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创新思维具有开放性和伸展性。
创新思维面对的是广阔的世界,拥有创新思维的人很少固步自封。相反,他们总是能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不妄下定论。创新思维者往往会将古今中外的可参照物都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来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在判断是非之时,创新思维者不会单纯以书中的结论、经验,或以个人思维作为标准,而是综合多种思维之长,创造出适应新变化的新标准。
(5)创造思维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
人们在吸取了前人智慧的精华后,通过将这些智慧重组和,形成了有别于这些智慧的新思维。因此,创新思维的产生过程是人们综合大量的概念、事实以及观察材料,并把这些综合材料进行抽象总结,通过概括,形成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结论以及体系的智慧重组过程。如果没有对这些智慧的综合,就没有创新思维的产生。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表现为“智慧杂交能力”、“思维统摄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的综合。智慧杂交能力就是将前人智慧精华吸收后巧妙重组,形成新的创造性思想;思维统摄能力是将收集到的大量综合性资料进行科学的概括整理,从而使形成的概念和系统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客观真理;辩证分析能力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剖析,找出最能反映该事物本质属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观察分析问题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看清问题的实质。创新的根源在于问题的出现。纵观历史上那些拥有创新能力的人,都能在特定领域发现问题。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一般都拥有较高的资质。领导者可以通过置身于创新的环境中,通过对他人洞察力的领悟来提高自己的洞察力。
第三,预见力。
预见力是指对事物发展趋势有着超前和准确的预见性,能够在事物发展事态明朗之前准确掌握发展趋势。创新不是一种主观任意的行为,它是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是最有可能变为现实的一种对未来关系的推断。如果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那么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把握机遇的能力。
机遇无处不在,但机遇也总是稍纵即逝。只有在机遇来临时能够准确把握住它的人,才可能成为创新型领导者。
第五,决断力。
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一定会有迅速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有准确权衡风险、利害、压力等问题的能力,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和胆识。领导者的决断力体现其坚强的意志力、创新需要领导者的这种决断力。但决断力不是武断,是建立在对事物准确清晰的认识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机遇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第六,应变力。
客观事物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领导者即便有很强的预见能力,也无法将事物发展变化的所有可能性都预见到。偶然性是必然存在的,突发事件更是在所难免。因此,领导者必须要具备处变不惊、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危险来临或者变化产生时,可以随时根据客观实践来做出应对。
第七,识人力和推动力。
识人力是领导者对人才的识别和任用能力,再高明的领导者也无法仅凭一人之力而推动组织向前发展,组织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领导者知人善任地对待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发挥他的内在潜能,这也是在任人方面做到了创新,是领导者具有创新能力的一大表现。推动力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创新的能力。这种推动力是指领导者通过对下属的感染、吸引、号召或者影响,通过推进下属的创新思想,鼓励创新行为,达到提高创新的能力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领导者的创新力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上,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够提升其领导力,提高其创新水平。
3.创新者要敢为天下先
自蔡元培先生1919年担任北大校长以来,他大力宣扬“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锐意创新,开创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河。在蔡元培先生的带动下,北大涌现出了很多鼓励创新的教师。
陈独秀先生在北大任教时,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学生宣扬政治、道德、学术以及思想方面的革新,鼓励青年要勇敢地探索、创新。李大钊在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广泛地宣传,主张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社会主义运动。胡适先生在北大担任哲学教授期间,提倡用简单的白话文来代替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他强调学生写文章要言之有物,倡导在校内开展文学革命,并率先发表了几首用白话文写的诗,成为现代史上第一位用白话文写诗的人。夏元溧教授对北大理科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他是第一位将爱因斯坦相对论介绍到中国,并在学生中广为宣传这一理论的人……
北大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思想健将,正是因为这些教授“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也奠定了北大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
北大历史发展的进程告诉人们:创新,就是要敢为天下先。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一定是一个勇于打破陈规,敢为天下先的人。只有挣脱掉思维的束缚,才有可能创造出崭新的事物。
罗杰斯是国际著名投资大师,他曾经写信劝自己的女儿要敢于创新。罗杰斯告诉女儿说:“不要受其他人的影响,如果你做某件事的时候,遭到周围很多人的反对甚至嘲笑,那么你要做的这件事很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成功潜力。”违背大众意志的行为需要勇气,但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往往都有这种勇气。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是靠追随大众来获得成功的。
北京天安门一直以来都因为它独特的历史地位而备受瞩目。1994年北京天安门因为一则广告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1994年6月28日上午9点钟,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场主题为“逛北京、爱北京、建北京”的大型旅游文化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随着9点钟时钟的敲响,无数信鸽投入到蓝天的怀抱中,而比信鸽还惹人注目的是飘荡在蓝天上的12只巨大的气球。每只巨大的气球上,都拖着好多长长的布幅,每条布幅上都写着“华懋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祝逛北京活动圆满成功”几个红艳艳的大字。
原来如此热闹的场面,是华懋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做的广告。这则广告不只在活动现场引起强烈反响,在媒体中间也掀起了一场报道的高潮。主题活动结束后,无论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漯河内陆特区报》等纸质传媒,还是河南广播电台等广播媒体,都争相报道了华懋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在北京天安门做广告的事。《中国青年报》提到华懋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的创新行为时说道:“能否在天安门广场做广告的话题争议很久,而这个来自河南的火腿肠厂却为这场争议画上了句号。”
华懋双汇集团在1991年的产值是1.7亿万,利税仅仅有463万元,只是中国企业中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型企业。而在1994年发展成为民族品牌后,该企业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如今,它已经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年产值和利税分别为15亿和1.2亿的国家大型一类企业了。而该企业之所以能够以如此迅捷的速度在中国蹿红,不得不归功于1994年的那则创新性广告。
在此之前,很多人都有过到天安门做广告的想法,但有胆量将这个想法变为现实的却只有华懋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这则在全国带来轰动性的广告只花费了12万元,这在当时来讲,连买《人民日报》的半个广告版面都不够。然而,12万元带来的效益,却是在《人民日报》做多少次版面广告都难以企及的。据说,当时负责天安门广场主题活动的人的想法是既然是要挂气球,何不就答应了肉联厂的广告要求,还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此之后,也不乏有想效法肉联厂广告方式的人,然而,即使他们花费几百万,却怎么也无法获得到天安门做广告的资格了。
肉联厂在天安门做的广告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效果,就是因为在天安门做广告具有风险性,因为此前从未有类似的行为出现。显然,将广告的成功归功于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敢为天下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勇敢尝试,谁都可能成为这样的人。曾经有一位韩国学生在美国留学,他在研究经济学家们的成功之道时发现,那些包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经济神话缔造者,都将成功看得非常简单。于是,他怀疑那些国内成功人士在提到自己的成功阅历时,有意夸大了自己创业中的艰辛,他们想以此来吓退那些尚未取得成功的人。这位韩国学生把自己的发现汇总在一篇《胜利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的毕业论文中,并把这篇论文提交给了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威尔布雷登教授对韩国学生这篇文章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创新之举。而他的理由是,尽管这种现象在东方甚至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然而只有这位学生,第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探讨。
无论是华懋双汇集团漯河肉联厂天安门的广告,还是韩国学生的论文,都体现出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们的创新之路。可见,领导者要有创新的思维,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4.细节成就创新
2007年10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导师”聘任仪式在北京大学北阁召开。在这个会议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等12位教育界专家被聘为“北京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还邀请各院系就业工作负责老师以及部分北大学生参加了聘任仪式,并隆重举行了“职业发展教研室”揭幕典礼。
北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方伟担任这次会议的主持人,他介绍说,北京大学历来非常重视学生就业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北大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健全北大就业体系,北京大学率先实行就业导师聘任制度,接受聘任的“学生职业发展导师”要么是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和权威的业界专家;要么是在各行各业获得丰富职场经验以及成功地位的资深人力专家。通过“导师带学生”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提高对职业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做好职业规划。
北京大学还成立了“职业发展教研室”,通过开设选修课、建立完善就业平台等辅助学生就业的措施,力争使北大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北大就业中心实施的“学生职业发展导师”聘任制在教育历史上是一个创举,它有效地将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联系起来,拉近学生和社会的距离,使学生在就业之前做好充分地准备,从而提高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