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46700000002

第2章 老御史为儿

凭君传语寄登徒,只合人间媚野。

若有佳人怀吉士,从无淑女爱金。

甘心合处锦添锦,强得圆时觚不。

再莫凿空施妄想,任他才与色相。

话说杨御史自从在白公衙里赏菊饮酒,见了白小姐诗句,便思量要求与儿子为妻。原来史有一子一女,儿子叫做杨芳,年才二十岁,人物虽不甚丑,只是文章学问难对人言。御史之力,替他夤缘,到中了江西乡试。因会试不中,就随在任上读书。杨御史虽怀此却知道白公为人执拗,在女婿上留心选择,轻易开口,决不能成。再三思想,并无计忽一日,拜客回来,刚到衙门首,只见一个青衣人,手捧着一封书,跪在道旁禀道:“王爷有书候问老爷。”杨御史看见,便问:“是吏部王爷么?”青衣人答道:“正是吏爷。”杨御史随叫长班接了书,分付来人伺候。遂下马进到私衙内,一面脱去公服,一拆开书看。只见上面写。“年弟王国谟顿首弟自让部归来,不获与年台聚首于京师者,春忽冬矣。年台霜威严肃,百僚不振而清。闻之,曷胜欣仰!兹者,同乡友人廖德明,原系儒者,既精风鉴,复善星平,往往有前妙。弟颇重之。今挟术游长安,敢献之门下,以为蓍龟之一助。幸赐眄睐而吹嘘焉,感在廖生也。草草奉渎,不宣。杨御史看完了书,知道是荐星相之士,撇不过同年面情,只得分付长班道:“你去看王的廖相公可在外面;如在,可请进来。”长班出去不多时,先拿名帖进来禀道:“廖相进来了。

须臾,只见一人从阶下走进来。怎生模样?但头戴方巾,身穿野服:头戴方巾,强赖作斯文一脉;身穿野服,假装逸三分。髭须短而不长,有类蓬蓬乱草;眼睛大而欠秀,浑如落落弹丸。见了人前趋后浑身都是谦恭;说话时左顾右盼,满脸尽皆势利。虽然以星相为名,到全靠逢迎作杨御史见了,即迎进厅来。见毕礼,分宾主而坐。廖德明先开口说道:“久仰台光,无谒。今蒙王老先生介绍,得赐登龙,喜出望外。”杨御史道:“王年兄书中甚称兄高明,今接芝宇,果是不凡。”须臾茶罢。杨御史又问道:“兄抱此异术而来,京师中相知。”廖德明道:“晚生素性守,懒于干人。虽还有几封荐书,晚生恐怕贤愚不等,为轻,也未必去了。今日谒过老先生,明日也只好还去见敝乡的陈相公、余少保、石都督太常三四位贤卿相罢了。杨御史听见说要见白太常,便打动心事。因问道:“白太常莫不就是敝同年白太玄么?德明道:“正是贵同年白老先生。”杨御史听了,心中暗想道:“这段姻缘,要在此人做得过脉。”因分付左右摆饭,一面就邀廖德明往书房中去坐。廖德明辞道:“晚生初荆,尚未献技,怎么就好相搅?”杨御史道:“若是他人,我学生也不轻留;兄乃高明,正有事请教,到不必拘礼。”遂同到书房中坐。

坐了一歇,廖德明就说道:“老先生请转正尊容,待晚生观一观气色,何如?”杨御史“学生到不消劳动。到是小儿有一八字求教罢。”廖德明道:“这个当得。”杨御史随右取过文房四宝,写了四柱,递与廖德明。廖德明细细看了一遍道:“令公子先生这尊字清奇,五行相配,真如桂林一枝、昆山片玉,又兼计罗截出恩星,少年登科自不必说下二十岁,尚在酉限,虽见头角峥嵘,犹不为奇。若到了二十五岁,运行丙子南方,看独步,翰苑遨游,方是他得意之时。只是妻宫不宜太早,早了便有刑克。”杨御史笑道算得准!算得准!小儿自会试不曾中得,发愤在衙读书。每每与他议亲,他决不肯从,直中了进士方肯议亲。我只道他是痴心妄想,原来命中原该如此。”廖德明道:“富贵皆里带来,岂人力所能强求!”又问道:“令公子难道从未曾娶过?”杨御史道:“曾定过刘都堂的孙女,不料未过门就死了,所以直蹉跎至此。”廖德明道:“既然克过,这命。只是后来这头亲事,须选一个有福的夫人之命,方配得过。正说着,左右排上酒来。杨御史逊了坐,二人坐下,一边饮酒,一边廖德明又问道:“子近日有甚宅院来议亲么?”杨御史道:“连日来议亲者颇多,说来皆是富贵娇痴,多小儿之意。近闻得白年兄有一令爱,玉容与才华俱称绝世。前日学生在白年兄衙中饮酒分韵做诗,白年兄醉了,未曾做得。他令爱就暗暗代他做了一首,清新秀美,使我辈同个老诗人俱动手不得。”廖德明道:“白小姐既有如此才华,可谓仕女班头矣;令公子文章魁首,自是天地生成一对好夫妻。况老先生又系与白公同年,正是门当户对。何不一说?”杨御史道:“此虽美事,只是敝同年这老儿,生性有些古怪。他要求人,便千肯;若是你去求他,便推三阻四,偏有许多话儿!所以学生不屑下气先去开口。这两日他择婿甚急,若得其中有一相知,将小儿才学细细说与此老知道,使此老心肯意肯,然媒一说,便容易成了。”廖德明道:“老先生所见最高。只怕晚生言轻人微,不足取信日往候白公时,倘有机会,细细将令公子雄才大志说与他知。”杨御史道:“既有此高切不可说出是学生之意。”廖德明笑道:“这个晚生知道。这也不独为令公子求此淑女这等一个佳婿与白公,还是他得便宜。

二人话得投机,又饮了数杯,方才吃饭。吃完了饭,廖德明就辞起身。杨御史道:“尊何处?尚未曾奉拜。”廖德明道:“小寓暂借在浙直会馆中。怎敢重劳台驾!”说毕,送来。到了门,杨御史又嘱付道:“此事若成,决当重谢。”廖德明连道:“不敢!”方去。正曲人到处皆奸巧,诡士从来只诈岂料天心原有定,空劳明月下金杨御史送了廖德明回衙不题。且说廖德明受了杨御史之托,巴不得成就此事,就有托身。回到馆中,宿了一夜。次早起来,梳洗毕,收拾些饭吃了,依旧叫家人拿了王吏部的,竟望白太常私衙而。到了衙前,先将王吏部的书投进去。等了一会,方见一个长班出来相请。廖德明进到厅又坐了一歇,白公方才出来相见。叙过来意,吃了茶,白公便问道:“王年兄称先生风神,但学生衰朽之夫,岂足以当大观?”廖德明道:“老先生道光德誉,天下景仰,非末术所能浅窥。倘不鄙弃,请正台颜,容晚生仰测一二。”白公将椅子向上移了一移,脸来道:“君子问灾不问福,请先生勿隐。廖德明定睛细细看了一晌,因说道:“观公神凝形正,岩岩有山岳之气象,更兼双眉分,两眼炯炯如寒星,为人一生高傲,行事清奇古怪,处艰难最有担当,遇患难极重义气妙在头隆直,五岳朝归,这富贵只怕今生享他不尽。只恨眼神太清了,神清子嗣。

一说便是这等说,却喜地阁丰厚,到底不是孤相。将来或是犹子,或是半子,当有一番转高出寻常箕裘之外。”白公叹道:“学生子息上久已绝望,若得个半子相依,晚年之矣。若说眼前这些富贵,不瞒先生说,真不异浮云敝屣!”廖德明道:“据老先生之高不恋此;若据晚生相中看来,这富贵正无了期,子息上虽非亲生,定有一番奇遇。目下红黑交侵,若不见喜,必有小灾,却不妨。老先生可牢记此言,到期自验了,方知晚生面欺。”白公道:“多承指迷,敢不心佩!”正相完,左右又换了一道茶。吃了茶,白公又问道:“先生自浙到京师,水陆三千余里,阅人必多。当今少年才士,得几人中意?”廖德明道:“晚生一路看来,若论寻常科甲,处处皆有。倘要求旷世奇名重天下之人,惟有杨御史杨公令公子,方才当得起。”白公惊问道:“是那个杨公?是敝同年杨子献?”廖德明道:“是江右讳廷诏的,到不知可是贵同年?”白公道:“正他只得一位乃郎,前年中了乡榜。学生曾见过,其人也只寻常,就是朱卷亦不见怎么过为何先生独取此子?”廖德明道:“若论文章一道,晚生不敢深辨;若从他星命看来,缠斗,当有苏学士之才华,异日自是第一人,玉堂金马。不但星命,就是他已叨乡荐,二十岁,终日藏修,尚未肯议亲,只这一段念头,也不可及。老先生莫要等闲错过!”道:“原来如此!学生到也不知。

二人又说了些闲话,廖德明就起身告辞。白公道:“本该留先生在此小酌三杯,奈一个知见招,在李皇亲庄上,来催早去,有慢先生,多得罪了。”随叫家人封了一两代仪,廖德明。廖德明打一恭受了,再三致谢出门,随即将此话报与杨御史去了,不且说白公自听了廖德明一席话,心下就有几分打动了。便要访问杨公子消息,又不好对。恰好吴翰林来访他,白公就留在书房中小饮。二人饮到半酣,白公因问道:“杨子献郎你曾见么?”吴翰林道:“你为何问他?”白公道:“前日敝同年荐一个相士来,我偶他京师中谁家子侄多才而贤,他就盛称老杨的乃郎,以为后来第一才人,且以鼎甲相期弟因为红玉亲事,恐怕当面错过,所以问他。不知他的文字如何?”吴翰林道:“他是》二房陆知县的门生。文字虽未曾见,人是见过的,却也不曾留心。如今细细想起来,象个大才之人。就是老杨,从也不见夸奖。若果真好,他怎肯自家埋没了?”白公道:也是这等疑心。那相士又说他今年二十岁尚未议婚,说他立志必要登了甲榜,方肯洞房。若果有此志,便后生可畏,定他不得了。”吴翰林道:“这也不难。到等明日小弟设,请他父子来一叙,再面观其动静,才不才便可知矣。”白公道:“此最有理。”二人定,又吃了半日酒,方才别。到次日,吴翰林就差长班下两个请帖,去请杨御史父子即日私衙小。这日,杨御史因得了廖德明的信,知道白公已有几分心允,正欲央人去说亲,忽见吴翰请他父子吃酒,便满心欢喜,暗想道:“若不是白家老儿听了廖德明之言,老吴为何请子两个?亲事必定有几分妥贴!”只愁儿子无真实之才,恐怕一言两语露出马脚。欲托故,又恐老白生疑。又想道:“就去也不妨:他人物也还充得过,况他已是举人,料不好考他。”就答应了“都来。

打发来人去了,就叫儿子杨芳打扮得齐齐整整,又分付道:“你到那里,需要谦逊,不言。倘若要你作文做诗,你只回说:‘父执在上,小侄焉敢放肆!’”杨芳应诺。原来芳生得人物到也丰厚,只是禀性愚蠢。虽是夤缘做了个举人,若重新问他七个题目,只还有一半记不清白。这日到午后,吴翰林着人来催,杨御史就领了杨芳,骑马而此时白公已先在衙中多时。左右报:“杨御史来。”吴翰林就出来,迎接进厅。先是白杨御史相见。杨御史要让白公,白公再三不肯,道:“小弟今日特来奉陪,又是舍亲处无此理!”逊了一会,还是杨御史僭了。吴翰林也见过,就是杨芳与白公见礼。白公也逊让杨芳,杨芳忙推让道:“年伯在上,小侄焉敢放肆!”杨御史就用手扯过白公到左,说道:“年兄,这就不是了,子侄辈当教之以正。”白公不得已,只得僭了。相见毕坐。杨御史在东边第一,白公是西边第一,杨芳转在前面朝上而坐,吴翰林就并坐在白带,略将椅子斜些相。

一面茶来,一面杨御史就向吴翰林说道:“小弟屡屡欠情,今日为何反辱宠招?”吴翰:“自从令郎到京,从不曾申敬,今日治杯水酒,聊表微意。——却不是为老先生。”史道:“子侄辈怎敢当此盛意!今日小儿因贪读书,再不肯来。小弟因说他:‘岂有父唤不来之理!况又有老年伯在此,领教得一日,胜似读十年书。’所以才来了。”白公“令郎如此用功,难得,难得!”杨御史道:“自小便是如此。他母亲恐他费精神,常戒,他也不听。就是前秋侥幸了,人家要来与他结亲,他决意都辞了。每日只守定几本连见小弟也是疏的。小弟常戒他道:‘书不是这等读的。’他总理会不来。”吴翰林道这等高才,又肯如此藏修,其志不小。老先生有此千里驹,弟辈亦增光多矣。”闲话了,左右报“酒席齐备”,吴翰林就起身递酒定席。大家仍旧照位坐。吃了半日,白公与吴翰林留心看杨芳举止动静,再不见杨芳开口说话;但问他话,就是史代他答应,一时看不出深浅。又吃了一会,吴翰林便送杨御史行令。杨御史谦逊了一方才受了。因说道:“酒也多了,只取‘红’罢,一‘红’一杯,自饮。”吴翰林道:容易了,还要另请教严些。”白公道:“令既出了,如何又改?只是求添一底罢。”杨道:“这也使得。”因掷下,却只得一个“红”,止该一杯酒。左右斟上,杨御史吃干:“就说一个‘红’字罢:‘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是十月初旬,正是白云红故杨御史说此一句,盖为时景而发。说罢,就送盆与白。白公要逊杨芳,杨芳不肯。白公只得掷了,却是两个“红”。白公吃一杯,说道:“‘丛中红一点。’”——盖默喻红玉之美。又吃一杯,说道:“‘红紫不以为亵服。’”又喻婚姻非等闲可求也。说完,即送杨。

杨芳力推吴翰林,吴翰林笑说道:“难道教主人僭客?”杨芳推辞不过,只得受了。因:“父执之前,小侄告饮一杯,不敢放肆。”吴翰林道:“岂有此理,自然要领教。”道:“通家之饮,何必太拘!”杨御史料推辞不过,只得说道:“到不如从命罢。”杨奈何,立起身来一掷,却不凑巧,到是三个“红”。左右斟上一杯,杨芳吃了,说道:一色杏花红十里。’”白公心下暗想道:“虽然不合时景,或者自道其少年志气,到也。”第二杯,杨芳酒便吃了,酒底却费思量。假推未干,挨了一会,忽想起,说道:“水流红叶。’”杨御史听了,自觉说得不雅,又不好说不好,又不好不说,只得微笑了。白公也不做声,转疑是杨芳有意求亲,故说此语,反不觉其窘而偶然撞着。到了第三芳实实没了酒底,只推醉吃不得,再三告免。吴翰林原自有心,那里肯听?白公又在旁,杨芳推不脱,只得拿起酒来,颠倒在《千家诗》上搜。杨御史初意,只道“红”字酒底容易,一两个也还说得来。不料掷了三个,见杨芳说不急,又不好代他说,要提醒他一个经书与唐诗中的,知他不晓得,只得在《千家诗》上一句,假做说闲话道:“如今朝廷多事,你我做侍臣的,日日趋朝,‘淡月疏星’,良易。到不如那些罢归林下的,甚是安闲。”此乃是杨御史以“淡月疏星”之一诗提醒杨口中虽然说着,却以目视杨芳。白公与吴翰林一时不解,因葫芦答道:“正是如此。”见父亲以目看他,知是提醒;又闻“淡月疏星”、“侍臣”之言,一时想起,满心欢喜酒吃干,说道:“‘一朵红云捧玉皇。’”白公会过意来,转赞一声:“好!”杨芳见赞好,遂欣欣然将盆送与吴翰。

吴翰林掷下,转是一个“红。”也吃一杯,说道:“‘酒入四肢红玉软。’”令完了,林便斟一大杯,送杨御史谢。杨御史接了酒,一面饮,一面看着杨芳说道:“诗词一道,固是风雅,文人所不可少,于举业有妨,必功成名就,乃可游心寄兴。似汝等小生后进,只宜专心经史,断不可看辈名公渊博之妙,便思驰骛。此心一放,收敛便难。往往见人家少年俊才而不成器者,此病痛也。最宜戒之!”因回顾白公道:“年兄,你道小弟之言是否?”白公道:“年论,自是少年龟鉴。然令郎天资英迈,才学性成,又非年兄所限也。吴翰林见杨御史酒吃完了,就要送令与杨芳。杨御史见了,慌忙立起身来说道:“要送自是白年兄。——然酒多了,且告少停。”白公亦立起身说道:“也罢,且从命散散,席再坐罢。”吴翰林不敢强,遂邀三人过厅东一个小轩子里闲。这轩子虽不甚大,然图书四壁,花竹满阶,殊觉清幽,乃是吴翰林习静之处。大家到了中,四下里观看了一回,杨御史与白公就往阶下僻静处去小便,惟吴翰林陪杨芳在轩子着。杨芳抬头,忽见上面横着一个扁额,题的是“弗告轩”三字。杨芳自恃认得这三个便只管注目而视。吴翰林见杨芳细看,便说道:“此三字乃是吴聘君与弼所书,点画遒可称名笔。”杨芳要卖弄识字,便答道:“果是名笔。这‘轩’字也还平常,这‘弗告字,写得入神!”却将“告”字读作常音,不知“弗告”二字,盖取《诗经》上“弗弗告”之义,这“告”字当读与“谷”字同音。吴翰林听了,心下明白,便糊涂应道:是。”有诗道得稳口善面,龙蛇难。只做一声,丑态尽。

正说完,杨御史同白公小便完走来。大家又说些闲话,吴翰林就复邀上席,又要送令。让白公,白公又推杨芳,两下都不肯行。杨御史也恐行令弄出丑来,便乘机说道:“年不肯行,小儿焉有僭妄之理?到不如谈谈,领一杯为妙。——只是小弟不该独僭。”白:“见教得是。但酒却要吃得爽利。”杨御史道:“知己相对,安敢不醉!”吴翰林遂右各奉大杯。四人一头说,一头吃,又吃了半日,大家都微有醉意。杨御史恐白公酒酣,要作诗赋,遂装作大醉,同杨芳力辞起身而别。正客有两双手,主有四只掩虽掩得神,看亦看得杨御史父子别去不题。却说吴翰林复留白公重酌,就将杨芳错念“弗告”之言说了一遍道:“我见他说酒底艰难,已知其无实学;况他又是《诗经》‘弗告’二字再读差了,通可知。星相之不足凭如此!”吴翰林笑道:“你又愚了!相士之言,未必非老杨因甥女题诗,故遣来作说客耳!”白公连连点头道:“是,是,非今日一试,几乎落他局中!”又说了一会,又饮了几杯,方才别去。正他人固有心,予亦能忖。千机与万关,一毫不差。

且说杨御史自从饮酒回来,只道儿子不曾露出破绽,心下暗喜道:“这亲事大约可成。是央谁人为媒方好?”又想道:“此老崛强,若央了权贵去讲,他又道我以势压他。莫央苏方回去,彼此同年,又是相知,再没得说了。”主意已定,正要去拜苏御史,忽长禀道:“昨日都察院有传单,今日公堂议事。此时该去了。”杨御史道:“我到忘了!想道:“苏方回少不得也要来。”遂叫左右备马,竟到都察院公堂。此时众御史已有来的,苏御史恰好亦到,大家见过。却原来是朝廷要差一官,往北迎请,兼送寒衣,因吏部久不推上,故有旨着九卿科道会议荐举。故都察院先命众御史私议,然后好公议。众御史议了一回,各有所私,不敢出口,都上堂来打一恭道:“迎请上要只身虏庭,不辱君命,必须才干、智略、胆气、骨力兼全之人,方才去得。一时恐难。容各职回去,细思一人报堂,以凭堂翁大人裁定。”堂上应了,大家遂一哄散去。正公事当庭议,如何归去。大都臣子意,十九为存。

众御史散了,杨御史连忙策马赶上苏御史,说道:“小弟正有一事相求,要到尊寓。”史道:“年兄有何事,何不就此见教?”杨御史道:“别的事路上好讲,此事必须要到说,方才是礼。”二人一面说,一面并马而行。不多时,到了苏御史私衙,二人下马,厅来坐。苏御史问道:“年兄有何见教?”杨御史道:“别无他事,只因小儿亲事,要求年兄作苏御史道:“去秋令郎已魁乡榜,为何尚未毕姻?”杨御史道:“小儿今年是二十岁,侥幸,敝乡争来议亲。因他立志要求一个贤才之女,所以直迟至今。前日同年兄在白太饮酒,见他令爱既能代父吟诗,则贤而有才可知。小弟归家与小儿说知,小儿大有怀求之意。小弟想,白年兄性气高傲,若央别人去说,恐言语不投,不能成事;同年中惟年彼投契,小弟又叨在爱下,故敢斗胆相求。不知年兄肯周旋否?”苏御史道:“此乃婚事,小弟自当赞襄。但只是白年兄性气耿直,年兄所知。他若肯时,不论何人,千肯万他若不允,任是相知,也难撮合。但年兄此事,在令郎少年高才,自是彼所深慕,必无之理。今日迟了,不恭,明早小弟即去道达年兄之命,看他从违,再来奉复。”杨御史恭道:“多感,多感!”说罢了,就起身别去。只因此一说,有分教:塞北驰孤飞之客南走失旅之人。正意有所图,千方百。成败在天,人谋何。苏御史去说,不知允与不允,且听下回分解。

同类推荐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元稹集

    元稹集

    元稹在其《叙诗寄乐天书》中,将他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律讽、艳诗等十体。其所重者在古讽、乐讽。实际上其主要成就在乐府诗、艳体诗。故本集所选亦侧重艳体诗、乐府诗。对于元稹文,选了《乐府古题序》、《白氏长庆集序》。传奇则选了《莺莺传》。为解评、阅读方便起见,“新题乐府序”随诗编排,《莺莺传》作为“传奇”排在诗文后,“两序”作为“文”排在“传奇”之前。
  •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认为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仅词的境界是如此,文学境界甚至人生追求成功的境界也是如此。古往今来,评价文章好坏的标准各种各样。学贯中西的王国维提出从“境界、真情、词句”角度评判文章好坏——以境界取胜的文章千古流传,以真情动人的文章经久不衰,以词句取胜的文章也深受欢迎。
  •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好多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热门推荐
  • 青春之再回首

    青春之再回首

    每个人都有青春,阿力的青春可能就是你们的青春,一部反应作者真实青春的作品。
  • 重生之宫乱

    重生之宫乱

    坤元殿,宠她八载的男人,亲手将她打入深渊。冷宫里,饮下了鸩酒求死,却阴差阳错地重生。华清宫,凭一副娇娆姿色,走上了惑主的不归路。嫣此世只有一个信念,祸乱宫闱,夺回亲子,霸占君王。
  •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2)

    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恶魔入学令

    恶魔入学令

    童年的家族杀戮,让她失去记忆,不知目的的追求和神秘人的出现,这到底是阴谋,还是源于真心?当一切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时,她又该如何抉择?敬请期待,恶魔入学令
  • 九天战神

    九天战神

    背负弑父罪名的颜子轩,习得上古千年绝世功法,从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百年修成大道卷土归来,与昔日陷害他的万千敌人,展开一场惨烈血雨屠杀。上入仙神两界尊称神王,下到五海六域众生臣服,飞升修真界巅峰神座,成为一代九天战神.....
  • 彻庸和尚谷响集

    彻庸和尚谷响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成大事者必知的100个人生哲理

    成大事者必知的100个人生哲理

    本书主要引用名人成功的故事,来为在成功路上努力奋斗却遭受挫折而失意的人们鼓舞士气、指引方向。它告诉我们大家:要成为成大事者,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主动培养自己成大事的良好习惯、健康的心态、全方位的优点和优质的品行,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深刻道理,并且善用人才为自己冲锋陷阵,同时深谙处世之道,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这些都成为成大事者必备的成功要素。而众多的成功者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为大家阐述了成功的哲理,祛除人们心中的杂念和疑虑;使失意者重整旗鼓,帮助他们找对成功的方向,从而用不懈的努力来换取成功。
  • 虫图腾4:险境虫重

    虫图腾4:险境虫重

    讲述了辗转了大半个中国,潘俊一行人赶到新疆欧阳家宅,不料深入陷阱,性命堪忧。与此同时,遥远的北平城中,时淼淼、管修和子午三人为了追查北平秘牢背后的阴谋而想尽办法。在重重疑云面前,众人历经磨难。最后发现,潘俊的身世中,竟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而故事的最后,武田终于见到了北平秘牢中的神秘人。
  • 焚天武帝

    焚天武帝

    焚天大道,通晓阴阳,逆转生死,诸无上道境;武者修行,本就是逆天而为,生亦何欢,死亦何苦,焚天者,当世无双!
  • 绛囊撮要

    绛囊撮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