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41500000004

第4章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3)

关于《老子》的注释,最早的有韩非《解老》、《喻老》两篇。汉魏以后直至近代,注释《老子》之多,仅亚于《论语》。国外也有多种译本流传。《老子》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老子用诗一样的韵语来写作。这使得它有语约意丰的特点。后来的解说者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绵艮两千多年,诸家异说,不可穷尽。

《老子》的思想,被后人从三个方面作了发展,形成了三个支派。一是《庄子》学派,把《老子》思想引向主体心灵哲学,发展了老子对宗法刑政的批判精神。另一支派是申不害、慎到学派,把老子思想引向法家,至韩非子而集大成。再一支派是稷下道家,把老子思想引向与阴阳五行思想、儒家思想相结合的道路,逐步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治国之术。《吕氏春秋》、《黄老帛书》、《淮南子》是其思想的继承。也就是说,黄老道家是对稷下道家的改造和发展。黄老道家又是汉代道教初兴时主要的直接思想来源之一。到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等人综合了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与《周易》相结合,又产生了魏晋玄学。

《老子》与道教有非常深厚的关系。这首先起源于老子的被神化。老子变成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有一个过程。《庄子·天下》已经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战国中期之后出现的黄老学派,把老子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并列,同尊为文化创始人,老子的地位已得到了很大提高。《吕氏春秋·不二》把老子排在孔子之前作为天下十大豪十之一。东汉前期,佛教传人中国,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此时老子已接近于变成宗教的神。王充《论衡·道虚》中提及当时流行的迷信说法中,老子被当成“寿命长而不死”的神仙,“逾百度世,为真人矣。”王阜在《老子圣母碑刻》中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这是把老子看作道的化身。事实上,道教此后虽然把老子作为人格神的道德天尊顶礼膜拜,但其实质内涵仍然是道。边韶《老子铭》说到,世上好道的人“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始终”,“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接着,《老子想尔注》首先把老子称为太上老君,说:“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之后,老子又被称为道德天尊,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并为三洞教主。这样,在道教兴起之后的道教和佛教互争高下的斗争中,才有人伪造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度化释迦牟尼的故事。老子之所以被神化,不仅是因为《老子》言简意赅,宏博渊深,哲理蕴味强,还因为老子的身世扑朔秘离,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瑕想的余地,也给好事者留下了可供利用的余地。

《老子》的形而上的玄道为道教的道和术都奠定了基础。道教对道的理解,首先就是来源于《老子》。道教典籍中的“道”,也称为“常道”、“真常之道”、“大道”、“无上正真之道”等,被视为万事万物的“本根”、“总系”、“导首”,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本体,具有“玄”、“虚”、“静”、“无”、“有”、“一”、“遍”、“常”、“通”等性质。这是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加以发展而来的。道教的术也深受老子的术的影响。《老子》所提出的“致虚”、“守静”、“营魄抱一”、“专气致柔”、“玄鉴”、“玄同”、养生重“啬”等等思想,此后都为道教的养生术和神仙术所吸收。老子所阐释的君人南面之术被道教吸收后成为王道之术的一部分。老子伦理之术被道教吸收后成为道教伦理之术的一部分。老子的人生态度深刻影响了道教人士仙风道骨的品格,使其形成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乐善好施,博爱济众、超迈脱俗的主流风格。

《庄子》

《庄子》这书源于庄周。庄周(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是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山东曹县),后人称他为庄子。庄周的学术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晋唐以来流行的各种《庄子》版本中,虽有内、外、杂篇之分,但内外篇的界限尚不固定。也正是因为内、外、杂篇的划分,自宋代苏轼以来,《庄子》书的真伪问题,令学术界纷争近千年,迄今为止尚无定论。

关于《庄子》的成书年代,刘笑敢考证后认为,内篇成书于战国中期,是庄子自己的作品,外杂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庄子后学的作品。这个观点大体可以接受。所以,《庄子》一书是庄子和庄子后学的一部具有学派性质的思想丛书。在研究庄周的思想时,可以内篇为主,适当兼顾外、杂篇。

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从《淮南子·要略》和《史记》开始,与老子合称老、庄。他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或者说是道家作为一个哲学学派的确立者。如果没有他,道家也就不成其为道家,老子恐怕也未必会显名于后世。

庄周富于形象思维,以寓言表达哲理,“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他写的文章富有气势,犹如九天落瀑,喷薄溢涌,浩浩荡荡,滔滔不绝,如汪洋大海,波流激荡,变化多端,充满着浪漫主义精神。所以中国文学史上把庄子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思想宏阔渊深,蕴奥无穷。

玄奥精深的道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聃最早提出“道”这个哲学范畴。庄周继承了老聃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希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道”虽然无形无象,却最具有实在性,是自在、自然的,也是先验的。同时它是化生万物的本源。在万物生成之后,它仍然时时处处发挥着作用,是万物的本体。庄子比老子前进一步的地方在于,对“道”和“物”的关系,他提出问题并作了细密的论证和回答。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

物出,不得先物也。”(《知北游》)有形的万物乃至阴阳之气,五行之实,都摆脱不了其具体实物性,都还是“不得先物”而存在的有限之物。只有使万物成为万物的那个“非物”(“物物者”)——“自本自根”而又能“生天生地”的“道”,才能先于物而存在并成为万物的本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庄周对宇宙的最终“究极原因”作了一番别有风味的推论。他在《齐物论》中有段话说:世界在时间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弄不清楚的。你说宇宙有它自己的开始,那末在有开始之前必然有没有开始的阶段。再推而远之,那就是没有开始的没有开始阶段。宇宙究竟从何时开始呢?那是永远推不到头的。另外,宇宙是先有它的“有”呢,还是先有它的“无”?如果说有“有”,有“无”,那么在此之前就是没有“有”和“无”。再往前推,连没有“有”和“无”也还没有。现在突然说“有无”了,但不知有、无谁是真有,谁是真:无。正如郭象在《庄子序》中所说,这样的文章叫人读后好像进昆仑山,人太虚境,游惚恍庭,摸不着头脑。不过庄周的意思还是清楚的,他作这种推论无非是想说明,关于宇宙的开始问题,循直线式的因果链条去逆推探求,是永远推论不到终点的,即使像老子“有生于无”的话也没有说明世界的起源问题。

庄周以物为有限,以“道”为无限,认为二者的存在形式是根本不同的。有形的万物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相对的存在,而“道”则是超越空间、时间的绝对存在。“道”无所依存,自作主宰,自己就是自己,之所以如此而不是如彼的充分而必要的根据,是时间、空间无法规范的,或者说,是在时空之外。

为了说明“道”是派生万物的实体,在“道”与“物”的关系上,庄周以“道”为“全”,以具体的事物为“偏”。他认为“道”衍生万物,而物不过是变易的形影,是“道”的表现。“形”是变幻的,万物之间发生着从一个形影到另一个形影的转变,“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人们所感知的事物的变化,只不过是从开始到终结的形形相易。

以“形”相生相易的万物都有成有毁,而“道”则无成无毁,所以“道”是绝对的“全”。从“道”分出来的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不全之“偏”。某一事物的出现是“成”,但同时对另一个事物来说就有所“亏”。

正如吹管操琴虽然演奏出了一些声音,但同时也遗漏了很多声音。演奏出来的声音是成,而漏掉的就是亏。音乐家一演奏就有成与亏,不演奏反倒无成与亏。发出声音而声遗,不发声而声全,所以不发声倒是合乎“道##的了。在庄周看来,人的任何作为,都是一偏,“偏”和作为“全”的“道”是相反的,只有“无成与毁”才符合“道”。而要达到“无成与毁”,就应该无所作为。从与道合一的角度来说,这些观点未尝没有道理。

庄子认为,从道的高度来看待世界,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万事万物,他们的性质和存在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既然如此,就谈不上有真正的质的稳定性和差异性。他举例说:“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愧费怪,道通为一。”(《齐物论》)这意思是说,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传说中的丑人与吴王的美姬,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种种质的差别,从“道##的高度来看,都可通而为一。总之,庄周认为事物的性质、差异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的认识,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比较的参照物及度量标准。从道的高度来看,一切大小、寿天、贵贱等等的差别都是人为的,都是主观的,因而也是不必要的。所以他主张万物齐一就是要人们以“道”观物。

万物齐一的观点引申进人类社会中来,就是“齐是非”。在庄子看来,世间根本就没有真是真非之可言。是、非观念原出于人们的“偏见”,也就是他所谓的“成心”:“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齐物论》)庄周所谓的“成心”或“偏见”,实则包括人们的一切见解和议论。“偏”与作为“全”的“道”是相对而言的。任何学术思想或言论的出现都是一偏,即都是对“道”的亏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周认为微不足道的成就和华丽的言辞是儒、墨是非产生的根源。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齐物论》)小小的成就是“偏”;任何言辞对知识的表达也是“偏”。这是因为任何言辞对“知##的表达都是片面的,有肯定有否定,所以一切言说都是一“偏”。在他看来,是非观念既然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那就没有真正的是和真正的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没有辩论是非的必要,是非也是无法辩明的。它在《齐物论》中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养猴老人对猴子们说:早晨给你们三升橡子吃,晚上给吃四升好吗?群猴听了都发怒。

老人只好说:那么早晨给四升,晚上给三升怎么样?猴子们听了皆大欢喜。其实名称和数量都没有变,却其一以喜,其一以怒。人们“劳神明##去斤斤计较是非,不也和猴子们相似吗?

但是,庄子也说过:“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寓言》)这表明庄子也承认,在感性层次不确定的表象背后,事物有其固有的确定性。对于这种确定性,庄子是用天理或理的范畴来表征的。

“理”在《庄子》中所见到的有40多次,其含义有几种:一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同类相从,同声相应,故天之理也。”(《庄子.渔父》)二是天成的秩序:“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天地》)三是具体事物的特征,事物的条理:“天道之理,万物之情。”(《庄子·秋水》)四是道的具体表现、得道的阶梯:“知道者必达于理。”(《庄子·秋水》)这些含义中,最主要的是物固有的确定性的含义。虽然也有“循圣人之理”(《庄子·刻意》)的说法,但联系“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来看,“圣人之理”也是圣人对这种物固有的确定性的把握。庄子认为,懂得道的人必定能认识具体事物的理,因为道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条理来表现自己。《庄子·缮性》则直接说:“道,理也。”由此看来,庄子用理来解释道,把理当作在重要性上仅次于道的范畴。这是对老子思想的发展。老子没有提及理。他所谈论的道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有与具体的现实联系起来,使人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个情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改善。《庄子》用理来解释道,认为理比道要具体一些,可以看作条理,道和理之间有必然联系,把握了道,也就能把握理。通过理,道向形而下的人与物的贯通就变为可能了。

同类推荐
  • 老子处世绝学

    老子处世绝学

    老子说“绝学无忧”,就是说有一种非常绝妙的学问让人无忧无虑,那就是简单充实而无所不在的快乐主义。老子是一位快乐主义者,他公然说:“我,愚人之心也。”承认自己是个大傻瓜。我们学老子什么?一是学老子的阴柔,二是学老子的快乐主义。这两大绝学都是老子取法自然千锤百炼的人生成功大法术。
  •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

    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试验科学致丧失其性命,如南北极及海底探险之类。又如新发明之学理,有与旧传之说不相容者,往往遭社会之迫害,如哥白尼之惨祸。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可于科学中养成之。纵观中外几千年的学术史,在学问中,真正杂而精的人极少。这种人往往出在学艺昌明繁荣的时期,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以及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几个大哲学家。
  •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

    本书面对人生挫折时如何坚定世界观的思维选择,《走自己的路先选对路(尼采的人生劝诫)》给人带来正能量的心理暗示,从容地面对生活。
  • 罗素论人类理想境界(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罗素论人类理想境界(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内容包括:难免不幸;英雄的不幸;适者生存;厌烦与兴奋;疲劳的工作;妒忌心理;犯罪意识等。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热门推荐
  • 四神集团③·老公,滚远点【全本】

    四神集团③·老公,滚远点【全本】

    他在她耳边呢喃:“宁婉,我不是这么好打发的,没我的允许,谁敢娶你?”所以他毁了她的订婚宴,逼走她的未婚夫。他说宁婉,我等了你十三年,不是看着你嫁给别人的。她说萧云卿,你就算用一张薄薄的纸把我给拴住,我的心仍然不在你那儿,我一定会让你后悔娶了我。他说宁婉,如果我的心掏空了,还换不到你的心,那我就把剩下的这副躯壳也给你,随你处置。你要啃要咬,要撕要扯,要杀要剐要泄恨,我都由你!*他逼她跟他结婚,却在他们结婚一年时,让她得知好友怀孕五个月。“今天真是……谢谢你们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今天的!”她笑,昂首转身,却随着汽车的爆炸,尸骨无存。“娃娃——!”他红着眼眶大喊,却再也唤不回她。*还记得那一年,樱花树下,他指尖缠绕细腻发丝,眼带温润,娃娃,长大嫁我可好?好字萦绕耳边,却是谁忘了当初誓言?樱花树下,幽香犹在,回首,却不见我的娃娃。*
  • 这个公子太流云

    这个公子太流云

    给老爹的被窝里塞马蜂窝,往老爹的靴子里灌蛋清和蜜,一把火药烧掉老爹的胡子......终于可以出谷玩了,可怎么偏偏遇上了这位倒霉的公子!!!好在这位公子人长得俊,武功还不错,将就着一起闯闯这个无限可能的江湖吧!
  • 成功要读心理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成功要读心理学大全集(超值金版)

    人生在世,内心深处总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其实成功并非一场竞赛,也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它是你生来就具有的权利。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禀性和天赋,你只要按照自己的禀赋和天赋来发展自己,不断地去努力奋斗,就不会埋没自己的潜能,就能获得应有的回报。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告诉读者在成功中要注意的细枝末节,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自我认知心理学、目标心理学、兴趣心理学、逆境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潜意识心理学、性格心理学、习惯心理学、气质心理学、情绪心理学、记忆心理学等与成功有关的重要心理学知识,为广大读者提供走向成功的实用方法和技巧,解决那些阻碍成功的心理弊端。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 我不爱你了

    我不爱你了

    她爱了那人四年,却被那人亲手送到了别人手里,从此她不再爱那人。
  • 想想的猫咪

    想想的猫咪

    著名宅女作家在一次综艺节目中场和当红男星搭档,最后顺利夺冠,结尾男星弹了一首钢琴曲给作家深深留下印象。然而当天晚上作家在网上遇到一位叫“同萧”的好友,两人聊得很来,渐渐成为死党,又是一次综艺节目,那天是女主生日,意外的是当红男星作为礼物再次出场,他们之间能否擦出爱情火花呢。
  • 福尔摩沙⑤叛逆

    福尔摩沙⑤叛逆

    那个万年留级生,是她人生中唯一的“污点”!美丽骄傲的向柔,一直都是优秀乖巧的模范生,为了让留级数次的成大业顺利毕业,她被迫出面“护航”,这个顽劣不羁的恶棍却乘机诱惑她、勾引她,让她在高中毕业那晚,就尝到切肤之“痛”……她从此抱定独身的念头,拒男人于千里之外。没想到多年之后,那个赫赫有名的恶棍再度回到镇上,昔日声名狼藉的他,摇身一变成为消防队小队长,率领着一班弟兄们日行无数善,四处救人救火,镇民们对他赞誉有加,人人“用过都说好”,看似痛改前非的他,对她展开热烈攻势,不断死缠烂打,甚至还在一群乡亲父老面前吻她,宣布要娶她为妻……开什么玩笑,要她嫁给他?!他休想!"
  • 初夏冬至

    初夏冬至

    两岸文学pk大赛“初夏,你最喜欢什么?”“冬天…”“为什么会喜欢冬天?”我眨巴着眼睛,看向密密麻麻的星空。“因为会下雪,我喜欢下雪!”因为妈妈说,雪花飘落在地上是没有声音的,和我的世界一样,寂静无声。......“那你呢?冬至喜欢什么?”被他抓住手的我,有些拘谨的往回缩了缩。冬至扯起一抹笑,露出了洁白的牙齿,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人的牙齿会这么白,似乎在月光的映衬下,闪耀着银润的光泽。“我喜欢初夏。”
  • 疯狂吞噬者

    疯狂吞噬者

    外星高级文明用地球做生化试验,莫飞由于独特的吞噬能力被抓到飞船上做研究,机缘巧合下融合了一颗上古吞噬兽的基因核获得了完全吞噬的能力,从吞噬兽的记忆中明白了许多宇宙的秘辛,从而踏上了一条变强之路。弱肉强食是天道的定义,那道德伦理为何存在?我命由我不由天?可笑,不理解本质又何谈逆天!命运的考验,接着便是!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