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1800000032

第32章 《朱子语类》比较句研究(9)

3)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史记》卷一百七)

4)寡人虽不肖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战国策》卷三十一)

“X未若Y(之)R”式:

1)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卷十三)

2)某平生也费了些精神理会易与诗,然其得力则未若语孟之多也。(《朱》卷一百四)

李吉华对“未若”句式的历时发展情况作了考察:

“未若”句的出现年代与“不若”句相仿上古已有应用,句式主要是“X未若Y”。汉魏六朝时,“X未若Y之R”句出现,在实际语境中,“未若”句往往与“不如”句同现。唐五代到宋,“未若”句在句式和功能上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元时“未若”句急剧减少,明清时则基本绝迹。如:

上古:

3)病未若死,祗以解志。(《国语》卷十一)

4)今足下虽强,未若知氏;韩、魏虽弱,未至如其在晋阳之下也。(《韩非子·难三》)

汉魏六朝:

5)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三国志》卷六)

6)无当之玉碗,不如全用之埏埴;寸裂之锦黻,未若坚完之韦布。(《抱朴子·外篇》卷四)

7)故博其施者,未若防其微;勤其求者,不如寡其辞。(《抱朴子·外篇》卷四)

唐五代宋:

8)子曰:“佛偈云:‘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堂集》卷一)

9)子贡言无谄无骄,孔子但云仅可而已,未若乐与好礼,子贡便知义理无穷。(《朱》卷二十二)

元代:

10)婆娑一庭虽是小,未若贫而乐。(《全元曲·无名氏散曲》)

(3)“莫”类否定式

“X莫如/若Y”句式:

1)问:“穷理莫如随事致察,以求其当然之则。”(《朱》卷一百一十九)

2)学者莫若且理会自反,却见得自家长短。(《朱》卷三十五)

3)又曰:“格物莫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莫急于教人,然且就身上理会。(《朱》卷十八)

(4)特殊语用句式

有“X难得似Y”、“X那得似YR”、“X如何似得Y”几种表达方式:

1)程子说:“孟子为孔子事业尽得,只是难得似圣人。如剪彩为花固相似,只是无造化功。”(《朱》卷二十七)

2)未说道有甚底事分自家志虑,只是观山玩水,也煞引出了心,那得似教他常在里面好!如世上一等闲物事,一切都绝意,虽似不近人情,要之,如此方好。(《朱》卷十二)

3)适之问如何似得这般话。(《朱》卷四十四)

4)欧公大段推许梅圣俞所注《孙子》,看得来如何得似杜牧注底好?以此见欧公有不公处。”或曰:“圣俞长于诗。”曰:“诗亦不得谓之好。”(《朱》卷一百三十九)

(三)“似/如/若”字句相关问题研究

(1)“XR如/似Y”式产生的时代

向熹指出:“用‘形容词+似’表示两个比较项之间的程度差别,这种比较句式产生于唐宋。”他示例如:

1)虎踏雪泥稠似印,风吹白浪大于山。(唐·白居易《舟行阻风寄李十一舍人》)

向熹指出:“用‘比较结果+如’表示两个比较项之间的程度差别,这种比较句式偶见于上古,唐宋应用渐多起来。”如:

2)人之困穷,甚如饥寒。(《吕氏春秋·爱士》)

针对有些学者认为唐代就已经有“X+R+如/似+Y”差比句了,主要根据的是诗词的对比。如:

3)本寺远于日,新诗高似云。(唐·姚合《赠供奉僧次融》)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贝罗贝提出了质疑,并指出“X+R+如/似+Y”应当是到了宋代才成为差比句。魏培泉同意贝氏的看法,他指出:“因为和差比句相对仗的句子未必也是差比。此外,文献中可以肯定为‘X+R+如/似+Y’差比句的,我们还没有看到其他用‘绿’作R的例子。目前可以判定为最早的差比句例是属于北宋的例子。”

(2)“XR如/似Y”成为差比句的原因

太田辰夫指出“差比的‘如’是由表示平比的动词‘如’转成的。可能是因为‘如斗大’的平比句产生,‘大如斗’为了与之区别而用于差比”。认为“X+R+如/似+Y”用作差比句,一般的看法是由平比的“X+R+如/似+Y”转成的。

对于平比的“X+R+如/似+Y”如何会变成差比句,冯春田认为是仿照上古汉语的“X+R+于+Y”。他认为由“如”“似”取代“于”可能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于’字结构作补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在发展了的语言系统里,它存在着变化更新或被淘汰的可能;由于‘於(于)’字结构在内容上包括的范围较大,不符合语言要求明确化的特性,所以在差比句式里就由通常用于比较的‘如’‘似’(均为动词)替代了介词‘于’。但是,由于旧有的‘R于Y’式本来就可以形成差比,所以‘如’、‘似’用在‘于’的位置上也就弱化了它作为动词的词性。所以,近代汉语的‘(X)R如/似Y’式可以认为是一种局部(或部分)更新了的差比句式。据文献调查所得的用例看,‘XR如Y’和‘XR似Y’唐五代未见,但自宋代开始就有了较多的例子。”“‘如(似)’字句同‘于’字句一样,在‘如(似)Y’后出现补语受到很大局限,但是差比句式在意义上的基本特点是性状或程度的差异性比较,它需要差比结果的多样化的表现;显然,‘如(似)’字句同‘于’字句一样,无法比较灵活地出现表现这种结果的形容词或副词补充成分”。

魏培泉认为冯春田的解释只是指出“X+R+如/似+Y”有较多的发展空间,却不能说明它为何会走向表示差比的路上去。对于原因,他有自己的看法。

其一,特定词汇和“X+R+如/似+Y”差比句的产生间是有关联的。“X+R+如/似+Y”转为差比句是由动词“胜”开始的,和一般差比句的R用的形容词不一样,它已自具差比的意涵。无论有没有“于”,都不影响它的这个内涵。继“胜”之后成为“X+R+如/似+Y”差比句的R的词可能是“强”,考察文献,“强如”在宋代远不如“胜如”常见,但从元代以后就有压倒“胜如”之势。由于“强”是形容词,易于由此再推扩到其他的形容词上,于是“X+R+如/似+Y”以此为始而逐渐地取代了“X+R+于+Y”差比句。

其二,因为“如”产生音变而读同“于”的缘故,所以“胜如”会接替“胜于”,而不是借由其他的途径。

(3)“X+R+于+Y”被“X+R+如/似+Y”取代的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X+R+如/似+Y”之所以能取代“X+R+于+Y”,是因为古代的介词“于”脱落的缘故。

魏培泉认为动词后的“于”固然在中古汉语时期就已经大致消亡,但这不必定是“X+R+于+Y”差比句没落的原因。中古汉语动词后的“于”的没落有其结构性的原因,当时表示所在和所自的介词组基本上已是位于动词前,而表示终点的“于”也由“到”“着”“与”等所取代,这种变化和所谓的时间序列有关。用于差比句的介词“于”既与这个发展不相干,也就没有理由一定要跟着脱落。介词“于”趋于没落不一定会导致“X+R+于+Y”差比句消失;即使消失也不一定要由“X+R+如/似+Y”或“X+比+Y+R”来接替。理由如下:

其一,在魏晋南北朝已经没落的介词“于”在近代汉语文献中仍然持续用作甲型句的比较词。其二,现代方言甲型句的比较词还有用“于”的。其三,即使“于”省略了成为丙式,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维持下去。以现代汉语方言为据,如果有比较副词或数量补语,即使没有“于”也可以构成差比句。

关于导致“X+R+如/似+Y”接替“X+R+于+Y”的原因,魏培泉认为主要的原因应是“于”的多义性与表达的局限性使它很难适应近代汉语的需求。上古汉语的介词“于”功能本来就很复杂,要得到适切的解读往往要依赖句中及句外的其他成分。“X+R+于+Y”要作为差比的表式,R能用的词相对上就较为有限,否则很容易导致歧义。不仅能用的单音节词有限,双音节词更几乎不能用,要纳入更复杂的词组大概就无法解释为差比句了。“X+R+于+Y”在表达差比上还有一项不大能配合近代汉语的地方,那就是X项和Y项在传统上多为简单的名语。相对的,“X+R+如+Y”是由平比句来的,它的X项和Y项本来就常用较为复杂的名词组或动词组,此时一个句子中经常会含有较复杂的词组。“X+R+于+Y”差比句不但R的用词很有限制,X项和Y项一向又不大能接受复杂的词组,这双重的缺陷加起来,就使得“X+R+于+Y”差比句很容易让其他功用较强的句式给取代了。

(四)“X+比+Y+R”取代“X+R+如/似Y”的原因

魏培泉总结了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为语义的因素。“X+R+如/似+Y”易有歧义;第二个是社会因素。

三、“不及”句

(一)“X不及Y”式

(1)孟子不及颜子,颜子常自以为不足。(《朱》卷九十三)

(2)但众人说得,自是不及圣人说话。(《朱》卷二十一)

在比较词“不及”之前出现修饰成分“远、大、决、更”等。

(3)道夫问:“看老苏文,似胜坡公。黄门之文,又不及东坡。”曰:“黄门之文衰,远不及,也只有《黄楼赋》一篇尔。”(《朱》卷一百三十九)

(4)《国语》辞多理寡,乃衰世之书,支离蔓衍,大不及《左传》。(《朱》卷八十四)

(5)若散文,则山谷大不及后山。(《朱》卷一百四十)

(6)如这五事,众人岂不见得。但说时定自是别有关窍,决不及圣人也。(《朱》卷二十一)

(7)至于颜子“三月不违仁”,又如何其余更不及此?(《朱》卷三十四)

比较词“不及”之间可以插入“能”,如:

(8)旧来说,多以圣人天地之所不知不能及鸢飞鱼跃为道之隐,所以易入于禅。(《朱》卷六十三)

(9)盖自孟子之后,荀卿诸公皆不能及。(《朱》卷十六)

“不及”表示差比的现象产生于上古,如:

(10)有虞氏不及泰氏。(《庄子》卷三下)

(11)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春秋》卷六)

汉代以前表示比较时句法形式上仅限“X不及Y”式,往往没有明确的比较点。汉代开始,“不及”句出现了“X+比较点+不及+Y”的形式,如:

(12)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

(13)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

(二)“X不及YD”式

恭父问:“‘颜渊问为邦’,此事甚大,不知使其得邦家时,与圣人如何?”曰:“终胜得孟子,但不及孔子些。”(《朱》卷四十五)

“些”表示比较差值(D)。

(三)“X不及YR”式

(1)“颜渊、季路侍”一段,子路所以小如颜渊者,只是工夫粗,不及颜渊细密。工夫粗,便有不周遍隔碍处。”(《朱》卷二十九)

(2)邵伯温载伊川言曰:“向惟见周茂叔语及此,然不及先生之有条理也。”(《朱》卷一)

(3)又如西旅之獒费了太保许多气力,以此见武王做工夫不及成汤甚远。先生所谓“观诗书可见”者,愚窃以为如此。(《朱》卷二十五)

(4)当时不特门人知孔子是圣人,其他亦有知之者,但其知处不及门人知得较亲切。(《朱》卷四十四)

(5)武侯气象较大,恐宣公不及。(《朱》卷一百三十六)

(6)仲舒读书不如衡子细,疏略甚多,然其人纯正开阔,衡不及也。(《朱》卷一百一十六)

比较结果(R)可以是多种语言形式,在例(1)中为形容词,例(2)为述补短语,例(3)为状心短语,例(4)为述补短语。

例(5)(6)中,语序有所调整,为“YPR,X不及”形式。

(四)“X不及Y之R”式

(1)盖他心量不及圣人之大,故于天下事有包括不尽处。(《朱》卷五十五)

(2)先生批云:“此一条论得甚分明。昨晚朋友正有讲及此者,亦已略为言之,然不及此之有条理也。”(《朱》卷四)

构成比较结果(R)的语言形式有形容词,如例(1),或述补短语,如例(2)。

关于“不及”句,李吉华(2009)对其在近代汉语的发展情况作了考察:

唐五代,“不及”句出现“X不及Y”与“X不及YR”并存的局面。宋代,该句式在句尾还可出现表程度的补充性成分。元明清时期,“不及”句在形式上不断完备,出现了“X不及Y”、“X+比较点+不及+Y”、“X不及YR”等多种句式。近代,“不及”句的比较项可以由小句充任,但用例较少。例如:

唐五代:

(3)沩山云:“子向后传吾声教,行步阔狭,吾不及子也。”(《祖堂集》卷十八)

(4)心空不及道空安,道与心空状一般。(《祖堂集》卷二十)

宋代:

(5)又如西旅之獒费了太保许多气力,以此见武王做工夫不及成汤甚远。(《朱》卷二十五)

明清:

(6)智深焦躁道:“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水浒传》第四回)

(7)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8)宋江亲自与他陪话,说道:“我这兄弟王英,虽有武艺,不及贤妹……”(《水浒传》第五十一回)

(9)贾母听了,点头道:“……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10)薛姨妈道:“世人不及神仙乐。”(《红楼梦》第四十回)

(11)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像不同。(《红楼梦》第二回)

(五)“X未及Y”式

(1)《集注》云:“仲弓未及颜子,故特告以操存之要。”(《朱》卷四十二)

(2)颜子只据见在事业,未必及汤。(《朱》卷九十三)

该式中古始见:

(3)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卷二)

(4)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其劳也。(晋·习凿齿《晋书》卷二六)

(六)“XP如何及得Y”式

该式为特殊语用句,其例如:

觉范诗如何及得参寥!(《朱》卷一百四十)

四、“比”字句

(一)肯定式

(1)“X比YR”式

1)广问:“荆公之文如何?”曰:“他却似南丰文,但比南丰文亦巧。”(《朱》卷一百三十九)

2)孟子比孔子时说得高。(《朱》卷十九)

3)问:“孟子比《论语》却易看,但其间数段极难晓。”(《朱》卷十九)

4)直卿曰:“张子语比释氏更有穷理工夫在。”(《朱》卷九十八)

比较结果(R)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例1)是形容词“巧”,例2)为述补结构,例3)为状心结构,例4)为述宾结构。

比较结果(R)之前出现有修饰性成分“是、自是、大、稍、甚、煞、较、更”等,例如:

5)隐,是恻然之后隐痛,比恻是深。(《朱》卷五十三)

6)横渠说:“孟子比圣人自是粗。颜子所以未到圣人处,亦只是心粗。”(《朱》卷四十三)

7)“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固是大相远。(《朱》卷三十四)

8)“游于艺”一句,比上三句稍轻,然不可大段轻说。(《朱》卷三十四)

9)“某老矣,无气力得说。”时先生病,当夜说话,气力比常时甚微。(《朱》卷一百四)

10)颜子地位比诸子煞有优劣,如“赐也闻一以知二,回也闻一以知十”,此事争多少!(《朱》卷三十一)

11)徐思远玉山人。与汝谈,比诸人较好。(《朱》卷一百四十)

12)庄子比邵子见较高,气较豪。(《朱》卷一百二十五)

13)李清臣文比东坡较实。(《朱》卷一百三十九)

现代汉语差比句常用差比副词“更”,构成“X比Y更R”格式,据黄晓惠的研究,这种用法可能是在唐代才开始,示例如:

14)帝比初亡心更悲。(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八十四)

在比较结果(R)之后,出现了比较差值(D),如:

15)前辈说禹与颜子虽是同道,禹比颜子又粗些。(《朱》卷九十三)

16)恻隐比三者又较大得些子。(《朱》卷五十三)

17)若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但比王都差少耳。(《朱》卷七十八)

18)尧时昏旦星中于午,月令差于未,汉晋以来又差,今比尧时似差及四分之一。(《朱》卷二)

19)某看,却是诸侯来,便教他助祭,此是祭毕临遣之辞,当在“大告武成”之下,比前辈只差此一节。(《朱》卷七十九)

20)而太宗以下,又自分两等,濮园者尤亲,盖濮邸比那又争两从也。(《朱》卷一百一十一)

21)问:“如此说,则是日比天行迟了一度,月比天行迟了十三度有奇。”(《朱》卷二)

22)遂如其语为之,比成推算,比前所计之费减十之三四。……会其直,比抛降之数减数倍。(《朱》卷一百三十二)

23)日亦日一周天,起度端,终度端,故比天道常不及一度。(《朱》卷二)

比较差值(D)可以是量词、数词、数量短语或形容词,对应的比较结果有形容词、动词两种。例15)的比较结果和比较差值为“粗——些”;例16)为 “大——些子”;例17)为“差——少”;例18)为 “差及——四分之一”;例19)为 “差——一节”;例20)为“争——一度”;例21)为“迟——一度”;例22)为动词“减——数倍”;例23)为“不及——一度”。

同类推荐
  • 乱世汉王

    乱世汉王

    有天子气的益州乃是先到者先得,所以捷足先登抢得益州。哪知道机关算尽,却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刘焉死后,益州在他儿子刘璋手中得而复失。另一位“汉室宗亲”大耳儿刘备鸠占鹊巢,在益州地方开创了蜀汉政权,成为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的割据势力。这位反客为主的大耳儿刘备到底是哪路神仙?且听我娓娓道来!
  • 中国考古发现探秘(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考古发现探秘(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包括遗址探幽、墓葬疑云、文物寻踪、文化考源、宫廷隐史和历史迷案等六个部分,展示从古代文明到神秘传说、从帝王后宫到文化名人等各个领域中人们最感兴趣的疑点与谜团,客观分析并努力揭示谜团背后的真相。
  • 保媒大唐

    保媒大唐

    穿越唐朝觐见李世民?!他给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消平宫廷争斗!粉碎谋反计划!可避免了一场场历史悲剧的发生,却引来众多想置他于死地的敌人……
  • 文豪至尊

    文豪至尊

    赵无悔前世是一名大鉴赏家,知识渊博的他来到一个和华夏古代相近的世界,他能否用华夏无数的诗词文章来征服这个世界的人们?征服你们的灵魂,掌控你们的命运。这里的美女倾国倾城,这里的书生意气风发这里的华夏狼烟满地,这里的英雄勇赴国难问天下谁主沉浮?舍我其谁?
  • 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本书遴选《史记》中最为人称道的精华篇章,按时间顺序对其进行了整理编撰,通过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文明巨著,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引导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暂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
热门推荐
  • 狂之巅峰

    狂之巅峰

    他是一个孤儿,在二十一世纪为了生活艰苦奋斗。每天起早贪黑,三份兼职来回跑,谁知一道惊雷把他带到了一个可以用魔法和斗气的异世界,不仅还童了,而且还是个自身力量强大的身体。是意外还是命定?不过既然老天都给了这个机会,那为何不在这天下狂上一狂?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末日英雄纵横录

    末日英雄纵横录

    你有见过!圣骑士在末日释放圣堂的荣光?你有见过!席尔瓦娜斯·风行者覆灭上万丧尸的威武姿态?你有见过!死亡之翼愤怒的吐息席卷全球的霸气场面?都没有见过!那我来告诉你是什么情况!因为他们都是我的侍从!如果惊扰到你,敬请原谅,我的读者大人!——薛正语
  • 圣亚信仰

    圣亚信仰

    本来想写英雄联盟的同人文的,不过从小深受暴雪公司的影响。对那种宏伟的世界观有着出奇的兴趣,索性把目标放长远点,写了这部作品。第一次出书也有些忐忑。不过无所谓了,就当图个乐呵,抱着不为赚钱,只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篇文是东西方结合的奇幻类型的作品。作品类型只能选一个,没办法,我只好选了东方奇幻,因为写东方的大神们还是比较少,榜单上的对手能少点吧。哈哈哈哈哈哈哈,明智的我!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多多给我批评和指点,此文一分钱不赚,也会把所得跟读者分享。谢谢大家了~
  • 孤独月光之复仇公主

    孤独月光之复仇公主

    10年前,她们三个人经历相似,支离破碎的家庭,充满仇恨,背叛,欺骗等等,都发生在她们的面前。那一天,天下红雨,她们是至尊,踏上了复仇之路。。。。。。‘无意间’的安排,使她们遇到了他们,当知道原来他们是她们所憎恨的人的最心爱的人,他们成为她们复仇的重要棋子,想要千百倍的报复她们。。。当这场游戏结束的时候,不料,他们知道三个女孩的所有身份。“在我们的世界中,爱情,是最可笑的东西,也是不值得去拥有的东西!”她们毅然离去,而他们,伤心欲绝。究竟,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情深难寿

    情深难寿

    西三环平江路往西,一直到中心301医院。解放街南边,海司、总后、装司等的居所。这块地方被京畿小巷子里的老人们,叫作大院。在这个院子里成长出来的五个孩子性格迥异,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刺爱如蔷薇

    刺爱如蔷薇

    那个少年注定会和她有所羁绊,从第一眼开始,从她的姓氏开始。肖这一个姓,注定是诅咒,注定是枷锁。
  • 黑权杖

    黑权杖

    “当战争不得不发动的时候,战争就是正义的,当武器是我们唯一希望所在的时候,武器就是神圣的。”“那当我凌驾于一切之上时呢?”“那时?或许温德索尔家族的首任族长会在地狱开心大笑,欣慰于他的子孙能在低头俯瞰地狱的同时看到天堂。”
  • 穿越之盛世圣女王

    穿越之盛世圣女王

    一位豪门千金却喜欢普通人生活,只因有他。可深爱的他却背叛可她!她好恨,恨自己懦弱、自己无能。在死的那一刻魂穿到另一个世界,这一世她发誓不为情所困、为爱所痴。她要变得强大,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撑起野心跟梦想。看她如何从一位贫穷女孩一步步成为一位拥有六大国都忌惮的风云人物,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度!连六大国国王都听命于她!
  • 金甲钢拳

    金甲钢拳

    随着人类的历史步入新纪元,人体拳击赛遭到全面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更激烈和更火爆的机器人格斗赛。精通机械修理的少年约修亚,偶然得到一个废弃的旧式机器人“提尔”。修复之后,发现提尔居然拥有着强悍的抗击打能力和自主进化系统!于是约修亚带着提尔,开始了机器人格斗赛的征程。从地级赛到分区赛,从分区赛到洲际赛,从洲际赛到联盟金甲杯,再从金甲杯杀入总决赛,约修亚上演了一段草根崛起的传奇故事!然而,就在约修亚一步步逼近总冠军时,整个世界风云变幻,一个个笼罩全联盟的巨大危机,开始渐次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