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为发展丘陵山区生产,着手治理清水河,使其变害为利,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了修建长山头水库的方案,其指标是控制张家湾水库以下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淤地2.3万亩,蓄水进行灌溉。同时滞洪下泄,减少洪峰对下流中宁县城的威胁和破坏。
水库选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长山头峡谷入口处,是清水河流域七座中型水库中的最后一座,控制全河流域面积90%,与上游6座水库有“相依为命”之关系,若上游一库失事,长山头水库就有“株连”之祸,为清水河水库中的关键性水库。
1958年秋,成立长山头水库工程指挥部。1959年3月23日,工程指挥部正副总指挥刘廷相、白金学等率领宁安、恩和、鸣沙3个公社的2000余名社员开工兴建。一时工地彩旗飘飘,人声鼎沸,民兵用自制炸药炸开山石,社员肩挑手抬,干劲十足,有个社员累得倒头就睡在工地旁。工程历时16个月,于1960年8月1日竣工,故又称其为“八一水库”。修建的长山头水库主坝溢流段高23米,长62.5米,宽2.05米。主坝顶面高程1261米,非溢流段顶面高程1265.5米,河底海拔1238米,并建高12米,长585米,宽34.5米的副坝和高1.6米,长25米,宽1米的输水洞。底面海拔1256米,建9.45米高、10米宽的取水塔和2.5米高、2米宽的泄洪洞。总库容5700万立方米,加大库容10100万立方米,最大洪水位1264.2米,输、泄洪量20.4立方米/秒,总投资183.74万元。主坝建成后,由于水质含盐量高,不适宜灌溉,水库改为拦泥库。
长山头水库建成以后,汛期泥沙淤积很快。1964年7-8月,清水河发生特大洪水,进库洪峰流量1120立方米/秒,洪水含沙量达57.8%。上游张家湾水库失事后的泥沙约2600万吨泄入库内,当年淤积量达8776万吨,一个汛期填满了库容,使荒旱不毛的库区,出现了大片洪漫地。
1965年,水电部批准长山头溢流坝加高1.5米。1972年又加高2.7米,同时培厚背水面1.6米。1980年,为配合固海扬黄过坝渡槽工程,加高了0.9米。1982年,固海扬黄渡槽施工中又加高1.9米。1965-1982年间,四次共加高7米。在这几次加高主坝的同时,也加高了副坝,每次加高又都被随后的汛期淤平。至1985年,溢流坝已加高到31.6米,滞洪总库容达到3.05亿立方米,累计投资总额346.98万元。拦泥库淤泥面积的增大,淤地面积也相应增大。水库蓄泥已达1.5亿立方米,年平均淤积2490万吨,占清水河年输沙量的26%,水库已淤出土地5万亩。
1963年,群众开始在新淤地种植农作物2000余亩,收小麦等35万公斤。1965年春播万亩,当年收获粮食、油籽100万公斤,此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1978年2月,自治区在长山头建立国营长山头机械化农场,将清水河左岸淹没的陈麻井公社划归农场为基地,又将库区清水河左岸新淤地1.55万亩划农场经营。当年种植3.2万余亩(包括洪漫地),收获粮食103万公斤,油籽37.5万公斤。1985年,有耕地3.51万亩,其中,固海扬黄灌溉1.44万亩,机井灌溉0.8万亩,其余1.29万亩为洪漫地。拦泥淤地发展了农、林、牧业生产,靠近水库几个乡村的农民,每年春季,拉运籽种、化肥到库区抢种洪漫地,将其改造成了良田。小麦亩产可达800斤,玉米、葵花亩产可达1200斤。尝到甜头的农户自发集资建设改造洪漫地,于1990年至1994年分三期打防洪坝2.4万米,坝高2.2米。但是1995年和1996年的两次特大洪水,将防洪坝全部冲垮。尽管如此,人们却越挫越勇,毫不气馁,又于1997年一次性打防洪坝2.4万米,坝高2.2米,并修支干渠11条,混凝土砌护渠道1.2万米。自此,洪漫地再没被洪水淹过。
长山头水库的建设,改写了中宁历史,创造了奇迹。如今长山头水库的洪漫地是当地农民增收的致富地。“粮油年年丰,四季果实盈,绿色满山川,荒原遍地春”,水库附近109国道两边是绿油油的农田,田间伫立着一排排高大的白杨,农家小院点缀在这片绿色之间,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再没有什么能比这一片片良田和一户户农家更能证明长山头水库工程的伟大。
长山头变成了瀚海绿洲,但生活在西海固的农民完全是靠天吃饭。他们世世代代盼水、寻水,但始终不见水。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心系群众,多方努力,竭力为群众寻找生命之源。20世纪70年代,一项后来被群众称之为“生命工程”的固海扬水工程拉开帷幕。
1975年10月,自治区水利局勘测设计院提出固海扬水工程的规划报告,同年11月14日,自治区革委会上报国家计委和水电部。1977年2月,水电部批准了工程的初步设计,次年6月1日动工兴建。
该工程由中宁县泉眼山北麓黄河右岸建站取水,全线设11级扬水,共建泵站17座,总扬程382.47米,扬水量20立方米辕秒,投资总额达17303万元。自泉眼山一泵站起,经中宁县古城子至长山头水库,越溢流坝顶,到清水河西岸大柳木山,穿小洪沟、长沙沟、金鸡儿沟到达同心县龙湾,再经海原县李堡、兴隆、高崖、石峡口、李旺、红中湾至固原县七营乡,全长152.97公里,配套各种渠道建筑物300座,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1986年9月,固海扬黄工程全部竣工,历时8年半。
世代饥渴的黄土地,盼水,水来了;世代贫困的人们,想富,福临门。他们尽其能力垦荒造地,固海灌区耕地面积逐年扩大。为满足灌溉需要,1988耀1992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对工程进行了增容改造。至2007年,固海扬水工程投运泵站21座,总扬程316.53米,净扬程282.26米,干、支渠23条,总长275.49千米,灌区农田面积60.1万亩,26万人享用着哺育生命的甘露。
生命之水源于中宁,中宁数以万亩的荒漠山地也勃发了生机。县境内设一至五泵站,总扬程174.67米,干渠长度50.92公里。实施第一、二期工程,建成一至四泵站,装机23台,干渠长44.22公里,渠道建筑物39座,累计土石方453.28万立方米,浇筑各种混凝土10.12万立方米,安装直径1.6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管道1532米(383节),钢管573.9吨,累计完成投资5712万元,使用劳力459万个工日。还完成中宁古城变电所的扩建和各泵站变电所建设,改造吴忠市侯桥至中宁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71公里,架设古城至长山头、大瞭马山110千伏高压线路27.6公里。1983年6月1日,一至四泵站通水,黑水沟以北中宁长山头灌区已垦土地开始灌溉,11月淌冬水面积2.8万亩。1984年5月1日,五泵站通水后,中宁县境内干渠50.92公里沿线灌区的建设全面展开,1985年灌溉面积达5.8万亩。1993年工程扩灌增容,扩建5个泵站。其中,位于中宁境内的有3个,即花豹湾泵站,长山头分支一、二两个泵站,扩大中宁灌溉面积4万亩。至2003年,中宁县固海扬水灌溉面积已达11万多亩,已有3.2万人定居中宁固海扬水灌区。
固海扬水工程的兴建,使政府的扶贫由“输血”变成了农民的自我“造血”,既提高了灌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今日灌区田地平整,渠道纵横,村庄棋布,道路畅通,林带成网,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千年旱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群众不再为吃饱肚子而发愁,而是通过辛勤的劳动进一步提高生活的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
在固海扬水工程兴建之初,县委、县人民政府就及时地抓住历史机遇,向全县人民发出“向荒山河滩要地,再造一个新灌区”的号召,并制定了《关于开垦山荒地河滩地若干规定》,鼓励农民和机关干部职工积极开垦荒山河滩地。
当年,县上成立了开荒指挥部和办公室,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抽调科级干部组成勘测规划组,对大战场、长山头、骄子山、白马飞机场等地区的沟路渠、林带、林网和居民点进行了统一规划。在此基础上,将可开垦改造的荒地分给人多地少的乡镇,由各乡镇组织开垦,县指挥部和办公室负责指导检查验收。开垦出来的土地,县上给予一定补助,各乡镇按农户投工投资多少,人口劳力多少分给农户,并规定开垦的山荒地,地权属于集体所有,使用权属于农户,谁种谁收谁有,长期不变,10年内不上交公购粮,不提取任何积累。要求各乡镇动员老灌区农民特别是人多地少的新分户到开发区长期定居。凡到开发区定居的农户,在老灌区的承包地、宅基地不变,直到本人自愿放弃为止。凡在开发区建房的,宅基地按老灌区标准的1~2倍划给,并按建房面积给予资金、木材、水泥等方面的补助。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农民上山开荒的积极性高涨。1983年到1985年,开发区人山人海,各种机械、车辆来往不断。城关乡党委书记张存儒、新堡乡乡长刘登云、白马乡党委书记陆保祥等乡镇领导吃住在工地,坐镇指挥。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学智等领导多次到各工地视察、指导和鼓励。为了使白马飞机场一带开发的山荒地尽快见到效益,1985年,县委研究决定,在白马朱路建起了电力扬水站。该工程设计总扬程32米,从七星渠提水1立方米辕秒,计划灌溉1万多亩,西南到鲍家坑,北到三道湖七星渠以南,东到文官山。开挖干渠3条,总长1500多米,支渠6条,总长9600多米,做跌水、分水闸等各种建筑物16座,动用土石方26万多立方米,用混凝土1900多立方米,安装各种水泵11台,电动机11台,总容量470千瓦,变压器4台,总容量435千伏安,架设10千伏高压线1.4公里,改造10千伏高压线8.5公里。与此同时,白马乡跃进村、张恩村和鸣沙乡薛营村农民侯世杰的电力提水工程也先后建成。到1985年年底,白马飞机场、鸣沙大小蒲子滩、轿子山、高干渠流域和黄河两岸河滩共开垦出山荒地、河滩地7万多亩,搬迁到山上定居的农民有几千人。涌现出了宁安乡殷庄村李进忠、李玉、白桥村张学成、鸣沙乡薛营村侯世杰等开发大户。除了县内动员川区缺地农民上山开发生产外,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在1983年利用同心扬水干渠向本县大战场滩供水的机遇,动员彭阳、固原部分生活、生产条件恶劣的山区农民出山入川,迁入本县,建立吊庄。彭阳迁来的马家梁吊庄移民522户,3221人(其中回民占56%),辖马家梁、白岗、彭建、沙沟、七个墩5个行政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已垦出耕地2065亩;固原县迁来的大战场吊庄移民567户,4519人(其中回民占45%),辖大战场、西沙梁、北滩、马莲渠、五个窟、锅底坑、西沙窝7个行政村,总面积59平方公里,已恳出耕地2922亩。两个吊庄最初由迁出县管理,1985年移交中宁县管理,合并成立了大战场乡党委及人民政府。2010年,中宁县又将徐套乡部分农民移居撒不拉滩,改善了他们的生存和生产条件。
在新灌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县农业开发建设办公室主任高庆伦,带领办公室全体人员,对八十里长山头地带,全面勘察,栉风沐雨,尽心竭力,功不可没。
开发区有一段清水河道非常弯曲,没有200米以上的直段,坍塌严重,摆动频繁。高庆仑琢磨把这段河道取直,稳定河床,缩短长度,增加耕地面积。方案和预算提出后,在审批会上,水利厅总工程师持反对意见,他说:“你把黄河取直我看!”一语既出,四座无声。总工程师阅历极丰,但他当时依据的是一般河岸共性,而高庆仑依据的则是这一段清水河岸的特殊性,这一段清水河岸是1958年长山头水库建成后,由汛期拦截的洪水中的泥沙淤积而成,质地松软,与黄河迥然不同。还是县委书记了解县情,果断作出决定:“老高,干吧!”于是高庆仑带领工程人员立即行动,先用推土机沿直线推出一条2米宽、2米深的沟槽,然后将原来的河道打坝关口,引水入槽,自行冲刷。全部工程自1958年5月动工,9月完成,仅4个月的时间,就将10公里长的弯曲河道取直,缩短长度1000余米,淤平后增加耕地2000余亩,耗资5万元,是原预算的十二分之一,平均造田1亩只花元,多快好省地完成了任务。
在建设山区扬黄灌区的同时,对自流引黄灌区的渠道,也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改造。1965年,十多条各自从黄河及南北河沟引水的渠道,全部裁并纳入七星渠供水。1972年,将七星渠口上延至中卫县永康公社申家滩右岸。当年8月5日动工,1978年4月27日竣工。渠身延伸29.5公里,修各种建筑物78座。其中横跨清水河的工程主体建筑物———清水河渡槽位于泉眼山西侧、七星渠桩号27+589处,为双曲拱钢筋混凝土矩形渡槽。1973年3月动工,同年9月竣工,进口段长24.5米,出口段长29米,渡槽净长84米,总长137.5米,拱跨48米,槽高2.96米,宽7米。
七星渠口上延后,水量增加,可以扩大灌溉面积,于是又修了高支渠。
高支渠是七星渠向中卫延后诞生的新渠。1975年1月动工,1978年4月通水,长27.78公里。1987年5月5日下延工程开工,7月25日竣工,下延渠道5.7公里,渠道长度增加到33.5公里。其中泉眼山段渠线沿西夏“昊王渠”(也称“李王渠”)走向,部分与昊王渠重合,出泉眼山后,渠线大体与昊王渠走向平行。境内昊王渠自泉眼山起到风塘沟止,部分渠段遗迹犹存。高支渠进水闸位于泉眼山七星渠桩号28+290处。1998年秋,因红寺堡扶贫扬黄灌溉之需,对泉眼山至红梧山段进行加宽深扩砌护,以提高渠道通水能力,为红寺堡灌区泵站提供水源,工程于1999年春结束。
红寺堡灌区泵站位于泉眼山北黄河南岸,是宁夏扶贫扬黄工程配套的大型黄河水源泵站。工程于2000年开工建设,2001年10月26日正式通水运行。
工程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最大供水能力40立方米/秒,总扬程21米,总装机容量11200千瓦,工程投资6800万元,是红寺堡灌区和固海扩灌区130万亩土地灌溉用水的水源泵站,也是目前黄河流域控制灌溉面积最大、全区第一座实行综合自动化管理的大型扬水泵站。
泵站由进水建筑物、主副厂房、出水建筑物、变电所、生活区和进厂道路组成,泵站为室型结构形式。主副厂房采用重量轻、抗震性好、安装快的轻钢结构,建筑面积1153平方米,主厂房配置7台口径1600毫米、抽芯式结构的斜流泵和1600千瓦式电机,单机上水量5.75立方米/秒,副厂房由控制室、高压配电室、电容室、厂变室、微机室、工具间等组成。出水建筑物由压力管道、出水塔和出水渡槽组成。出水压力管为1排直径1800毫米、3排直径2400毫米的钢管组成,长28.5米,出水塔身为圆形水箱,内径10.6米,塔高18.8米,出水渡槽由二跨拱结构和七跨简支结构组成,变截面悬链线肋拱跨度为45米,简支渡槽跨度为12米,总长度208米,水出渡槽后由专线水渠送水至高支渠。变电所为110千伏,安装有2台8000千伏安的变压器。
黄河水源泵站依山傍水,气势恢弘,极具观光旅游价值。人性化设计的旋转扶梯直通出水塔顶,供游人登高远眺,实现了人们“千年黄河上高原”的梦想。从此,黄河“甘露”惠及宁夏南部地区,当地自然环境得以改观。
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能资源,年月,中宁县人民政府决定建设泉眼山水力发电厂。1985年,自治区计划委员会批准施工方案,县政府成立了工程指挥部负责工程建设。
电厂位于泉眼山跌水陡坡,进水闸底高程米,前池底高程米,尾水底1185.715米,坡左建泄水闸,以调剂水量。在保证发电有效流量的前提下,多余水量由泄水闸出流汇合尾水入七星渠进行灌溉。电厂选用两台2D560-LH180水轮机,功率各1600千瓦,总容量3200千瓦。发电机型号为JS260/35-20,设计水头12.5米,有效流量17.5立方米/秒,年设计发电量1000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