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事不一定是正确的事
我们的父母、老师和领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生和员工做“正事”——他们认为对我们来说无比稳妥、无比正确的事。一旦我们拒绝做他们眼里的“正事”,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不走正道,朽木不可雕。
何为正事?“正事”的标准就是无条件地听从父母、老师和领导的话,谦卑地服从他们的安排和指挥,踏踏实实地做他们需要的人,老老实实地做他们规定的事。
所以,我们在0~6岁,努力做父母眼里的乖孩子;7~20岁,努力做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步入职场,努力做领导眼里的好员工,努力做亲戚、朋友心目中的好人。
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坚持做好人、走正路、做正事的我们,却发现自己活得很失败。我们似乎遗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每天不得不按照别人编写剧本、扮演着别人要求的角色。最可悲的是,我们还一再告诫自己,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命运。
我们审视一下镜子里的自己。镜子里的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想法、没有个性、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欲、没有安全感的人?回首我们走过的路,是不是感觉自己一直在复制某些人的生活内容?
小时候,我们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你”,可是我们真的成为“你”,却发现自己活得像一个没有生命的傀儡。正是因为坚持做那些人谆谆教诲的“正事”,才使我们日渐平凡、平庸,虽苦苦拼搏,却依然一事无成,一无是处。
有一位记者有幸采访到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下面就是那次采访的一段记录。
记者:中国有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您儿子继承了您哪方面的素质?
老盖茨:首先我想说的是,盖茨有个很好的母亲,所以更为完整地说,不仅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而且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我不能肯定地说,这孩子哪些方面素质来自于他妈妈,哪些方面来自于我。很小的时候,他就是个性很独立的人,他自己决定做什么,自己选择什么书读,自己随意写些东西。年纪很小时,他就很成熟。我觉得,他的价值观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记者:您儿子最令您骄傲的地方是什么?
老盖茨:比尔是个很自信的人。他明白事理,洞察力强,工作很拼命,而且他有很好的判断力。我对所有这些都感到很高兴。还有一点是,他很幽默。他喜欢笑,也经常逗别人笑,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
记者:在您儿子的成长岁月中,您经常给他的忠告是什么?
老盖茨:实际上,在他童年时期,我们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教导他。像其他父母一样,我们只是不停地让他做事规矩些,把衣服放好,把牙刷了,等等。说实话,我还真想不出什么时候给过他正式的建议和忠告。总的说来,是他本人造就了自己。
记者:您对您儿子还有什么更大的希望?
老盖茨:在这个时候,我希望他能找到一种方式,过轻松一点的生活。他的工作和生活一直都很紧张,目前他仍忙于管理他的公司。我只希望他能早日轻松下来。
……
从记者与老盖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盖茨夫妇,在盖茨少年、青少年和青年时期,从未逼迫儿子必须做他们认为的“正事”。
盖茨进入著名的哈佛大学,学习最热门的法律专业,这都是常人眼里的“正事”。毕业后,拿到博士学位,在律师事务所做高薪的律师,然后买房子,买车,娶媳妇生孩子,这些才是我们眼中的“正事”。
在大学期间,盖茨却不是做“正事”的人。他沉迷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关注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到最后,从别人可望不可求的著名学府辍学,开办只有两个人的公司。在我们看来,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务正业的人。
如果老盖茨要求儿子必须做“正事”,那么他的“正事”中,可能包括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做优秀的律师、法官、跨国集团的高级白领,甚至可能还有州长、国会议员和总统,但绝对不会有“软件帝国的帝王”、改变世界大部分人生活方式的人和世界首富。因为在他已知的世界里,还没有类似的人。
盖茨确实没有做常人心目中的“正事”,但他却做了对自己人生来说“最正确的事”。
在我们熟悉的人当中,也有很多不干“正事”的人。
孙楠没有好好地做他的油漆工,最后成为红极一时的歌星;王宝强没有好好地当他的农民,最后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著名演员;吴士宏没有好好地做她的护士,最后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榜样;严介和没有好好地当他的高中语文老师,最后成为管理10万员工的老板……
看来,这些不做“正事”、“不务正业”的人,无论对社会的贡献,还是自己拥有的财富,都比我们这些坚持做“正事”的人成功。那些“正事”,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道道藩篱,一条条锁链,死死地把我们禁锢,让我们按部就班地做事,波澜不惊地活着。
一所大学,一门专业,一个鸡肋式的工作,一套房子,一辆车子,一个媳妇,一个孩子,这些“正事”,就会让我们辛辛苦苦地奋斗半生,甚至透支我们一生的健康。
在这个世界上,能真正对自己负责、埋单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哪里,想去哪里,能去哪里。
未成年之前,在很多选择上,我们身不由己,做了很多对自己来说并不一定正确的“正事”;成年之后,我们就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然后立即着手去做,别在乎它是不是别人眼里的“正事”。
我们要相信这句话:今天自恋一小步,明天自信一大步。
父母眼中的正事,都是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现在的科技,每天均以“一泻千里”“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很多事情,不但他们,包括我们在内,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在这种情况下,谁还敢预见做什么正确,做什么不正确呢?
想做一件事,及时开始就是正确的;不想做一件事,及时结束也是正确的。
只有我们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也只有我们才能拯救不如意的自己。不要轻易地把经营人生的权利交到别人手里,因为没有人能给我们安排一个满意的将来,除了我们自己。
无论现在我们身在何种位置,都不要被那些所谓的“正事”耽误,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决定的习惯;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都不能扼杀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解决意识。一定要坚信,只要我们在做“人事”“做正确事”,到最后就能做成大事。
不管什么事,只要我们做成了,就是正确的。
2.我们要做一生的行者
王君,北漂族,自由撰稿人,这几年一直为我供稿。他的书稿,谈不上有多好,也说不上有多糟,能达到出版要求,但出版后销量普遍一般。
王君大学毕业后,便来北京找工作。几年间,他进入几个不同的行业,换过十几种工作,少则半个月,多则一年。他做过酒店办公室文秘、IT公司的库管、百货公司的销售、文化公司的编辑。
他做文化公司的编辑,纯属误打误撞。他失业后,在网上海投简历,有一家文化公司让他去面试,然后他就去上班了。
这个工作,说是编辑,其实就是攒书稿。所谓攒书稿,就是根据一个选题的需要,在相关书籍或者网络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章,将其组织在一起,最后形成书稿。
举个例子来说,老板要砌一堵墙,编辑便四处寻找砖头,可以到别人的墙上拆,或者到别人的窑里偷,或者到垃圾堆里捡。实在找不到砖头,便用石头、朽木、泥块充数。
然后,编辑按照老板的要求,把这些东西胡乱地码成墙的样子。可想而知,一道由伪瓦匠用烂砖头砌成的墙,肯定是既不美观,又无质量保证。
在出版企业化、编辑效益化、一切文化向钱看的今天,这类书稿便有了换取稿费的机会。
王君在文化公司做了一年多,自认为熟悉了出版流程,便辞职回家,做职业撰稿人。他认为,这种职业,一是自由,二是有奔头。万一日后哪本书畅销,他便步入畅销书作家行列,收入要比打工高得多。
这三年来,我一直审读王君的稿子。让我最大的困惑是,我在每一部稿子中,看不到他任何一点进步。无论思想境界还是文字组织,依然停留在三年前水平。最大的问题是,他却认为自己写得还不错。
现在王君每年能赚三万左右的稿费,这是他一年的收入。他是不善于学习、总结、思考的人。这对于自由撰稿人来说,是致命的缺点。
我曾经委婉地向王君建议,让他放弃这种看上去风光、实则是重体力、重脑力、收入微薄的工作,像以前那样,尝试其他工作。撰稿这种工作,即便他做多久,也只能是一个文字匠人,而不会成为真正的作家。
王君拒绝了我的建议。理由是,他这几年接触的人,全部和图书有关。除了撰稿,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王君这样,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这家出版机构,我已经做了10年。因为滥做,出版业已经被做滥;因为制度制于人,我只能违心地出版一些文字垃圾;因为坚持自己做人的底线,几年中渐渐沦为单位的边缘人。
这是我理想的工作平台吗?不是!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也不是!收入高吗?和其他行业相比,编辑的收入实在可怜。但是,我却一边痛恨着,一边违心地和自己讨厌的人做着毫无价值的交易。
王君除了撰稿,其他工作不能做吗?未必!除了编辑,其他工作我就不能做吗?也未必!但我们为什么明知道这块土地已经如此贫瘠,却还苦苦地坚守着?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们对此适应而不想离开,即便过得不好不坏,做得不明不白!
通过王君这面镜子,我看清了自己。于是,我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写作上。原因有三:一、写作,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是愉悦的;二、在内地,包括在海外,有一部分人喜欢我的文字。为了这些人,我也应该写作;三、我能为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并以此为乐。
如果我们已经处在生存之上,生活之下,我们就应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跨过生命之门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成为行者,离开母亲的怀抱,终生寻找,寻找所谓的幸福和快乐、财富和地位。以寻找为快乐,以获得为自豪。一生寻找,寻找一生,在不知不觉中,便耗尽我们有限的生命。
用一生去寻找、用一生去证明,才是我们的生活常态。但是,在人生的曲线上,我们会在某一点驻足,并构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坚固堡垒。在那个堡垒里,我们和熟悉的人生活,做我们熟悉的事。
这样的堡垒,是我们从上学到上班过程中,辛苦奋斗的结果,象征我们的工作、生活、收入、社交已经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我们打造这样的堡垒,也许是为了存放自己的行囊,也许是为了堡垒周围熟悉的人。这个无形的堡垒,使我们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行者角色、最初出发的目的,成为这座堡垒的忠实守望者。
这座堡垒,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但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有时甚至是厌倦的。但是,一种熟悉,一种惯性的重复,一种没有生机的稳定,使我们丧失了前行的欲望和锐气。即使我们在堡垒里过得很不舒服,也会不断地委屈自己、调整自己,以适应堡垒、堡垒周围人群的需要。
世界上没有坚不可破的堡垒。我们为了并不如意的安全,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为了一种贫瘠的稳定,挖空心思地维护着里面无比潮湿,甚至已经发霉的堡垒,只是为了不再前行。
一旦处于这样的堡垒之中,夜深人静时,就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不断收获,还是不断放弃的过程。收获有收获的道理,放弃有放弃的哲学。这座堡垒,是我们的收获。我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换来这笔收获呢?付出代价,是不是一种放弃?肯定是。
也许,人生就是不断放弃不断收获的简单重复。没有放弃就不会有收获,没有收获就不会有放弃可言。但是,人生的终点,肯定是一个彻底的放弃,放弃一生的收获。从结果看,我们一生都是在为一次彻底放弃奋斗着。事实上,我们都在不断地追求、攫取、收获,甚至是豪夺,从不愿意主动放弃。这样做,难道我们是为了人生终点一次性放弃更多?好像也不是。
我们不知道放弃了什么才获得生命,这是个大课题。在孩提时代,我们能做真实的自己,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情感和感受。随着我们收获成长、成熟,收获各种游戏规则,便放弃了真实的自己,做别人需要的人,或者做满足别人需要的事。
当我们收获了一定数量的财富,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便一头钻进收获来的堡垒不再出来。我们把自己视为堡垒的主人,对这个堡垒悉心经营,精心修葺,百般呵护,还为自己能拥有这座堡垒扬扬自得。
并不是这座堡垒有多好,而是我们不愿再一次寻找。这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空中那些飞来飞去的各种名目的大锤,会砸坏我们蜗居的堡垒。
天空中,各种无名飞锤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别人抛起的,也有我们发射的。如果我们运气差,那些有名无名的飞锤,会不停地砸在我们的堡垒上,一锤接一锤,一锤比一锤重,目的就是砸烂堡垒,让我们身无藏处。
我们会习惯性地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甚至做出牺牲阻止锤击,仅仅是担心堡垒破了,我们失去稳定,成为失去保障、支持、合作的流浪者。
作出这样的自我牺牲,或者甘心沦为别人的祭品,并不是我们的堡垒有多好,而是我们错误地认为,有堡垒总比没有堡垒强,或者不相信自己能再次获得更好的堡垒。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堡垒,但更好的堡垒比比皆是,也许下一个更好的堡垒就在不远处,只不过不在我们的视线之内。任何一种放弃中,都孕育着一次收获,只要我们坦然地前行。要想收获更好的,只有先放弃附加在身上的各种琐碎。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的放弃,都不值得悲哀,而是应该庆幸。不要把逼着我们放弃的人当做敌人,他们只是披着兽皮的使者,赠送我们新的开始,不一样的生活。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富豪的高瞻远瞩,没有伟人的预见能力,但是,当飞锤猛砸坟墓般的堡垒时,我们根本没必要拼死维护。那些飞锤,是上帝的一个点醒,而不是一次剥夺。继续前行,前边的风景独好。
如果我们对这座堡垒不满意,就任飞锤猛击吧,直到类似坟墓般的堡垒在眼前轰然坍塌。然后,我们掸掸身上的尘土,向过去挥一挥手,做一个毫无牵挂的行者,走上人生新的旅程。
任何一个智者,都是善于主动放弃的人。不放弃奴隶的一日三餐,就不会拥有奴隶主餐桌上的美酒和牛排。我们不舍得脖子上的陈铜烂铁,就不会成为自由的人。
3.什么是我们生活中的1
从前有一位国王,王国里的财富皆归他所有,所有臣民均服从于他。按理说,他应该是王国中最快乐、最幸福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国王对身边的一切索然无味,没有丝毫的兴趣,感觉活得很没劲。尽管他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别开生面的晚宴,与亲近的大臣把酒言欢,但宴会散后更是寂寞重重。
一天早上,一夜未眠的国王决定到宫中四处转转。当他经过御膳房时,听到里面传出欢快的歌声。宫中居然有人过得如此快乐,国王忍不住走进厨房一探究竟。
在厨房里,国王看到一个厨子一边切菜一边唱歌,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如此卑贱之人,做着如此卑贱的工作,他凭什么活得如此快乐?国王很是纳闷,便问厨子为什么如此快乐。
厨子回答道:“陛下,尽管我是一个地位卑贱的厨子,但我的收入,足可以让我的妻儿衣食无忧。我们所需不多,有间遮风避雨的草屋,柜子里有几件遮体的衣服,米缸里不缺粮食,我们就满足了。妻子和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在陛下身边工作,就足以让他们引以为自豪。我把陛下的赏赐带给他们,就能让他们高兴很多天。我之所以如此快乐,是因为我和家人对现有的生活很满足!”
国王对厨子的解释并不满意。他认为,这个厨子一年的收入抵不上他餐桌上一道菜的价钱,地位低得可以忽略不计,他没有理由如此快乐。
国王向宰相说出他的疑惑。宰相答道:“陛下,这个厨子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还没有成为99族奴!”
国王诧异地问道:“天下有各种奴,我怎么没听说有99族奴呢?什么是99族奴?归哪个部门管?”
宰相回答道:“陛下,普天之下,99族奴有很多,各个部门都有。您要想知道什么是99族奴,请您先做一个试验。您派人把装有99枚金币的包裹放在厨子家门口,然后您再观察厨子的变化,就知道什么是99族奴了。”
国王依计照办,命人把装有99枚金币的布包放在厨子家门口。
厨子下班回家时,捡到了包裹。当他和妻子打开包裹看到里面的金币,先是惊诧,然后狂喜。他们清点完包裹里的金币数,发现只有99枚。妻子欣喜的脸上略显失望,要是再有1枚多好啊,那样他们就是百枚金币富翁了。
厨子从未奢望自己能成为百枚金币富翁,妻子也从未指望丈夫能赚到100枚金币。现在,他们已经拥有了99枚金币,离百枚金币富翁近在咫尺。妻子对厨子说:“老公,我们从明天起,你努力工作,我省吃简用,到今年年底必须再攒够一个金币,实现做百枚金币富翁的梦想!”
厨子立即同意妻子的建议。尽管他心里非常清楚,凭他们的能力,一年赚一个金币有多难。
他决定从明天开始,一个人做两个人的工作,早加班晚加点,节假日不休息,争取年底赚到一枚金币,使自己加入百枚金币的富翁行列。
即使一晚上没睡觉,第二天早上,厨子还是强打精神上班。他来到御膳房,找到主管,又申请了一份工作。他不再像往日那样悠闲自得地享受着工作,而是从早到晚一刻不歇地拼命地干活。晚上回家后,妻子多做了一个菜犒劳他,他还因此还跟妻子吵了一架。
从那天以后,厨子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赚钱上,整天拖着疲惫的身躯,苦闷地、机械地劳作,不再与同事言笑,不再哼曲唱歌。
看到厨子身上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国王大为不解。他认为,99枚金币,足可以保证厨子一家人一辈子吃喝不愁,衣食无忧,即使他们不再工作也能过上等人的生活。但厨子的行为与此恰恰相反,干得比以前更苦,活得比以前更累。
国王百思不得其解,向宰相询问厨子身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
宰相笑着答道:“陛下,这个厨子现在已经正式成为99族奴了。99族奴的特点是,他们处于中产阶层,收入不低,拥有很多,但因为他们了解上层社会人的生活状况,经常接触比自己富有的人,所以,他们想的不是自己应该怎样生活,而是考虑如何才能像富人那样生活,所以他们从不知道满足,也不会满足。他们终日拼命工作,为了得到别人标榜的那个‘1’。不管这个‘1’距离他们有多远,他们也会透支生命和健康,苦苦努力,默默追赶,渴望尽早实现那个遥不可及的‘100’。为此,他们成为工作机器,忘掉了自己为什么生活,为什么而奋斗。这就是99族奴典型的特征。”
我们经过几年或者十几年打拼,有的人在公司里获得一席之地,有的人在行业里小有名气,有的人事业略有所成。如果运气好一些,有的人已经拥有了房子、车子、票子和孩子。
按理说,我们不应该像初入社会时,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为了房子、妻子和车子,拿着青春赌明天。之所以称之为赌,一是我们不知道明天在何处,二是我们不知道明天该如何。
事实上,只要我们在正确的方向付出,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好,好到超出我们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程度。我们从长工变成地主的同时,也看到了资本家、官僚资本家的生活。这就与我们开不起奥拓,就不会惦记奥迪;买不起宝来,就不会奢求宝马一样。只有登高望远,我们才能知道远处风光无限。
于是,在我们检视自己的人生行囊时,发现里面竟然缺少那么多个“1”。缺少那个“1”,行囊里即使有再多的“9”,也不是完美的。当然,不完美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不是我们的生活。在很多人身上,我们只能看到他们精装版生活表面上的奢华,却无法看到他们背后简装版的真实。
譬如,在北京德胜门同一位置的房子。如果是体制内分配的房子,每平方米不足600元,总价不足60万元。如果是体制外人购买的商品房,每平方米却高达6万多元,总价高达600万元。
我们能看到的,我们与他们同样是工薪阶层,月薪都不足万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德胜门的10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自己生活的“1”,如果我们不发横财,仅靠出卖脑力或体力,即使奋斗一辈子,一家老少不吃不喝,也无法实现。
我们必须看清楚,同为社会人,因为每个人因为出身、背景、职业、位置、人脉、资源、资质、运气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同样一件事,别人做一蹴而就;我们做,就可能千难万难。
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如果我们拒绝接受,结果只能让自己更加难受。
现实很残酷,我们就有理由放弃奋斗和追逐吗?应该不是。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模式,珍惜已经拥有的,然后再去追逐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像义和团那样,与武装到牙齿的帝国列强拼刺刀。
切记,我们活着,是为了活出几个概念,但绝不是为了几个概念活着。
4.赚钱无罪,金钱不是万恶的
生在中国,小时候我们都接受过这样的教育——金钱是万恶的,谈钱是堕落的。我们要无欲无求无私,讲贡献讲奉献。因此,我们的课本里就有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哪个老师直接告诉我们钱有多么重要,更没有老师教我们如何赚钱,如何科学地支配钱,而是告诉我们某某为了钱投机倒把、锒铛入狱;某某为了钱出卖国家和朋友,最后没有好下场。这样的教育,导致我们在生活中,大多时候羞于谈钱。谈钱伤感情、跌份子。
钱真有那么肮脏吗,赚钱有罪吗,谈钱真的那么猥琐吗?
从古到今,钱就是钱,它无罪。因为钱杀人放火、买官卖爵、残害生灵的是人,不是钱。如何赚钱、如何支配钱,是人的单向选择,与钱无关。
国家教育我们要清心寡欲,精神至上,但她从未停止向我们征收税赋;那些富豪们提醒我们不能为了钱工作,是为了让我们规规矩矩地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不做他想。
凡事提倡淡泊名利的人,不是富甲一方就是一无是处的人。前者赚够了,后者赚不到。在当今的商品社会,无钱寸步难行。上学,不交学费会被轰出课堂;看病,交不起手术费,开刀后也会把你推下手术台;即使你的精神再高尚,一旦没有钱,亲戚朋友就像防贼一样防着你。这些,不是传说,而是残酷的事实。我们的理想有多丰满,现实社会就有多骨感。
金钱,确实买不来一切。但没有金钱,一切都买不来。
天下之大,芸芸众生,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两国交兵,邻里纷争,究其根本,不过一个利字。古来自有富人笑,有谁看到穷人哭?赚钱两个字,让人很忙乎。
自古以来,人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穷人和富人。没钱的是穷人,有钱的是富人。钱从何来?天上不掉,地上不长,都是通过各种手段赚来并积攒的。
由富变穷易,由穷变富难。但是,富人都是由穷人变来的。
穷人与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绝对不是拥有金钱的多少,而是对拥有金钱的渴望程度。我们不能拥有的,都是我们从未想过得到的。
这句话对吗?谁不想发财?谁不想富可敌国?谁都想!
问问那些尚未富有的人,他们在迫切希望富有的同时,又做了些什么?他们以先生存后发展为理由,找到一份自己并不喜欢但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朝五晚九一成不变,满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得到老板的重视,整天琢磨着如何获得一官半职。为了一点年终奖金,没黑没白地透支自己的健康。
我们这样做,的确能赚到钱,但那是血汗钱,绝对不能使我们富有,充其量让我们过上衣食无忧却没有安全感的生活。
除了工作,我们最关注的,是自己住多大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了,穿什么衣服,孩子上什么学校,并为此花掉积蓄甚至透支明天的生活成本。
依此看来,我们赚钱的目的,并不是使自己真正富有,而是为了过上某种生活。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金钱而战,而是为了花钱而战。
一无资源二无资本的我们,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体力或者脑力换取生活费,必须与老板进行交易才有收入。我们这样做,一辈子都不会富有。即使赚到钱,也是有数的。
对于现在的状况,我们不满意,却不想改变;对于将来如何,我们不去想,也懒得想。抱怨着,忍耐着。
我们习惯讲述别人成功的故事,羡慕别人的富有,诅咒着自己的遭遇,转身又去做那份早已厌倦的工作。
离开办公室,我们做些什么呢?以放松的名义,逛街、购物、玩游戏、看电视,总之,做些花钱或者消磨时间的事。我们没有像许三多那样,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把手里的稻草经营成参天大树。
在金钱面前,我们一直扮演着乞丐,而不是一个充满征服欲的战士。我们要想真正富有,就必须时刻为金钱而战,不容有丝毫的懈怠。
所有成为富豪的人,都会对贫穷非常地憎恨,并想尽一切办法摆脱贫穷,不找任何借口、想尽一切办法发财致富。
北京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军,自幼聪颖过人。1990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政府部门做秘书工作。
在别人看来,政府机关的工作,铁饭碗,待遇不低,旱涝保收,并能接触有实权人物,凡事话好说,事好办,绝对是挤破脑袋都难以获得的好工作。
贾军并不这样看。她觉得这种朝九晚五一成不变的生活,会使她丧失激情和锐气,一生无所作为。于是,她主动要求去海南工作。
当时的海南,是天高任鸟飞的热土,每一天都有商务传奇故事上演。与这些商业天才相比,贾军感到自己的能力非常欠缺。她当机立断,辞职自费攻读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的研究生。
1995年,贾军入职美国IDG公司,担任该公司的总经理助理。3年后,27岁的贾军担任项目经理,年薪达到30万元。
30万的年薪,却使贾军内心充满莫大的危机感。身边身价过亿的那些人,让她对金钱充满超乎寻常的渴望。她的收入看上去也不少,毕竟还是血汗钱。
贾军认为,与其做年薪30万的打工仔,还不如做一个年入3万元的小老板。只有创业,才能使她的经营能力、思想境界和经济实力实现质的飞跃。
1998年10月,贾军辞掉30万年薪的工作,筹资注册公司。
1999年3月,贾军的第一家东方爱婴婴幼儿培训中心在北京奥体中心开业。到现在,东方爱婴早教中心,已经发展成中国早教知名品牌、国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早期教育机构,国际顶尖教育组织美国PAT国家中心、拉玛泽国际组织在中国唯一授权的合作伙伴。
商场超级战士贾军,从美国IDG公司的项目经理人,到每年有几亿元营业额的总经理,实现了从小康到富豪的跨越。
贾军有一句经典名言让我们刻骨铭心:我宁愿做一个一年挣一万元钱的老板,也决不做一个月赚60万的打工仔。从她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靠别人施舍得到金子和自己挖矿得到金子,最终数目绝对不一样。
每个人一天都有24个小时,8个小时工作,8个小时睡觉,剩下的8个小时,就是成为穷人还是富人的关键。
我们无法像贾军那样有能力、有魄力,但是我们必须用好工作之外的8个小时,做自己想做却一直没有做的事,慢慢地向最初的理想靠拢。耐心、执著具有恐怖的改变力量。我们不去主动寻求改变,社会就会改变我们。
只有对金钱真正地渴望,我们才会不松懈、不放纵,时刻为金钱而战,围绕自己追求的目标完成一次次蜕变。
5.用失去换一个奇迹
一个人最可怕之处,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想赢怕输、活得不上不下、过着不好不坏的日子。
在我们当中,很多人都过着这样的日子,一眼就能看到自己60岁的模样。在公司里,做着谁都可以代替的工作;在家里,为日常的吃喝屙撒精打细算。生活平淡得如一杯白开水,少人关心少人问。就连自己的子女,出门都不愿意提及我们的名字。
我们经过一番打拼,靠成就别人的理想,赞助别人实现目标,攒下一点小家业,生活稳定并停滞,成为所谓的“众人”。我们除了父母、妻儿,不知道还对谁有用。
对这样的生活,我们毫无感觉,乐呵呵地接受平庸之人的命运,知足知止,也无可厚非。遗憾的是,对此我们做不到彻底麻木,不甘心、不情愿,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却想赢怕输,患得患失,不想成为生活的奴隶,又不敢夺过奴隶主手里的皮鞭。
我们知道,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但是,我们心在天上飞,脚在土里埋,有想法没办法。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不是我们无能,而是不能终止当初失误的选择。在类似鸡肋的道路上,我们不敢果断结束,重新开始。我们明知道放不下手里的芝麻,就捡不到脚下的西瓜,却担心扔掉芝麻后捡不到西瓜。
初入社会时,我们在物质上一无所有,有的仅仅是满腔激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那时,我们即使手无寸铁,却敢与世人争锋。不是我们勇敢,而是我们了不牵挂,光脚走路,不怕丢鞋。
看来,我们生活的停滞,关键在于我们害怕失去,尽管拥有的并不多。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直到最后随着生命的终止彻底失去。既然最后全部要失去,我们为何那么在乎失去呢?
我们的祖辈,不怕失去脖子上铁链,举起枪杆子,才推倒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如果我们害怕失去苟且的生活,那就闭上嘴巴,安心地过着像狗一样生活,别再期待生活出现奇迹。这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必须为与选择对应的结果负责。
我们能不能制造奇迹?能,就看我们想不想,敢不敢,舍不舍。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与猪八戒偷吃人参果的故事,妇孺皆知。人参果,是一种仙果,3000年开花,3000年结果,3000年成熟。凡人闻一闻能活360岁,吃一个能活47000年。
我们从小就熟知传说中的人参果,但有没有想过,把人参果从神话变成现实?估计我们对这种疯狂的想法总是一笑而过。
但是,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程魁,在没有专家帮助,学者指导的情况下,就创造了人参果的奇迹,也书写了他的人生奇迹。
程魁是安徽省涡阳县义门镇程楼村人,在家排行老七。因为家庭贫困,他小学三年级毕业后,回家务农,18岁成为沈阳军区负责大棚种植的农业兵。
一次,舅舅来部队看望程魁,送他两枚像长条土豆,没有鼻子没有眼睛,而且味道苦涩的东西,说这是南非贸易商人带来的人参果。这个人参果,和《西游记》里介绍的人参果,差得太远了。
1991年,程魁复员回家,分配到检察院工作。对于别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程魁却丝毫不感兴趣,他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公司。
于是,程魁在镇上创办了一家种子公司,生意红火,收入可观。按理说,程魁应该满足才是,但是,他又有了超乎寻常的想法——种植传说中的人参果。
1993年,程魁把舅舅从南非弄过来的人参果种苗种在自家院子后,竟然只开花不结果,第一次试验失败了。程魁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续想办法。
为了培育出传说中人参果,2001年,程魁跑到湖南蟒山寻找野人参。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野人参。可是,他用野人参嫁接后长出来的果子,长得跟一次性纸杯形状一样,根本不像传说中的人参果,让他大失所望。
程魁为了种出人参果,关掉了种子公司,瞒着妻子卖掉了22间房子。因为家人激烈反对,程魁在农场里盖了一间房子,吃住全在农场,几乎不与外人交流。
在不经意间,程魁在朋友家种的葫芦上得到启发,直接用野人参与葫芦苗进行嫁接。
2007年,程魁终于成功了,培育出的果子初具人形。
但是,人形的人参果没有鼻子和眼睛,与理想中的人参果还是有差距。
程魁为了培育出传说中的人参果娃,几乎不惜代价,耗费14年时间,花光了全部积蓄。2009年,程魁人形人参果的实验已经有了成果。但是,妻子、哥哥对他的疯狂行为已经忍无可忍,认为他患有神经病。于是,哥哥把蓬头垢面、胡子拉碴、形似野人的程魁送到宿州精神病医院。
程魁对医生只说了两句话:我真的没病;今年秋天人参娃娃就要从树上结出来了。医生因此判断他病得不轻,定他为二级精神分裂症。
心里只有人参果的程魁,偷偷地从医院逃回到农场,继续研究。
经过14年的付出,程魁终于成功培育出人形人参果,其外表与传说中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甚至还有肚脐眼,吃起来又脆又香。尽管他的人参果不如《西游记》中描述得那样神奇,但是,经过权威机构检测,他的人参果富含天然的硒、钙,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是香蕉的4倍,苹果的9倍。
目前,程魁培育出来的“人参果娃”,即使1枚100元,1盒200元,仍然供不应求。各地的合作商纷至沓来,如今他已在北京、山东等地建成4个生产基地。程魁并不满足于此,他对“人参果娃”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人参果盆景、人参果酒,每年纯利润在千万之上。
审视程魁修成“镇元大仙”的过程,我们就能看出,他的成功就是用种种失去换来的。他失去了检察院的“铁饭碗”工作,换来种子公司的生意兴隆;失去红火的种子公司、22间房产及多年的积蓄,换来“人参果娃”问世,使他步入亿万富翁的行列。
在此过程中,如果程魁有一次不接受失去,就不会创造出今天的奇迹。
想想我们自己,虽被不满意的生活羁绊,却不愿意放弃。这样做的结果,使生活像一潭死水,不会有任何奇迹发生,即使我们每天祈祷。
《圣经》里耶稣复活的故事提醒我们,生活中从来不缺乏奇迹,哪怕我们置身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什么是奇迹?我们从一个受精卵,变成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就是一个奇迹;从一无所知到学富五车,就是一个奇迹;经受一次或者多次超出毅力、耐力承受范围的考验,比如在重大天灾人祸中大难不死,更是一个奇迹。
世间的奇迹,向我们证明什么?它向我们证明,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存在或发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只要我们敢于失去,主动失去。
在生活中,我们一直恐惧失去。事实上,失去却时刻伴随我们左右。没有失去,就没有新生,没有发展。
一粒种子的失去,换来一棵参天大树;一个萧瑟寒冬的失去,换来鸟语花香的暖春。
一生中,我们总要面对太多的失去——失恋、失业、梦想的破灭、挚友的背叛、疾病的侵蚀、突如其来的车祸或抢劫,都会使我们失去。
失去,与我们形影不离。即使我们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事实上,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失去背后,都隐藏一个复活。事业上的失败、生活中的挫折,都会为再次复活埋下伏笔、创造条件,随后一个奇迹就会出现。
6.朝一个方向努力
我在《动物世界》节目中,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非洲猎豹屏声息气地隐藏在马拉河畔草丛之中,犀利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不远处的羚羊群,最后把一只未成年羚羊定为捕捉目标,然后匍匐前进,悄悄地向那只羚羊靠拢。
猎豹离羚羊群越来越近。感觉敏锐的羚羊,似乎意识到危险即将降临。它们竖起耳朵,辨别周围细微的动静。其中一只羚羊好像发现了不远处的猎豹,撒腿便跑,其他羚羊不加辨别的随之四处逃散。
猎豹依靠惊人的爆发力瞬间启动,高高跃起,像离弦之箭一样扑向羚羊群。令人奇怪的是,猎豹似乎与那只未成年的羚羊有杀父、夺妻般的仇恨。那只羚羊以最快的速度拼命逃窜,非洲豹追得似乎更快。在追与逃的过程中。猎豹与一只又一只羚羊擦肩而过,却没有掉头捕杀,只对那只未成年的羚羊紧追不舍,似乎执著到傻的地步。
我暗笑猎豹愚笨,它完全可以乘近在咫尺的羚羊不备时,突然掉头发动袭击,成功几率远远要大于捕杀舍命奔逃的羚羊。如果它追不上那一只,岂不是错过这一群吗?
事实上,未成年羚羊的耐力、速度远不如猎豹。在彼此疯狂奔跑一段距离之后,猎豹追上了羚羊。猎豹一跃而起,把羚羊扑倒在地,咬住羚羊的喉咙,死死不放。经过短暂的挣扎之后,羚羊成为猎豹一顿丰盛的晚餐。
看来猎豹并没有我想得那么傻,它为什么确定自己一定能得到这顿晚餐呢?
这时,节目主持人用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即使是凶猛的动物,对它们来说,捕食猎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次失败的经验提醒它们,在捕食之前,必须精心选择伏击地点,认真隐蔽自己,耐心等待猎物离它们最近。
它们在选择捕杀目标时,一定会选择那些幼小的、老弱的或者脱群的动物。一旦它们锁定猎食目标,就不会更改。因为它们懂得,在追与逃的过程,就是消耗彼此有限体力的过程。谁的体力先耗尽,谁就是失败者。
猎豹知道它的爆发力好,但耐力很差;羚羊虽然爆发力稍逊于它,但耐力却比它高出很多。猎豹追捕锁定的羚羊时,短时间内彼此都会消耗掉很多体力。这时,它改变追击目标,放弃那只体力即将尽耗尽的羚羊,改追离它最近但体力充沛的羚羊,最后肯定是无果而终。
看来,猎豹并没有那么傻!
经常计算得失的我们,有时候还不如猎豹精明。
我们在步入社会时,因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于是便盲目地跟着别人走。别人做成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觉得什么容易做成,我们就去做什么。
在我们当中,有的人做过很多行业,换过很多工作,不断地更换追求目标,结果不但一事无成,而且一文不名,一直活在路上。
当然可以说,年轻就是资本,经历就是财富。如果我们不经历多方面尝试,怎么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呢?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世上任何一件事,要把它做到精致、极致,绝对不是像我们看上去那么简单。
能爬到金字塔塔顶的人,之所以寥寥无几,是因为攀爬者在攀爬之前,必须精心储备攀爬知识和体能,掌握攀爬要领和技巧;在攀爬过程中,要有忍受孤独的意志、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决心、每天前进一点点的耐心、不达塔顶不罢休的恒心,才有可能无限地接近塔顶。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爬上塔顶的可能,只是我们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漫无目的地在塔底下跑来跑去,结果只能老死于塔底,默默无闻,凄凄惨惨。
有人说,人生贵在折腾。但是,我们的时间、精力、体力、心力、知识、技能都是有限的。我们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黑瞎子掰苞米一般,还能折腾几何?也许我们能做成几件事,但是做成和做到极致,结果是有天壤之别的。
在美国,有一个文学青年,名叫皮特,他立志要成为千万级畅销书作家。图书市场上哪类图书畅销,他就写哪类书。10年中,他出版了29本书,囊括文艺、心理自助、成功励志、生活技能等好多类别。遗憾的是,他的每本书发行量都很差,少的只有两千册左右。
皮特认为,他的作品之所以没有畅销,是因为出版商没有认真对待,或者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或者自己的运气差一点。他相信,以他的创作速度,成为畅销书作家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为了推广知名度,他为自己制作了一张精美的名片,名片背面印有他的29本书的书名,逢人便给。
在一次出版盛会上,皮特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他认为,能在10年中出版29本书的人,全美国也没有几位。可是,当一些出版商和作家看到他的名片后,并没有给予他高产作家应得的尊重。
这时,皮特注意到,一个角落里,几个知名出版公司的出版大佬,正围着一个老太太低声交谈着什么。他走过去,递上自己的名片,并向老太太介绍自己。
老太太接过名片看了看,惊讶地说:“真了不起!你这么年轻,就出版了29本书,真是后生可畏啊!”
皮特面露得意之色,问道:“你也是作家吗?”
老太太说:“大家都这样叫我。”
“你出版过几本书呢?”
“一本!”
“啊?这么大年纪,你才出一本书?”皮特有点不屑。
“是啊!”
旁边一位知名出版商看不下去了,问皮特:“年轻人,你知道她写的那本书叫什么名字吗?”
“不知道!”他似乎也不想知道。
“《飘》,你没有理由不知道!”
原来,老太太就是世界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
如果按照皮特现在的写作速度和态度,即使他出版290本,总发行量、作品影响力、版税总和,也未必赶得上那本《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把一百件事做成,不如把一件事做精。
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赚钱而赚钱,为了工作而工作,在行业内总是扮演跑龙套的炮灰角色,那么,我们现在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努力方向了。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我们现在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怎样达到。现在,我们该尝试的已经尝试了,就别在到处折腾了,选择一个方向,精心准备自己的行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我们必须像猎豹一样,一旦确定自己的目标,就不要再惦记其他体力充沛的羚羊,这样才能抓住被我们追得筋疲力尽的那只羚羊。
等到我们临近不惑之年,能抓住一只全羊,就比抓一把羊毛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