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1900000002

第2章 授大乘菩薩戒儀

大覺世尊一代時教。大小兩乘戒有五種。一者。五戒。二者。八戒。三者。十戒。四者。具戒。五者。菩薩戒。前二即被在家士女。次二即攝出家五眾。上之四戒。隨心廣狹。通大小乘。皆為方便。五。菩薩戒。純一大乘成佛之法。十方諸佛示生唱滅。種種方便。為令眾生自省己靈。本來清淨無諸垢染。本來平等無有高下。本來自在無諸罣礙。無始迷倒。枉受輪迴。因佛開示。始悟眾生與佛同等。既自悟已。立丈夫志。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修菩薩行。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證大涅槃。安住秘藏。是謂諸佛出世大事因緣。然菩薩戒凡有兩宗。一者。華嚴部。二者。法華部。梵網經云。若受菩薩戒者。國王。百官。比丘。比丘尼。乃至庶民。黃門。非人。畜生。但解法師語。盡得受戒。此即華嚴部。通漸頓受也。善戒經云。欲受菩薩戒。先受優婆塞五戒。次受沙彌十戒。次受比丘具戒。後受菩薩戒。譬如重樓四級。不由初級而至二級無有是處。不由二級而至三級無有是處。不由三級而至四級無有是處。此即法華部。唯從漸受也。今在家士女受者。則專依梵網。出家僧尼受者。則通稟二經。今且依梵網通攝道俗。世所盛行。廣明受法。略有四種。一曰戒法。二曰戒體。三曰戒行。四曰戒相。初。戒法者。天台疏云。最初妙海王子從盧舍那佛受菩薩戒。即為法身大士。制十重四十八輕。乃是心地一品耳。據梵網大本。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戒文下指八萬威儀品等。即知制法量等塵沙。由制心地。動心違理。徧眾生界。心無量故。制亦無量。眾生無盡。戒亦無盡。除十重已外。一切皆結輕垢罪。即知輕垢不可限量。遠古諸佛。同一楷模。佛佛相承。傳至今日。非獨寂場舍那始制。或云。佛立一切戒。戒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戒。故知但能對境。一切無心。何必受戒。答曰。若的無心。可容無戒。汝自審量。果無心不。且位階等覺。尚有無明。亦未無心。逮至妙覺。妄念永盡。具身口意三種不護。故知唯佛無一切心。而眾生界未盡。尚有大慈悲心。豈同木石。頑然無知。謂無心哉。是故諸佛果上起用。說法利生。悲智方便。善巧提誘。未始暫息。良由以無心。故無所不心。安有恣放作惡。不奉戒律。謂之無心哉。故戒經偈云。如過去諸佛。及以未來者。現在諸世尊。皆共尊敬戒。則知三世界人證此戒已。尚皆尊敬。而具縛下凡自言無心不須戒者。昧心逐語。不知分量。若此之甚。是可憫也。或曰。了心即佛。豈假他求。本淨無瑕。何勞受戒。答。佛有三世。不可混同。遠古諸佛。過去佛也。十方剎土。現在佛也。法界眾生。當來佛也。故戒本偈舍那佛云。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又下云。常須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言佛是同。已成。未成則異。若謂凡夫即同果佛。頓廢進修。便生上慢。未得謂得。是大妄語。自陷陷他。為過不淺。涅槃云。眾生佛性。如雜血乳。豈比醍醐。又圓覺中眾生覺性。如金在鑛。豈比精金。祇由心本是佛。故可發意勤求。祇由心本清淨。故須立誓受戒。當知菩薩戒者。直是識心達本。成佛菩提之要術。此謂戒法也。二明戒體。有三。初。能受心。即得戒之本。二所緣境。即發戒之處。三所發業。即無作之體。初。能受心者。即大菩提心。慈悲誓願。所謂斷惡。修善。度生三誓。攝一切願。無不具足。如普賢十大願。勝鬘十大受。藥師十二願。彌陀四十八願。皆即本時戒體矣。行願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故。觀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若無誓願。即不發戒。則無體也。二所緣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戒依境制。體從境發。境既無量。體亦無邊。行願經云。因於眾生。得成阿耨菩提。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淨行品云。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即獲一切勝玅功德。經中自問。云何用心。乃列一百四十一種當願眾生。即知一切眾生是諸菩薩因行果德所出生處。若非生境。戒則不發。何有體邪。三所發業。由菩提心。緣眾生境。起大誓願。剋志要期。攬法歸心。心與法合。發生無作。成善功德。為佛種子。由種熏心。有大力用。能起後習。直至成佛。究竟果滿。百福莊嚴。威神妙用。由茲為始。經云。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論云。三十二相無差別因。皆由持戒而得。即斯謂也。故南山云。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有心。名為戒體是也。或云。眾生本有佛性。即菩薩戒體。今謂不然。本有之性。蝡動翾飛一切皆具。菩薩戒體。受者方有。不受則無。此則因緣構造。修起之法。性雖本有。非修不發。如摩尼珠具足眾寶。不假緣求。終不出現。天台疏云。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假色。南山云。熏本藏識。成善種子。此為戒體。天台性之一字。即能起因。無作假色。即所發體。南山藏識。即所依處。善種子。即能依體。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所發。能依即今受之體。若此出體。文據極明。能所歷然。體性不濫。則受納無疑。修持有託。此謂戒體也。三明戒行。既發此體。當起隨行。專精保守。如護明珠。一切時中不令忘失。恒憶。恒持。恒防一心三用。念念圓修。遠離諸惡。攝律儀戒也。修習諸善。攝善法戒也。將護眾生。饒益有情戒也。始發三誓。次行三戒。終獲三果。即法。報。應三佛身也。願行相副。目足更資。如車二輪。如鳥兩翅。此謂戒行也。四者戒相。此有二種。既奉圓戒。三業動止。莫非利物。自行化他。美德彰顯。香聞十方。眾生喜見。隨所化導。如風偃艸。無不伏從。經云。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此即約行為相也。梵網戒本十重四十八輕。名種條別。一一條中復有多相。皆須誦持。依師求學。體究持犯。方名清淨。故戒本中囑令善學。此即以法為相也。二皆可別。故總名相。此謂戒相也。凡欲受者。先須明曉。心境無昧。則奉持久固。若所受不明。此猶可恕。必能授暗託。受定不成。即戒本云。是自欺誑。亦欺誑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犯輕垢罪。制法若此。凡為師授可不誡乎。今準天台所列六家儀式。并古今諸文參詳去取。且列十科。以備時用。

第一。求師授法  第二。請聖證明  第三。歸佛求加  第四。策導勸信  第五。露過求悔  第六。請師乞戒  第七。立誓問遮  第八。加法納體  第九。說於示誡  第十。歎德發願

第一。求師授法

準梵網經應請二師。一和尚。二阿闍梨。今但請闍梨授戒師耳。經云。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便得戒。準知。戒師不為多得。戒疏云。必是出家菩薩具足五德。一持戒清淨。二滿足十臘。三善解律藏。四深通禪思。五慧藏窮玄。地持云。必須戒德嚴明。善解三藏。堪發彼敬心。方可從受。不爾得罪。今依菩薩戒羯磨文請之。教者云。

夫欲受菩薩戒。必先請師。策導開解。令於一切境上起慈憫心。若非此人。戒無從發。今為汝請此某人。作授菩薩戒師。故須專秉一心。恭陳三請。大德憶念。我某甲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憫聽受(三請)戒師答云。可授汝菩薩戒。當攝心諦受。不得浮散。

第二。請聖證明

戒師先為請三寶諸天。同來作證。由佛出世建立戒法。當須志誠運想。隨師召請云。

弟子某甲。稽首歸命。一心虔請盡虗空界極微塵剎常住三寶。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當來補處彌勒尊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過去七佛。賢劫千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小兩乘毗尼戒法。十二分經甚深法藏。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十方三世諸大菩薩。最初得戒玅海王子。西天此土傳法祖師。四依菩薩。緣覺。聲聞三乘賢聖。惟願慈悲聞我奉請。顯現道場。證明受戒。

弟子某甲。一心虔請護法諸天。大梵天王。帝釋天王。護世四王。天龍八部。三界萬靈。五星六曜。今年歲分賞善罸惡一切天神。大宋國內五嶽四瀆名山大川江河潭洞主執龍神。當州地分城隍社廟屬內神祇。諸處寺院護伽藍神守正法者。惟願聰明聞我召請。同賜降臨。悉來守護。

弟子某甲。一心虔請十方法界六道四生一切含識。現前受戒合道場人無量劫來生身父母先亡後逝上代宗親亡歿已後未解脫者。願乘三寶威神力故。俱到道場。同沾戒善。

第三。歸佛求加

凡欲受戒。先須歸依。由無始來。背捨三寶隨逐邪魔。沒溺生死無所依歸。故於今日。翻邪歸正。立重誓願。畢此一生。盡未來際。歸投三寶。乞求加護。直至成佛。承事供養。不相捨離。十方法界已成正覺一切如來是為佛寶。十方法界諸佛所說十二部經是為法寶。十方法界三乘賢聖是為僧寶。仍了自心一體三寶。與彼境界無二無別。普賢行法經但云。今依大乘甚深妙義。歸依佛等。今依天台戒疏引什師所傳梵本。受三歸法。應須合掌互跪。隨師語云。

我某甲從於今身直至佛身。於其中間歸依常住佛。歸依常住法。歸依常住僧(三說)三結並同上。但云歸依佛竟等(三結已。云)。哀憫覆護我。令法種增長。此世及後世。願佛常攝受(此出勝鬘經。說已稱三寶名釋迦佛云云)。

第四。策導勸信

諸佛子。此菩薩戒是三世十方諸佛成佛菩提基本。諸大菩薩修行模範。若不受此戒。欲脫生死苦。無有是處。欲破業障。無有是處。欲入菩薩位。無有是處。欲成佛果。無有是處。華嚴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禁戒。是則如來所讚歎。涅槃云。欲見佛性。證大乘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梵網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又云。若不受此戒。名為外道邪見人輩。畜生無異。木頭無異。薩遮尼揵經云。如來功德之身。以受戒為本。以持戒為始。故知不受菩薩戒者。縱學佛法。勤苦修行。經千萬劫。祇名眾生。欲脫輪迴。終無得理。是以西竺國王受位。百官上位。皆先受此戒。葢欲饒益境邑人民。寧可受已破。不可不受。若受已破。是佛弟子。若不受者。是名外道。經云。薝蔔華雖萎。猶勝一切花。破戒諸比丘。猶勝諸外道。諸佛子。六道之中。無量眾生。受三途苦。不聞佛法。縱得為人。生處邊夷不遇佛法。或遭亂世不遇佛法。荒迷聲色不遇佛法。愚癡邪見不遇佛法。今既生值明時。遭遇佛法。諸根明利。識知善惡。佛法僧寶處處興隆。可謂萬劫難逢千生一遇。若不自省自策。自立自修。諸佛威神。無為汝處。無常迅速。生死無期。一旦橫骸。識神無主。欲受佛戒。何由可得。還沈惡道。長劫受苦。未有出期。如來說為可憐愍者。丈夫剛猛得不自思邪。如是種種。隨機策勸。令發勝心。

第五。露過求悔

凡欲受戒。思念無始已來。三業六根。所造諸惡。無量無邊。說不可盡。若不發露。障戒不發。障淨土門。障菩提路。追過自責。仰對三寶。求哀懺悔。護國戒經云。佛言。若諸佛子。欲得成就阿耨菩提。若欲善能知自心者。若有欲以大慈悲手。於生死泥拔眾生者。應先發起大慈悲心。普為眾生歸依三寶。受菩薩戒。發菩提心。至誠懺悔。當隨師教。作如是言。

惟願十方一切諸佛及與地住得金剛智諸大菩薩。當證知我。當憶念我。我某甲等。發菩提心。未住妙道。今將身命。歸依十方一切三寶。惟願諸佛諸大菩薩。起慈悲心。哀愍攝受。我某甲等。自從無始流轉已來。處在三界生死輪中。沈溺惡趣。入苦籠檻。顛墜諸惡。無明羅剎。有大力勢。諸煩惱冤。長夜逼迫。無主無救。無歸無依。無有所趣。無有教導。住於邪見。險惡道中。趣向生死。背捨涅槃。入三惡道。不能自出。墮於險惡廣大深坑。追逐惡友。隨順惡教。遠離一切諸善知識。都不覺知何者為損。何者為益。何者是善。何者是惡。為不善法。繫著不捨。棄背一切三乘聖人。長夜常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種種業惑之所羅網。憂迫恐怖。恒失本心自性寂靜。遠離種種三摩地門。陀羅尼門。諸地諸忍波羅蜜多甚深住處。亦復遠離慈悲喜捨諸菩薩戒。四無礙智。六通。十力。四無所畏。無忘失法。無住涅槃。一切隨眠我身具足。一切功德我身空無。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百千萬種。悉皆遠離。無數苦惱。障礙留難。恒所惱害。惟願諸佛諸大菩薩起大慈悲。哀愍護念為我。為主。為救。為歸。為依。為趣。願令我等。速得圓滿大菩提道。及為無量菩薩眷屬。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四攝。三昧。解脫。總持。六通。諸度。福德。智慧。如是一切諸功德海。願令我等皆得具足(次當說罪求悔)。

至心懺悔弟子某甲。自念此身。無量劫來。於諸眾生無慈悲心。故相殺害。互相食噉。不念眾生皆惜身命。不念眾生具有佛性。不知眾生是我先世父母六親。縱恣口腹。貪嗜滋味。與諸眾生。作大冤結。以是因緣。墮落生死。流轉三界。不生淨土。不得成佛。從今受戒。誓斷殺害。常行慈憫。不食眾生身分血肉。以此淨業。普與眾生。莊嚴淨土。誓求作佛。

弟子某甲。自念此身。無始時來。於諸眾生無饒益心。故相侵奪。不念眾生護惜財物。與己無異。斗秤欺誑。虧刻於人。侵損常住。現前僧物。貪他悋己。不知厭足。以是因緣。墮落生死。流轉三界。不生淨土。不得成佛。從今受戒。誓斷偷盜。常行饒益。救濟貧苦。不生慳悋。以此淨業。普與眾生。莊嚴淨土。誓求作佛。

弟子某甲。自念此身。無始至今。於諸男女躭染婬色。不擇親疎。不思觸淨。趣向前境。作非梵行。毀犯佛戒。不畏惡道。無有慚耻。以是因緣。世世生處。墮在胞胎。受穢汙身。不生淨土。不得成佛。從今受戒。誓斷婬欲。修清淨行。以此淨業。普與眾生。莊嚴淨土。誓求作佛。弟子某甲。自念此身。於諸眾生多行諂誑。欺罔於人。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破滅佛法。毀罵僧尼。譏刺善人。黨護不義。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覆障己非。推求他過。以是因緣。千生萬劫。受虗妄報。遠離真實。不生淨土。不得成佛。從今受戒。誓斷妄語。說如實語。說如法語。以此淨業。普與眾生。莊嚴淨土。誓求作佛。

弟子某甲。自念此身。從無始來。貪飲藥酒。昏迷神性。亂動諸根。不辨尊卑。不知善惡。增長愚癡。覆沒智慧。以是因緣。墮落生死。受愚癡報。不生淨土。不得成佛。從今受戒。誓斷飲酒。收攝諸根。常修正念。以此淨業。普與眾生。莊嚴淨土。誓求作佛。

如是五種極重惡業。當知即是生死根本。眾苦之源。障淨土門。礙菩提路。如是惡業。未受已前。充塞虗空。徧周法界。若不懺悔。若不誓斷。死生無路。出離無門。從今受戒。誓斷五種極重惡業。翻成五種清淨戒根。若後再犯。即是欺誑三寶諸天。見生之中諸惡集身。招不如意。死入地獄。受無量苦。無解脫期。若實不虗。仰願三寶。護法諸天。常加護念。令我罪根皆得消滅。令我行願悉得滿足(同聲念佛。或懺違逆父母。師長。其文如後)。

第六。請師乞戒

大小乘戒。皆從師授。受聲聞戒。壇上十僧為師。受菩薩戒。諸佛菩薩為師。或請彌陀為和尚。觀音為羯磨。勢至為教授。近時道俗。皆修淨業。彌陀緣熟。故多請之。況法身體一。三世道同。隨機之教。義無不可。人多惑耳。不免從眾。依行法經。次請五師。或請六師。則加普賢為懺悔主。今以悔罪在前。不復請也。

我某甲。一心奉請釋迦牟尼佛為戒和尚。我依我佛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三請。或一請。觀時延促。下同)。

我某甲。一心奉請文殊菩薩為羯磨阿闍梨。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

我某甲。一心奉請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梨。我依菩薩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

我某甲。一心奉請十方諸佛為尊證阿闍梨。我依諸佛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

我某甲。一心奉請十方諸大菩薩為同學法侶。我依諸菩薩故。得受菩薩戒。慈愍故。

惟願釋迦本師。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他心道眼。無礙見聞。鑒我虔誠。受我奉請。不違本誓。憐念眾生。慈悲攝受。方便拔濟。盡未來時。為作依怙(既請師已。即須從師乞戒。乞云)。仰白十方盡虗空徧法界一切諸佛。大地菩薩僧。此大宋國某州某處佛菩薩像前。諸佛子等。今從諸佛菩薩乞受一切菩薩淨戒。是諸佛子已是真實能生深信。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惟願諸佛菩薩布施諸佛子等三聚淨戒(三乞)。

諸佛子。三聚戒者。聚以包攝為義。一切戒法三種攝盡。一者。攝律儀聚。律儀禁惡。無惡不斷。所謂殺。盜。婬。妄等。乃至煩惱無明永盡。成法身佛。名為斷德。二者。攝善法聚。無善不修。所謂發起智慧。修習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六度萬行。不取不捨。習行方便。自利利他。成報身佛。名為智德。三者。攝眾生聚。無生不度。所謂六道四生。含靈抱識。方便導引。同歸佛道。成應身佛。名為恩德。諸佛子。當知三聚戒體。即是三佛因種。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此之謂也。

第七。立誓問遮

立誓要期。是得戒本。帶遮輙受。障戒不生。當須審問。隨問而答。先立十誓。果能行者。當須答能。諸佛子。汝從今身已去。能常念佛。親近善知識否(答。能)。汝從今身已去。能捨離一切惡知識否(答。能)。汝從今身已去。若見一切眾生苦惱。能隨力救護否(答。能)。汝從今身已去。能盡形壽隨力供養三寶否(答。能)。汝從今身已去。能捨諸懈怠。發起精進。勤求佛道否(答。能)。汝從今身已去。能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否(答。能)。汝從今身已去。於五塵境煩惱生時。能制伏心否(答。能)。汝從今身已去。能於無上菩提生信心否(答。能)。已立十誓。次問七遮。

諸佛子。受佛淨戒。必須身器清淨。梵網經云。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無七遮者。得受。良由七種逆業能障淨戒。故並名遮。有即言有。無即言無。當如實答。一汝非出佛身血否(答。無)。二汝非殺父否(答。無)。三汝非殺母否(答。無)。四非殺得戒和尚否(答。無)。五汝非殺得戒阿闍梨否(答。無)。六汝非破羯磨轉法輪僧否(答。無)。七汝非殺阿羅漢否(答。無)。諸佛子。汝今身無遮難。甚是淨器。戒可得受。眾聖同慶。須臾之間。入諸佛位。

第八。秉法授戒

諸本羯磨。各出不同。或有止用三歸受者。今依藏中菩薩羯磨文。乃玄弉三藏翻出。凡羯磨法須準佛言。不可妄自加減。應先告云。

諸佛子。將作羯磨。授汝戒法。此戒法者。即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積劫熏修。無量功德。諸佛已證。菩薩今修。假彼羯磨聖法。動彼法界無量功德。注入身心。永作菩提。成佛種子。此身有謝。彼法不失。將來生佛淨土。蓮華中身以至成佛果。上百福莊嚴威神妙用。即是今日所受戒體。汝當攝心承仰。不得昏散。

汝佛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告云。汝能受否(答。能)。

諸佛子。此是第一羯磨。今法界善法由心業力。翻惡為善。悉皆動轉。次作第二羯磨已。告言。今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雲如葢。次作第三羯磨已。告言。今法界善法從空中下。從頂門注入身心。充滿正報。當知汝身。即是無邊功德善法之聚。當須護持。勿令毀犯。

第九。說相示誡

諸佛子。已為汝授戒竟。次當說相。菩薩戒相。有境皆是。且依梵網經說十波羅夷。其餘四十八輕垢。八萬威儀等。當依師學。識達相貌則無毀犯。

第一。不得殺。下至有命者。不得故殺。凡為菩薩。當起慈悲心。方便救護。而快意殺生。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二。不得盜。下至一鍼一艸。不得故盜。凡為菩薩。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物。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三。不得婬。若男。若女。乃至非人。畜生。不得故婬。凡為菩薩。當救度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婬。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四。不得妄語。欺誑於人。下至身心妄語。凡為菩薩。應常生正語。而反生眾生邪語邪見業。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五。不得酤酒。一切酒不得酤。凡為菩薩。應生眾生明達之慧。而反生眾生顛倒心。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六。不得說在家出家人罪過。凡為菩薩。常生悲心。教化一切人。令生大乘善信。而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七。不得口自讚毀他。凡為菩薩。應代一切人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受毀。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八。不得慳財慳法。凡為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當須給與。有求法者當為說法。若不爾者。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九。不得起嗔心。凡為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而反生嗔恨。惡口罵辱。手打刀杖。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第十。不得謗三寶。凡為菩薩。見外道惡人。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得波羅夷罪。汝能持否(答。能)。已說十波羅夷竟。四十八輕中略說三戒。

第一。不得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故自飲。教人飲。犯輕垢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二。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汝能持否(答。能)。第三。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韮葱。蘭葱。興渠。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汝能持否(答。能)。自餘不復一一別問。當尋戒本讀誦受持。識相守護。勿令有犯。

經云。是十波羅提木叉。於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見身發菩提心。乃至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等。故知受已。當護如命。如帶浮囊。欲渡大海。若有犯者。當須懺悔。今依梵網出懺悔法。經云。若犯十戒者。在佛菩薩像前。日日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三世千佛。得見好相。便得罪滅。若無好相。雖懺無益。若犯四十八輕者。對首懺悔。不同七遮。言對首者。二人相對。口陳紛犯。即得罪滅。

第十。歎德發願

諸佛子。受菩薩戒者。功德難量。高於須彌。深於巨海。諸佛稱讚。徧在諸經。略說八種殊勝功德。第一。趣道勝。受菩薩戒。如大鵬鳥一舉翅。能至十萬九千餘里。菩薩趣道。亦復如是。法華經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又華嚴經云。以少方便。疾至菩提。是此謂也。第二。發心勝。受菩薩戒。直是發菩提心。當念成佛。因果同時。如好堅樹。纔出地面。已高羣木。如頻伽鳥。[穀-禾+卵]裏出聲。能勝餘音。所以。菩薩在凡夫無明內煩惱[穀-禾+卵]中。能發此心。已超聲聞之極果。第三。福田勝。假使供養滿閻浮提阿羅漢僧。不如供養一大鵬鳥。所以者何。由此鳥先曾受菩薩戒故。第四。功德勝。受菩薩戒。喻如日光。受聲聞戒。猶如螢火。第五。滅罪勝。受菩薩戒。出家犯四重諸篇。在家犯十惡五逆。準行法經罪皆除滅。縱墮惡道受苦輕微。以戒力故。一切所生之處。皆得為王。第六。處胎勝。受菩薩戒。人處胎時。常為天龍八部諸善神王之所守護。不令侵損。第七。神通勝。大乘菩薩能變大地為七寶。變大海為酥酪。能超百佛世界。能日度百千眾生。小乘羅漢祇具三明。六通。八解脫耳。第八。果報勝。菩薩果報萬善周圓。湛然常住。終無遷滅。念念趣入薩婆若海。一一成就無上菩提。小乘聲聞但破見思。成無學果。未為究竟。即法華云。但離虗妄。名為解脫。而實未得一切解脫。汝等既得戒已。當須常發大乘度生誓願。行大乘六念。應云。我某甲。今於佛菩薩前發四弘誓願。

煩惱無數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眾生無邊誓願度  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國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生會咸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虗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念佛救世大慈父  念法出離解脫門  念僧諸有良福田  念戒無上菩提本  念施具足波羅蜜  念天護法利羣生

上來受戒所有功德。祝獻護法諸天。報答四恩三有。利樂法界眾生。懺滌罪根。莊嚴淨報。仰願諸天八部。增長威神。常來護持。我此國土。風祥雨順。穀果豐成。聖帝仁王。慈臨無際。羣臣官屬。常守尊榮。萬姓四民。永安富樂。佛法檀越。父母師僧。歷世冤親。法界含識。咸生正信。發菩提心。六度齊修。二嚴等備。伏願我等。眾聖冥加。常值大乘。及善知識。開我佛慧。願行現前。荷負流通三世佛法。誘化一切。然無盡燈。普會眾生。同歸秘藏。

授大乘菩薩戒儀

大宋政和元年歲在辛卯安居中為眾僧錄出

懺違逆父母

(如為出家五眾受戒。當用此文)。

現前一眾諸比丘僧。無量劫來皆是父母生育此身。受大苦惱。今生父母自小愛憐。捨我出家。令我學道。脫離遮俗。削髮毀容。為佛弟子。四事成現。學法修行。一生閑曠。皆是父母。捨我之恩。碎身粉骨。云何可報。而我等輩。內無高志。外逐世緣。懶惰懈怠。於佛法中。不勤修習。或因學法。出外游方。父母在堂闕於侍養。懸懸憶念。日夜憂煎。或成疾病。或致死亡。不歸省覲。或有亡過墮在惡趣。受諸苦惱。必望我等。功德拔濟。而我忘恩。偷安自處。不思救度。當知即是五逆罪人。天地不容。多遭橫逆。如是重罪。不通懺悔。今將父母骨肉之身。受菩薩戒。畢世堅持。隨力修行。救拔父母。速脫輪迴。早生淨土。盡未來時。修菩提道。直至成佛。誓効如來。先度二親。誓効目連。先救亡母。從今已往。等視眾生。皆同父母。不起憎愛。無有親疎。起孝順心。起慈悲心。常行敬順。無有違逆。諸佛會中。常相值遇。修菩提道。同成正覺。

懺違逆師長

現前一眾諸比丘僧。少小出家。長大入道。莫不皆有受度和尚。三師。七證。依止闍梨。諸善知識。慈悲攝誘。善巧提擕。罔極深恩。碎身難報。教法開解。衣食供須。軟語教詔。苦言調伏。生我慧命。育我法身。父母七生。師僧累劫。究竟度脫。直至菩提。而我愚癡。不思恩德。反生輕慢。多端誹毀。傳經授法。曾不遵依。法語善言。但多違逆。忘恩背義。竊法謗師。當知即是五逆罪人。故於現生多遭惡疾。夭壽。橫死。沈溺苦海。無有休息。今始覺知。深生慚耻。不敢覆藏。仰對三寶彌陀世尊。發露罪根。求哀懺悔。從今改過。盡未來時。在在處處。與師俱生。諸佛會中。互為主伴。徧微塵剎。教化眾生。盡出輪迴。同生淨土。

懺身計

(依金光明經。淨名經錄出)。

又復我等無始劫來。背捨本性。真實法身。隨虗妄緣。起虗妄念。造虗妄業。受虗妄苦。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不知此身。四大假合。從本不實。和合而有。無明羅剎。止住其中。從昔已來。受生死苦。常棄是身。都無所為。亦常愛護。處之屋宅。隨時供給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令無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復不免無常敗壞。是身不堅。無所利益。可惡如賊。猶若行廁。我於今月。當使此身。作無上業。於生死海作大橋梁。若捨此身。則捨無量[病-丙+維]疽。瘭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是身不堅如水上沫。是身不淨多諸蟲戶。是身可惡筋纏血塗。皮骨髓腦。共相連持。是故。我今應當捨離。以求寂滅無上涅槃。永離憂患。無常變異。生死休息。無諸塵累。無量禪定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莊嚴。諸佛所讚。證成如是無上法身。與諸眾生無量法樂。

又復思念。是身無常。速朽之法。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身如聚沫。不可撮摩。身如芭蕉。中無堅實。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虗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生。是身如響。屬諸因緣。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如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艸木石。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虗偽。必歸磨滅。當知有身。猶如毒蛇。亦如惡賊。亦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是可厭患。當樂佛身。當知佛身即是法身。從於無量功德智慧之所出生。從戒。定。慧。解脫。知見。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柔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諸波羅蜜之所出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道品生。從止觀生。從於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功德生。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之身。欲得佛身。斷眾生病。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剃髮儀式

(次第十科。其間策導教誡引用因緣。當隨機利鈍開解為先。至於臨事不必一定。今且作一途出法)。

一。選處設座

律令於露地香水灑之。周帀七尺四角懸旛。今時多在大殿。或在別堂。事無不可。若在大殿。二師之座。當須相對。或面向佛。今多背像。大乖尊敬。世王為況。其過可知。若在法堂。眾堂。當須設像於中。自餘花。旛。香。燭。嚴飾隨時。眾僧床座隨處鋪設。其行者應令洗浴。內著淨衣。頂鬢留少髮。

二。集僧作梵

令淨人打鐘集僧。坐訖。二師燒香。即登二座。其出家者安置近處已。令維那鳴一下槌聲。德者作優波離梵。梵聲絕。便打槌一下。同聲說偈云。

戒香定香解脫香  光明雲臺徧法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  見聞普熏證寂滅

(有至梵音義字即誦。非也。梵音本為止息喧亂故)。

三。白眾召入

(凡白眾之語。直述其事。今時四六偶對。或祝贊皇風。或褒揚王道。有同伶倫俳說無異。致令聽者。都無所曉。弊風久矣。宜須革之)。

良久。闍梨云。敬白大眾。今有某寺院行者某甲(當處即云當寺。當院)。厭世出家。歸心三寶。昨因選試。獲中科名(進納應云。克勤給侍。悅可眾心)。今奉帝恩。許容披剃。將從和尚乞求剃髮。若準律文。必須單白羯磨和告眾僧。或復循房語令知委。然此行者出家日久。眾所同聞。羯磨之辭。不煩宣秉。直令教授座主引入道場。與其披剃某甲。謹白(若準律中例須單白。今時乍投出家。或有作者。故為出之。當如上敘白。至乞求剃髮已。接云)。準律文。因諸比丘輙度人。故為俗譏訶。由是佛制。凡伽藍中有剃髮者。必須單白和僧。意令合界通委。內無專輒。外絕譏訶。故當稟律科儀。先作羯磨。僧集否(答云。僧已集)。和合否(答云。和合)。未受具戒者出(答云。此眾無未受具戒者)。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答云。此無說欲及清淨者)。僧今和合何所作為(答云。剃髮和僧單白羯磨。白云)。

大德僧聽。彼某甲(牒行者名)欲求某甲比丘剃髮(牒和尚名)。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剃髮。白如是(問云)。作法成否(答。成)。作法既成。請教授座主引入道場。云云如上(教授座主。今時謂之引請人。即從座起。至眾前合掌揖僧竟。即出眾去)。

四。入眾請師

引請師前引。行者後隨。直至佛前。教禮三寶已。引至和尚前設禮已。互跪(引請者云)。

夫以儒敦事父。唯重於成身。釋制依師。務存於學道。庶使四儀軌度藉此以琢磨。五分三身因茲而成立。理須竭誠事奉。克志陳詞。恐汝未能。我今教汝(請詞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和尚。願大德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剃髮出家。慈愍故(連唱三徧。亦不須云再請。慇勤三請等。出自流俗)。和尚告云。可為汝作剃髮和尚。次又引至闍梨所。如上作禮。互跪訖(引請者云)。

夫以厭處凡流。忻參寶位。將欲剪除於俗態。理宜警策於蒙心。矧在中人。必由名匠。今為汝請某人為汝作剃髮阿闍梨。而況此師誨人無倦。接物有方。故須專秉一心。恭陳三請(詞云)。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請大德為剃髮阿闍梨。願大德為我作剃髮阿闍梨。我依大德故。得剃髮出家。慈愍故(三請)闍梨云。汝既陳請我為汝作剃髮闍梨。所有教示。當須諦聽。

五。辭親脫素

闍梨云。出家之人。高超俗表。為世福田。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應受人天恭敬供養。是故剃髮著袈裟已。至於君父尚無設禮之義。況餘人乎。然父母生汝。養育恩深。國王度汝。其恩亦大。當往顯處。拜辭國王大臣及父母生緣竟。卻入道場。為汝落髮。言訖即起。引請者引出堦庭之下。燒香互跪。說辭親偈(引請者教行者逐句隨聲唱之。偈云)。

流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脫  棄恩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偈訖即起。先望北拜國王(亦不須呼萬歲)。次拜父母親眷(律中但辭父母。今時先拜國王。義須依準)。拜已。即除巾冠。素服。著僧裙褊衫。再引入眾。直至闍梨所。互跪。

六。策導禮佛

闍梨即為說出家功德。令生忻踊。應云。善男子諦聽。六道之中。人身難得。人倫之中。出家者難。汝今生處人道。值佛出家。自非宿植所深。何由至此。當須建出家心。立丈夫志。誓勤學道。以求解脫。南山律師云。真誠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之無常。辭六親之至愛。捨五欲之深著。故知一切眾生。繫屬於四怨。戀著於三界。情纏於六親。心耽於五欲。由是流轉生死。經百千劫。捨身受身。無由解脫。汝當捨諸虗妄。回向真實。持戒修定習慧。行六度萬行。學無量法門。於末世中。建立法幢。續佛壽命。令三寶不斷。使眾生獲益。若能如是。是名真出家。可以為六道福田。作三乘因種。堪受信施。不負四恩。是以佛言。若人以四事供養四天下滿中羅漢。盡於百年。不如有人一日一夜發心出家功德。又云。若人起七寶塔。高三十三天。亦不如出家功德最勝。廣在大藏。不復繁引。既知己身如此尊勝。彌生珍敬。勿得自轉(如是隨機勸誘。臨時自述。不必誦語)。即取香湯為彼灌頂(以指滴少許於頂上)。說偈贊云。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無常  捨俗趣泥洹  希有難思議

(此偈闍梨直聲自說。有令引請者說。或行者隨和皆非)。

偈訖。告云。汝當往佛前。禮拜十方佛。說歸依偈。行者即起。引至佛前。教云。

歸依大世尊  能受三有苦  亦願諸眾生  普入無為樂(亦逐句隨聲說)

七。落髮披衣

引請者復引至闍梨所。近前互跪。以淨巾圍肩頃。闍梨語云。剃除鬚髮。為捨憍慢。著壞色衣。為除貪愛。少選之間。即與三乘賢儀相無別。當自忻慶。即為剃四邊髮。留頂上少許。正剃髮時。引請人即誦出家唄云。

毀形守志節  割愛無所親  棄家弘聖道  願度一切人(有令合眾同誦亦得)

又引至和尚所。如前互跪。和尚云。今為汝去頂髮。行者答云。爾。便為剃之(或再誦出家唄亦得)。剃已除去淨巾。和尚取袈裟授與行者。便頂戴受已。復還和尚。如是三反已。和尚親為著之。說偈云。

大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披奉如戒行  廣度諸眾生(此偈和尚自說。不須隨和)

八。授歸教誡

(律鈔至披袈裟已。即令說偈禮散。今多為授翻邪三皈。隨為出之)。

復至闍梨所。告云。準毗尼母論。剃髮著袈裟已。然後受三歸。五戒。十戒各登壇時。當自受之。今且為受翻邪三歸。翻無始邪心。歸三寶正覺。應示三寶境界。創入道門。未諳法義。且示住持三寶。令寄心有所。應云。雕塑靈儀是佛寶。琅凾玉軸是法寶。剃染稟戒為僧寶。汝當志誠歸向。從今已後。盡此形命。誓依佛為師。誓學法藏。誓同僧海(如是種種。隨機開導已。云)。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已。又加三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僧已。授三歸已。告云。汝既出家。當依出家法。修出家行。不得懶惰懈怠。悠悠度日。從今已後。先須遠離諸惡。且說六種。言六種者。一婬。二盜。三殺。四妄。五飲酒。六食肉。是六種惡。障道之源。輪迴之本。深須遠離。慎勿為之。當須咨白本師。置辦三衣一鉢。用擬受戒。此衣鉢者。乃是三世諸佛正儀。賢聖沙門標誌。九十六種外道尚不知名字。唯佛出世。示此未曾有法。若不自辦。或臨時假借。準律明判。定不得戒。由無戒故。一生虗受信施。將來墮墜惡道。長劫輪迴。無由解脫。此非小事。宜切用心。又須預擇明師。咨問受戒方便儀式。策發開導。令心明了。濁世凡夫。善根微弱。恐臨受戒。魔障忽生。從今已去。即須除去雜務。日夜誦持。志誠祈禱。乞聖加被。及至受戒之後。或依師學律。或復聽經。或參尋知識。或誦經課佛。或營事作福。荷護佛法。利益羣生。不應作惡無懈。求名逐利。濫汙僧倫。覆滅正法。翻種苦業。轉增生死。是則出家無所利益。常記此語。以自策勤。無為空死。後致有悔(云云)。

九。自慶禮謝

復引至佛前。三禮互跪。教說自慶。偈云。

遇哉值佛者  何人誰不喜  福願與時會  我今獲法利(逐句隨說)

說已。復禮大眾及二師已。令有眾僧下。坐受六親拜賀。悅其道意(或恐事繁。且待眾散拜賀亦得)。

十。祝贊迴向

(律無此科。今時所行)。

或和尚或闍梨或引請人或有寺院常用表白皆得。應執手爐。上香。維那打一下槌已。云。上來行法所有功德。奉祝梵釋四王。天龍八部。伽藍真宰。土地靈聰。各軫威神。安神護法。今上皇帝。聖化無窮。文武官僚。長居祿位。師僧父母。善惡知識。十方信施。法界眾生。承此善根。俱登彼岸。念釋迦牟尼佛號。隨位打槌。念誦訖。作處世界唄已。便散作賀等(或誦。尊常開請奉福上界天龍八部等文。此出智者法華懺儀。其可準用。今時亦多念對偶文章。全非迴向祝贊之意。今並改正。莫同浮俗)。

受戒方便

沙門(元照)元豐三年為諸沙彌出

薩婆多論云。凡欲受戒。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於一切境上起慈愍心。便得增上戒。故知必須智解明白。方可進受。今為六位。次第明之。

第一。明所受法體

(標心期受。須識何法)。

今欲受戒。為受何戒。戒作何相。謂佛出世制立戒法。禁防身口。調伏心行。戒有多種。五戒。十戒先須受之。今此受者。即大比丘具足戒也。且約戒本則二百五十。略說則八萬四千。廣則無量無邊。十方諸佛三乘賢聖並同修故。名為聖法。今者發心誓稟此法。然須實壇頂上十師座前作法而受。因緣和集。心境相冥。發生無作。領納在心。名為戒體。得此法已。終身持奉。如護明珠。號良福田。是真僧寶。紹隆佛種。興建法幢。故知受時彌須用意。一生大事不可自輕。

第二。明受者具緣

(已知戒法。受必藉緣)。

一是人道。諸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不受得故。二須諸根具足。顛狂。瘂聾。身相不具。亦不得受。三須身器清淨。曾破佛戒。造重惡業亦不得受。四出家相具。須剃髮。著袈裟。若著外道俗服。不名受具。五得少分法。謂須先受沙彌十戒。又早辦三衣一鉢。不得假借。年歲滿足。先請三師七證。然後從僧乞戒。一緣有缺。法則不成。

第三。明發戒境量

(諸緣雖具。須明境徧)。

緣境雖多。不出有二。一者。情境。即十方三世恒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癸-天+虫]。蝨。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眾生。如是等類。皆徧十方。並通三世。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皆發得戒。二者。非情境。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艸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隨其數量。亦皆發戒。至於空有二諦。滅理涅槃。聖教經卷。形像塔廟。地水火風虗空識等。要而言之。總大千界依正二報。無非戒境。所以者何。由未受前。隨心造過。惡徧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徧法界。所納戒體。亦復無邊。如是知之。

第四。明依境發心

(律鈔明三品心。中下二品得戒非勝。今須直求上品。故委示之)。

既知境量。當知發心。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念無始時來。迷失本性。隨塵動念。造眾惡業。受生死苦。沈流長劫。無解脫期。賴有宿緣。生處人道。值佛出家。將受淨戒。今者發心。以立三誓。我從今日。盡此報形。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為欲成就三聚戒故。為欲趣向三解脫門。正為求大涅槃無上佛果。又以此法。引導眾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言略事廣。下為略釋)。

解云。一切惡者。殺。盜。婬。妄。貪。嗔。邪見。身口動作一切非違。乃至三界煩惱無明結使等。一切善者。世間人天凡福行。及出世間三乘聖道佛果證行。一切眾生者。未成道果。善趣惡趣。總說萬斷諸有情眾。三聚戒者。菩薩法也(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三解脫門者。入道觀智也(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三無作解脫門)。涅槃果者。三身佛果也(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引導眾生者。利他行也(上總列名。下別配釋)。

一者。律儀禁惡。由斷惡故。即攝律儀戒。又觀諸惡唯心所變。性相平等。無作無受。則能趣向無作解脫門。妄情既息。真心體顯。名法身佛。成斷德也。二者。以修善故。福智雙運。即攝善法戒。又觀諸善從眾緣生。於中求實。皆不可得。則能趣向空解脫門。了法無相。歷劫勤行。功德圓備。名報身佛。成智德也。三者。以度生故。慈悲攝物。即攝眾生戒。又徧歷塵剎。無數方便。教化眾生。而了知化相如幻如夢。則能趣向無相解脫門。隨緣赴感。拔苦與樂。如水中月。任機大小。名應身佛。成恩德也。上來三聚。三脫。三佛。三德。由前三誓而得成就。故知三誓。即三身因種。然此三身。即我心本。無始迷覆。妄動成業。故受輪轉。不了諸業。元自我心。隨緣流變。今知虗妄。迴向真實。故受淨戒。誓志堅持。即是求佛菩提。發足之始。此名上品勝心。決定感發上品戒也。故華嚴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又律偈云。如是諸佛子。勤求禁戒本。終不面邪流。沒溺生死海。斯明證也。

第五。明用心承仰

(心境相應。納體正要)。

未至壇上。於佛像前。如上發心。及至登壇。倍生欣慶。不知宿何善本。遇此勝緣。心想于師同十方佛。我今此身。因他得度。清淨戒法。從他得受。法身慧命。假他得成。正羯磨時冥心運想。徧緣如上情。非情境。由境廣故。心亦隨徧。念念現前。不得浮散。當想己身總虗空界。容受法界塵沙戒法。當此之際深須用意。莫緣他事。差之毫微。則徒染法流。一生虗喪。可不慎哉。

第六。問重難輕遮

(律鈔云。應沙彌時。教令列名。顯數識相誦之。若不明識。受戒不成)。

第一。汝不犯邊罪否(答云。無。謂曾受佛戒已。犯於四重。即是佛海邊收之人。從喻為名)。第二。汝不白衣時汙淨戒比丘尼否(答。無)。第三。汝不白衣。沙彌時。盜聽他說戒。羯磨。詐作比丘否(答。無。謂白衣。沙彌時。盜聽大僧說戒。羯磨法也)。第四。汝非曾作外道。來投受戒後還作外道。今復來否(答。無。謂先捨外道來受佛戒後。復歸邪。令重來受也)。第五。汝非五種黃門否(答。無。一天生。二揵作。即刀去陰根者。三因見他婬。妬心婬起。四忽然變作。五半月能婬。半月不能婬)。第六。汝非殺父否(答。無。次至第十。即五逆也)。第七。汝非殺母否(答。無)。第八。汝非殺阿羅漢否(答。無)。第九。汝非破僧否(答。無。謂立邪三寶。破佛正法。令僧異見。不得道益)。第十。汝非惡心出佛身血否(答。無。上二難。佛世則有。末代所無)。第十一。汝非天子。阿修羅子。名為非人。變為人形。而來受戒否(答。無)。第十二。汝非諸龍畜等能變化者。變為人形。而來受戒否(答。無)。第十三。汝今身中不帶佩男女二形否(答。無。謂身挾二根。僧尼不攝故)。

上是十三難。次問十六遮(衣鉢。父母各二。并五病。成十六。今合為十)。

汝今名誰(稱己名云。某甲)。和尚名誰(稱壇上和尚兩字名云。某甲)。年滿二十否(答云。已滿)。衣鉢具足否(答云。具足)。父母聽汝否(父母存。則答云。聽。父母亡。則答云。無父母)。汝不負債否(答。無。準鈔縱有。亦不遮受)。汝非他賤人。佛不許度。不是奴否(答。無)。汝非官人否(答。無)。汝是丈夫否(答云。是。謂年二十。能耐寒。熱。飢。渴。風。雨。毒蟲。能忍惡言。能一食。持戒等。是丈夫相)。丈夫有如是病。一癩。二癰疽。三白癩。四乾痟。五顛狂。汝無如此諸病否(答。無。鈔云。上四應得。狂中若全不覺好惡。不得)。

近見新受戒人。下壇已後多不誦戒。既迷戒相。遂多毀犯。若準諸律。五夏不誦。盡形不離依止。五百問云。十夏不誦。飲水食飯。坐臥床席。日日犯盜。故知為僧不可不誦。縱無音曲。但須直誦。縱不陞座。亦常受持。佛言。我不滅度。半月一來。又云。若我在世。無異此也。願遵聖制。無怠奉持。

建明州開元寺戒壇誓文

釋迦遺法。比丘(元照)恭於娑婆世界南瞻部州大宋國明州開元寺。建築戒壇。敬造護法神王。立於壇上。我聞神王有大弘誓。於末法中。護持塔像。住持佛法。利樂群生。我今建此壇場。直欲報答佛恩。令戒律興隆。三寶住世。仰願同軫威神。常來擁護。若有毀戒作惡之人。為求名利。妄居師首。秉實聖法。誤彼來蒙。即請驅逐令退。勿使登壇。或將腥酒觸汙此處。即時誅罸令知畏敬。將有水。火。風。劫盜等難。願同力捍護。不令毀壞。且使此壇在世久固。令無量人登上受戒。發大道心。行菩提行。展轉授受。佛種不斷。盡未來際興佛事。

紹聖五年二月十五日 沙門(元照)謹誓

鄭丞相跋

佛。人。我。一性也。戒。定。慧。一法也。因法入性。三無差別。萬法錯陳。戒為樞戶。是故佛祖由此門入。一切眾生能持戒心。履戒行。漸次成就。不失本心。不墮惡道。由此精進。定慧現前。三明六通。何遠之有。鈍根劣想。始勤終懈。中道而盡。與不戒同。此末法之世。所以。大善知識以戒為大寶珠。一切眾生以戒為菩薩道。簡而易見。要而易守。不斷佛種。入佛知見者。其唯戒乎。今觀照律師作大誓願。建立戒壇。其言深切。其意勤懇。示後學。勸來世者至矣。四明號為佛國而照公之真蹟具存。可寶也已。湖心龍律師得之以示余。因書此紙以歸之。

嘉熈己亥季秋 初吉安脫居士鄭(清之)。

誡沙彌辦衣鉢文

戒從心發。法假緣成。律制沙彌須辦三衣一鉢。資緣既備。戒品方生。問難之時。須當審實。羯磨詞內。牒以告僧。近世浮訛。卛多慢易。或從他借得。或臨時稅來。欺誑聖賢。妄云己有。且比試者極受難苦。進納者稍廢資財。及至受緣。反同兒戱。非唯慢律。慢法。實乃帶禍招殃。律制作法不成。定是一生無戒。虗消信施。濫在福田。四事難消。三途定入。喪佛門入道之本。虧國家祝度之恩。在理既乖。為過非小。今遍行告示。仰各知委。宜準律科。早須營辦。

同类推荐
  • 近事会元

    近事会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清真居士年谱

    清真居士年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干喻经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干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百丈清规

    百丈清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笑林

    笑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一剑钟情

    一剑钟情

    那柄修卢剑牵扯了少女的一生,注定了一开始宿命的相逢,如涸辙之鲋,相濡以沫,却只落得生死两茫,惊天阴谋纷至沓来,一时间武林变色,腥风血雨。她踏遍山河追寻他的下落,却逢血刀令重现。她无端被武林通缉,途中巧遇神秘男子。他是谁?是敌是友?她将何去何从。曾经沧海,终不过心殇。缘深缘浅缘灭,不如相忘于江湖。
  • 中专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专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专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依据新课程理念,从调查研究入手,对中专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和写作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培养中专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和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不但为改革中专思想政治课和语文课教学提供了借鉴和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为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做到细处提供了思路,更有利于中专生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 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现代战争史

    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现代战争史

    英国殖民者对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其导火线是由于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故称鸦片战争,也叫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1841年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弃妇的随身庄园

    弃妇的随身庄园

    丈夫的出轨,小三蓄意的报复,她淡定机智地面对不该到来的孩子,奇妙的空间开启人生新的旅程潜在的缘分众多的追求,她只想平淡度日命中注定的感情,面对现实与困难携手共度难关看女主如何摆脱自我约束一步步变强,收获属于自己的事业与爱情
  • 九转成神

    九转成神

    世人眼中的废材,懦弱无能的二世祖唐风,痛击夺爱小人,碾杀杀父仇敌。小小的一个虚天鼎,引来多少杀机,揭露多少人心!也正是因为它,唐风才能脱离前世的险境,穿越到这个新奇的世界。
  • 蛮牛高挺

    蛮牛高挺

    青春热血。三个灵魂共驻一体。三段经历搓融一起。
  • 苌楚斋三笔

    苌楚斋三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小学生礼仪:1-3年级

    小学生礼仪:1-3年级

    优雅的风度不是天生就有,需要从小培养。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每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机会都是培养礼仪的机会。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许多。礼貌看似只是一些细节,但也能让人失去很多。本书是专为小学生量身打造的礼仪规范书籍,精选了常用的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等内容,教导学生要尊敬长辈、友爱同辈、严于律己、彬彬有礼,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 冰火两重天:妖王的狂萌邪妃

    冰火两重天:妖王的狂萌邪妃

    “寒夜哥哥,你能陪我生生世世么?”寒夜刚刚兴奋点头,便被花媚儿一个暴力,将他的脑袋按在她的波涛汹涌之中。白雪满脸黑线,扭头对君曦道:“我们一起闯天下!”君曦立刻幸福荡漾,拉上白雪的小手。不想沐钰钰后面一脚,直接将他扑倒。小黑蛋暗喜之下,奋力一跃揽着白雪的脖子,美滋滋挂在她的胸前。惜柔勃然大怒,抓住小黑蛋远远扔出,然后一个香吻印上白雪的红唇。寒夜与君曦大惊失色,奋力挣脱魔爪迅猛扑来。靠在寒夜温暖的怀中,看着熊抱惜柔的君曦、咬牙切齿的花媚儿、泪眼萌萌的沐钰钰、委屈哭泣的小黑蛋,白雪长叹一声:“这个乱,何时能了?!”
  • 我的奇尸女友

    我的奇尸女友

    帅得没朋友的林歌专门降妖除鬼打僵尸,可一奇异的僵尸警花打上门来,不就看了她的身子吗?非死缠烂打地要做林歌的女朋友。嗯,做就做,谁怕谁啊?别咬人就行,否则除掉你…的衣服,再“除掉”你!于是,一场惊险刺激、旖旎惊艳之旅就这样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