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700000020

第20章 另类的编织“官系”网模式(2)

此时武则天的宰相班子里,除了狄仁杰外,还有娄师德、武三思、武攸宁、苏味道等人。娄师德这时候已经去甘肃当军区首长了,实际上不在洛阳。剩下的人中,苏味道在总结为官经验时,手摸床棱,对弟子们说:“遇事不要决断明白,就像这样,摸棱以持两端即可。”不给出明确答案,可进可退。因为这,中国词语宝库中又多了个成语——模棱两可。

苏味道也“光荣”地被人称为“苏模棱”,虽然苏味道的官场哲学也是处世圣经,但这不是狄仁杰愿意看到的。狄仁杰也可以模棱两可,但他不会像苏味道这样胆小怕事,他是个好斗的人,而且是很讲究斗争艺术的人。

武三思和武攸宁就不用说了,完全是俩糨糊脑袋,如果不是因为跟武则天是亲戚,他俩绝不可能进入公务员行列。而且两人不具备一丝羞耻心,只知倚仗武则天这棵大树,专横跋扈,弄权害人,时人的评价是:“武三思这人帅倒是蛮帅,但心机很重,而且残忍,喜欢搞朋党,盯的是武则天屁股下的椅子。”

看看,宰相班子里就是一些这样嘴脸的人,狄仁杰想要扶李显上位,就不得不另觅人选,而姚崇,是很合适的一位。姚崇的能力,武则天是亲眼见过的,对于狄仁杰的提议,她没有异议。很快,姚崇上位。

司马光在自己的名著《资治通鉴》中,把姚崇说成是狄仁杰的门生。从年龄上看,狄仁杰大了姚崇20岁,又是他入相的引荐人,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狄仁杰就应该是姚崇的座师,但是很奇怪的是,二人有没有师生关系,任何典籍都没有明说。

这就是狄仁杰的精明之处,从来不会把关系挑明,也不会给人留下他与姚崇交往过密的把柄。狄仁杰公开说过,他推荐人才,是为国举贤,跟私人感情扯不上关系。在官场中沉浮这么多年,狄仁杰已经很会玩障眼法,关系一定要放在暗处,绝不能给人落下你在结朋党的口实。

对于朋党的问题,唐朝中后期的唐宪宗和总理李绛有过一番精彩的对话,唐宪宗问:“听说大臣之间结党的情况很严重啊,这是为什么呢?”李绛回答说:“自古以来,君上最反感的就是大臣之间结成朋党,因此,小人要陷害君子的话,一定会诬蔑对方是朋党。为什么呢?因为  朋党这种情况,听上去让人觉得十分可恶,但认真考察又找不到什么实据,所以他们也就乐得信口开河。东汉末年,只要是名声还过得去的,宦官们都诬陷他们是‘党人’,全部抓起来关进监狱里面,结果直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因此所谓朋党,实际上是小人诬陷正派人而妄加的一种罪名。”

另一位著名的宰相裴度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和君子,小人和小人,各有各的志趣,自然就会有各不相同的结合。在君子这一面,可以叫作同德,只有小人们才能被称为同党。表面看上去差不多,实际上往内里深究,差别大了去了。”

后来,欧阳修从这些著名的言论中吸收了营养,写成了名扬天下的《朋党论》。

武则天一朝,小人不少,武氏子弟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都两眼大睁,盯着狄仁杰。虽然他本身行得正,站得直,但也绝不能跟自己人把关系挑得太明,朋党这罪名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所以,最恰当的做法是:把关系放在暗处。不给小人把柄,自己也就清闲了。

西汉著名酷吏张汤之子张安世也是如此,张安世当时的职位是国策顾问(光禄大夫),举贤荐能可以说是张安世的职责,但是张安世却从来不让他举荐的人知道自己升官是他帮忙搞定的。

有个立了大功却没有升官的郎官,在张安世面前请功,张安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足下立了大功,明主自然知道,何必自夸呢?”不久这个郎官就得到了升迁,却始终不知道是由张安世推荐的。当有些被推荐者知道内情后,去张安世府上致谢,张安世总是闭门不出,而且从此拒绝与这个人再来往,以免给人造成结党营私之嫌。狄仁杰走的,就是张安世的路子。

推荐姚崇是狄仁杰的开始,但仅有一个姚崇还不够,李唐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在寻找接班人的道路上,狄仁杰还不会收手。

烧冷灶

在中国北方,居民常用泥土垒一个外方内凹的平台,凹陷处放一口锅,这就是北方人煮饭用的灶台。冷灶呢,就是长时间不烧的大锅,这种锅要烧起来很费时间,而且越冷会越难烧。

烧冷灶除了原本的意思之外,还有两个引申义。

一是赌博术语,比喻把赌注押在冷门上。《官场现形记》载:“还有些不相信宝路的,亦有专押老宝的,亦有烧惯冷灶的,亦有专赶热门的:于是么、三、四门亦押了不少。”说的就是这个。

烧冷灶的第二个意思则是官场术语,指挖掘那些还没有得势,或者已经失势,但仍有反弹机会的官员。《孽海花》载:“况且朝廷不日要考御史,听说潘、龚两尚书都要劝纯客去考。纯客一到台谏,必然是个铁中铮铮,我们要想在这个所在做点事业,台谏的声气总要联络通灵方好,岂可不烧烧冷灶呢?”

在古代的官场中,烧冷灶可谓是剑走偏锋之举,也是一种风险投资。烧冷灶的优势是,只要你眼光毒,认准了这个人能干大事,那你日后就要么跟着得势,要么让其完成你的意志,是赢面之局。

狄仁杰找到张柬之,就是一个烧冷灶之举。武则天见狄仁杰年老体衰,病魔常袭,生怕这位国老离他而去,于是让其推荐合适的宰相人选。在茫茫人海中,狄仁杰将张柬之挑了出来。

张柬之也是个比较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年轻时进入国立大学,成为太学生,广泛涉猎经史书籍,尤其喜欢《三礼》之学。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子祭酒)令狐德棻曾经非常看重他。

按理说,得到令狐德棻的赏识,张柬之的仕途之路当会相当顺利。谁知道,接下来张柬之却捅了一个娄子。当时武则天还没爬上最高领导人的位置,还在宫内跟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萧淑妃失败后,其子许王李素节被贬到申州(今河南信阳南)任市长(刺史)。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又下旨命李素节不得入朝。李素节写了篇《忠孝论》为自己辩解,作为许王府幕僚的张柬之将这篇文章送给了唐高宗。

这篇文章让武则天瞅见了,大不高兴,诬称李素节贪赃枉法,再加贬黜,安置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张柬之捅了娄子,不得已回到了襄阳老家,在这儿一待,就待到了63岁。

垂拱三年(687年),张柬之参加国家人事考评,终于得了个县令的位置。县长这种芝麻大点的官,显然不能让张柬之完全施展才华。两年的工夫,他已经等不及任满迁官了。幸好,武则天大开制举,给他打开了方便之门。

制举对考试的人没有特殊要求,无论白身,还是前资官,甚至现任官都可以参加,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可以,唯一要求是要有品官的推荐保举。张柬之的父亲有位故友李行廉在中央任职,靠着李行廉的帮忙,张柬之顺利地参加了制举考试。

张柬之应贤良方正科,在千名考生中,成绩第一。武则天授其为纪律监察部门官员(监察御史),这时候张柬之已经70岁了。

张柬之满以为老天也该照顾他一下了吧。谁知,老天爷继续跟他开玩笑,在武则天处理与默啜的关系上,张柬之一不小心得罪了女皇,又从中央被踢到了地方,成为荆州(今湖北荆州)长史。直到张柬之75岁的时候,老天爷才似乎想起了这个被自己一直玩弄的老头。

武则天想任命新宰相,找狄仁杰来商量,问他:“朕要找一个好汉任使,国老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狄仁杰:“干吗的?”

武则天:“用为将相。”

狄仁杰:“臣知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但有宰相之资,且此人久不得陛下恩遇,如果擢用他,他必定会尽心竭力报效国家。”

人选出乎武则天的意料,不是名人,也不是京官,而是年老的地方官张柬之。狄仁杰适时地烧了一把冷灶。

对于这个冷门人选,武则天一开始并没把他放在宰相位置上,为了给狄仁杰面子,给了张柬之一个洛州(今洛阳)司马的头衔。

过了些日子,武则天又找狄仁杰推荐宰相人才,狄仁杰再次出乎武则天意料地说:“臣上次推荐的张柬之,陛下好像还没用吧,怎么又要臣荐才呢?”

武则天有点尴尬,勉强说道:“朕已经升他的官了。”

狄仁杰坚持说:“臣所推荐的是宰相才,不是去地方上发挥余热的,怎么能说已经任用了呢?”

武则天拗不过狄仁杰,于是将张柬之升为司法部副部长(秋官侍郎)。张柬之到了实现自己使命的位置(虽然时机还不成熟),这个使命,是狄仁杰推荐张柬之的重要原因。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曾说:“故狄公与张柬之,皆有古大臣之贞焉,故志相输,信相孚也。”也就是说狄仁杰与张柬之有共同的志向,能够互相信任。

张柬之在从荆州长史调任洛州司马期间,杨元琰曾代他担任长史之职,二人在进行工作交接时,曾一同泛舟于大江之上。二人划到江中没人的地方时,谈起了武则天革命,以及武则天以周代唐的事,杨元琰愤愤不平,张柬之也持有同感。从这里可以看出,张柬之对武则天不满已久,他是想匡复唐室的。

狄仁杰洞若观火,把张柬之看成是自己同类。早年张柬之担任中央秘书(中书舍人),负责诏书的起草工作和审议表章,而狄仁杰任职宰相,从职责上来讲,两人应该经常接触,大概就是在这时,狄仁杰从张柬之身上嗅到了匡复唐室的味道。

其时,“二张”深受武则天宠爱,出入宫禁,权倾一时。诸武及其党人纷纷结交“二张”,共求富贵。谁都知道他们勾结在一起能干出什么“好事”。狄仁杰此时年迈不堪繁务,他只有荐引贤才,把那些倾心李氏的人纷纷拉入朝堂,凝聚成一股力量,以便在武则天死后,能反制住诸武及“二张”,保证太子顺利即位,不要再生波澜。

冷灶就是这样烧上的。

烧冷灶的关键点是找对人,或许有人会说,只要是那些没有得势的或失势的就全是冷灶。但是,谁又敢保证,那些没有得势的不是半瓶子醋,那些失势的不会一蹶不振呢?

因此烧冷灶考验的是眼光。

狄仁杰的冷灶烧得好不好,目前还看不出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张柬之会坚定不移地按照狄仁杰的既定路线走下去。不仅是张柬之,还包括其他一些人。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貌合心不合,同僚不同心,这是历代官场上人际关系的最大弊端。同为一朝之臣,聚首在朝堂,就会有敌意,一个个恨不得我吃了你,你啃了我,这期间也许有些作风不同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权力之争。

荀子把大臣分为忍臣(佞臣)、篡臣、功臣、圣臣四种。西汉的刘向更是把大臣分为六正、六邪十二个品种。其实按照一般人的意见,主要还是分为忠正、奸邪以及依违于二者之间的不忠不奸、亦忠亦奸的中间派这三大类。彼此志趣不同的话,是很难合作的。而狄仁杰推荐的人的共同点就是,有相同的志趣,他构建起来的这个组织是同心的,而且绝无异类。

狄仁杰推荐的人,还有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等人,这些人日后的表现说明,他们都是名臣,狄仁杰没有看走眼。

桓彦范的身份也是官二代,年轻时依靠关系成了禁军将领(右翊卫),从此走上仕途。据载,桓彦范小时虽然斯文,但却喜欢结交侠客,豪爽而不拘小节。为此,狄仁杰相当赏识桓彦范。圣历元年(698年),桓彦范还在司卫寺担任秘书(主簿)时,狄仁杰对他特别照顾,而且提拔他做了纪律监察部门官员(监察御史)。

狄仁杰没有看错桓彦范,此人虽心机不深,但是敢斗。而且,桓彦范也是个拥李派。桓彦范曾经上表将光宅元年(684年)以来的罪人,除徐敬业、李贞、李冲等罪大恶极的之外,全部昭雪。武则天最终答应了这个请求,尽管武则天是被动的,但也说明了武则天有把政权和平过渡给李家子弟的意思,桓彦范在这儿功不可没。

敬晖前面已经交代过,在卫州干得很出色,得到了狄仁杰的赏识,将其推荐到朝中,成了国防部副部长(夏官侍郎)。敬晖敢作敢为,带兵有方,是个人才,一旦朝中有变故,手握军权的他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关于袁恕己,史书记载很少,他和狄仁杰是怎么认识的,找不到史实根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袁恕己此人必然在某些方面得到了狄仁杰的赏识,不然狄仁杰也不可能把袁恕己拉进自己的“组织”。

狄仁杰推荐的除了以上几人外,还有前面提到的狄光嗣、姚崇等人,之后都成了那场惊天动地大政变的主要人物。在权力运行的任何一个阶段,组织力量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旦成为孤家寡人或者独夫民贼,权力的丧失也就为期不远了。狄仁杰能将这些同心同德的人扭在一起,确实能力非凡。

楚汉相争时,刘邦逼得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后,自己成为中原之主。建立汉朝以后,刘邦在洛阳请客吃饭,席上,刘邦问道:“今日设宴,各位列侯将领不用隐瞒我什么,都说说自己的真实看法吧。我夺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

高起、王陵短暂思考后回答说:“陛下性情随便,而且爱羞辱人,但是陛下使人攻占城池夺取土地,打下的城池土地就会封给有功的人,和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项羽虽然仁慈而且爱护人,但嫉妒有才能的人,有功劳的就杀害他们,有才干的就怀疑他们,打了胜仗却不给人记功,夺得土地却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天下的原因。”

刘邦摇摇头,说:“你们两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运用计谋策略,我不如张良;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论组织指挥百万大军,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虽不才,但是我善于使用他们,而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和重用,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应该说,刘邦道出了他夺权成功的真谛。他是一个善于组织一切力量为己所用的人。正是张良、萧何、韩信这“三驾马车”,把刘邦扶上了皇帝的宝座。用现代军事组织的话来说,张良是总参谋长,萧何是总后勤部长,韩信是总司令,这是任何大规模夺权斗争中必不可少的三种力量。

狄仁杰凝聚起来的这股力量,比之刘邦毫不逊色,若干日子后,他们也将掀起一股滔天巨浪。

同类推荐
  •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观念的嬗变与文体的演进

    本书是作者奉献给广大读者的第六部文学评论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作者的一部文学评论选集。这部文学评论选集,也可以看作是半个世纪以来我从事文学评论活动的一个小结,一个小小的展示。收入这部评论集的四十三篇文章,一半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出版的五部评论集之中,一半则选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发表的长长短短的上百篇文学评论。按文章的评论对象和性质,分为四辑:第一辑,是关于文学思潮的论文或某一专题的评论。这方面写得不多,只收入七篇,聊供参阅;第二辑,是关于文体学研究与文体批评的文字;第三辑,是关于长篇小说的评论;第四辑,是关于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或青年作家创作活动的评论。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收录了莎士比亚四部悲剧代表作,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麦克白》(1606)等。在这四部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以悲剧告终,却因其喜剧气氛使得剧本里“处处是青春和春天”;《哈姆莱特》中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越来越少,现实主义描写越来越突出;《奥瑟罗》则对现实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做了深刻有力的批判;《麦克白》等作品中,理想光辉的正面人物形象不再出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也日趋破灭。这些作品无不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与人性的悲剧,代表了莎士比亚最杰出的成就。
  • 家国书

    家国书

    本书以时代剧变、风云际会的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历史为背景,以人才辈出的马、沙、翁、沈四大家族人物为对象,描绘了四大家族儿女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演绎的各自精彩的人生篇章,生动而艺术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 第九条建言

    第九条建言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的一本散文、诗歌、随笔集。按照时间跨度编选,文字铿锵有力,涉猎广泛,视角独特,见解独到。
  • 我本是散淡的人

    我本是散淡的人

    本书收录了“找不到感觉”、“包办婚姻”、“自我革命”、“朋友就是幸福”、“好男不跟女斗”、“害怕文学”等200多篇杂文。
热门推荐
  • 因为偷偷喜欢你

    因为偷偷喜欢你

    ?因为偷偷喜欢你,我才会自卑,才会胆小,才会在看到你时想要躲开你,其实比谁都想要见到你。因为觉得自己的打扮不够好,怕你会无视我。你总是那么优秀,有很多女生的追捧,老师的称赞,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在这之前我是从未觉得自己原来那么的一无事处。?
  • 勇创仙路

    勇创仙路

    天有路,人有言,懵懂少年来修仙。修仙路,步步艰,少年独力创青天!修仙途,历劫难,劫不死,此心变。人心变,天心转,由人成天步两端!
  • 重生大唐初年

    重生大唐初年

    赵志一个八零后的普通青年因为一次意外,重生到了唐初。为了不在像前世那样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决定奋发图强从活一回,结果不知不觉间用他那并不宽阔的肩膀,顶偏了历史的轨道。
  • 都市之晓

    都市之晓

    主角是被一个神密组织培养的王牌杀手,在一次偶然中主角发现组织的秘密,不顾一切的逃离组织。面对组织九死一生的追杀后,濒死的主角终于打破了最后的基因枷锁,却惊奇的发现,自己居然变成了小孩子....重归都市的他并没有选择平淡的生活,随着一条条指令不断的传出,一个名叫“晓”的组织缓缓浮出水面...本书以都市为背,景,人物与历史不与现实挂钩,请勿较真,谢谢。
  • 神尊大人宠徒太甚

    神尊大人宠徒太甚

    “师父...我”某女可怜巴巴的望着男子。“你?”某师轻挑了下眉。“我想.....”某女扭扭捏捏的搅的小手指。“你想?”某师活动下手腕。“我想要.....”某女两眼发光中。“你想要啥?”某师后颈微凉。“我想要你!”某女色mimi的盯着那部分猛瞧。“你想要我?”额角凝汗中。“我想要你的...。”某女唇角扬起抹抹邪恶的笑意。“你想要我的啥?”某师双眼迷离中。“我想要你的爱!”某师听闻猛地从太师椅摔了个仰面朝天。这次不看是你的错,下次不看是我的错。逗B配二货乃是绝配,此文爆笑不间断。(且看牛13轰轰风华绝代大师父宠溺逗比大神爆萌徒)
  • 我的风雨人生

    我的风雨人生

    爷爷今年已经80岁,一直想写一部关于自己人生经历的著作来记录他的一生坎坷旅途。此书全由他一人亲笔撰稿、修改、定稿,由作为孙女的我为他编辑文字上传网站。作品分为多篇随笔,将不定期更新。
  • 逐仙纪

    逐仙纪

    一个普通的山间少年;一个浩瀚的大千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 诛天大圣

    诛天大圣

    天地伊始,诸法问道;三千世界,神妖争雄。天庭势强,主掌三界、统御六道,奴役万物苍生。妖族不甘奴役,遂奋起反抗,一代妖圣孙悟空于此时横空出世,扛起抗争的大旗,集结万妖之力,引发旷世之战。为的,只是自由二字!然,却终不敌西天如来大无边之神通,妖族惨遭败北,被迫流亡躲藏。孙悟空被拘于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虽被释以自由,却授以紧箍,被迫踏上西天之路。自此,妖界便少了一个齐天大圣,天庭却多了一个斗战胜佛。又五百年后,世家落魄少爷唐寅求仙取道,却无意间释放了被困于苦海之中的孙悟空,一人一妖揭开“辟道成圣、踏血登天”的全新篇章!
  • 盛唐缔造者

    盛唐缔造者

    那夜,血染红玄武城门,李二浑身杀气,誓夺帝位!那夜,神秘的系统,带着王林,关上历史的大门!缔造万年盛唐,王林愿意作历史长河最粗的那根白骨……
  •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

    这是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中国南极科考历程及其昆仑站建站始末的纪实文学。《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受到《十月》杂志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委托和支持,具有较强的权威性。《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记录并揭示了中国年纪科考历程及其惊世成就,堪称首部全面反映昆仑站建设始末的纪实文学。作者在亲自采访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后,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对南极内陆考察的重大成就——格罗夫山地考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以及在冰穹A建立昆仑科考站,进行了客观的全景记录并深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