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19600000042

第42章 书生秋点兵(9)

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是行伍出身,但成人醒事后酷爱读书。五代军人爱打仗,喜欢读书的很难找到,所以“赵读书”一般没人相信,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没有人相信的真实故事。赵匡胤还在周世宗手下打工时,南唐君臣知道赵匡胤很难对付,就使出反间计说,赵匡胤在打南唐时,搞了好几车金银财宝。周世宗原本就对手下实力派军人不放心,一听这话信以为真,决心抓个典型杀杀军人威风。于是派人对赵匡胤进行大搜查,果然有鼓鼓囊囊十几车东西。不料打开一看,搜查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全是书!连周世宗都大惑不解,你赵匡胤跟着我干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啥时候见你读过书呀?你搞这么多车书要卖吗?赵匡胤按捺住一肚子火,报告说:“臣无奇谋上赞圣德,滥膺寄任,常恐不逮,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这事记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里。这么多书,总不能尽是兵书吧?必定有不少先秦经典著作。赵匡胤读了这么多圣贤书,他不会不懂一点尧天舜日,三坟五典,三代之治,不会不懂一点士君子文化的要义三昧,面对五代十国打打杀杀的天下乱局,他不会不想想一统中国后的大政方针,什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类。所以,开国之初,他即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誓碑,并且作为“祖宗家法”而要求世世遵行,就不能说是凭空而来的。当代作家李国文先生在《宋朝的誓碑——中国文官制度由宋肇始》中写道:“两宋王朝对于文人的优容,对于文化的扶掖,对于文明的提倡,对于文学和文艺的宽纵,也许是中国历史中最值得肯定的时期了。”同时,重复一下德国汉学家库恩在《宋代文化史》中的这段话,或许更为必要:“中国在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那么,孟子“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整个士君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太了不起、太伟大了!朱元璋贬孟子,新老秦始皇们干脆连孔孟一起干掉,怕的正是这个。赵匡胤能让“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能与赵普这样的文人集团结成牢固而平等的执政同盟,绝对是史无前例,居功厥伟!

新老秦始皇们视文人如寇仇,开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把读书人当作工具,诱引你们入我彀中,为我所用。唯有宋太祖赵匡胤真心实意服膺文人,先以楚昭辅、王仁赡为师,后以赵普为师,彻底从“义社十兄弟”的武夫水平,蜕变升华至“雪夜访赵普”的明君水准。他把赵普视作家人兄弟,通家出入,被母亲杜太后亲切地呼为“赵书记”,因为此前赵普任过“掌书记”的职务,遂一直这么称呼。他与赵普心心相印、配合默契、各无私藏到胜过亲兄弟的程度,《宋史》中这样记载说:

自古创业之君,其居潜旧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

事(建国事)定之后,普以一枢密直学士立于新朝数年,范、王、魏三人(前朝老臣范质、王溥、魏仁浦)罢相,始继其位,太祖不亟于酬功,普不亟于得政。及其当揆,献可替否,惟义之从,未尝以勋旧自伐。偃武而修文,慎罚而薄敛,三百余年之宏规,若平昔素定,一旦举而措之。

宋初之臣似无“伴君如伴虎”的感觉,为臣子者可以坚持自己的政见到不怕与皇上翻脸的程度。史料里有这样两个事例。一次,赵普打报告要提拔一位官员,平常赵太祖都是大笔一挥:同意!意外的是,这次却给驳回了。赵普心想,我是宰相,提拔谁我心里有数,你别太操心好不好?于是,又第二次打了报告。太祖老兄这回也邪门,还是驳回。赵普那股文人的拗劲上来了,我第三次再报。这回,皇帝的本性也到底发作了一回,不但当面撕碎了报告,还把宰相大人数落得够呛,就差没骂娘了。赵普反倒冷静下来,也不说话,从地上捡起破碎的纸片就走了。你猜这老兄怎么着,他连夜把这些碎纸片拼接好,第二天又给捅到赵皇帝面前了,而且看那架势,你只要一天不批,我就一天不消停。赵皇帝气得不禁大笑起来,老兄呀老兄,我算服了你啦!好好好,批批批,行了吧?

接下来这件事可就颠倒过来了。前朝有个大臣符彦卿,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周世宗,贵为国丈。可此人聪明得很,看出赵匡胤要成事,所以闪电般地站在女婿的对立面,为大宋朝的问世立有殊功。赵匡胤呢,自然回报优渥,位子、银子、田产房产,要啥给啥,后来竟想连军权也给上些。赵普则极力反对,成天在太祖面前叨叨,惹得皇帝老子实在受不了,就说:哎,我就纳了闷了,你赵普要办的事,我都同意了;我要办的事,你赵普咋就这么难说话呢?好了,我不劳驾你了,我请别人往上打报告吧。后来,报告果然打到中书省了,特事特办,皇上有交代。这赵普的书生劲又上来了,他居然从中书省“骗”出报告,揣在怀里直冲宫里而去。他掏出那份报告晃了晃说,皇上,我把它截住了,希望你能再考虑考虑,这个人选不合适呀!气得赵皇帝哭笑不得,说,你怎么老怀疑符彦卿呢?我对他这么好,他难不成会辜负我吗?你猜赵普怎么接这个话茬儿,笔者估计古今中外做臣子的,再不会有第二个人敢这样说话:“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意思是说,当年周世宗也待你不薄呀,你怎么能从人家手中夺走了天下?我的天!这不是找死嘛!还得说这赵匡胤了不起,那皇帝脾气居然没再发作,沉吟良久,慢慢说道:赵普兄,你做得对。这就是宋初总体呈绿色的人文生态环境。宋太宗赵光义虽然毒死了自己的亲哥哥,自己当皇帝,却并没有背弃哥哥的既定国策,依然“重文轻武”,推行文官政治,贯彻“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在兄弟俩的经营下,大宋开国前期近四十年,应该评为太平盛世吧?

笔者以为,赵氏兄弟的最大贡献是,在近四十年时间里,不间断地重教育,兴科举,培养出一代新学人。所谓新学人,主要是指他们直接地上接先秦学风,回归儒家原典,特别是成为唐末提出的回归“文武同源”理想的实践者。他们的文治能力自然无须怀疑,便是武学功底也可谓空前绝后。可以说,宋代学士少有不知兵者,不光理论上能论兵,能整理和注释兵法,能道出前人所不能道,而且勇于实践,你说是挂帅出征,你说是戍边定邦,你说是参赞军务,你说是出使敌方,没有不能胜任愉快的。看看范仲淹、韩琦之前的名将录,潘美、曹彬、曹玮、郭进、石守信、石保吉、杨业、杨延昭、李继隆、李继宣……战功赫赫之外,有几个是不会作文写诗的?再看看范仲淹、韩琦之后的名将录,狄青、王韶、章楶、种师道、种谔、李纲、宗泽、岳飞、张浚、刘锜、韩世忠、辛弃疾……又有几个不是儒门学士?所以,两宋的士君子们,大多文武全才,怎么扯得上“重文轻武”?当然,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针对唐和五代武人害世的弊病,搞过“以文抑武”的事,他对赵普说过这样的话:“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于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由于对前代作恶的武人深恶痛绝,赵家兄弟严防武人当权,采取过一系列“抑武”的强硬措施,难免有矫枉过正的流风遗弊,也难免伤害过一些正派武人,比如王德用、狄青等,但是绝对不能说一些“以文抑武”的具体做法,就是两宋时代思想观念上“重文轻武”。有学者列出北宋军政三大弊端是:一是军队数量日渐庞大而缺乏训练;二是兵将分离,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三是朝廷遥控前方战局,造成被动局面。细细考量这三大弊病,似与“重文轻武”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即便是“军政府”当权,也完全有可能造出这三大问题。所以笔者在前面曾表达浅见说,“即便宋朝越往后越有点‘积贫积弱’,但也绝不能把病根归结到‘重文轻武’上,倒是恰恰相反,太宗以降,历代宋君对太祖的‘祖宗家法’,即‘重文轻武’,重用文人的国策,虽则始终没有背弃,但越来越理解偏差,执行走样,严重脱离实际,不会活学活用,不会光大创新所致。”现在笔者再重复一下这个意思:北宋中期造成这三大弊端的根本原因,恰恰相反,是宋真宗,尤其是宋仁宗,开始偏离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祖宗家法”,开始失去了老祖宗那点平民意识,那点“雪夜访赵普”式的对文人的尊崇、诚信、热情与渴求,开始以帝王之尊而发所谓“朋党”之忧,对士君子开始了猜忌、防范、分化、扼制和打击,开始被一群庙堂上的“志于禄”者所欺瞒、所迷惑、所左右了。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范仲淹在《论元昊请和不可许者三大可防者三》中,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或曰:今王师不利者数四,而未思戢兵,何也?臣等谓不然。国家太平日久,将不知兵,兵不习战,以致不利。非中国事力不敌四夷,非今之军士不逮古昔,盖太平忘战之弊耳。”是谁“太平忘战”了?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你宋仁宗自己!你生于太平,长在深宫,既无老祖宗起于草莽,发于征战的铁血经历,又无知人善任,深谙使文臣治国之三昧,唯知紧紧守住君权而不容旁落,这才造成“将不知兵,兵不习战”的“积弱”态势。

再一个招致弊端的重要原因,就是“将从中御”,根子也在皇帝身上。宋初以降,皇帝严格操控用兵之权,每到临战出征,皇帝才“以阵图授诸将”,而且还要从内廷派个“监军”,实行的是监军制度。将帅几乎没有什么指挥实权,至于相对独立的财赋之权,就更不用提了。这就叫“将从中御”。太祖、太宗时代,他们本人就身临战阵,全局在胸,这么干也还行得通。再往后这些子孙皇帝,从小身居九重,知道两军对垒是什么阵势吗?你遥控得了千万里之外的无常军机吗?继续守着“中御”的老招儿,能不出问题吗?范仲淹看得真切,所以初到前线,即《奏乞许陕西四路经略司回易钱帛》,为前方将士争财权。“沿边所费钱帛,万数浩瀚,官司屈之,未能充用……若不委之经度,即边计常是不足。”前引这些话真是说在点子上了。就因为仁宗不了解前方实际情况,又对前方将士不放心,这才发生了滕宗谅、张亢蒙冤案。范仲淹为此连上三道奏议辩冤。这三奏是:《奏雪滕宗谅张亢》《再奏辩滕宗谅张亢》《再奏雪张亢》。此案很能说明“积弱”深因,这里不妨一叙。

康定元年(1040)九月,西北多事。滕宗谅以刑部员外郎、职直集贤院、知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北),开始长达四年的边地生涯。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元昊举兵进犯泾、原一线。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派副都部署葛怀敏迎战。葛怀敏不听规劝,分四路向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北)进击,结果陷入西夏军包围圈,葛怀敏战死,近万人被俘。这就是三大败中的“定川寨之败”。葛怀敏兵败,沿边郡县吃紧,西夏军打到渭州时,距滕宗谅所在的泾州只有一百二十里,一日数惊。滕宗谅别看平日里大大咧咧,但知兵且有胆,沉着应对,动员数千百姓共同守城,又招募勇士,外出侦探敌情,决心与泾州共存亡。后来范仲淹率军急解泾州之危。滕宗谅张罗粮草军需,确保作战胜利,立下一份汗马功劳。得胜后,滕宗谅大设牛酒宴,犒劳宋军和助战有功的羌族首领等各路人士,又按边疆当地风俗,在佛寺为定川寨战役中死亡将士祭神祈祷,并安抚死伤者亲属,后事料理得颇为得体。不料一年多后却由此惹祸上身。先是,他由范仲淹推荐,接替范仲淹知庆州。庆历三年(1043),他刚奉调回京不久,就有驻扎在泾州的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告发他,说去年在泾州时,他滥用官府钱财,“使钱十六万贯,其间有数万贯不明”。朝中即有人随风跟进,监察御史梁坚立马给仁宗皇帝打报告,严行弹劾。仁宗虽仁,却从骨子里不信任这些有“朋党”嫌疑的士君子,这忽儿则大发不仁,立遣中使检视,务必严惩。滕宗谅此人还真有点义气、骨气,他唯恐株连众多无辜,遂将被宴请者、被安抚者的姓名、职务等所有原始资料,一把火烧个精光,老子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下可把仁宗惹毛了,下诏先将滕宗谅、张亢抓起来、关进去,“双规”都不搞。其实,这些前线花费也属正常,滕宗谅也不是那种贪占小人,可高高在上的宋仁宗哪会理解这些有胸怀的文士?于是作为亲历现场者的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都为滕宗谅打抱不平,上表辩诬,尤以范仲淹为最,不仅面君言事,还一连“三奏”辩诬。这三奏表面看是为滕、张事,实际上是言外有意,直刺当前国家“病灶”,不啻给宋仁宗以当头棒喝,非常精彩。下面先看《奏雪滕宗谅张亢》:

同类推荐
  • 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

    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

    《克林顿:白宫外的总统》是作者在采访了150多位前总统的好友、同事和对手的基础上创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他的私生活内幕及其大张旗鼓宣传的人道主义成果,将带领读者亲历克林顿任内的最后时光,并一直追溯到他的妻子希拉里?克林顿竞选总统的台前幕后,让你充分领略比尔·克林顿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 曹雪芹(中国十大文豪)

    曹雪芹(中国十大文豪)

    曹雪芹(?—1763,一作1764)清代小说家。名,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上为汉人,其远祖曹彬是宋代开国大将军。曹彬生七子,其中一支后来移居辽东。曹雪芹先祖世选(又作“锡远”),约在明万历年间被满军俘虏,做了奴隶,不久就跟了多尔衮,属满洲正白旗,后称“上三旗”包衣人(包衣,满语译音,即奴才)。
  • 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

    落英无声:忆父亲母亲罗烽白朗

    罗烽,原名傅乃琦。作家。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第 一届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委员、东北文艺家协会代主任、中共旅大特区委员会文委书 记。建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兼秘书长,东北文联、中国作协东北分会第一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中国作协顾问。著 有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中篇小说集《粮食》,剧本《台儿庄》、《总动员》。本书是罗烽与夫人白朗的传记。
  • 旧闻新知张爱玲

    旧闻新知张爱玲

    本书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有关张爱玲内容的爬梳、搜集、整理,有文章80多篇,涉及张爱玲的爱好、趣味、性格等方方面面。这些文章大多不是对张爱玲作品的赏鉴、批评和研究,而是以报纸媒体的立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好恶以及他人捕风捉影的言谈进行议论,展现出市民社会视野中的张爱玲形象。本书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界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归纳和考辨、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张爱玲研究中的分歧、论争进行总结。本书第三部分是张爱玲的年谱简编。张爱玲的年谱编纂一直有人在做,但是一般还显简略。
  • 世纪行吟:夏衍传

    世纪行吟:夏衍传

    本书详细真实地记载现代剧作家、电影艺术家夏衍的生平活动、思想发展、学术成就、社会交往,并注意叙述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学术思潮、师承传习、历史影响等。
热门推荐
  • The Brown Fairy Book

    The Brown Fairy Boo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转成神

    九转成神

    世人眼中的废材,懦弱无能的二世祖唐风,痛击夺爱小人,碾杀杀父仇敌。小小的一个虚天鼎,引来多少杀机,揭露多少人心!也正是因为它,唐风才能脱离前世的险境,穿越到这个新奇的世界。
  • 胜自己,赢别人

    胜自己,赢别人

    人性都是有弱点的,在人的一生中想得最多的是战胜别人,超越别人。凡事都要比别人强。因此,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因为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与人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意志的差异。一个人有了自信,就有了意志,就具备了挑战自我的素质和内驱力,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个佼佼者。本书以“性自己,赢别人”为线索,精选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则则或长或短的有关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经典励志故事,旨在让读者认知和了解每则故事后的“励志箴言”,蕴涵着精辟的哲理,凝聚了宝贵的人生经验,给人以智慧的启示这对读者战胜自我、完善自我,全面提高素质,实现理想的人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为“胡平文集”第五卷。《乱世丽人》讲述了:关于林立果“选妃”,坊间传言无数,真相到底为何?林彪折戟温都尔汗前夜,北戴河密室内,曾经发生过什么?张宁,你可能知道她的名字,却未必知道她的故事,以及她知道的故事。一名美丽的中国女子,一个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一次命定的邂逅,一场缠绵的爱恋,之后是一个荒唐的罪名,一份劳动教养通知书,以及一出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红颜,为时代而薄命?彭德怀的妻姐,罗隆基的知己,新民报的著名记者,文汇报的右派先锋,周恩来暗中保护的朋友,却被毛泽东视为眼中钉……浦熙修,她到底为中国做了什么?
  • 漫羽歌

    漫羽歌

    我叫……算了,我的名字也就是我的身份念起来非常长,我是全书视角的第一掌门人,打开我你就可以看到非人的美丽新世界,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现实中看到白莲花卖蠢是不是很想给她几耳光?看到其他作者书中为了衬托主角智商的无端就是碧池妖艳贱货,是不是特别希望她们赶紧弄死女主角?那些冷酷总裁、霸道王爷、一无所长的现代女穿越古代之后却能集万千宠爱在一身,是不是很想让你吐槽?自恋女主作死都能开挂俘获一堆美男的剧情是否已经让你觉得油腻?打开这本书,我会带你领略一个将那些角色、作者以及粉统统捆绑、啪啪打脸的世界!
  • 霸气冲天系列6

    霸气冲天系列6

    杀人有罪吗?当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当你带着不凡的使命去杀人的时候,当你不杀人便被别人杀的时候--你不杀人,便即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有罪……
  • 乌龟娘子狐狸夫

    乌龟娘子狐狸夫

    贺芸芸只是个从五品小官儿的女儿,头脑简单,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没想到有一天竟然不知道被是馅饼还是粪坨子的东西砸中,竟然成了怡亲王世子的妻子!怡亲王是京城中出了名的病秧子,三天两头找太医来聊一聊人生感悟,没有想到有一天竟然被赐婚,要娶一个从五品小官儿的女儿,这到底是什么状况?(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武鳞

    武鳞

    一段记忆,从武鳞开始。武者,以武道巅峰为尊。没有武根的游云枫练前世功法修今世绝学,无武根却踏入武道巅峰,步步为营,傲视群雄!斩妖兽,夺造化,创逆空....
  • 玛丽苏文崩坏手册

    玛丽苏文崩坏手册

    玛丽苏,就是女主明明一般,但金手指大开,圣母光环照射下,无数好男人为女主前仆后继的天雷玛丽苏文。而姚芊芊,就是穿越到这样一篇天雷玛丽苏文中,去崩坏那已经被崩得不能再崩的剧情。俗话说负负得正嘛,于是这篇崩坏的天雷玛丽苏文,它就变成了一篇正常向的小言……
  • 窃国妖妃

    窃国妖妃

    她是楚国陵水之滨的青楼雅妓,只因容貌与异国公主相似,竟卷入纷杂混乱的后宫争斗中。她本无意争夺,性命却捏于他人手掌。她反击报复,誓要成为至尊红颜,朱笔判江山。她魅惑冷艳却无情残暴,她坐拥天下却孤身寂寞。她是决战疆场的将军,是运筹帷幄的谋士,是红颜祸水的妖女,亦是盛世蜀国的明君。她是乔焰雪,是闻名天下的冷血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