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5200000005

第5章 浮世中,拒绝浮躁

现代人内心躁动。这种浮躁之气不仅影响到内心,当它表现出来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外在气质乃至相貌。一个人即使有无可挑剔的容貌,如果浮躁不安,也无法让人产生美感。而一个容貌普通的人,如果内心宁静,淡泊沉稳,也会散发出超然的气质。有句话说,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使生命变得美好,变得庄严,就要从身心两方面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一,对事情看淡一点。所有烦恼都和我们的执著有关,我们在乎的事,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这种伤害程度又取决于我们的在乎程度。有一分在乎,就会有一分烦恼,会受到一分伤害。有十分在乎,就会产生十分烦恼,受到十分伤害。把我们附加在事物上的错误设定撤掉,就不会因执著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伤害了。

其二,生活平静而有规律,学会享受闲暇。我们总是习惯不停地忙着,一闲下来,立即就要聊天、上网、看电视。现在的人,宁愿做些自己明知无聊的事,也不愿静静地享受闲暇。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能力享受闲暇。因为这颗动荡的心缺乏支撑,随时都要寻找依靠。其实,我们的心是具足一切的,关键需要去体认。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认识心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向外寻求。

对人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具备正确观念和良好心态。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世间种种变化,不为顺逆境界所动。进一步,还要发心利益大众。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

看似合理,实则短视

近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中国人穷了很久,但在过去那些缺乏参照的年代,我们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失去心理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几乎在一夜之间,致富成了民众最为迫切的愿望。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一种西化。应当承认,富足的生活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在这一点上,人类也的确拥有平等的权利。各行各业都在与世界接轨,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水准就不能向发达国家看齐呢?

理论上说,这一要求是合理的。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又是什么呢?虽然我们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虽然我们向来以地大物博而引以为豪,可中国有太多的人口,这使得我们的人均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在中国从道德社会迅速走向功利社会的今天,这无法改变的现实并不能阻挡“一切向钱看”的冲动。在民众心目中,有了钱就可以脱贫,有了钱就可以达到小康,拥有财富似乎就拥有幸福。既然财富等同于幸福,只要能得到幸福,自然会不惜一切。

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下,人们潜在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激发。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人类的创造力与破坏力是成正比的。森林被大批砍伐,矿产被过度开发,连野生动物也在劫难逃。是的,或许它们都转换成了我们梦寐以求的财富,但自然却因此而更为贫瘠。钱很快就会用完,树木又需要多久才能成林呢?生态又需要多久才会恢复呢?

少些消费,多些知足

知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过去的丛林中,老和尚总是告诫弟子们要惜福。现在想来,这句话的确特别有道理。

从个人来说,一生的福报有相对的固定性。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过去几千年,我们已经习惯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和给予,似乎大自然的宝藏是无尽的,可以供我们尽情索取。但随着人类对地球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我们才发现,地球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说大自然的恩赐是人类共同的福报,那么,它不仅属于我们的祖先,属于我们,更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不是从祖先的手中继承了这个地球,而是从后代的手中借来了这个地球。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败家子般任性而为,那么,大自然赐予的这份福报很快就会被我们挥霍一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又何以为生?等待人类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十六世纪以来,在西方唯物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以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高于一切。当追求物质利益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时,人类也不知不觉地物化了。我们总以为,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类就能过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获得和平安定。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争斗也始终没有停止。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质生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人类心灵的问题。

佛教认为,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只要人类的贪、嗔、痴还存在,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不会停止。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避不开,躲不掉,那就面对

现在,地球的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了。人类对自然不遗余力的破坏,已经使我们开始吞咽自己亲手种下的这枚苦果:空气污染了,水源污染了,臭氧层出现了空洞……而由此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正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水土的流失使水灾空前泛滥,森林面积的减少使沙漠向城市逼近,众多野生动物的灭绝又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际关系也是我们痛苦的一大根源:心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爱别离苦;离别的人天各一方,“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是求不得苦;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却低头不见抬头见,所谓冤家路窄,是怨憎会苦。

我们的身体更是时时伴随着痛苦,“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疾病的痛苦,死亡的痛苦,色身的成、住、坏、空,无时不在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折磨。我们不愿意衰老,可不得不老;我们不愿意死亡,可不得不死。

即便外在的条件都很好,但只要我们的内心还有烦恼,一样会活得无聊,活得痛苦。

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认识到人生是苦。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生起出离心,因为出离心是基于对苦的认识而产生的:三界如火宅,只要在三界轮转,就无法摆脱痛苦的煎熬。

所以,我们既要利用现有人身为进一步的修行打下基础,又不能过分贪著和留恋人世。贪著和留恋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世界是无常变化的,如果我们执著于人间,那么,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哎,忙些啥呢

生活在这个世间,时时都要面对很多问题。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多数人会以为,凡我亲眼所见,必是最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的看法。那么,这种经验究竟多大的可靠性?

关于这个问题,佛法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如唯识宗是以三性理论将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超越对待的真理世界,即圆成实的世界;一是客观的现象世界,即依他起的世界;一是在呈现于我们认识上的世界,即遍计所执的世界。

佛法告诉我们,在认识上呈现的世界,是被我执处理过的,和客观世界并非一体。比如眼前这个杯子,呈现在认识上的,不仅包括杯子的形状体积,还有是否美观、是否值钱、是否属于我等种种设定。这些设定都是我们附加其上的,并非客观存在。但我们却会执著这些设定,认为它就是美的,就是值钱的,就是我的。就像夜行人遇到一条绳子,因看不清而误以为是蛇,吓得魂飞魄散。从客观来说,只有绳子而没有蛇。但在我们的感觉中,却只有蛇而没有绳子。

我们所认为的美丑、价值等等,只是投射于境界的认识,是蛇而非绳子。但我们投射之后,却觉得这就是亲眼所见,就是绝对真实。伴随这种错误认识,贪随之而来了,嗔随之而来了,烦恼随之而来了。

我们每天忙来忙去,表面看是忙于各种事务,事实上,都是为内心不断增长的需求忙碌。比如做事业,固然有种种不得已的客观理由,但更关键的,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份事业来支撑,似乎这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无愧于人生。伴随这种执著,对事业的需求又会进一步增长。然后再来看待事业时,就戴上了变色眼镜。因为我们是带着一系列依托事业而产生的情绪来看问题,这些心理将推动对事业的追逐。在追逐过程中,相关心理又得到增长,从而产生更高需求。

知足,惜福,环保

如何才能对治欲望?佛陀告诉我们:“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过去的丛林中,老和尚总是告诫弟子们要惜福。现在想来,这句话的确特别有道理。

从个人来说,一生的福报有相对的固定性;从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过去几千年,我们已经习惯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和给予,似乎大自然的宝藏是无尽的,可以供我们尽情索取。但随着人类对地球有了更多了解之后,我们才发现,地球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说大自然的恩赐是人类共同的福报,那么,它不仅属于我们的祖先,属于我们,更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曾经有人说过,我们不是从祖先的手中继承了这个地球,而是从后代的手中借来了这个地球。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合理使用,而是像败家子般任性而为,那么,大自然赐予的这份福报很快就会被我们挥霍一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子孙又何以为生?等待人类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十六世纪以来,在西方唯物论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以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高于一切。当追求物质利益成为生活的最高目标时,人类也不知不觉地物化了。我们总以为,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类就能过上幸福生活,世界就能获得和平安定。

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却是: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为争夺资源而导致的争斗也始终没有停止。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物质生活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准,归根到底还是人类自身的问题。确切地说,是人类心灵的问题。

佛教认为,心灵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只要人类的贪、嗔、痴还存在,对能源的过度开发就不会停止,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也不会停止。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知识使人复杂,智慧使人单纯

经商忙,从政忙,读书更忙。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中学生高考前紧张复习,年轻教师为职称辛勤奋斗,老教授为带动学术研究不懈努力。庄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今天的知识,比两千年前又增长了百千万倍。我感觉知识就像太平洋的波涛,人类早就被自己制造出来的知识淹没了。

任何一个学科,从产生到流传就出现了许多相关著作,后人对这些原著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成果,每年每月都会在杂志上刊登无数论文。佛教理论自从被学者纳入学术研究范围后,也成了一种纯学术。在日本,佛教和文学、物理学一样,被当作专门学科去研究。

佛教成了佛教学,佛法几乎就死掉了。把佛学当作学术研究之后,佛学就成了一种专门供人研究的学问。因此,许多研究者反而忘记了佛陀创立佛教的最初意义——佛教是为改善现实人生服务的。许多学者的研究,很少考虑佛教契理契机的问题。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把大量时间花在看资料上,整个身心都陷入错综复杂的资料堆中,终日案牍劳形,身心疲惫不堪。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佛方式,但那是和做人没有关系的方式。

真正的学问,要以自己的生命去感悟。不是为了应付什么,而是自由、自发的学习。同时,心中不能有任何成见,观念中不能有任何框框套套。对一个领域的学习,除了掌握一些该学科必要的知识,读几本经典性的原著之外,应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对该学科的重要问题作自由思考。

我觉得治学应该像做人一样,要简明。知识使人复杂,智慧使人单纯。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像个图书馆一样,给人感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开口就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要有智慧,能过滤吸收,像胃肠一样,只吸收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把多余的通通排泄掉,丝毫不留在体内,不给自己造成生命的负担。

为什么我们不能彼此理解

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常常会面对彼此误解的尴尬,面对难以沟通的无奈。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与人沟通更是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仅仅依靠技巧,未必就能真正走入对方的内心。比如“共情”的运用,要求治疗师从病人的视角看待世界,以此进行沟通。但正如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教授所说的那样:“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感受是极端困难的一件事情,太多的时候,是我们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其他人身上。”

障碍这种“共情”的,正是我执,是强烈的自我重要感。这就使得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标准和好恶看待问题,无法做到真正的共情。而大乘佛教的慈悲,则是以强烈的利他主义愿望为前提,这是走近对方、接纳对方、包容对方的首要条件。

在修习慈悲的过程中,要在空性见的观照下不断克服我执,摆脱自我中心感,这样才能消除自他双方的隔阂,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达到真正共情的效果。

大乘佛教有一部《入菩萨行论》,由寂天菩萨所造。这部论典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自他相换”的修法,其理论基础,就是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利益。具备这一认知,进而将对自我的重视转向一切众生,把对众生的漠视转向对待自己。换言之,就是将自我和众生在心目中的地位进行对换。这种修习可以帮助我们舍弃自我的重要感,建立利他之心,也是达成共情的善巧方法。

点石成金者的悲哀

在今天,很多人对财富的追求,早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转向财富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财富的意义或许就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今天增加一个零,明天又减少一个零,如此而已。问题是,一旦陷入这样的追求,心态就会随着数字的增减而变化,似乎人生的全部意义便在于此。只要有利可图,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么?现在有句话叫做“穷得只剩下钱了”,这不仅仅是幽默,事实上,正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可悲的是,当整个社会也走向这一歧途时,道德解体了,自然破坏了。最后的结果或许就是,整个世界也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做梦都想发财的人,一天,幸运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甚至比他想要得到的更多。因为他获得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任何东西只要一经他的手,就会变成真正的黄金。他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屋子变成了黄金的宫殿,然后是花园、街道。当最初的狂喜渐渐平息之后,他想起应当和家人一道来分享这份奇迹,可他的妻儿也成了冷冰冰的金子塑像。于是他开始感到孤独,只好安慰自己说:“毕竟,我有了再也用不完的黄金,虽然没有了亲人,但我还可以用金子买到我想要的一切。”结果他很快对购物也厌倦了,因为他买来的一切都变成了同样的金子。最后,他开始饿了,这时他才发现所谓的幸运已为自己带来了最大的不幸,因为所有的食物在他手中都成了无法食用的金子。“老天呵,把我的魔力收回去吧!”他哭泣着、恳求着,在饥饿和孤独中慢慢地死去。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自然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钱,钱能够买到的或许也只是钱了,我们又将何以为生?所以说,财富决不是生活的唯一目标,更不是幸福的唯一保障。

命运是靠我们自己运作的

虽然,每个生命都带着无始以来形成的业力,但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到因与缘的内在联系,就可以通过对外缘的改善,达到改造命运的效果。

若是我们因为前生不修布施,导致今生的贫穷下贱,但只要懂得通过行善、布施和供养来增长福德资粮,就能在因地上逐渐改变命运。若是我们因为前生嗔心炽盛而树敌众多,但只要我们懂得忍耐谦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方也就无法与你继续争斗,从而在客观上改变这段恶缘的成熟。若是我们因为前生杀生过多,导致今生的多病与短命,但只要懂得慈悲、放生和护生,就能不断增加延寿的缘,从而改变短命的业报……然而,外缘的影响是相对的,它既能使命运朝好的方向迈进,也能促使其朝相反的一面发展。若是我们因为前生行善积德带来了福报,但却不懂得好好珍惜,不懂得好好利用,反而仗势欺人、多行不义,那么,今生造下的恶缘一旦成熟,就会转福为祸。

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命运,因此佛法又将命运称为“运命”,也就是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来运载的,它的改变就掌握在我们手中。佛法认为,命运是由业力决定的,而业力就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生命信息,它又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由我们过去的行为,导致今生的生命状态,再由现在的行为,决定未来的生命走向。

“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世上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并不是由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所推动,而是由我们的行为导致。佛法认为,世间所有现象都有内在的因缘联系,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所谓的偶然,也是建立在必然的前提下。

你的选择,你的未来

我们一生都在面临各种选择,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学业、家庭、事业,每一次选择都包含着取舍。这种取舍是取决于我们的需求,需要什么,就觉得什么很重要,必须争取;不需要什么,就觉得什么不重要,可以舍弃。而需求又是取决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达到什么深度,对人生就会作出什么选择。其中,对心念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左右未来生命走向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心念,就是在选择我们的未来。

如果一个人除了满足欲望外没有更高追求,就会走向动物的生命形态;如果一个人总是活在贪婪和渴求之中,就会走向饿鬼的生命形态;如果一个人总是活在嗔恨和斗争之中,就会走向阿修罗的生命形态;如果一个人不断发展慈悲和智慧,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己任,就在不断向佛菩萨靠拢。

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未来,就要了解每个心念将发展出什么结果。知道哪些心念会给生命带来负面影响,哪些心念会给生命带来良性作用。因为心念虽然无形无相,但它的每一次活动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成为储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如果这个念头不断重复,就会像种子得到滋养那样,发展壮大,最终会成为我们的性格,成为我们的人格。如果开始就没有作出正确选择,结果将一错到底。

制造苦,缓解苦,没完没了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这种思念因难以解决而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可谓强烈之极,这在古代诗文中也有大量描写。但现在我们想念一个人时,可以立即拨通电话。如果觉得只闻其声不够,还可通过视频相见。再或者,买张机票就能很快见面,哪怕远隔重洋,也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正是因为易于缓解,这种由相思带来的痛苦就很肤浅,很有限。相应的,所产生的快乐也很肤浅,很有限。

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们才会产生诸多烦恼。但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以为改变世界才是解决痛苦的有效途径。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又在不断制造烦恼。甚至可以说,制造问题的速度远比改善世界的进程更快。所以,今天的人虽然享有高度文明,却比古人活得更累,压力更大。原因无他,就在于欲望太多,烦恼太多,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唯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源头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

什么在左右我们的选择

人类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有主观因素在作用,那就是我们的欲望、想法和情绪。

欲望促使我们追求。其中,有善、不善、无记三类,毋须全面否定。欲望不同,故产生幸福的因缘也各不相同。有人以事业有成为追求,在努力工作中获得幸福;有人以家庭美满为追求,在天伦之乐中体味幸福;也有人以及时行乐为追求,在声色刺激中寻找幸福。

但我们要知道,唯有善法相应的正当欲望,才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途径。否则,不仅会背离幸福,更会使人走向犯罪深渊。除具体内容的差异,欲望还有容量多寡的区别,这也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少欲者,解决温饱就能知足常乐;多欲者,拥有再多也欲壑难填。若将欲望比作器皿,少欲有如杯子,轻易就能装满;多欲有如汪洋,百川归海尚不能盛满。所以,佛陀时常教导弟子们应少欲知足。如若不然,就会将一生耗费于无休止的索取中,甚至无暇享受。

情绪影响个人心情。其中,分健康与不健康两类。健康的情绪,如喜悦、愉快、满足等;不健康的情绪,则有忧愁、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发生,源于心对境界的感受,但它的变化又会影响内心平衡。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是杜绝不良情绪的根本。此外,还要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一旦感染,及时治疗,在发病初期控制其蔓延。若不懂得对情绪进行分类管理,而是任其发展,到全面发作时,就难以救药了。忧郁症所以会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造成自杀率的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就是疏于情绪管理,疏于对心的观照。

想法决定人生选择。事实上,多数人的生活只是摇摆于欲望和情绪之间,每天说着、做着的无非是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讨厌,我开心、我痛苦。有时,人们也会感叹这种生活的无聊与无奈,但感叹之后,多半仍是继续妥协,继续随欲望和情绪漂流。除此而外,很难找到超越欲望和情绪的正确想法,这也是人们所以和幸福擦肩而过的重要因素。因为欲望和情绪是变幻无常的,这使人生选择变得盲目,使人生目标变得游移。如果没有正确的想法作出抉择,作出取舍,幸福又怎能如期而至?

了解各种心理因素对人生的作用,就应依此对照,检查现有欲望是否合理,哪些想法需要调整,哪些情绪应该克服。不断调整,多方养护,有效保障心灵健康。

同类推荐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

    《体悟心经深意》是台湾学者郭永进先生经过真修实证以后的解经之作,通过很多幻灯片的生动演示,图文并茂地来诠释《心经》这部深奥经典的真正内涵。让很多人都能轻松读懂这部“无字天书”, 透过这些超越经典、超越文字的“心路”,直接指引大家去看到那活生生的生活,进而通过实证而渐入心灵自由的解脱之境。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净空法师妙语菁华

    当代博古通今的大德净空法师于世界各地弘经演教四十多年,提出“佛教”乃“佛教教育”的正名之说,即他所认为的佛教也是孔教(孔子教育)。本书为净空法师几十年来弘经演教、启迪人类智慧的基础性的妙语菁华要录,包括佛教常识、修行、养生、礼佛仪式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总裁前夫请温柔

    总裁前夫请温柔

    他是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爱好玩车、玩票、玩女人。她回国的目的,就是把这个男人调教,哦不,引导成一个靠谱的集团总裁。只是到头来,上司变前夫,到底是谁调教谁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电竞碰撞青春

    电竞碰撞青春

    我喜欢掌控全场的感觉,我喜欢这峡谷的风光无限。当一个被世界遗忘的人遇上一支被世界遗忘的队伍,一切从这里改变。。。失意网管,风骚觉醒,左手键盘杀敌灭军,右手鼠标破国毁城,用毅力跟梦想成就一段热血青春。
  • 重回1991

    重回1991

    一个十九岁的小女生,伤心时唱了《星月神话》,没想到她因为这首歌,居然重生了,而且是刚出生的婴儿!幼小的身体,十九岁的思维,超前的记忆~~~~请看檀玥儿重新演绎自己的人生,成为小小女强人!
  • 云雀

    云雀

    主人公“我”是一个大学毕业后再广州打工的湖南女孩,遇到一个体贴、善感的已婚男人,同病相怜的两人对彼此都有致命的吸引力。两人相知、相爱,这种爱情的外壳是俗套的婚外情,但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真爱。这份爱浸透着人生的悲凉和无奈,并因此倍加厚重。而婚外情必然没有好结局,但这种分别也赋予看这种真爱永恒的意味。小说并不局限于描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将“我”的家庭与亲人对我命运的牵绊和影响,都融铸其中。通过对父母、姐姐、哥哥等人被拒命运的叙写,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本质。在痛苦中追问,在煎熬中呐喊,在绝望中挣扎。
  • 活在当下的力量

    活在当下的力量

    本书内容包括珍惜现在、往事不追、规划未来、坚守梦想、正视逆境、阳光心态、且歌且行、淡泊宁静等。
  • 最优雅的民国女子:她们,不曾输给时光

    最优雅的民国女子:她们,不曾输给时光

    一本描写民国才女的通俗读物,也是一本了解民国女子、学习民国才女优雅和提升个人魅力的书。时光总是无情的,却被这十四个或权倾一时,或明艳倾国,或才德震世的女子轻柔的化去其中的冷酷,留给世人和煦动人的春光。潘玉良、凌淑华、庐隐、吕碧城、萧红、林徽因、阮玲玉、陆小曼、石评梅、张爱玲……她们在女子本就低微的时代,却用独立自强将时光雕琢的如此曼妙可人,愉悦了自己,滋润了他人;她们在危机四伏的动荡乱世里,却守得住内心一份真情,用一番旷世痴恋为风华岁月浇筑了一座令后世敬仰的丰碑。即便狂浪呼啸,自有这十四个永锢于时光中的女子,用美到极致的馨德,为迷茫的你拨开生活的迷雾,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 大风思猛士:吴佩孚传

    大风思猛士:吴佩孚传

    《大风思猛士:吴佩孚传》记述了军阀吴佩孚光辉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起初,他只是一个落魄的秀才,后来竟成了直系统帅,成为北洋军阀操纵政局的首要人物。军阀混战时,他将段祺瑞赶下了台,把张作霖赶出了山海关。他还作为封面人物登上了美国的《时代》杂志,被誉为“中国最强者”。曾经,他也被视为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不二人选。他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对此一生不违;他坚持“不卖国”的主张,临终前仍告诫后人“不准当汉奸”;他还有“不纳妾”的美名,一位德国小姐爱上了他,他却在送来的情书上挥毫阅示——老妻尚在!
  • 社会生存必知的金科玉律

    社会生存必知的金科玉律

    真正有价值的宝贵知识,是那些历经时间的洗礼,沉淀为旦古不变的黄金定律。《社会生存必知的金科玉律》精选的50条金科玉律,浓缩了人类智慧的精华,内容涵盖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它们,可以领悟职场的玄机奥妙,可以参透生活背后的真相,可以洞悉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从而在社会生存中无往不利。
  • 那前世今生

    那前世今生

    她站在女孩面前,看着和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面庞,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
  • 乱古逍遥游

    乱古逍遥游

    神域之中,乱古大帝遭受诸神轰击,身死之时用一块石碑记录下所有神王的攻击法门以及魔法属性;数万年后,一次偶然的盗墓活动让张健来到了这个混乱的世界“乱古大陆”。通过种种机缘偶遇,让他破解了石碑上的秘密,自创真奥神术,挑战诸天神王,破灭诸天万法,成就一代至尊。玲珑心无暇道兵、逍遥客、库仑斯大帝的死难场、善良懦弱的富辽巨人、暗黑渡轮、嗜血狂徒、行尸俱乐部,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