四弘顯是中云譬如金剛從金性生佛菩提心從大悲起是諸行先如諸根中命根為最佛正法中此心為最今文問意者四弘之中只須後二廣學佛法成無上道自然能應一切何須大悲而居先耶。

答若無大悲熏於法性理藏性法無由得開藏若不開尚無初住何況極果是故不以大悲熏心後時則無能利之法。

釋曰答文有二初正答二以十乘為並初正答中必須初二弘誓下化眾生大悲拔苦次方後二上求佛果大慈與樂輔行云依境生解依解設願境為所緣誓為能緣故云大悲熏於法性由此能熏熏於所熏法性藏性於焉方啟分果極果由茲克獲不以大悲而居先者至果無大悲利物何異二乘之小行耶。

並若爾十法成乘何不以大悲居初而但以妙境為首。

釋曰並文有二初並二答初云並者謂比並也由上正答必以大悲居首故生比並並難意者若必以大悲而居初者何不以大悲居十乘之首而但以不思議境而為居初耶。

答通途次第理境居初若發心中大悲為首。

釋曰此約通途別途而答比並何者若通約十乘生起次第必須理境而居其初以初不思議境一念三千為下九乘之理本故故須居先若大意中緣四諦境發四弘者必以大悲為首此約定外未修觀前是故必以大悲為首若乃次乘觀法發菩提心者乃是定內發心必先理境次方發心二處發心各有所以不可一向悲居先也。

七問安心初云本來寂滅為修為性。

釋曰此問乃是問於第三巧安止觀總安心文由總安故開成下別別是總家之別總是別家之總今文問總止觀總安云無明癡惑本是法性法界俱寂本來皆空今問從略但云本來寂滅為修為性。

答若云心性本來寂滅寂即是止滅即是觀此約理性若云體妄即是法性法性無起達妄本空空亦無滅此約修觀說亦是修性合說故也。

釋曰問文既問本來寂滅為修為性答文具足答出二途何者心性本寂即是三千照而常寂名之為止心性本滅即是三千寂而常照名之為觀此但性德本然非修德也若云體妄即是法性者體即觀也法性無起者起即生也無自起無他起無共起無無因起達妄本空性空觀也空亦無滅相空觀也說有前後用無異時修觀既爾修止亦然應云體散即止止即法性法性無散散本寂然寂亦無寂應知止觀二法只是三千法性而為體耳言亦是修性合說者止觀二法能安之二修也三千妙境所安之一性也以修二對於性一故云合也若乃修性離說者止觀各三修六也妙境本三性三也今為對性明修是故合也然離合之說又孰不能口誦其文離合之旨世罕知之是故應知語合而未嘗不離言離而未嘗不合說有離合體性常圓此其旨也。

八問總安心中止觀圓修下別安中但是偏修如何得云以總冠別。

釋曰此為常情而興此問亦由僻師謂此總安而為頓頓謂下別安而為漸圓故設此問意在答出破情立正。

答所云偏者非永別也止是觀家之止觀是止家之觀體同用別暫適行宜故知即總俱時而異隨用故分順理故合。

釋曰答中有三初答別安體同用別二若其下以別次第顯別安非偏三若圓下明以總冠別始終不二初答中云所云偏者非永別也者蓋言別安雖分止觀及以信法一向根性相資迴轉偏用於止偏用於觀各有四悉須知止是觀家之止觀是止家之觀厥體是同為用有異暫時適悅行者之宜故知別安乃是即總俱時之別隨病用藥是故須分順理體同是故恒合無以異也。

若其離成三諦次第之別此則止觀不可俱時具如諸教分別相狀。

釋曰此當第二以別次第顯此別安非偏修也言若其離成三諦次第之別者若其之言從施權也謂從一實圓融止觀施而開之以成次第三諦止觀故云若其此如諸大乘中歷別之義顯此別安但是體同用別故非歷別之止觀也。

若圓安者如總安初云不動止只是不動智不動智只是不動止以此同體而冠於別故無二也。

釋曰此當第三以總冠別始終不二何者上明次第意顯圓融故今明圓雖有總別總別之殊欲令以總而冠於別是故安心初云不動止只是不動智不動智只是不動止不動止者止觀不二之止也不動智者止觀不二之觀也用此總止總觀適宜而用故成別安故知下文之別乃是即總之別上文之總乃是即別之總以總冠別故無二也人不見之便生異見失之甚矣。

九問安心初云但信法性不信其諸為唯法性無復其諸法若都無者現見諸法復云法性具一切法。

釋曰巧安止觀文初云體諸顛倒即是法性不一不異雖顛倒起滅唯信此心但是法性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只指妄想悉是法性今謂只指無明即是法性無明即是諸法無別諸法也然若但信法性不信其諸者為唯有法性無復諸法耶若都無諸法者且今現見青黃赤等為是何耶此以情難理上文已具復云法性具一切法者法謂軌持性謂不改只是三千實相之法上為十方諸佛之所軌持下為一切眾生之所軌持始終無改故名為性故知法性具一切法法性即三千三千即法性無差別即差別差別即無差別當知法性具一切法更無能具及以所具纂者狂妄乃謂性具三千非是空中三千自是假法空中泯淨無有一法當知是人謗法深矣。

答以眾生久劫但著諸法不信法性破昔計故約對治說令於諸法純見法性若見法性即見法性純是諸法是諸法性本無名字約破立說名性名法。

釋曰此答文中先答本迷次破昔下乃明今悟眾生無始喪本真性受今輪迴唯著無明生死諸法孰有能知一切諸法是法性者故今修觀為破昔計約對治說令於諸法純見法性若見法性即見法性純是諸法今謂若見之言約觀成說觀成通四位今文且約觀行相似而為言也言是諸法性本無名字約破立說名性名法者法性即諸法諸法即法性法性寂絕本無諸法之名亦無法性之字為破諸法故立性名約對治說是故強名諸法及法性耳。

十問諸文皆云色心不二若欲觀察如何立觀。

釋曰色心不二約體性說若色心相對則有色有心若論體性則離心無色離色無心若論相即二則俱二一則俱一今文難意者色心既其融通不二如何立觀為色心俱觀為色心各觀此以理體本融難於約陰入事立內外境。

答色心一體無前無後俱是法界。

釋曰答中有五初順問答出體融二修觀下答如何立觀三內心下明觀成歷法四又亦下明先須開解五故占下引證二觀初順問答色心一體者色中道故色心不二心中道故色心不二非色在前心在於後非心在前色在於後舉一全收無非法界法界者無外之稱今家言法界者須云十界百界三千即空假中故名法界如此之說乃是能觀之觀復是所觀之理是故色心不分二也。

修觀次第必先內心。

釋曰此當第二答出發軫託陰修觀分內外境然內外之言諸文分之不同各有所以具如指要鈔解內外不二門中廣辨此不復云今文之意正在止觀觀心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唯觀識陰心王於此心王復簡善惡唯觀無記故云必先內心也此約宜觀內者說之內觀成已方始歷外故云次第此內心者乃是行者現前陰心如灸病得穴伐樹得根是發觀之門顯理之處乃止觀一部之要樞也昔人不達乃謂所觀即是真心有云不思議心以為所觀若已是真已不思議何用觀耶須知觀心之法大似澄水以水濁故是故澄之水若已清焉用澄耶以譬顯之煥然可見是故當知常坐三昧正以三千而為觀法用此三千體於內心妄識一念故云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此之內心正是常坐三昧用二十五法為前方便調停澄凝無記一念豈容易耶纂者學無根柢不達觀道以見下文引證事理二觀輒謂修觀次第必先內心一句即是雙標事理二觀何狂妄之若此耶雖事理二觀通觀識心事觀既其縱任三性不必定云必先內心以占察經云一切時一切處三業所作悉當觀察知唯是心豈可定云必先內心耶又此內心之言正當於陰料簡發觀之處世有狂輩相傳乃云圓教不立陰境其如文何其如理何具明圓教陰境在予金錍要義錄中此不具引。

內心若淨以此淨心歷一切法任運泯合。

釋曰此當第三觀成歷法也言內心者所觀陰也以三千妙觀安於陰心安之不已內心陰轉成不思議三千妙境名之為淨若淨之言即觀成也觀成通四位歷法局三位以妙覺究竟法界洞朗無所分別更無彼此色相迭相見唯有真如智獨存是故無法而可歷也今文之意且在五品十信耳然歷法意若以初入觀時豈簡界入及餘四陰唯觀心王無記一念初心修觀逼心從理觀既開發已轉陰心成乎妙境得入初品一心三諦豁爾開明以此淨心歷行想受及以色陰次第漸次外依報等一切諸法皆與三千任運泯合初品既爾二三四五亦復如是五品既爾十信亦然分真尚有內外之相豈無歷法乎此一節文純談觀道世罕知者昔昭師與法智議論昭於義狀嘗註此文今備錄之貴知邪正修觀次第必先內心(先觀識陰也)內心若淨(謂了一念具三千也)以此淨心歷一切法(謂了一念三千已故云若淨然後徧歷彼彼諸法不出我心之三千故云歷一切法也)任運泯合(謂三千無外攝外事境罄無不盡)又亦先了萬法唯心(了即解也謂三千不出一念等)方可觀心(謂依解而觀三千法不出一念也)能了諸法則見諸法唯色唯心當知一切由心分別諸法何曾自謂同異(當知下正示觀心之意諸法既因心分別是故但觀心耳雖云唯色色即是心)故占察經云觀有二種一者唯識二者實相實相觀理(即觀三千性即空假中即前內心淨是也)唯識歷事(即以淨心徧歷諸法也)事理不二(即事即理攝外歸內三千三諦攝無不周也)觀道稍開(若以二觀相扶事理不二則觀道稍明可入觀行等位也)能了此者可與論道(當知謬解僻執之徒安可與之論道荊谿明誡可不是乎)嗚呼昭師迷之於前法智闢之於後廓如也其人雖亡方冊尚存纂者因茲雖知內心若淨是修觀成以此淨心徧歷一切是觀成歷法而謂四種三昧具修事理二觀而與昭師可以異耶豈知夫事理二觀投足殊途四種三昧制縱有異根分利鈍宜樂不同安可同日而為語耶如何輒謂初乘觀法性德之境而為理觀修德之境四句推撿而為事觀化他之境為果後用耶且常坐三昧修理觀人剪略身儀不兼餘事唯一禪牀端坐而已修事觀人縱任三性公私役役馬上怱怱豈修理觀人宜如此耶又上三昧修理觀人正修之前則用二十五法為前方便三昧之後殷勤勸修事非輕也修事觀人敵體反此蔑聞用於方便不見勸修一科豈可利根之人才修初乘觀法性德理觀便轉為鈍修事觀耶豈非心輕躁難耶是故應知事理二觀二種行人投足有異今摩訶止觀正修之中十乘觀法唯是被於修理觀人上中下根不可於中參事觀也若修事觀行人創始投足唯是縱任三性四運推撿自有十乘如云今文觀於十界四運義當占察一切唯心若也次第觀十四運名思議境達九即佛名不思議仍須發心乃至離愛方成一家入道之相以此驗之事理二觀投足有異各有十乘如何常坐三昧初乘之中便修事觀耶況輔行明隨自意三昧來意中云夫有累之形絕事時寡上三三昧緣具誠難若不隨境用觀意起即觀如何速與道理相應修事觀人體自如何云四種三昧事理二觀俱修耶若乃事理不二本末相映次文當辨此未暇論。

又亦先了萬釋曰此當妙境立五例也言示三千在一念者夫在之一字乃是指示之詞既云三千即一念一念即三千豈有能在所在之異示無以表示三千妙境之所是故云三千在一念耳又復應知今文為成摩訶止觀觀心法故故示三千在一念心若論法法互具互趣何但三千在一念耶是則若色若香若味若觸若己若他若生若佛若依若正一一無不皆具三千但隨機宜發觀觀內觀外三千妙境處處皆爾學者應知妙境三千乃一部之樞要十乘之綱骨正當修觀唯此一法故云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故知三千乃是中道妙觀任運攝得空假二邊以由中道雙遮為體雙照為用故也又金錍云而此三千性是中道不當有無有無自爾祖師之意文之與義明如白日如何纂者苦謂三千定在假法而無空中真性自不相融是故釋此三千在一念文廣引諸文曲成己見欲令三千定在假者終不可得易云中心疑者其詞支空自散引徒自釋之欲遮平昔之過豈可得耶然此錯解其源起於岳師嘉禾湛師承岳之說纂者附於湛師所謂學不師安詞不中難斯之謂也雖多撰述其誰信爾邪倒之說耶予亦細詳纂者之意分明自知己非以我慢故固不肯改實欲蔽塞後昆耳目故如此說當當來世謗法罪報何由可脫上文已破不能具引二為示極理異後乘者極理即是三千妙境異後乘者自發心去約修門說少帶於事唯有妙境直以心性為能觀法如天台釋金光明中直聞是言病即除愈為初乘觀法至長者所為合湯藥乃對發心已去下九乘法故知直以極理為觀異後乘也纂者由謂三千定是差別之俗故釋此文欺心礙口遂不敢言三千妙境以為極理遂乃遮掩過非漫指三轉讀十法界文而為三諦謂為極理若以三諦而為極理釋法華前經何嘗不以三諦為釋豈可皆是終窮極說耶纂者又云一念三千乃是複俗差別之法今試問之未審此俗是不思議否若不思議與真何別而須更待同一中真在一念總方為指南若爾三千非指南也須待即中方為指南此與止觀之文荊谿之記敵體相違真為學語之流心無所得說惑無識可罪可罪三為欲開顯思議境故者以由觀心是不思議境此境難說難解是故先明可思議境識思議已故開思議成不思議應知不思議法全思議是以生顯具妙無過也四為利根者開悟理故者上根一觀或登初住或內外凡故不思議境被上根也發心乃至助開被中根也次位安忍離愛被下根也開悟理者開悟三千實相之理此之開悟應知有三五品觀行開悟六根相似開悟初住分真開悟五為下九法作所依故者初乘觀法既以三千而為觀體下之九乘無異於此是故發心依三千發巧安止觀依三千安乃至離愛依三千離並以三千而為指南斯言得矣纂者解此即不敢言三千作所依法但言妙境三諦何欺心如此耶。法唯心方可觀心能了諸法則見諸法唯色唯心當知一切由心分別諸法何曾自謂同異。

釋曰此當第四明先須開解也。

故占察經云觀有二種一者唯識二者實相實相觀理唯識歷事事理不二觀道稍開能了此者可與論道。

釋曰此當第五引證事理二觀也經云觀有二種標也一者唯識二者實相列也實相觀理唯識歷事釋也言實相觀理者謂十界百界三千世間相相皆實即空假中名為實相用此實相安於現前澄凝一念本寂三千真實之相故名實相觀理占察云修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不生不滅斯之謂也唯識歷事者謂一切法唯心變造是故歷於十界四運推撿三千事用即空假中故名歷事占察云修習唯心識觀者於一切時及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斯之謂也事理不二者融上二觀如上所引似如事理殊途體用永異應知修理觀者洞了事理不二之理而修此理觀事理不二也修事觀者洞了事理不二之事而修此事觀事理不二也豈須事理混和而修然後謂之不二耶能知此修者觀道稍開稍開者漸漸開發謂入品也可與論於事理二觀不二之道不爾安可與論斯觀昔昭師謂觀內心為理觀觀外色名事觀法智破曰應知內心外色皆具事理二觀不可以觀內心以為理觀觀外色以為事觀是故當知心佛眾生依正諸法理則俱理事則俱事十義書指要鈔盛傳于世纂者妄斥法智以內心外色而分事理二觀何欺生罔死之若此耶纂者大率言四種三昧皆修事理二觀云且如常坐三昧觀陰十乘那破四性既歷四性推撿方悟豈非事觀耶(謂初乘觀法有事理也)不知斯人而謂觀法如何修習如此狂妄又云他謂理觀觀理造三千事觀觀事造三千且常坐十乘初觀陰入顯於本性三千三諦遂引華嚴心造文證輔行乃云心造有二一者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事則論三世(云云)並由理具方有事用那忽分割理具妙假變造事用以為真如唯識二觀(上皆彼文)斯人見於二造之文在常坐初乃謂常坐三昧初乘觀法即能顯於事理二造二種三千不知荊谿之意於此文中通示四種三昧事理二觀之體耳常坐十乘只是理觀更無異途是故記文示二造已即云今欲修觀但觀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任運攝得權實所現請觀但之一字如何謂上三三昧亦修事觀耶夫但之為言豈非獨義若乃事理俱修如何言但耶修德境中雖有四句推撿乃至下九雖處處文四句推檢既不推於十界四運唯是理觀不可見有四句推撿之言便為事觀須知修理觀行人發軫投足要期制度事體全別不可修理觀人便修事觀法智云豈令九旬端坐之徒皆須縱任三性然後謂之事理不二乎豈令公私忩遽之人皆須九旬端坐然後謂之事理不二乎須知所示事造三千乃是隨自意中縱任三性事觀之體不可見在常坐觀陰之初便謂即是初乘觀法所顯事用又復應知事理二造者乃是二觀所依體也理觀乃以理造三千為體事觀乃以事造三千為體修理觀者必達全修在性性外無修不二理觀而為能觀觀成之時即顯本寂三千既是不二之本寂則體用俱獲矣修事觀者必達全性起修修外無性此觀成時必顯變造三千既是不二之變造則體用俱獲矣觀道規矩各有倫序纂者如何亂有所說事理二觀皆顯性具三千及事用三千即空即中耶如何復云事理二造與事理二觀不可同日而語耶若爾事理二造定為所顯事理二觀定是能觀何殊匠造之法耶法智斥昭師云事理二造既其不分事理二觀依何而立斯言至矣法智妙悟宗乘荊谿之後一人而已淺學無識輒敢指斥其猶蚍蜉而撼大樹真可笑也今問纂者云事理二觀既不可與事理二造同日而語三千妙假復不可與空中同日而語而謂三千定屬有相必以空而亡之中而非之方歸無相如此之說尚未及別況圓頓乎過失無量不能具舉。

十一問安心中云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為當只除妄謂猶存起滅為體妄謂令無起滅。

釋曰此問文中自有二節初引安心文為立難之本次為當下荊谿難起也言體其實不起滅者體之一字是用止也其者指法之詞也體妄謂情故云體其言實不起滅者以妙止安之復其本也妄謂之起性執有也妄謂之滅相執無也以四句體之有本不有無亦本無只是性執本空空亦叵得此安心之謂也荊谿難云為當只除妄謂之情無妨尚存起滅法耶為當體其妄謂之情滅已亦令起滅諸法皆歸無耶。

答此亦無別須善其意若單論理非起非性若約果德則性不妨起若約眾生唯起迷性若聖鑒凡即起只是性今從反迷歸悟以說令離起歸性見非起性仍恐迷者離起求性故令體起其實不起起既不起滅亦無滅。

釋曰此答文有五有通有別前四通也後一別也別則別在今文反迷歸悟言此亦無別者謂但除妄謂猶存起滅與體妄謂令無起滅此二語異厥意是同何者但除妄謂猶存起滅此起滅即無生滅體妄謂令無起滅此無起滅不妨起滅故云此亦無別言須善其意者謂通別兩意若善於此所設二難自然冰釋初通四者一單論於理非起非性者非起之言則含於滅理非起滅也言非性者性體修辨既非起滅之修亦無本不生滅之性無修則無性此單約理明不起滅也二若約果德性不妨起者果德已證無起無滅無修無證之理無以名之強云證性寂然不動徧應無方其猶大鑑臨物普現色身故云性不妨起三若約眾生唯起迷性者唯起則唯有起滅迷性則不知復本是則一切眾生沒在起滅寧知復本體其不起滅耶纂者不曉唯起迷性只作一事消之乃云唯起貪嗔之迷性何其謬也如此四若聖鑒凡即起只是性者眾生日用而不知其猶大富盲人動轉去來反為珍寶之所罣礙圓聖鑒之無非妙性故云起只是性此四通論理性雙非諸佛證得眾生迷妄聖智鑒照未是的答除妄謂存起滅體妄謂令無起滅次文方的五今從反迷歸悟以說令離起歸性見非起性者正答安心中意也謂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如此說者只以三千妙止止其起滅即散而寂故云令離起歸性離起之言即離起滅文從略耳歸性者歸於非起非滅三千寂照之性故云歸性言見非起性者復本乃見非起非性起即性故非起性即起故非性故云也如此妙止尚恐修者情迷離起求性故令體起其實不起若其離起求性是猶棄冰而求於水徒自疲勞故令體起實不曾起起既不起滅亦無滅豁然如托空唯覺無所有總安心意其若是乎總止既爾總觀亦然。

十二問既云一心止觀何得更立六十四番。

釋曰此問安心文中總安既以一心不二止觀而為能安三千寂照以為所安於義已足何須更立六十四番耶。

答六十四番者約根約行迴轉相資總徧而論有六十四行者何必盡具諸數又論其體性只是約於法性寂照自在堪用故爾許爾。

釋曰六十四番止觀者開總出別也何者總行雖總其體具別別行雖別其體常總始終無二言約根約行等者根謂能生行謂進趣良以積劫聞法以成信根久劫習禪以成法根既成根已名信法行故此二行各有四悉止觀安心成十六番言迴轉者信行轉為法有八番法行轉為信有八番又成十六番成三十二番止觀自行有三十二化他亦三十二共成六十四番此一向根性也言相資者以信資法有八番以法資信有八番成十六番復有信資於法轉成信行八番法資信行轉成法行八番又成十六番共成三十二番自行既有三十二番化他亦有三十二番此相資迴轉根性也并前一向共成一百二十八番安心今此文中以一六十四而兩兼之是故但云六十四耳言行者何必盡具諸數者行字平聲止觀云若心安於諦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譬如羅鳥必假眾目及乎得鳥唯一目耳言又論其體性只是約於法性寂照自在堪用故爾許者意云雖一百二十八番止觀巧便用之論其體性只是不思議境一念三千不二止觀隨其根性自在而施所以然者以眾生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種心行是故廣施法網捕於眾生心行之鳥故有多番止觀多番乃是開總出別別不異總法體圓妙慎勿異見。

十三問即此文中或云諸法即是法性或云四運四性推撿何者為要。

釋曰即此文中者止觀文也文中或云諸法即是法性者造境即中無不真實也大率只是體於一念陰心即是三千故云諸法即是法性諸法陰也此的就初乘觀法而為言也或直體諸法即法性體如前第九問安心初云但信法性不信其諸約對治說令於諸法純見法性者是或云四運四性推撿者如隨自意中縱任三性推窮十界四運者是荊谿恐人不達大師建立行門之意法有事理根有利鈍是故問云何者以為入道之要門耶。

答夫觀心法有事有理從理則唯達法性更不餘途從事則專照起心四性叵得亦名本末相映事理不二。

釋曰此答文中為順止觀以觀陰心而為要門故云夫觀心法有事有理若通論觀境心佛眾生依正諸法皆可為境理則俱理事則俱事一往簡判且云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觀心則易所言易者近而且要故此亦且從多為言故以觀心而為要耳若論樂欲不同宜觀佛者觀佛則易如般舟三昧等宜觀眾生者觀眾生則易如淨名觀眾生品等今文為順止觀觀心且云心為易耳理則唯達法性更不餘途者唯以本寂三千安於現前一念無記令於一念純見三千即一念一念即三千雖修德化他二境有四句推撿之觀而亦不離本寂三千而為觀體發心已去乃至離愛不異於初本寂三千皆是唯達法性更不餘途纂者淺學不知所以而云修德化他既用四句推撿即屬事觀下九乘法四句推撿皆是事觀或用理觀唯達法性乃云四種三昧共一十乘皆用事理二觀何狂妄之如此也上文已破應知今文且辨端坐理觀十乘餘三三昧理觀雖同趣向有異不課義學妄有所說壞亂觀門罪莫大焉事則專照起心四性叵得者此語第四三昧中縱任三性照察十界四運起心必屬一界一運故云專照起心此所觀也四性叵得者此能推之觀也以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窮而逐之四性執妄是無性性此無亦無是無相性性相俱空故云叵得此四句觀的以變造三千法界大用而為其體名為事觀此事即是不思議事故上文云觀此一運即具十界百界三千即空即中不思議境也仍須發心乃至離愛方成一家入道之相此事觀中十乘觀也纂者如何乃云四種三昧事理二觀共此止觀十乘法耶是豈識觀道之蹊徑耶本末相映事理不二者全本寂三千而為理觀名之為本全變造三千而為事觀名之為末本中有末末中有本名為相映只是修理觀者達性外無修體全具用此末在本中也修事觀者達修外無性用全即體此本在末中也能了此者方識事理不二豈須事理混和修事兼理修理兼事十乘之中乘乘事理相扶而修名為不二如斯之人豈識觀道之深妙耶。

十四問法華玄文境能照智雖引誠證理亦難明。

釋曰此出玄文第二卷智妙中彼問曰智能照境境能照智否答云若作不思議更互相照義亦無妨言雖引誠證者彼引仁王般若云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今謂說智者能觀也智處者所觀也既皆名為般若則境亦是智而為能照雖此引證理亦難明故今料簡令義顯然。

答順方便教理不可會若從極說於理易融以心為境心亦能照能所俱心心體俱徧心心相照於理甚明。

釋曰答文有五初以偏教顯圓極易融二故不下引不思議境證境智不二三以是下的就圓教四句分別四照者下明偏圓行人說照不同五是故下備舉偏小所照顯圓境智初言順方便教理不可會者方便教中境之與智不可融會今從圓極於理易融者良由以心為境乍為所觀只此心境亦是能照能觀觀也能所俱心者能觀是三千之心所觀是三千之心只是能於本理三千而為能觀以此能觀觀於所觀心體咸徧咸徧者能觀之心即是妙境所觀妙境即能觀心故云咸徧以三千心照三千心即境是觀即觀是境故云相照能如此了於理甚明何須疑於境照智耶。

故不思議境初云不思議境即是觀。

釋曰此當第二引止觀正說十乘不思議境初章安料簡文也故云不思議境即是觀既云境即是觀何妨境能照智耶若不爾者如何能見不二之旨耶。

以是得為四句分別境照於境境照於智智照於境智照於智。

釋曰此當第三的就圓教以四句分別出圓境智也當知境智其名雖別其體不殊是故能所二而不二初心修觀暫立能所於四句中正當第三智照於境若了境智體徧只一三千而謂境照境等何所疑耶又復應知雖立四句分別境觀及乎正用觀時唯一三千絕待而照有何能所而可辨耶。

照者方照非說可窮照者應說非照可了說者方說非照可窮說者應照非說可了。

釋曰此當第四明偏圓行人說照不同何者謂用三千妙觀而為照者方能照此三千不二境觀故非偏教說者之所可窮照者應說非照可了者圓頓行人內照三千實相之理而與此理相應應理而說故非偏教照者之所可了說者方說非照可窮者圓頓說者方能說此不二境觀故非偏教照者之所能窮說者應照非說可了者圓頓說者內契三千實相之理說應於照故云說者應照此非偏小說者之所可了在文可見不委釋也。

是故不同世謂頑境以為所照又亦不同偏小妄心以為所照又亦不同假立真如以為所照所照既爾能照亦然不可率爾。

釋曰此當第五簡偽妄斥偏小顯今所觀即理之事體不思議也不同世謂頑境以為所照者簡偽也此如輔行第一明於九師次第相承北齊已前唯用體心踏心既不以三千而為所照不免只是頑癡之境以為所照尚失小乘之境豈識圓頓十乘所照耶又亦不同偏小妄心以為所照者偏通三教小唯在藏藏以生滅心為妄心通以幻有心為妄心別人初心與藏通同此三既皆不識即理之事不思議陰以為所照唯此妄心而已言又亦不同假立真如以為所照者別教但中其實假立特是為於迷中重者假施設耳故云假立真如登地自證權門自開豈有清淨真如而可證耶所照既爾能照亦應揀於偽妄之智及偏小智如此精簡披砂得金顯今圓智照於圓境境照智等安足疑耶故誡云不可率爾。

十五問破法徧中云須先用無生為首者門後料簡云何復云無生是智無滅是斷智則是觀斷則是止應無生門唯觀無止。

釋曰止觀文中先列有等四門已而云今置三門且依無生門荊谿云淨名大品並以無生為首故今亦然今謂一切眾生無始已來多著於有無生空門蕩有為便是故然也言門後料簡云何復云無生是智無滅是斷應無生門唯觀無止者文出止觀釋名會異中云無生是智是觀無滅是斷是止因名止觀果名智斷是故難云若破法徧依無生門應但有觀而無止耶。

答破徧門意從事偏說故文中云有定之慧而盡淨之具如記中廣分別說。

釋曰破徧門意從事偏說者乃從根之所宜故無生門屬於智德若論理體離觀無止離止無觀豈無生門唯觀無止耶故引文初云若未相應應用有定之慧而盡淨之盡淨之者破之令徧也言具如記中廣分別說者文云安心破徧並是絕待咸具定慧如前安心今謂安心之中既有六十四番止觀豈唯止耶但前安心中先推法性義多從定是故云安破法徧中先準教門義多從慧是故云破究論二文無不兼具究論法體曾無有偏但是隨宜一往言耳。

十六問禪境初十二因緣觀不思議境初云不同世人取著一念能具三千為唯此中諸境皆然。

釋曰止觀所觀境界有十能觀妙觀亦復有十於一一境皆施十乘備明藥病也今文所問禪境乃當第六禪定境也此禪境中具明於發則有十禪初根本四禪乃至第十神通禪於十禪中前七種禪但直明於所發禪相而已故至第八因緣禪中乃明發於十二因緣禪境約此以明十乘觀法於初觀法不思議境中乃云不同世人取著一念能具三千言取著一念者謂定一定異之一念也故此一念不具三千乃取非一非異之一念此之一念方具三千斯旨難明非苦學深窮心有所詣道有所至其孰能測其淵源哉今謂上文簡偽斥偏云不同世謂頑境以為所照又亦不同偏小妄心以為所照又亦不同假立真如以為所照者此乃斥前三教正當陰等十境也在彼豈非取著心乎乃時寧識一念具三千耶若今圓人所觀境異只前十境乃是即理之事故云理即事故一一境相不同圓陰入等境也是故一一皆以三千而為其體即以三千而為乘體故云若無十境乘則無體世有淺學不達斯旨以見釋籤云陰等十境在前三教便謂圓無陰境其所觀者即是九界三教而已若爾正以荊谿所斥而為所觀徒勞斥耳須知圓陰體是三千雖是三千體全是陰不思議陰而為所觀豈與前三陰等十境同日為語耶又復應知圓人圓解現前陰入乃是即法性之無明故此無明體全法性雖是法性而是無明前三教人豈有此解寄語學輩當思此義若不了者徒云止觀辜負祖師謗法之愆未能免也今為分別剖判指示前三教人不知理本具足三千唯只取著一典之相故此一念不具三千此乃簡斥其不能知故非斥其理本不具圓人既解一念本理具足三千非一異相方具三千不思議境簡顯之意其若此乎纂者引止觀中非一非異一念反釋取著一念云始自觀陰入境成於妙境乃至觀二乘菩薩以成妙境並是約於非一而論一念非異而論三千(全文)此益見其不曉文意之甚也何者夫圓人對偏偏名取著稟圓教者深名字人解心虗通心無依倚妙達一念具足三千三千無外非依非正非生非佛非迷非悟不可思議即以此念以為能觀能所不二名無著念又豈須待觀成顯境之後方名無著一念耶若一一境須待成方名無著妙境者且未觀之前應是有著念耶紕繆之說令人掩耳又解非一非異云非一而論一念非異而論三千又極謬也夫非一非異者乃吾家之常談耳非一非空也非異非假也正顯一念即是中道三千實相如何輒云非一而論一念非異而論三千未之聞也欺誑之說在文甚多不能備舉言為唯此中諸境皆然者此問取著一念不具三千為當獨在此禪境中為當亦通陰入乃至菩薩境中皆如此簡耶。

答一切皆爾。

釋曰一切皆爾者意云始自陰入終至菩薩一一皆以離著一念本具三千而為境體無以異也故云一切皆爾。

十七問若爾應當取著心中不具三千。

釋曰此以今文的簡所觀而難通途之心何者若通途取著之心不具三千者應一切眾生而無三千性耶經論何故云昏盲倒惑其理存焉耶。

答此準用觀觀境而說。

釋曰答中有三初明的簡所以二取著下不廢通觀三譬如下舉譬真妄體同初的簡者謂由圓人修妙觀故若非圓心不具三千既了一念具三千已全此三千而為能觀觀此三千能所寂絕故云境觀名別而體不殊能所二非二如此所觀故非前三取著心也此乃簡通的從別耳。

取著之心本是諸法照此著心緣生虗假假中三千自體性空即是心性不可思議圓妙三諦。

釋曰此當第二不廢取著亦可通觀何者上文的簡唯以圓心無著乃具三千以為所觀今通取著不廢取著亦可觀察謂由著心本是諸法陰入照此著心緣生虗假謂此著心賴眾緣成其體不實故云虗假虗假之處即無著也假中三千自體性空者即便指此離著之心名之為假此假中具足三千本自二空名自體性空即性性空相性空也言即是心性不可思議圓妙三諦者結成照取著心心體本空具足三千即是心性不可思議圓妙三諦為所觀境纂者不知義理望聲解義以見文中有自體性空之言便為真諦心性之語便為中諦而不知從即是心性乃至三諦并是結示假中三千自體性空而成三諦為所觀境然乍觀彼說似如符合其如文意天地相懸高明之士覽詳此者自可見矣纂者又解假下中之一字乃語詞也而不知中字乃指法之詞指於假中具足三千乃文旨也若但云語詞者則中之一字全無功也此雖小事不可不正又復應知不廢取著而觀察者亦是約修觀人作如此說良恐圓人捨於偏境別求不思議境以為所觀是故然爾若乃據理不隔亦無問於觀與不觀三千體同無處不徧尚徧無情況取著心而不具耶纂者便以不廢取著亦可通觀謂為據理不隔者無乃不可乎據理不隔自屬一切眾生無非三千三因佛性而與不廢義永異也。

譬如空華華與空體無二無別此空不當華之與空對華說空空無名字以此細推諸法皆爾。

釋曰此當第三舉譬真妄其體本同何者華譬取著陰境空譬三千實相空本無華由眼病故見空中華取著陰境本是實相由迷妄故取著諸法譬之如華此空不當空之與華者畢竟空中尚無有空豈有陰境稱本而照取著陰境即是實相如不見華非但不見於華亦乃本無空寂故云此空不當華之與空對華說空對陰說不思議約對而說若陰入境即不思議非但陰亡妙境亦亡尚無妙境之名字豈有妙境而可存耶故不二門云因果既泯理性自亡今謂立因果者為取理性因果若泯理性自當泯絕無寄無華無空其義亦爾故知諸法皆即實相皆無實相豈取著心而不然耶。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为你可以赴汤蹈火

    为你可以赴汤蹈火

    她,国际知名集团的千金;他,独占一地的家族掌门。一次机缘之下,她进入了他的企业成为他的助理;一个未知的事件让他与她紧密相连;一场事业合作,让他获知她的身份,却遭遇她的家族反对…由于各自家族的使命,他们之间在无形中产生了缝隙,这缝隙看似是外人的阻碍,其实只是他们各自内心作祟罢了,因此来之不易的结合,让她的爱无形中承担了许多,也明白了一些;而他看似在付出,其实又在另一个方向中伤害了那个默默守候的她…伤害仿佛越过越大,就连孩子们的成长都让他们之间走向不同的领域,甚至是无休止的争吵,可静下心来彼此又难忘那些岁月中美好的幸福,所以他们又重新鼓起勇气继续走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
  • 明宫绝恋

    明宫绝恋

    她,四岁入宫,经历过皇朝四代,从宫女到贵妃,看尽了后宫翻云覆雨;她从一个小宫女跻身于集至尊荣宠和权力于一身的贵妃,难道仅仅是因为她美貌如杨贵妃、妖娆如赵合德,功夫不亚于潘金莲?她大她的皇帝夫君十七岁,但他却对她宠爱了一生;他虽然没有为她争得一“皇后”名分,但他却给了她一生的宠爱。她一死去,他也紧跟着离世,这是怎样一个痴情的皇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本文有点戏说,但没有违背历史框架;存在虚构,但基本符合史实。请勿对号入座!……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可以加我的qq群:487412177加入时请报作品任意一个角色名
  • 家有穿越男

    家有穿越男

    冯诺诺一觉醒来,家里多了个男人……够了!你是个古代人!男女授受不亲,离我远点!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中国历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

    本书按历史顺序精选了中国古代军事将领成才故事,讲述了他们从小立志立德、文武兼修的成才过程和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事迹。虽然他们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和时代背景不同,但他们的智勇韬略、精忠报国、出奇制胜的品质与精神,给读者以新的启示与鼓舞。
  • 战异界

    战异界

    这是一个拥有绝佳天赋的少女。当离开家乡,面对外面的世界,她将何去何从?她的家人中竟有魔界的人,是杀,是留?当这个世界面临大敌的时候,她会挺身而出吗?
  • 不想做空姐

    不想做空姐

    映国内某航空公司真人真事,空姐自曝私生活和潜规则。刚踏入社会的李若狐,作为一名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遇到下流、龌龊的老总不得不愤然离开,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空姐海选,实现了自己的空姐梦。原以为等待她的是美好、充满希望的生活。但是,胡搅蛮缠的旅客、明争暗斗的同事、刻薄的领导以及高傲的名人、要客打碎了她的梦。在外表鲜亮、实质肮脏的环境中,有人坚持真我,有人随波逐流。看着周围的姐妹们或堕落或离开,她黯然神伤。在公司变相裁员下,她终于下定决心辞职,寻找自由的生活。
  • 主管修炼

    主管修炼

    包含了丰富的方法、工具、案例,帮助新晋主管更快、更好地完成从一名优秀员工到一名合格部门主管的转变。本书所提到的问题都是新晋主管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的,所介绍的方法和工具非常实用,是新晋主管的必备参考书和学习资料。
  • 锦微冷

    锦微冷

    、文艺版;谁,可明我意,使我此生无憾;谁,可助我臂,纵横万载无双;谁,可倾我心,寸土恰似虚弥;谁,可葬吾怆,笑天地虚妄,吾心狂。正常版.当你撒尿撒到一半被别人提起来怎么办?先提裤子还是先尖叫。果果答曰:小五五。你鞋子湿了!某男黑了脸……(本文一对一,宠溺无下限。凉凉偶尔会抽风}
  • 走上宠妻路:霸气傲妃

    走上宠妻路:霸气傲妃

    “如果我能在强大一点,就好了。”这是他说的。“如果我能在坚持一下,就好了。”这是她说的。穿越之后,明明是受宠的小女儿,然而在这大陆上没有圣气的人却被人唾弃,为何她零圣气却在家中如此受宠?但是事实真相却不是如此。千年前的一场大战导致他们一个沉睡,一个飞往异世,如今他们在这一世重逢,随着探索一点点找到千年之前的记忆,然而又再次遇到千年前的敌人,这次他们的结果会如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文员的出路

    小文员的出路

    打工,她遭遇降薪!“被离职”!不服气申请劳动仲裁,却遭恐吓威胁!遇上白马王子一见钟情,被逼分开!开药店,不但被砸而且名誉受损!开公司,遭绑架险丢性命!老天垂怜,终于与心上人结为连理了,命运却再一次捉弄了她……她一个小文员到底做错了什么?怎么越来越像隔着玻璃乱飞乱撞的蜻蜓,前途一片光明,却总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