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业品第四之四
论。又经中说至其相云何。自此已下有四颂半。第八明经中黑黑等四业 文中有三。一明业体。二明断异。三述异说 此一颂半。明四业体。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论曰至说黑黑等四。此释建立四业意也 业果性不同者。谓黑黑等三业 所治能治殊者。有漏业为所治。无漏为能治 性是体性。类是种类。性.类不同分为四业
论。诸不善业至不可意故。释黑黑业。因染污故名黑。果不可意名黑
论。色界善业至是可意故。因离恶故名白。果可意故名白
论。何故不言至则说非余。释无色善虽因.果俱白不说所以也
论。然契经中至非爱果杂故。释黑白业也。因以恶所杂故。果以非爱杂故
论。此黑白名至互相违故。释杂名也 言黑白者。就相续立。非一业亦黑。亦白。非异熟亦可意.亦不可意。善.恶可意.不可意互相违故。然由相续与黑杂故。即欲界业名为黑白
论。岂不恶业果至名为白黑。难也。善为恶业杂善名为黑白。恶为善业杂恶应名白黑
论。不善业果至恶胜善故。答也。于地狱中不善业果。不为善业果之所杂也。欲界善果。定为不善业果所杂。六欲天中有不善果故。以欲界散地恶胜善故。恶必杂善。善不杂恶 正理论云。此难非理。以欲界中不善数行力能伏善。故彼苦果杂乐异熟。欲界善劣无有功能陵伏不善。故彼乐果亦无功能杂苦异熟。故恶业果得纯黑名
论。诸无漏业至白异熟故。释第四业。如文可了
论。此非白言至性相违故。释疑难也。非黑言是了义说。非白言是密意说。以不能招白异熟故。经密意说名非白业。准经及本论。是纯白法也
论。诸无漏业至不尔云何。自下两颂第二明断异也
论曰至唯尽纯黑。释断黑黑业也。四法智忍断欲四谛所断不善业故。断欲修断前八品思唯断不善业故。此上十二皆自性断非所缘断也
论。离欲界染至不善业故。此一品思断二业也。断黑一分断杂业全断黑是自性及所缘断。断白唯所缘断。自性断品品断。所缘断第九品断
论。离四静虑至纯白业尽。释断白白业也。此唯所缘断故唯于自地第九品断。断虽通相应.俱有此中辨业故故说思也
论。何缘诸地至能断非余。问也
论。以诸善法至未离系故。答也 自性断者。谓结法及结一果法并得。断彼得时名之为断。断已不复能起现前 所缘断者。断能缘尽名之为断。断已容得起现在前 由斯黑黑业品品别断。杂.白二业第九品断。唯所缘断
颂曰。已下有一行颂。第三述异说也
论曰至名黑白业。此师意。以地狱唯不善感故。顺彼受业名为纯黑 欲界余趣通二异熟故。顺彼善.恶诸业名杂业也 此二业以因从果名黑.杂也
论。有余师说至故名俱业。此师意。以欲见道所断无善杂故名纯黑业。欲修所断善不善杂总名杂业 婆沙一百一十四云。如是说者一切不善业皆名黑黑异熟业。由欲界中不善强盛。不为善法之所陵杂。以不善法能伏能断自地善故。善业羸劣而为不善之所陵杂。以欲界善不能断不善故 正理破前师云。如是所说前已遮遣。谓善无能杂不善故。破后师云。此亦非理。二所断中俱有业不能感异熟果故(见道中身.边见相应思。修道中无记业。不能感异熟果)
论。又经中说有三牟尼。已下一颂。第九明三牟尼.三清净也。论曰至二业比知。释立三牟尼所以也 牟尼。此云寂默。无学身.语二业名身.语牟尼。意牟尼。是无学意非意业也。以真实牟尼唯是意故。身.语二业比知心故。能比.所比总名牟尼 正理论云。由身.语业离众恶故可以比知。意业于中无能比用。唯能所比合立牟尼
论。又身语业至故名牟尼。第二释也。身.语二业有无表故名为远离。意业非远离故不名牟尼
论。何故牟尼唯在无学。问也
论。以阿罗汉至永寂静故答也。烦恼言。无学总无。非有学故
论。诸身.语意至名为清净。此释第二三清净也。即三妙行。若无漏者。永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若有漏者。暂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 婆沙一百一十七云。问妙行.清净.寂默有何差别 复有说者。义亦差别。谓善巧作义是妙行义。体洁白义是清净义。离痴乱义是寂默义 复有说者。能感爱果故名妙行。不杂烦恼故名清净。究竟静息故名寂默 正理第二释云。或此力能引起无漏胜义清净故立净名。若谓此亦能引烦恼垢故。谓作烦恼等无间缘。是即不应名清净者。此亦非理。善心起时非为染心起加行故。染心无间无漏不生。有漏善心能引无漏。故有漏善得清净名。顺无漏心能除秽故
论。说此二者至耶清净故。述教意也
论。又经中说有三恶行。已下一颂。第十明三恶行.三妙行也
论曰至别有体故。释三恶行体也 一切不善身.语意业者。即是通取饮酒等业。及前.后近分故言一切 身语意业者。简诸非业 复有三种非意业贪.嗔.邪见者。显非业中唯取贪.嗔.邪见也
论。譬喻者言至为意业故。述异说也。彼师引故思经证贪.嗔.邪见是意业也
论。若尔则应至合成一体。有部难也。贪.嗔.邪见两宗共许是烦恼故。此若是业业与烦恼合成一体。无明应即行。爱.取即有。业障应即是烦恼障
论。许有烦恼至斯有何失。譬喻反问有部师也
论。毗婆沙师说至成大过失。引婆沙师出过失也 正理论云。正理者何。谓若烦恼即是业者。十二缘起.及三障等差别应无。由此证知贪等非业
论。然契经说至为门转故。通故思经。文易可了 正理通云。是业资粮故亦名业。如漏资粮亦名漏等
论。由此能感至故名恶行。此释名也。此持业释
论。三妙行者至无嗔正见。释三妙行。翻三恶行为三妙行 即 一切善业者。谓不饮酒等.及礼赞等离前.后近分.及根本业 婆沙一百一十七云。问为三妙行摄三寂默。三寂默摄三妙行耶。答应作四句 有妙行非寂默。谓除无学身.语妙行。余身.语妙行及一切意妙行 有寂默非妙行。谓无学心 有妙行亦寂默。谓无学身.语妙行 有非妙行非寂默。谓除前相 为三妙行摄三清净。三清净摄三妙行耶。答随其事展转相摄 为三清净摄三寂默。三寂默摄三清净耶。答应作四句 有清净非寂默。谓除无学身.语清净余身.语清净。及一切意清净。此复云何。谓学.非学非无学身.语清净。及三种意清净。以意寂默唯无学心故 有寂默非清净。谓无学心非业性故 有清净亦寂默。谓无学身.语清净 有非清净非寂默。除前相
论。正见耶见至如何成善恶问也
论。能与损益为根本故。答也。由正见故后益众生。由邪见故后损众生
论。又经中说有十业道。已下一颂。第十一明十业道也 一明业体。二释业名。三义便明断善。四明业道俱转。五就处成业。六明业道三果 就明业体中。一正明业道体。二明业道差别。此一颂明业道体也
论曰至摄前恶行。此出十业道体 粗易知者。谓根本业道也
论。不摄何等恶妙行耶。此即问也
论。且不善中至令远离故。说不摄身业也
论。语恶业道至后起及轻。说不摄语业也 轻者。轮王。北洲。染心歌等。于无人处粗恶语等。及阙缘不成等
论。意恶业道至及轻贪等。释意业道。思是其业非思道故 轻贪等者。谓轮王时。及北洲人贪等。非粗显故不名业道
论。善业道中至施供养等。明十善业道体。身善业道中于身妙行不摄一分。谓加行.后起。及余善身业即离饮酒。断生草等.施供养等
论。语善业道至谓爱语等。释语业也
论。意善业道至谓诸善思。释意业道。婆沙一百一十二。引集异门及施设论 问。为身三恶行摄一切身恶行。为一切身恶行摄身三恶行耶。答一切摄三。非三摄一切。不摄者何。谓非断命。以手杖等捶击有情。及非耶行于所应行作不净行。起饮酒等诸放逸业。由不正知.失念受用诸饮食等。及不能避诸犯戒者。诸如是等所起身业非三所摄。问诸犯戒者无量。云何能避。虽复舍此还近彼故。答所在皆有。欲离实难。能不随染是为真避。故有说言。身虽在远而随彼习即名亲近。身虽在近不随彼习即名远离。问为语四恶行摄一切语恶行。为一切摄四。答一切摄四。非四摄一切。谓如有一独处空闲作如是说。无有惠施。无有亲爱。无有祠祀。如是等语恶行。世间有情不生领解。非四所摄。问为意三恶行摄一切意恶行。为一切意恶行摄意三恶行耶 乃至 不摄者何。谓贪欲.嗔恚.邪见俱生受.想.行识非三所摄。彼论中意恶行摄四蕴自性。如是施设五蕴自性为诸恶行 问何故名恶行。恶行有何义。答可厌毁故名恶。游履依处故名行。可厌毁故名恶者。如有说言恶妻子。恶衣食等 游履依处故名行者。谓如断生命粗恶语嗔恚行有情处等意善业道于意妙行不摄一分谓诸善思。即无彰无贪等。应更检文 有人三解未有一当
论。十业道中前七业道。下第二明业道差别 于中有五。一就表.无表明。二就三根明。三明业道依处。四问答分别。五明业道相 就初有二。前一颂明根本有表.无表。后三句明加行.后起有表.无表。此一行颂即初文也
论曰至自表无故。明六恶业道也。若遣他作唯有无表
论。若有自作至彼便死等。明自作定有表.无表也
论。后方死等至唯无表故。明后死唯无表。以加行是方便故
论唯欲耶行至如自生喜。明欲邪行必具二也
论。七善业道至必依表故。明善业中若从受生定有表.无表也 言。受生者。简非受生及道.定色。受生有二。一者处中。谓别受远离定有表及无表。二受律仪。即容平发。然定依自身表业而发。自身定有表及无表
论。静虑无漏至而得生故。明定.道生唯无表也
论。加行后起如根本耶。自下三句明加行.后起表.无表也
论曰至异此即无。释加行中重心即有无表。异此则无无表 其表定有。若无表业非加行故
论。后起翻前至异此便无。释后起中定有无表。以根本业道无简轻.重发无表故 表业不定。若起随前屠割等事即有表业。若不起者表业即无
论。于此义中至后起位耶。因其义便问加行.后起位也
论。且不善中至杀生加行。明杀加行位也
论。随此表业至二由果满。明根本业道 言。彼正命终此刹那顷表无表业是谓杀生根本业道者。一由加行。谓运手足等。二由果满。谓所杀命断
论。此刹那后至杀生后起。明后起也
论。余六业道至准例应说。类释余六。准例可知
论。贪.嗔.邪见至后起差别。明意三业道无加行.后起 正理论云。有余师说贪.嗔.邪见若现在前即名业道。故无加行.后起差别。如是说者亦具三分。有不善思于贪.嗔等能为前.后助伴事故
论。此中应说至为死后耶。进退问也
论。若尔何失。反征问也。若死有成。若死后成。进退何失
论。二俱有过。两关出过也
论。若所杀生至彼业道成。出住死有成业道过。何为此时不成业道。以所杀者住死有时命犹在故
论。若所杀生至根本业道。此出后成业道过也 于中有二。一违前说过。二违婆沙释。此即第一过也。正理通云。决定死后业道方成。而前所言正命终者。于已往事却说现声。如有大王自远已至。而问今者从何所来 或此于因假说为果。谓所杀者正命终时。能杀有情加行表业于杀有用非业道表。此业道表续加行生。彼所引故名加行果。然因于杀有胜功能。是故于因假说为果。实非业道说业道声 岂不此时表业有用。即应立此为业道耶 非要有能方成业道。勿无表业失业道名。此于杀中有何功用。如无表业。表亦应然。又理不应立加行表即为业道。所杀有情于命终位命犹有故。要加行表与所杀生命俱时灭。彼死有后无同类命。一刹那中表.无表业可成业道。此后念表于杀无能尚非杀生。何况是罪。但应无表得业道名。虽无杀能是杀果故 岂不后表理亦应然 杀表为因所引起故。谓由加行果圆满时。此二俱成根本业道。虽于他命断此二无能。而有取当来非爱果用。畅杀思故名杀业道
论。又应违害至根本未息故。第二过也 若命终以后能杀生者业道方成。即违婆沙释本论也。婆沙既言于后起以加行声说。故知前时已成根本。若谓前时未成根本。即于此位成根本者。婆沙应言于根本以加行声说
论。如无有过至说加行声。论主正婆沙。释文可知 正理论云。如本论说。颇有已害生杀生未灭耶。曰有。如已断生命彼加行未息。此言何义。此中义者。以杀生时起杀加行总有三种。一唯由内。谓拳击等。二唯由外。谓掷石等。三俱由二。谓挥刀等。于此三种杀加行中。有所杀生命虽已断。而能杀者生想未除。故于杀生不舍加行。由此本论作如是言。如已断生命彼加行未息。于杀加行说杀生声。故得说为杀生未灭 此亦业道后。如何名加行 毗婆沙师作如是释。此于后起说加行声。所以者何。以能杀者杀加行想犹未息故。于所杀生已命终想犹未生故。立加行名 如何但言此于后起。应作是说。及于根本。所以者何。以所杀者次死有后一刹那时。及此后时多刹那顷。能杀加行皆容未息。是故应言。此于后起及于根本说加行声 无劳复说及于根本。以于后分声亦摄根本故。要于所杀死有后时。能杀方成杀生根本。岂不根本及真后分。皆于所杀死有后生俱可名为杀生后分。是故应信。毗婆沙师于本论言极为善释
论。若尔于时至根本业道。问也
论。何为不成。此反问也
论。以无用故。答也
论。无表于此至根本业道。引例答也
论。又诸业道至为杀加行。明十业道为杀生加行也
论。杀怨敌已至杀生后起。明十业道为杀生后起也
论。所余业道如应当知。类释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