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受过艺术熏陶的孩子心灵更敏感,更细腻,他们往往具有更广阔的胸怀和更高尚的情操以及更敏锐地捕捉幸福感觉的能力。
艺术对孩子的影响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对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父母有责任让孩子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美的心灵,美的理想,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才会使孩子主动去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
哈佛家教格言:
艺术是灵魂的净化剂,能够把人性深处的卑污全部化解掉。
艺术是心灵的超级营养,艺术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真善美。
学习艺术,是提高孩子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
孩子会不会成为艺术家,这是无足轻重的,重要的是他会不会用心灵去感受美,追求美。作为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享受和欣赏艺术的美。
哈佛家教理念
1.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越发显示出它的魅力。艺术之美能激发孩子极大的生活兴趣,拓展和丰富他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艺术的具体、鲜明、可感的形象性,能让孩子在审美中体会领悟社会、文化的深刻意义;艺术中蕴含的强烈而真挚的情感能使孩子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而艺术典型的、带有理想的美,更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美好愿望和人生志向。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爱好艺术,他们在拥有一个科学世界的同时,也拥有一个艺术世界。
爱因斯坦的钢琴弹得非常好;达·芬奇是画家、哲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数学家苏步青是一位精于诗词书法的诗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古青铜器、古瓷器及绘画等方面造诣很深;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了中国第一支小提琴曲;科学家钱学森的艺术修养很高,对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绘画、雕刻、园林等都有独特的见解……艺术更是一种审美的需求。孩子需要激情、需要梦想,需要有对未来的憧憬,艺术能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带他们走进丰富的想像世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中,孩子的心灵会变得博大而崇高。
孩子从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形成各种感觉时起,就开始对周围的事实与环境构成情绪、情感的反馈系统了。这种反馈在孩子还不能与周围的人们交流时,便开始在自身内部各个系统中循环,有关的艺术“细胞”不断“增殖”。有的幼儿心理学家把这种细胞分裂、增殖现象比作储蓄,即把孩子在某个年龄的智商——细胞能量比作基金,那么每年的利息就是到该年度所积累的基金(基本细胞数)乘以利率(增殖细胞)。它是以复利的形式来增加的。基金多的人,每年的利息额就高。如果都处在某个年龄上,智商高的孩子每年艺术细胞的增加量就比另外的孩子多。而智商低的孩子则增加量少,总是处于低水准状态。
这似乎产生了两个很有趣的问题。其一,既然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为什么这个世界却不是由艺术家组成的?其二,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那么,孩子长大后艺术家的内质为什么消失了?
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孩子的艺术细胞被扼杀在童年或少年期,或者更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因此,每一个父亲与母亲都应该自信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关键在于我们的培养、启发、引导、挖掘。不要自怨自艾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也不要自暴自弃。作为父母,应该从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寻找教育的责任。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2.及早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艺术是心灵的超级营养素。艺术能够陶冶孩子的情操,能够培养孩子的真善美;艺术不仅能够让孩子懂得美,感受美,追求美,更能让孩子懂得生活,善于生活,品味生活。
观察和掌握孩子脑功能的类型特点,对于了解孩子类型和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是根据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人脑功能活动的不同特点,把人划分为三种类型的。
①艺术型。艺术型是第一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的人。艺术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的特点是具有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知觉和记忆的形象性、想像的丰富性。
②思维型。
思维型是第二信号系统占相对优势的人。思维型的人脑功能活动特点是倾向于分析和系统化,倾向于比较概括和比较抽象的思维。
③中间型。
中间型是两种信号系统相对平衡的人。中间型的人,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低,也有的两种系统发展平衡但水准较高。
通过学习绘画、音乐可以考察一个人在脑功能及生理功能方面显示的能力的类型差异。对于幼儿来说,接受艺术教育、从小培养“艺术细胞”不但是才能或英才教育,而且是对其一生发展的考察。因此掌握孩子脑功能的类型特点,对于父母发现和培养孩子的艺术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明显的艺术型的孩子,父母应及早地给予较多的艺术熏陶。
教育专家指出:艺术教育从胎儿就可以开始。确实,无数的实验已经证明对胎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刚刚出生的孩子就可以辨别明亮与黑暗,愿意倾听母亲的声音,能够闻出母乳的气味,双手能够积极地活动,两眼也会与母亲互相交流视线。
日本医科大学研究小组曾经对胎儿做过多种实验,实验之一是通过扬声器反复多次播放同一首短诗,待婴儿降生后,再让婴儿听这首短诗,结果发现,婴儿的心跳频率显著变缓,很快进入平静状态。此后,再让婴儿改听其他短诗,却没有发现任何反应。
由此可见,婴儿虽不懂短诗的具体意思,可在母体中却记住了吟诵这首短诗的语调、语气和形象。人在胚胎期间眼、耳基本形成时,就开始对外界的声响做出反应,并逐步准备形成人的性格。
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有4~5亿个。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新生儿都是如此。刚出生的婴儿直到一岁的时候都没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行为表达能力。但是,他们却有强烈的接受能力与感受能力,虽然他们对生命的接受是被动的,但是这些贮存会有增殖、分裂、爆发、升华的时候。许多父母亲都不理解这个道理。以为新生儿的大脑是一个空壳,什么也没有,从而忽视了新生儿大脑中潜藏着的令人惊异的巨大艺术能力,错过了最初教育的有利时机,等到想起来要艺术教育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这不仅使父母抱憾终生,也贻误孩子的终生。
精彩故事中的家教启迪
1.尽早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罗曼·罗兰母亲对孩子艺术素质的培养
【精彩小故事】
罗曼·罗兰是法国的文学大师,著有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并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20年代,罗曼·罗兰还写了《甘地传》、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1939年,他还创作了著名的悲剧《罗伯斯庇尔》。
罗曼·罗兰虽然是以其文学创作闻名于世,但是很多人也知道,他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他最为著名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写的就是一个音乐家一生的故事。
他从小就十分喜爱音乐,他曾说过:“在我的一生中,音乐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爱,也可能是我最后的爱,我像母亲爱孩子一样爱它。”
罗曼·罗兰生于1866年1月29日,父亲是一位公证人,也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母亲虔诚端庄,自从她的一个小女儿夭亡之后,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中,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照顾柔弱的儿子罗曼·罗兰和他的另一个妹妹身上。
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波尔罗亚尔女隐修院的探索精神以及艺术感受力——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
母亲很早就发现了罗曼·罗兰对音乐的兴趣,所以便尽自己的能力教他弹琴。虽然她技艺不高,但她教会了孩子很多音乐上的基础知识,这对罗曼·罗兰音乐的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当罗曼·罗兰渐渐长大了的时候母亲却越来越发愁了:儿子想学音乐却没有老师,因为他生长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市。
后来,他们全家搬到了巴黎居住。这时,母亲发现罗曼·罗兰不仅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有很高的天赋。
发现了儿子的这一天赋,她又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儿子有这样的天赋,想好好让他有所发展,发愁的是会不会耽误他的学业。犹豫了一阵子,她最终被孩子对音乐强烈的渴望打动了,她决定支持儿子学习音乐。
但令她为难的是,一时间没法给儿子找到合适的学习音乐的专业学校。在巴黎,她新来乍到,没有朋友可托,也没有关系。
但她是一位锲而不舍的母亲,她只要一听说什么地方有音乐家,就会千方百计送罗曼·罗兰去学习。经过一段学习后,罗曼·罗兰的琴艺已超过了大多数教他的老师。
这时,母亲想起了一位住在巴黎的钢琴家,她在小时候曾得到过她的指导,这位钢琴家就是约瑟芬·马丹。
约瑟芬不仅认识著名作曲家肖邦,她还有一套独特的演奏技巧。
罗曼·罗兰在她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音乐知识。在巴黎,母亲总是精打细算,省下钱来,每星期为他买一张夏特音乐会的门票,让他去听音乐家巴德鲁、科洛纳、拉穆勒的演奏。
是母亲让罗曼·罗兰拥有了音乐会这令人陶醉的三个小时,使他忘却了巴黎并超越了时间。
在这全神贯注学习的三个小时中,罗曼·罗兰为莫扎特,贝多芬的艺术所陶醉,为普格的温和所打动。在这里,罗曼·罗兰学到了更多的音乐知识。
在罗曼·罗兰的音乐之路上,母亲给了他最大的帮助和支持。虽然罗曼·罗兰后来一头扎进了文学创作的圈子,并且有了成就,但音乐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正是音乐给了他灵感使他写出了伟大的作品。
【对爸爸妈妈的启迪】
艺术教育对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激发有着特殊的功效。孩子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是因为它是独特思维方式的产物。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指出,艺术是“以能传达的形式来表现感觉,表现心理经验的样式,以规定的形式来表现思想”。艺术的存在价值在于创造和创新,不然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决定了艺术教育必须特别强调创造性和个性培养。
孩子是艺术的天然朋友,要让孩子去观看艺术的外表美是很容易的。要培养孩子去发现、欣赏艺术的内在美,也是比较容易的。因此,父母如果要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必将让孩子受益无穷。
2.挖掘孩子身上的艺术天赋——堂·何塞培养毕加索的艺术才能
【精彩小故事】
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说:
“一个儿童的艺术细胞,除去天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去‘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是最最重要的。生活中很多极有艺术天赋的儿童被埋没了,这的确是一种悲哀。但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浅显地以为孩子不会懂得太多,或者孩子还不到学的时候。”
克劳蒂娅说的这段话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也就是说千里马还需要伯乐来发现。堂·何塞就是一位伯乐,因为他发现了儿子毕加索这匹千里马。堂·何塞是西班牙一个小镇上的画家,在毕加索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发现儿子能够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一天,刚刚学步的毕加索画了一个螺旋状的东西,家人都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堂·何塞却看出小家伙画的是熟食摊上卖的油炸馅饼,这令他惊讶不已。
堂·何塞认为儿子身上具有绘画的天赋,他决定把儿子培养成画家。他给儿子专门腾出了一间屋子,墙壁周围贴满了他画的儿童画,这些画的内容都是日常物品,线条虽然过于简单,但是他都做了合理的变形,以此来诱发毕加索的想像力和空间变形能力。堂·何塞经常把儿子带到房间里看这些画,告诉儿子这些画是怎样画成的。
到毕加索四岁时,何塞就开始教他剪纸。随着剪刀的一开一合,毕加索完全被迷住了,他把一张张白纸,剪成了无数的公鸡和小狗……在何塞的刻意培养下,毕加索迷上了绘画。毕加索常常能够以自己的理解将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来。渐渐地,有一些邻居也称他为“小天才”了。
毕加索虽是绘画天才却不是好学生,在学校里上课对于他来讲简直就是受折磨,听课时他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就是全神贯注地观赏窗外的景色。
而且他似乎对枯燥无味的算术永远都不感兴趣。有一次,在算术课上,老师问毕加索:“一加一等于几?”毕加索回答“等于二”,老师再问“二加一等于几?”毕加索却不知道。
毕加索为此成了同学们戏弄的对象,那些无聊的小伙伴们喜欢跑到毕加索面前,逗他玩:“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呀?”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发愣的样子哈哈大笑。
如此一来,毕加索在老师眼里也成了一个智力低下,无可救药的孩子,他经常在毕加索父母面前有声有色地描绘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羞恼交加,觉得毕加索给她丢了脸。
左邻右舍也不再夸奖毕加索的绘画天赋了,而是私下议论说:“瞧那呆头呆脑的样,只会画几幅画还能当饭吃。”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面对风言风语,毕加索的父亲堂·何塞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堂·何塞非常理解自己的孩子。他对毕加索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毫无能力,你是个绘画天才,你可以去绘画。”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果然,毕加索总是似乎毫不费力就能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1890年11月,年仅六岁的毕加索画出了《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画布上大力神赫克勒斯英姿神武,形象非凡,人们非常惊叹。从此毕加索走上了艺术之路,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画家。
【对爸爸妈妈的启迪】
发现孩子的艺术特长,并及时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能成为艺术家。毕加索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毕加索父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发现了孩子的才能而且是给了孩子自信。
现在社会上的许多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很差却又喜欢画画什么的,大多都会骂孩子不务正业,有的父母甚至可能气得撕碎孩子的作品。这其实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悲哀。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也许全世界都可以嘲笑他、讥讽他,然而作为父母却万万不应这样。因为只有父母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勇气,鼓励孩子,让他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健康地对待自己、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所以,面对孩子在艺术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父母们不仅应给予支持,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培养和引导孩子的艺术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