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劲的欧风美雨,曾将中华古老帝国的儒家殿堂冲刷得斑驳淋漓,对个人自由的崇尚与追求,至今仍是一种时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仿佛成了褪色的古董。而当西方病态社会引起人们对文化反思的时候,”儒家的复兴“在世界范围内竟形成一股思潮。作为儒家忠实信徒的曾国藩,他的治家理论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曾国藩的齐家理论自成体系,至今在民间仍享誉甚广。可以说它是家庭教育的张本。曾国藩的齐家理论以”和“字为中心,铺陈开来,总结出了八个”本“字格言,八字家规。尤其是他反对奢侈,主张勤俭持家,反对给子女留下大批遗产,培养子女自立精神,还说子女不指出长辈之错也是不孝行为等等。这些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熠熠生辉。它已经突破了儒家的狭隘圈子,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
让我们从曾国藩的齐家智慧中吸取营养,实现家和事兴!
1.用曾氏祖训定规矩方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曾国藩是在家法中长大的,他深受裨益,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督促子女遵照实行。曾氏家法从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那里就流传下来,星冈公是一个最讲家法的人,这对曾国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氏家法共计四点,每一点都不难,难的是年年月月天天都要去做。这四点是:
第一,起早。
起早床,对养成了这种习惯的人,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但对没有养成这种习惯的人,那可比登天还难。起早床,意味着你必须理智地去生活,有规律地生活,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对有的人而言,做一两天还可以,甚至几个星期也不难,但要他成年累月这样做,那无异于要他的命。现在的家庭,由于夜生活丰富了,人们更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电视放得很晚,甚至是通宵,除非瞌睡得不行,人们总是信马由缰地看下去。还有麻将,那实在比电视更厉害。结果必须在第二天弥补,到了晚上又是如此,既损害身体,也影响工作和学习。起早床,对现代家庭简直是一个大问题,那要放弃很多诱惑和娱乐。
第二,打扫清洁。
恐怕这是家庭中最不起眼的家务活了,它太小了,以至都算不得一件家务活,但如果要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就不那么容易了。很多家庭做清洁,实在是脏得不像样子了,如果没那么脏,你还会做吗?一个家庭的清洁与否,反映出这个家庭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甚至能反映出这个家庭爱情的多少。如果你感到生活幸福,那做做清洁也是幸福的;如果你爱这个家庭,你就不会容忍它沾染灰尘。
第三,做祭祀。
不仅要做,还要诚心诚意。心不诚,就不必做,做了也白做。祭祀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完全是为了自己。为了祭祀而祭祀,神灵大概也不会高兴的。当然,现在讲信仰自由,对不信神,不信教的人家,就大可不必了。
第四,善待亲邻。
这一点,曾国藩印象很深:凡是亲戚邻里到家来,星冈公无不恭敬款待。有急事的,必定设法周济;有争吵的,必定帮助排解;有喜事的,必定表示祝贺;有疾病的,必定慰问;有丧事的,必定吊唁。
从这四点上可以看出,”礼“占了重要地位。注意卫生,是对家人之礼,祭祀是对祖宗之礼,”善待亲邻“是对外人之礼。
《礼记》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已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世世代代流淌在我们身体中的血液,并且它仍将世世代代流淌下去。它不仅蕴含着对他人的尊重,也蕴含着对自己的尊重。
曾国藩在评价他祖父时说,星冈公对祖宗、对后代、对宗族、对乡里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讲求礼仪,讲求庆吊。星冈公常常说:”人待人友善,便是无价之宝。“在与亲族邻里交往时,有喜贺喜,有丧吊丧,有病探病,有难相帮。曾国藩的父亲完全继承了他先父的传统,曾国藩的叔父在祭祀方面也十分诚恳、恭敬。曾国藩不仅身体力行,谨守家道,还希望他的各位弟弟都能在”礼“字上下大功夫,以医治平常的粗率之气,从而成为先父的孝子。如果能在宗族庆吊方面时时留心,那就可以表率一方了。
不过讲究礼仪,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礼仪而礼仪,不要为了面子而礼仪,也不要为了利害关系而礼仪,这样你才能轻松起来,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与自己。讲究礼仪最重要的是一个”情“字,情到意到,心中有一个他人。为什么有人给人送了一大堆礼品,而别人并不买帐,或者并不在意呢?这就是因为他的”礼“中无情无义,而只剩下赤裸裸的利害与交换关系。
2.治家宜谨守八字八本
曾国藩曾将其家规编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后人常戏称八字家规为治家的八宝饭。一个家庭有了这个八宝饭,真是吃不完用不完的聚宝盆,可以传之世世子孙以至无穷也。曾国藩家训说:
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盖星冈公于地命医僧巫五项人,进门便恼;即亲友远客,久住亦恼。此八好六恼者,我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子孙虽愚,亦必略有范围也。
书:就是读书。我国的家庭,必有一个祀奉祖宗的神龛,设于堂屋的正中。神龛两侧,必然张贴一副对联:
祀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
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
耕读之家,最能维持长久。耕,代表生产基业;读,代表基本教育。在过去的家庭中,除极少数的例外,每个青年子弟,总要读三年五年的书,即一般女子,也至少要读一二年的书,俗称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因为我国历代讲究读书,所以中国文化,在过去历史上,总是站在领导的地位。
蔬:就是蔬菜。曾星冈常言:”凡是自己亲手种的亲手采的蔬菜,味道也特别甜。“这不仅是心理作用,而且也是一个事实。市面买菜,多于先晚摘好,洗净灌水,次晨出卖。至于家园菜蔬,当时摘洗,当时炒煮,正如吃活鲜鲜的鱼虾,总比已死的鱼虾好吃,就是同一道理。一个耕读之家,田有谷米,园有蔬菜,关于食的方面,除盐以外,可以说无所多求于他人了。
鱼: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机活泼,正是一种兴旺气象。曾国藩常说:”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菜,都不可疏忽,一则上接祖父相承以来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足见养鱼,不仅供应口福,而且可以增加生气,生气勃勃,则家道兴矣。湖南素称鱼米之乡,洞庭湖产鱼,湘资沅沣产鱼,还有千千万万的池塘,无不产鱼,因此鱼的生产量至大,在湖南的出产中,与米并驾齐驱,曾国藩提倡养鱼,自有道理。
猪:湖南农业的副产品,猪实占着一个极重要的地位。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有的是米,湖南的猪,是吃米糠长大的,因为池塘多,水沟多,猪吃饱了米糠,又加上一些水边植物,每只猪都是长得肥肥胖胖的,味道之佳,实各省所不及。因此湖南猪,猪肉、猪鬃,以及腊肉,销行至远。曾国藩提倡养猪,自有道理。
早:就是早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乡下的农民,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几乎与太阳同起同落。因为起得早,必然睡得早,因为睡得早,也必然起得早,二者是有相互关系的。一个农业家庭,除疾病或特殊情形外,事实上没有一个不早起的人。提倡早起,就是奖励勤劳,增加生气,最合卫生。因为农民早起,商人也不得不早起,工人士子,也不得不早起。许多外省人,初到湖南,吃不惯三餐干饭,后来早起惯了,才知道非吃三餐干饭不可。
扫:就是扫除,包括洒洗。这一工作,大多由妇女为之。妇女早起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工作。庭阶秽物,桌几灰尘,要洒扫干净,虽至贫至苦人家,也不会例外。年终的时候,屋前屋后,还要来一次大扫除。我国自古即重视小子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将洒扫之事与应对进退之礼并为一谈,谁说中国人不讲究卫生呢?
考:就是祭祀。就是为人子孙者,不要忘记祖考祭祀。曾国藩家训:从前我祖父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清洁;第三修诚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对于祖先的祭祀,素极重视,因为追念远祖,自然不敢为非作歹,民德自然归于纯厚,这与孝顺父母是一样的道理。
宝:就是善待亲族邻里。曾星冈说:”人待人,无价之宝。“这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独善其身,一个家也不能独善其家。你一家虽好,必须亲族邻里大家都好。人与人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牡丹虽好,绿叶扶持。假若与亲族邻里不能好好相处,这一家庭,便成怨府,迟早是要毁败的。曾星冈一面操持家庭,一面善待亲戚邻里,这是一个居家的至宝,曾星冈知之,曾国藩亦知之。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以八本堂的八句话为经,以八宝饭的八字为纬,经纬连贯,脉络相通,便形成一套治家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中国谈家庭教育者,未能出其畴范。因此,曾国藩的家书家训,流行民间,至为广泛,等于一部家庭教科书。
除八本八宝之外,还有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这也是曾星冈的垂教,曾星冈对于医药、僧巫、地仙,一见即恼,斥之惟恐不远,因此曾国藩也一生不爱和这些人往来。
在过去乡村中,医药不发达,不信医药,也是一种自然的趋势。至于僧巫、地仙,民间信之者众,而曾家独不相信,大概曾星冈受了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的影响极深,而曾国藩又笃信其祖父曾星冈所致。
至于勤俭孝友四字,曾国藩于家书中,亦常提及之:”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至,其衰也则反是。“又云:”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灵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书蔬鱼猪,是一家生产力的表现;勤俭孝友,是一家精神力的表现。二者相辅相成,相感相召,则家道立。
此外,曾国藩对于妇女之教,亦极注意,曾说:”自古家庭能长久兴旺,男子一定要讲求耕种和读书二事,女子要讲求吃饭和穿衣二事。“又说:”凡是世家子弟不勤不俭,从世家妇女的言行就能看出来。“又说:”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他不仅告诫甚严,而且规定功课,按时检验。
曾竹亭有五子:长子曾国藩,字涤生;次子曾国葆,字事恒;三子曾国潢,字澄侯;四子曾国华,字温甫;五子曾国荃,字沅浦;曾国藩对于四个弟弟爱护备至,因战事关系,对九弟曾国荃,尤为特别关心。国荃排行第九,故称九弟,军中呼为九帅。曾国藩任京官时,九弟即同住在京,教督甚严。曾国荃才大志大魄力大,然而近于自傲,曾国藩常以”长傲多言,为致败之凶德“相告诫;曾国荃喜发牢骚,曾国藩则以”军中不可再有牢骚之气“相告诫;曾国荃作战,过于猛进,曾国藩则以”稳守稳打,不轻进,不轻退“相告诫;曾国荃于半年之中,七拜国恩,曾国藩则以”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相告诫。有弟如此,不愧为兄;有兄如此,弟之幸运。因为兄弟相见以诚,合作到底,故能成”大功“,立”大业“.
曾国藩的家教不仅理论上形成体系,且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其影响不仅仅是他的子孙,也为社会所广泛注目。
3.持家当思避奢求俭
曾国藩真正愿意做的是读书明理的君子。他为官几十年,不敢稍微沾染官僚习气。在饮食起居上仍然保持贫民的寒素家风,极其节俭也可以,略为丰富也可以,不过他始终不敢太奢华。不是他无力奢华,而是他不愿奢华!他可真是一个世间少见的君子。宋朝司马光说,”愿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明朝周怡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享温饱矣。“
曾国藩也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奢入俭;由俭入奢人人都可承受,但由奢入俭却不是人人都可以承受的。一个人很少有这种幸运,从生到死不为生计愁,一辈子发达、亨通,一帆风顺;总有拮据的时候,总有艰难和困苦的时候。因此,人们就该理性地去生活,居安思危,从长计议,常将有日思无日。
曾国藩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不愿意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门第,有丰厚的钱财;曾国藩之所以不愿做大官,是因为他看到了荣华富贵是暂时的,阅尽了盛极而衰后的艰难、悲惨和世态炎凉。
曾国藩曾反复告诫曾家后代,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先人的老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半点官场习气,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或许还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曾对儿子约法三章: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粪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做;插秧除草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学。这样才能避免骄奢淫佚,才算抓到了根本!
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无论是官家,还是农家,无论手工之家,还是商贾之家,如果勤苦俭约,就没有不兴旺的;如果骄奢倦怠,就没有不衰败的。
能俭能奢是一种境界,不俭不奢是一种境界,能奢不奢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
曾国藩说:”家败,离不得个’奢‘字。“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曾国藩说:”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大家所以速败之故;观金日石单、张安世二传,解示后辈可也。“霍光为前汉大将军,总揽朝政二十年,炙手可热,他的儿孙及女婿无不高官厚禄,起阴宅,缮阳宅,宴游无度,骄横无礼,最后被族灭,连坐诛灭者数千家。当初霍家奢侈之时,茂陵有个姓徐的书生预言道:”霍氏一定灭亡。他奢侈又不谦逊,不谦逊定轻怠了皇上。轻怠了皇上就背了礼。权倾朝野,妒忌他的人很多。天下人妒忌他,他言行又不注意怎能不亡!“徐生的话,不幸而言中。而与霍光同时代的金日石单则相反。例如,他见长子与宫人淫乱,亲手杀之;皇帝赐给他宫女,他”不敢近“,其笃慎如此。斑固盛赞他说:金日石单”以忠厚尊重来使皇上悟出事理。他忠信自著,功为上将,荫及后世,世代忠孝,七代都在宫中作内侍,多么兴旺“!曾国藩要求弟弟澄侯把霍光、金日石单的这些正反事例”解示后辈“,意在要后辈戒奢戒骄。
所以,曾国藩在家训中,时时强调一个”俭“字。俭而不奢,家道恒兴;俭而不奢,居官清廉。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曾国藩谆谆告诫子弟的重要方面之一。他赠澄侯弟一联云:
俭以养廉;
直而能忍。
为了做到俭而不奢,曾国藩对子弟作了许多具体规定,例如:
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至嘱。
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四轿[指四人抬的轿子]一事,家中坐者太多,闻纪泽亦坐四轿,此断不可。……即弟亦只可偶一坐之,常坐则不可。篾结轿而远行,四抬则不可。呢轿而四抬则不可入县城、衡城,省城则尤不可。
可珍之物固应爱惜,即寻常器件亦当汇集品分,有条有理。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
”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如此等等,不尽列举。
4.兴家之道在于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