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协调与沟通,是领导干部日常最具体的工作、最基本的职能,贯穿并影响领导活动的全过程。领导干部这三项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领导管理工作的成败。
若领导干部不善指挥,即使有再好的想法、再好的决策,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使之得到贯彻实施。
在领导干部实现其意图的指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与冲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还要具有高明而有效的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从而化解矛盾,理顺关系,疏通上下,使组织目标得以实现。
一 指挥之道:令行禁止,进退有方
决策作出后,如何实施决策就考验领导干部的指挥之道了。作为领导干部,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就是指挥的全过程。指挥的全过程纷繁复杂,大到全局的战略部署,小到局部的资源配置;巨如宏观调控,细如一线现场。其中唯有一点起决定作用,那就是:指挥之道,必须令行禁止,进退有方。如此,才能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实现决策的目标。
指挥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职能
任何较大规模的社会活动,要想取得成功,离开了指挥,都是不可能的。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领导指挥的地位和作用也越加突显其重要性。
指挥是领导工作最基本的职能,它是通过组织机构指使、率领其下属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领导行为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由此可见,指挥是人类社会进行共同劳动的必然产物和必要条件。
现代的领导指挥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强制性和约束性领导指挥反映到领导干部与被领导干部的关系上,表现为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指挥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征。在实施指挥的过程中,领导干部为了保证指挥的实现,一方面要凭借党和国家的力量、法律的力量以及手中掌握的奖惩等权力来发动和组织群众、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实现自己的群体目标;另一方面又不能滥用手中的权力,不能简单地发号施令,而必须耐心地启发群众、引导群众,诱发群众的自觉性,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指挥,才能令行禁止,卓有成效。
而领导干部在指挥下属的同时本身也要接受同样的约束,接受既定决策、方针政策和领导活动客观规律的约束,而且要表现得比被领导干部更加自觉,不然就无法形成上下一致、干群一致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局面。
领导干部和被领导干部的区分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于上级来说是被领导干部,但对于下属来说,又是领导干部。因此,领导干部和被领导干部对于指挥的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点,要有正确的态度,应据自己所处的实际地位的不同,主动接受强制性和约束性这一特点的制约。
(2)统一性和严肃性没有统一的指挥,就不可能有统一的行动。为了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力量、统一行动,就必须统一指挥。领导指挥的统一性是同其严肃性分不开的。所谓严肃性,就是指领导干部要严肃地对待不同的认识、意志,在严肃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求得统一认识、统一意志,进而实现统一行动。同时,有了统一行动的号令,也必须严肃、认真去遵循、执行,不然的话,就无法保证指挥统一性的实现。所以,没有这种严肃性,就没有真正科学的统一性。
(3)自觉性和示范性指挥的自觉性是相对领导干部来说的。要自觉地按照领导指挥的客观要求和规律去行使指挥权,对于被领导干部来说,要自觉地接受指挥。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能够做到的。领导指挥为什么要强调自觉性,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贵在自觉。自觉不仅决定着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方向,而且决定着它的程度。所以,只有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领导干部才能正确而充分地行使指挥权,被领导干部才能愉快地听从指挥,在行动中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了引导、激励群众的自觉性,领导干部就要注意在指挥过程中的示范性。示范性是指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以表率的作用影响群众自觉地服从指挥。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领导首先应该做到,为群众做出榜样,用事实来教育群众。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示范是领导干部最有效、最具影响的指挥艺术。
2. 实现领导干部正确指挥的基本原则
任何层级职别的领导干部,要实施正确的指挥,都必须遵循指挥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知已知彼、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等。如此,领导干部才能驾驭全局,掌握指挥的主动权。
(1)知己知彼,成竹在胸孙子论军事时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符合辩证法的。
它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做到指挥有方,就必须对主客观情况了如指掌。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做工作要有三条:一是情况明,二是决心大,三是方法对。”在这里,首要的条件是情况明。只有情况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指挥,才能胸有成竹,信心十足。否则,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势必违反客观规律,造成指挥混乱。
(2)审时度势,多谋善断领导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其所面临的形势、条件不但是复杂的,而且是多变的。领导干部要能在千变万化的形势下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指挥,就必须掌握审时度势、多谋善断的方法。就是说,领导干部要审慎地观察、分析、揣度、预测客观形势的变化及其趋向,并据此多出好主意,当机立断,这样才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指挥。
领导干部在指挥过程中,如果既做到审时度势,又做到多谋善断,那么,他就可以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指挥了。
(3)运筹帷幄,驾驭全局领导干部正确而有效地进行指挥,还必须掌握指挥的主动权。要掌握领导指挥的主动权,就必须学会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方法。具体说就是:要具有战略眼光,深谋远虑;处处从长计议,从远着想,统观全局。
如果缺少战略思想,只着眼于小事,忙于事务,必然会因小失大,处处被动。只有运筹帷幄,驾驭全局,才能掌握指挥的主动权,使指挥有条不紊、卓有成效。
3.领导干部指挥的三大基本形式
领导指挥的方式,由于受领导干部的个人品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各有长短。高明的指挥者从来不会死守某一种形式,而是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灵活运用。
领导指挥的方式有许多,通常主要采用以下三种:
(1)指令式指挥凡有关政策、原则及实施方案程序,均由领导干部决定,并下达批示、命令,交下级执行,这种指挥方式即指令式指挥。这种指挥是以无条件的服从为前提的,主要用于军事指挥。在现代组织活动之中,主要适用于主要领导干部。它要求被指挥者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必须服从。这种指挥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是客观规律的要求。我们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主要靠这种方式。所以指令式指挥对于任何执政的政党、政府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2)说服式指挥领导干部通过对被领导干部的说服教育,使其自觉自愿地从事领导指挥所要求的行动,这种指挥方式就叫做说服式指挥。说服式指挥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领导干部在指挥中应采取的主要方式。
这种方式要求领导干部在指挥时,向被领导干部讲道理,把行动的意图、方案交给群众;要向有关人员反复讲明决策的动机、目标、具体方法、步骤,使之深刻认识决策的作用、意义和要达到的效果,做到人人心中有数。同时要注意解决思想问题,对思想障碍要认真分析,冷静考虑,采取说服的方法加以排除。通过说服教育,被领导干部和领导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了,领导指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式易于启迪、调动、激励被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有益于提高领导指挥的效能。这种方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宜采用的,它要消耗领导干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任务紧迫时,尤其容易贻误战机。
(3)示范式指挥这种方式的领导指挥有两层含义:一是号令一出,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做出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群众前进,这是无声的命令,实际的指挥;二是表扬先进,树立榜样,推广正确的做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典型引路,使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示范式指挥是领导干部通过自身或部下的示范性行动来启迪、调动、激励被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用以提高指挥效能。它与说服式指挥的主要不同点在于,一个是用说服教育来达到目的;一个是用活生生的示范行动来达到目的。
示范式指挥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指挥方式,它可以使被领导干部直接学到应该怎样行动。所以.我们要努力采用这种指挥方式。但示范式指挥也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采用的。
领导指挥的三种基本方式各有其特点、长处,也各有其不足。高明的领导者不是死守某一种方式,而是依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或综合地加以运用。
4. 领导干部指令的下达必须准确到位
命令、指令是领导指挥的重要方式。然而,一项正确的指令若不能及时准确地下达到位,领导干部的指挥便会大打折扣。完整准确的命令需要具备相应的要素,下达命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领导工作中常有这样的事,当一项工作进展不下去的时候,常听到下属抱怨“领导没有说”或“领导没有说清楚”。甚至当工作出现失误时,常有下属会理直气壮地说:“是领导让我们这样做的。”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领导干部的命令没有下达清楚。
其实,任何一项命令要想完备,都有它自己的七个要素。有人曾把它归结为5W+H+L,它包括的内容是Why、Who、When、What、Where、How、Love。
Why,指一个命令的目的、用意、理由、背景等。比如,“为了我单位的实力……”,“为了不伤害我们彼此的伙伴关系……”。
Who,指一个命令所涉及的主体、客观及人物,如“全体员工要认真配合某某局长的指示……”,“你们一定要按计划一步一步来……”。
When,指一个命令的日期、时刻、状况,如“从11月1日上午开始到l2月1日下午结束”,“从3点到5点”等。
What,指一个命令所涉及的对象、内容和事项,如“办公室买十台电脑”,“把我们积压的20件事尽快处理完”等。
Where,指一个命令所涉及的场所,如“地点在单位一楼会议室”,“工作场所在我们的2号房间”等。
How,指完成一个任务的手法、手段。如“从头到尾按部就班执行”,“分几个部门从不同的阶段同时进行,最后并轨”等。
Love,指下达命令中你所使用的感情,例如“请……”、“祝……”等。
一个完整的命令是应该具备上述七个要素的,一般在实际工作上,领导干部不必全部表达出来,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要表达命令包含要素的多少。
遇到一些能干又可靠的下属,只需要告诉他们两个W就可以了。若说得过于详细,就会有损他的自主性。有时候三个W加一个L最好,有时则需要你全盘说出来,比如给陌生下属下达命令,由于还不了解情况,最好就要多说点,以避免出差错。
不少领导在下达命令时,总是不自觉、不经意地忘了一个准确命令所需的第七个要素,就是那个L,而忽略或重视这点,命令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会大不一样。
譬如,一位领导干部在给他的下级具体负责人下达一项命令后又补充说:“我想这件事对你的能力还是有点勉强,可我还是要特别拜托你尽可能做好,充分施展一下自己的能力,至于其他的一些反应或后果,都由我来负责。”
一般来说,当人们听完这些话后,会觉得非常安心,深知上级的心情,于是不辞辛苦,全力以赴。
5. 培养下属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命令
领导干部在下达指令后,要特别注意下属理解、执行指令的态度和过程,既要给下属必要的鼓励和帮助,还要有严格的监督与检查,要有意识地培养下属以积极的态度全面、准确地执行命令的习惯。
有时领导干部在部署任务时,工作布置还没有结束,下属就迅速地回答“我懂了”,这样,领导干部就停止了交代和安排,很放心地让下属去办。但事实上,下属并没有真正懂,或者做了但不符合领导干部的意图,遇到此种情况,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对待下属?
领导干部对于下属所说的“我懂了”,应该弄清其确切含义,并准备好应付的具体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诚恳值得信赖领导干部平时必须善于注意和观察下属的性格,了解他的心理和语言习惯,有些下属回答“我懂了”,确实是懂了,这时语调一般诚恳而稳重,值得信赖,可以放心大胆地让他去做。以这种方式回答的下属多半性格豪放、开朗,快言快语,做事顾虑少,不会缩头缩尾的。
(2)表示漫不经心有些下属在说“我懂了”时,则漫不经心,盲目回答,不考虑后果,当时未必真懂,只是略知一二,便自以为是,到了真正工作时,才发现力所不能及,慌手慌脚,怠工误时。因不知如何应付而后悔不及,以至没有着手去做。这些人多半注意力不集中,考虑问题不全面,听话时易断章取义,对领导的话不能全面接受。对于这种下属,领导下达命令时,应缓慢有力,语言简洁,中心明确,并严格规定期限给他施加一定压力。在期限之前严加督促,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必要的鼓励和帮助,使他能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3)表示抗拒不服气还有一种情况,下属说“我懂了”,语气响亮,态度倔强,这时下属口吻里带有抗拒的意思,很不服气,似乎领导的指示方法和内容有问题,平时对领导干部很尊重很服从的下属有时也会这样做。遇到这种情况,领导干部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命令和指示是否有问题,自己考虑是否周到。如果是自己的命令和指示有问题,下属没有着手去做领导布置的工作,就应当给予原谅。
领导干部下达命令给下属时,应注意下属的反应及回答方式,揣摩他的心理,从他们的神态和语气中,可以分析出任务安排下去后,他们能否胜任。
领导干部培养下属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命令也是用人的一个基本环节。
要想做好这一点,领导在下命令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领导干部应该积极地接受下属对命令提出的意见,对他们的每一点疑问都给予正确的答复。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下命令时总轻视下属的意见,不能及时处理下属反馈上来的信息,最后很可能导致失败。
第二,在下达命令之后,领导干部不能不管不问,应及时督促他们行动,在行动中,要随时提醒他们工作的认真程度。如果一个领导干部下达命令后便不管不问了,直到期限快到了才去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这样一旦在过程中出现大问题,就没有纠正的时间,失败便成了必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