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1700000007

第7章 动了救国念头,从事研究政治(5)

张东荪认为,联邦制的精神,第一是“自治”,“自治者,国之命也,近世国家所以异于中古者,皆在自治,一切优美之代议制度皆由自治而出。”第二是“分权”,国权与邦权互相制衡,“邦若为恶,国足以干涉之,国若为恶,邦足以抵制之,二权调剂,政治得以发达焉。”中国为什么要采用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张东荪解释说,中国采用联邦制,其原因在于,一,“在合乎历史上之趋势”;二,“在明乎政力向背之理而为之分配”;三,“在能得真正之统一”;四,“在能启发人民之自治能力”;五,“在能建设一刚性宪法,且能维系此宪法,使其有效于实际”;六,“可得控制与平衡之道”;七,“在能矫正民主政治之流弊”。张东荪主张于地方制度用联邦制,其用意首先在于分散中央权力,防遏野心家专权并排斥官僚政治。他认为,采用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其结果将会导致:一,中央之权不能压制及地方,而地方得以自由发展;二,地方之权得徐徐逼迫中央,使入正当之轨道;三,地方自治,由于区域狭小利害杂陈,不致为野心家一人欺骗;四,便于实行议政,开发民智,以民执政;五,地方有充足基础,不致因政变动摇国本;六,地方真能忠顺中央,则能得真正统一;七,地方人民不致受中央之摧残。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各地方独立,使野心家失其利用;一地方之区域狭小,民得自政,足以排斥官僚而已。”

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界限何在?张东荪考察了加拿大、德意志等国的联邦制后,认为中国采用联邦制,不能采取美国、德国之制,宜采用加拿大之制:“窃以为中国果为联邦也,不宜师美,更不宜师德,尤不宜师瑞士,惟取加拿大之制而变通之可也。”对各省与中央的权限作了规定:一,各省全县规定于国家之宪法,宪法之改正必得各省之同意;二,各省所立之法律,中央行政部有拒否权,但得国会之统一仍成法律;三,省长由各省自选,但不称职时,中央有撤任之权;四,以参事会为省之行政主部,省长为之主席,其任期与省议会相同,生长撤任时,参事会必同时更选;五,中央依国会之同意得解散省议会;六,地方厅高等厅由省自酌办,但法官由中央委任,中央仅设大理院,全国用一统之法律;七,省议会有弹劾省长之权,其审查权属于国会,省长去职,参事会亦同时更选;八,省长及参事员皆由省议会选任。

按照张东荪的计划,他准备对联邦制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的讨论:一是联邦果为何物,即联邦的性质如何?他作有《联邦之性质及其精神》。二是中国采用联邦制的利若何,即中国是否宜采用联邦制?他作有《联邦立国论》。三是中国采用联邦后各省的组织情况,他拟作《具体之省制论》。四是采取联邦制后中央政府的组织,他拟作《中央政制论》。五是中央与各省其权限分配问题,拟作《中央与各省之权限分配》。但是,1915年12月,当他的《具体之省制论》刚发表一部分后,护国战争爆发,他积极投入到反袁政治运动中,这些研究计划暂时搁下。当倒袁战争即将结束时,张东荪又敏感地意识到:鼓吹联邦制的目的是为了对付中央的野心家和地方的官僚政治,而今袁世凯败亡,中央的野心家既倒,却在地方上又出现了拥军割据的趋势,再鼓吹地方分权的联邦制,是否会被地方军阀利用?故此,他的思想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1916年6月在《新中华》上发表的《今后之政运观——一守法与让德》中,他虽未放弃联邦制,但显然对继续鼓吹联邦制产生了极大顾虑。他通过对当时政局的观察和分析,认为:“此后之政治,必呈一群龙无首之象,演一地方割据之局,一切大权将丛集于多数之各省都督,此各省都督又将分派别,团为数党,一方自握兵符,号召本土,他方联络邻省,外树声援,于是庶政之兴废,恒视各都督之意向,以为依违之准绳。”在这种状态下,言论根本不足以对其产生影响,反而会为其利用。再倡导地方分权,实行地方制,正可以为其所利用。正因如此,而是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十分忧虑。他描述自己此时心情说:“吾言至此,吾心滋惧。吾侪书生,徒发空言,固不足济事于万一,而师我者,方据为口实,又宁能无怖于心?”这或许是张东荪此后没有继续进行联邦制的讨论,不再极力鼓吹联邦制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政局,不能不使素来对中国共和前途抱有极大希望的张东荪,对于中国政治的前途感到悲观。所以,他十分悲观地说:“今日之中国,除此多数势力者自身顿觉,推诚相让,守法入轨之外,实无救亡之法。”这也是张东荪后来决意舍弃政论的原因,尽管对他来说这是多么的无可奈何,多么的不情愿,也是多么的悲伤。

(六)讨论军政财政和教育问题,提出“统一的主张”

1915年4月15日,张东荪在《正谊》杂志上发表的《吾人之统一的主张》,是一篇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而撰写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在该文中,张东荪将自己此前关于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各方面的见解作一整理和概括,基于中央采取内阁制、地方采取联邦制的基本政治框架,提出了关于军政、财政、教育等方面的“统一的”政治主张。写作的目的,显然含有向世人表明自己对于中国当时若干重大问题的主张,而不至于引起误会。

首先,在军政方面,主张实行征兵制度,限制野心家的军权。他说:“吾人于军政,主张各省自练民兵,以防盗匪;中央常备兵额大加淘汰,驻扎要塞更实行征兵制度,有中央颁布统一之办法,各省执行之。且除盗匪外,中央对于内乱之用兵,须先得国会之同意。若值国会闭会时则必待开会之承认,以明政府之责任。”他认为,防遏野心家必须从军权上着手,军人要“爱国而不爱主,知为国家之公仆而不为一系之私人”。在警政方面,张东荪认为“今日警察于国于民皆有百害而无一利”,“现今虐政莫过于警察”,所以坚决主张“根本废撤”,由各村各乡各市自练团练,以防盗捕贼。

其次,在财政方面,主张划定中央与地方财政范围。其具体办法是:“以国民经济为财政之后盾,而析分为中央财政与省财政;田赋划归省有,而每年以各省富力之程度,决定交出若干款,以供给中央;其款额由议会以预算定之。”这样,一省财政,由一省人民自理,中央财政由各省为之稽查,为之供给,可以使野心家“自无所乘”,使官僚也不能“恃为盘踞之地”。

再次,在教育方面,主张改良教育现状,“分立大学区,合数省为一区,以此诸省之财力办一大学校。各省自立教育行政之机关,凡于省内一切教育事业,由彼以建立之,监督之。大学校之监督则由中央,而中央可设全国教育联合会等之组织体,以谋统一。至于教育宗旨,由议会议决。”

坚持立宪与共和立场,抨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一)对袁世凯态度的变化

在民国初年,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人的基本立场是拥护袁世凯统治的,他们与袁合作,对袁抱有极大的幻想,希望通过袁世凯,在中国建立理想的共和政体。当然,这种希望与幻想,决不仅仅是梁启超等进步党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领导国民党也同样对袁抱过幻想。当时有人在《大公报》上说:“项城者,才足以济变,识足以通时。……其知人不在曾湘乡之下,而得人尤在李合肥之上……顾尤所难者,孙中山则谓其熟有政法经验,以和平手段达到目的;黎宋卿则谓其化干戈而进挹让,大功所在,国人称道不置;黄克强则谓其苦心孤诣,致有今日,其功实不可没。……其雄才大略,真二十世纪中东亚第一等人物矣。”对于这样一位“盖世英才”,人们怎能不寄以厚望呢?事实上,希望在袁世凯的统治下使中国走上建设道路,这是民国初年相当大一部分知识界和实业界人士都曾有过的想法,这个错误与其说是个人的,毋宁说是时代的。

同时,梁启超拥袁的目的,一是欲借助袁世凯旧官僚派的势力,以与由同盟会转化而来的国民党人相竞争并取胜,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贤人政治”思想,他将袁世凯视为辛亥以后可以维护秩序、完成他所谓的强而善的中央政府的唯一人选,希望通过与袁合作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用梁自己的话说:“当时很有点痴心妄想,想带着袁世凯上政治轨道,为国家做些建设事业。”梁启超拥袁,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和政治目的,与其同流而未合污。

在民国初年,张东荪如梁启超等人一样,对袁世凯也曾抱有极大希望。即使到了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已昭然若揭时,张东荪也还有“迫之使入正轨”的想法。只是由于他没有直接“干政治”,所以,并没有像梁启超等人那样走得那么远。同时,他虽然对革命党人采取排斥态度,但始终保持一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与报国之心。

1913年春,张东荪之兄张孟劬作《春感》,其中有云:“眼昏四海仍兵气,心似孤云为底忙;……看花已恨春无主,止酒宁闻醉有乡;如此沧江坚一卧,何须季主卜行藏。”态度消极,对袁世凯统治十分悲观。而张东荪在《和孟劬兄春感》中,挥笔对曰:“栏前烟树孤鸿远,门外花枝乳燕忙;……朔方云气方成阵,人世羁愁漫有乡;但问遗编今在否,休怜吾道已深藏。”这显明地表示了张东荪对袁世凯的统治抱有极大的希望。

尽管张东荪对袁世凯抱有极大的希望,但他也并没有因此停止对袁世凯政府的批评和抨击,这较典型地反映在对待“二次革命”的态度上。对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张东荪持反对态度,指责“乱党之罪,擢发难数”,并谩骂国民党人有“狼子野心”。但他作《乱后之经营》一文,主要是对袁世凯统治表示强烈不满,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和忠告。

张东荪认为造成“二次革命”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政府方面“用人不当,致受人以攻击之资”;“用金钱政策买收伟人,孰知狼子野心,反为其利用”。在于政党方面“大多数为官僚所利用,”“时发其作官热,引起一班激烈者之恶感”。在于军队方面,上自政府,下至军官,“均提倡金钱主义,一般军人只知金钱,不知纪律,不知服从。”所以,他认为治疗之法,最重要者在于“政府当反躬自责,一改其金钱万能之迷信。亲君子远小人,以避物议。”否则,难保不再发生革命。同时,必须对全国军队进行整编,经过详细调查,以定存留;然后,规定全国军事区域,军队数目及分配。

1913年秋,《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公布后,袁世凯极力反对,藐视法律,他所怂恿的一批官僚政客也群起反对,甚至出现了变更国体的言论。这种现象引起了张东荪等人的警惕和批评。他在《法治国论》中提出,要防止野心家利用法制不严,恢复帝制。他认为国家各机关行动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如果法制不严,全侍人治,“或有野心之枭雄,窥窬其间,以逞其私,则帝制之恢复必在立谈倾耳。”他警告人们说:“国体一度既立,则断不宜仍使之漂摇不定。”“国体非可轻易变更,变更则小之国家损失元气,大之顷刻亡国。”认为“今日之中国决不得再有变更国体之举。”对那些主张复活君主专制的主张给予迎头痛击。

1914年1月,袁世凯国会解散,成立所谓“约法会议”,“政治会议”,制定宪法。随后,熊希龄、梁启超等人组织的“第一流人才”内阁也在袁世凯压迫下倒台。这些对张东荪的思想产生了较大刺激。他经过短暂的疑虑后,便敏感地察觉到袁世凯有破坏共和、实行专制的野心,于是,他发表《约法会议之商榷》,对政治会议、约法会议进行批评,对袁世凯违反法制,破坏共和的行为进行激烈的抨击。1914年5月,他专门从上海到北京,会晤丁佛言等人,除了商讨创办《中华杂志》事宜外,他们重点交换了对政局的意见。这次赴京,对张东荪思想影响很大,他对袁世凯政府政治腐败、官僚平庸的状况有了体会,同时,更重要的是他真正看到了袁世凯专制的野心,基本打消了对袁世凯所抱的幻想,开始为中国共和的前途担忧。应该说,与大多数进步党人相比,张东荪对袁世凯本质的认识还是比较早的。在京所吟的一诗中,他发出了“西山怪底多峥嵘,看尽人间更不平”的感叹;也出现了“我欲渔樵相伴老,人间无复重贻忧”的消极情绪。但抱定“百年兴废属吾曹”的张东荪,并没有真正地悲观与消沉,而是积极努力,加以预防和抵制。所以,此后,张东荪过多考虑的是如何对付像袁世凯这样的野心家专权,如何铲除腐败的官僚政治两大问题。他所提出的“法治国论”“对抗论”,主张实行“内阁制”、“地方制”、“多数政治”、“社会与政治分离”等等,其出发点均在于此。

(二)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抨击

1914年3月,张东荪在《正谊》上发表《中国共和制度之最后裁判》,对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行专制之实的做法进行了揭露和批评。他认为,共和实为善良的政体,其善良处在于:国民之文化进步而有自觉心,国民之能力得以自然发展,国民之各种利益得以调和。他尖锐地指出:“共和之弊不在共和而在共和有真伪之判耳。真共和则绝无弊之可言,伪共和其弊固有胜于专制者也。”中国共和的前途决定于是搞真共和还是搞假共和。民智较低,固然易于导致伪共和,但依人类进化的原理,只有提倡教育开发民智,消除伪共和而进于真共和,绝不能由伪共和倒退到专制。

1914年5月,他创办《中华杂志》后,便对袁世凯的反动统治进行了抨击。与丁佛言不同,张东荪对袁世凯较少称颂,其批评言论之激烈,在当时是很突出的。有人说“深度要算丁佛言,激烈当数张东荪。”这是合乎历史事实的。张东荪着力于缩小与限制袁世凯政府的权利。他认为在中央应采用内阁制,缩小和剥夺总统实权;在地方应实行合乎联邦精神的地方制。为此,他于6月便发表了《地方制之终极观》,率先主张采取联邦制精神,实行地方自治制度。面对袁世凯利用国民党与进步党矛盾破坏共和、加强专制统治的企图,张东荪呼吁人们消除政争,停止攻诘,进行自忏,相互宽容,免被野心家利用,并与破坏共和的野心家和官僚进行斗争。为此,他先后发表了《泣血之言》、《自忏》和《匿敌与第三者之责任》,从自己做起,以期消除政争。

对于袁世凯统治下的官僚腐败等,张东荪站在民主共和的立场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猛烈揭露和抨击。

同类推荐
  • 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20世纪后半叶的在台知识人

    本书以胡适、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雷震、于右任、殷海光七位大家在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因及此后在台湾的境遇为主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与文化解读。本书在历史档案的基础上真实地勾勒出七位知识人的命运剪影,透视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 瞿秋白传

    瞿秋白传

    想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却因为多余的话一度被误为多余的人。五四风云人物书系《瞿秋白传》,36年悲剧人生说历史误会,从容就义是书生,74载烟云过尽见个人性情,细节还原真秋白。
  • 老舍 茅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老舍 茅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中外名人成功以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成功前的历史鲜为人知。本书对名人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进行详细的描述,他对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4)

    纵横捭合的外交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尼采(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尼采(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1844年10月25日凌晨 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洛肯镇 一个小男孩呱呱堕地了 这个小男孩是卡尔夫妇婚后的第一个儿子。看到他可爱的脸蛋和圆滚滚的四肢 夫妇俩心中充满了喜悦。
热门推荐
  • 伏妻

    伏妻

    伏妻,夫妻,福妻。伏之妻,成夫妻,得福妻。李萦和刘嚣之所以能成为夫妻,是他的所谋,所伏。刘囂:小娘子,你就乖乖地从了爷吧!李萦:爷?你大爷,比我小两岁的小、表、弟!刘囂:李萦、景氏、公孙季……李萦(咬牙切齿状):你这是在威胁我!!!刘囂:哪能啊,包子还在家里等你开饭呢!李萦欲转身而逃。刘囂:无论你在那个旮旯,我都能将你揪出来。天下之大,只有我才是你的安身之处。(腹黑男主霸气为别扭女主套上羊脂白玉束魂镯,揪回家咯!)这其实就是一个腹黑男主如何将别扭女主一步步设计投怀入抱的故事。
  • 我当鬼警那些年

    我当鬼警那些年

    《霸警》本书主人公林长生,自十六岁那一天,在、从挖茅坑之中,奇异挖出一座古坟。一个从来不信鬼神的少年,半夜三更时,为了寻宝,鬼迷心窍的打开那座棺材,从此走上一条处处充满诡异的事情。直到主人公22岁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也真是他人生中最为鼎盛时期,一块神秘玉佩,一段奇异经历,改变他一生,走向霸警之路。
  • 倾城誓言

    倾城誓言

    她,从小接受非人的训练,项项全能。可是,却因为一次刻骨的背叛,她被带到了另一个世界,正因为她经历过那彻骨的痛,便在心里暗暗的发誓,再不会重蹈覆辙。他,身为晋王,性子冷静睿智,腹黑精明。从没有人能跟上他的阴谋智商,一肚子黑水,可没想到,会栽到一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身上。把她宠到了骨子里。从此便拥有了“双重人格”,开始了漫漫追妻路。本文纯属脑洞之作,如有雷同,算你抄我的。
  • 年轻人必知的66个人生建议

    年轻人必知的66个人生建议

    一个人生活没有目标,就会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甚至听凭别人的摆布。反之,如果找到恰当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就会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展现自我,直至到达胜利的彼岸。
  •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红尘梦三生

    红尘梦三生

    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他狂傲,不羁。睥睨天下!她是这个最平凡不过的女子,自乡间小镇上来!做梦没有想到她会遇到这个世界上她最仰慕的人!那个永远只存在戏里!能在茫茫人海中遇见里,我觉得是再好不过的事。或许你就像是风一样,来去无影。可是在或许的的那一瞬间,迷恋于你!这世间女子最倾心的告白莫过于此!爱上了便是爱上了!
  • 起落唐刀

    起落唐刀

    唐刀飞梭梦幻里,不过一起一落间。流年不复十年剑,空握血刃向谁行?
  • 太平的抗战

    太平的抗战

    岁月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不断冲刷着浸润在时光中的一切,不断地模糊着记忆中的一切。人故去,物已非,七十年的岁月抵得上大半个轮回。就算有投胎转世,但刻在骨子里的仇恨、印在血液中的耻辱、烙在灵魂上的痛楚却永远不会消散,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创伤和苦难绝不会被忘记。如是说:我,可以尊重你,但不要奢望我喜欢你!
  • 小弟嚣张

    小弟嚣张

    恐怖小说家张玉麟穿越到异界。八个姐姐,八个超强姐夫。学什么一学就会,都是浮云,我看一遍就会。你的超强防御在我看来只是豆腐般的存在,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拥有超变态的千变万化兽,手枪,大炮,不行再给你一颗原子弹……我不嚣张,我不嚣张,我不嚣张会被天打雷劈……
  • 至尊万象

    至尊万象

    艾克从小就是孤儿,为了寻找自我,在各种奇遇中逐渐了解身世之谜。只是一个普通人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