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1700000008

第8章 动了救国念头,从事研究政治(6)

1915年初,张东荪通过民国建立四年来政治上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的政情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野心家和官僚是危害民国政治进步的最大障碍。他抨击野心家袁世凯及其官僚、政客的反动统治,指出“野心家之存在,决非国家社会之福。国有一人,其国必无幸,其民必多灾。何以言之?野心家与专制不能须臾离者也。国有野心家,必恢复专制。专制之祸,甚于洪水猛兽。”他认为就是“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万恶之源”,是“野心家发生之基础”也是“制造专制之根由也。”野心家正是利用官僚政治而推行专制统治的。“于官僚政治之上,无不产野心家者,既有野心家以利用其间,无不立变为专制者。”野心家一人“其所以能压民害国者,半由其下官僚之力。而官僚又非求有如是之一人,不足达其素愿。于是敛财虑民,作威作福。”“官僚与所谓野心家及专制者,实有不可须臾离之势也。”所以,野心家与官僚,“殆如食血之虫,身有此虫,必瘠瘦以死,国家有之,未获不亡。”由此,张东荪主张:“一、中国安身立命之道,在尽力充量以防遏野心家,苟不能使之皆归消灭亦必削其大权,迫入正轨。二、中国安身立命之道同时亦在尽力充量排斥官僚而不用,务使官治之范围愈小,民治之范围愈张,民有督视官僚之道。”

在《行政与政治》一文中,张东荪对袁世凯统治下的官僚政治进行了更猛烈抨击。他认为,近辛亥以来政局所以发展到不堪回首的地步,就在于官僚政治在作恶。他说:“吾则以为其盘根错节之处,惟可归罪于官僚政治。”“自政府北移,政党朋兴,顾各政党复不能独立发展,欲求其势力之伸张也,必借重于官僚,于是各政党又皆自杀以去矣。凡此皆足证吾国之社会,官僚政治之社会也;吾国之国家,官僚政治之国家也。今日之一切黑暗,一切腐败,政府之妄为,人民之苦痛,皆自此推演而成。谓今日政府之所为,全建筑于此基础之上,殆无不可。”提出了必须“扑灭官僚政治”的主张:人民自治、以议代政;代表主义,舆论等民意机关;立法、司法来拘束行政而驱入正轨。即“惟在取惟民主义之政治”。“一方以人民自亲政事,是为自治;一方复取代表主义之精神,为之监督。有健全之舆论,以导于前;有充实之司法以救于后,民志既宣,民权亦固;有竞争而不相残,有调剂而无虞诈;凡为一事,避能充情尽量,使社会得其福,国家蒙其利。”如此,方能产生“良行政”。

(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在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破坏了民主共和政体后,中华民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但袁世凯在取得无上大权后,却走得更远,开始了复辟帝制的罪恶活动。至此,袁世凯假共和、真帝制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因此也激起了一度拥袁的进步党人的强烈反对。坚持共和立场、对袁世凯政府猛烈抨击和揭露的张东荪,此时也投入了倒袁的时代洪流中。

1914年12月15日,张东荪在《正谊》上发表《复辟论之评判》。他公开声明:“不佞反对复辟之一人,夫不佞反对复辟固也,特不佞之确信大异于一班之反对复辟论者。”他提出三点供人们商榷:“一、心术与事实不可混同,二、国体与政体不可混同,三、人的罪恶与法的罪恶不可混同。”他认为,“主张复辟者,其心不可问,吾民当相率以排斥之”;若主张共和是由于“苟安往却”,对于腐败现状“不求改良之策”维持现状者,“吾爱国之同胞亦必起而诛之”。国体与政体不同,国体指君主国与民主国,政体为立宪与专制,“存亡强弱之机,不在君主民主,而在立宪专制。”“政府与人民隔绝则国必弱,政府与人民亲接,则国始强,特此接近与隔绝不在国体而在政体。”即“立宪与人民接近,专制与人民隔绝。与民亲,则以民意为政,而民无怨焉;与民远,则以独裁为政,而众心叛矣。”他对主张民主万能者与复辟帝制者各打五十大板:“主张民主为盲目之动作,而主张君主尤为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也。”认为“政府有限制与否,此即立宪与专制相区分之唯一标准也”,他指出,“专制者,私有国家之谓也,立宪者,公有国家之谓也。”由此,他说“吾故敢大言曰:主张复辟者,即主张灭亡中国也;而维持现状的拥护共和者,亦主张灭亡中国者也。”他认为,“无论任何善良之法制,苟无洁白无私之人以运用之,其效必终不可睹也。”虽有良法,而人恶,两良法也无效,“今日政治腐败之原因,未尝不在法,而在人尤居大部分。”他驳斥了那种认为斤斤于恶政来源于法制不善的论调,指出,“主张复辟者,赞成君主制者也,以今日之中央权力言,又何尝不若君主制;各省之巡按,犹前清之督抚,各道之道尹,犹前清之知府,县知事,亦犹知县也。中央之总次长,犹前清之尚侍,俭事参事,亦犹郎中主事等也。夫既等于前清矣,又何为而改为君主制耶?”正因如此,他的结论是:“不佞极端反对复辟者也,然对于今之维持现状的共和论者,亦不敢自堕人格,以为附和。”

1915年夏,《时事新报》载袁世凯致冯国璋专电,中谓“外间遂疑我欲回复帝制,究之,总统制实行又与帝制何异?”张东荪看后颇感刺激,认为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而行帝制之实,是对真正拥护共和者的莫大侮辱,乃作《名实与帝制》,对袁世凯假“共和”、真“帝制”的实质进行了无情揭露。他自白道:“吾平生所最深恶而痛绝者,莫过于恶质而居美名,则其恶为名所掩,而常人不之见,乃为其所欺矣。”今日中国的共和,也是如此。他说:“自改变以来,共和之实质久已亡去,所存者‘共和’二字之空名耳。夫吾人何为辛亥之革命乎,必将曰反对帝制而已,愿今日乃竟行帝制之实,又曷为不反对乎。吾知必曰因共和二字未去耳,此朝三暮四之术也。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朝四暮三众狙皆喜,名实未戏而喜怒为用,夫外揭共和之空名,而阴行帝政之实际,则又何异居帝王之名,以行独裁政治也。故吾以为质恶者宜用恶名,然后其恶始彰,不致为美名所遮巧避人之耳目,彼若以帝制揭出,不啻告人以前所行全为阴险与专制。三年以来,久为帝政天下之人,遂得而共见浅识之士,亦有所悟吾又安得不用其赞成耶。”

1915年8月,袁世凯授意其美国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诬称中国民智低下,不适宜实行共和国体,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大造舆论。8月14日,杨度等人在袁世凯授意下组织“筹安会”,公开为帝制鼓吹。梁启超、谷钟秀、张东荪等人立即进行了反击。8月21日梁启超写成《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于8月底在《京报》发表,31日各报竞相转载,打出反对帝制的旗号。张东荪写了《对于古博士国体论之质疑》,对古德诺的谬论进行驳斥。谷钟秀、徐傅霖、杨永泰、欧阳振声发表《维持国体之宣言》和《对于筹安会之外论》,对杨度等人进行驳斥。

张东荪认为,今日之共和,乃假共和“今真正之共和,为吾民自解散国会以来所未梦见,”古德诺变更共和为帝制之论,“是以今日非牛非马之共和,一变而为即牛即马之帝制”,“此诚直截痛快之事”。张东荪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批驳了古德诺所谓从历史习惯、社会经济状况看中国“以君主制行之为易”的谬论。他指出:历史是时代精神的连续表现,历史习惯,缩存于人民心中,社会组织经济状态,无一而非人民意思之表徵,历史在前进,人民有权力选择新的国体,“谓国民对于国体,无能有所选择,真谬论也。”他对帝制的危害作了揭露,一国之安靖,在于政治修明,不在于一人贤能,更不在于明定“继承之法”,一人而贤,不能永葆其子孙之绝无不肖,子孙为恶,政乃腐败,且无救济之道,必将导致暴力革命。

针对古德诺所谓“教育未遍,民智卑下”的谬论,他诘难说“一旦改君主,其国是否即得永宁?其民是否即得发展?内乱是否即可消灭?”他认为“夫未厉行教育者,惟有厉行教育而已;禁压人民不许参政者,亦唯有复其自由,使其参政而已。若变本加厉,改为专制,适以促成内乱”。所以,他尖锐地指出:“以君主而救济军政府,正如饮鸩自毒”。他痛斥古德诺“立宪以君主行之为易,以共和行之则较难”的论调,“此语直不学无术者之言”;作为美国博士,竟说华盛顿有帝制自为之心,更是“去事实尤远”“直是谰言,殆欺吾国人耳。”所以,他认为,古德诺的论调“节节自相冲突,语语自相攻击。”若不是“迷于一向,因而发言谬误,”必是别有用心。

1915年12月18日,梁启超到了上海,住在上海静安寺。与在上海的蓝公武、黄溯初、吴贯因、黄炎培、张东荪等人积极策划倒袁活动。也正是在此期间,张东荪第一次见到了梁启超,以后来往密切,引为同党。

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人在云南率先起义,发动了护国战争。1916年3月4日,梁启超带蓝公武、黄溯初、吴贯因等人离沪赴广西,策动陆荣廷倒袁,张东荪继续留在上海进行舆论倒袁的工作,并一度为袁世凯政府通缉,避居租界中。对于自己在反袁活动中的行为,张东荪后来回忆说:“到后来袁世凯要做皇帝推翻共和,反对的我也是一个,不能说有功,但可以说在反袁一幕中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力主孙梁联合,提出贤人政治

袁世凯败亡,破坏立宪共和的最大障碍消除了,中国政治上的各种力量应该团结起来,为尽快制定和通过宪法、建立共和政体而努力。1916年8月后,北京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制定宪法和对德宣战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又与段琪瑞、黎元洪的矛盾、国民党与皖系军阀矛盾、研究系与国民党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与大总统黎元洪为争夺权利,围绕“参战”问题展开角逐。

在刚刚恢复的国会中,当时两个最大的政党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和梁启超领导的研究系(进步党演化而成)。由于国民党与进步党在民国初年政见不同,政治立场和态度也有差异,从而两党相互攻击,存在着不少矛盾。张东荪认为,袁世凯败亡后,是制定和通过宪法的绝好机会,也是使中国尽快走上民主轨道的大好时机,所以,他极力主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顾全大局,消除争端,进行合作,为在中国建立立宪共和的民主政体而共同努力。对此,他在晚年作诗说:“我谓机莫失,政野宜重分。孙梁应携手,舆论可一新。彻底商国事,列为若干门。首要为选举,迄来皆非真。倘能易其辙,民治始立根。勿急入枢要,理力俱在群。蓝君(蓝公武)韪此议,游说共朝昏。”

然而,张东荪的主张并不被两党要员重视。在国会中,国民党与研究系议员在制定和通过宪法讨论时又进行无谓的争论,延误了许多良机。随着国会卷入“府院之争”,国会再次被解散,并带来了张勋复辟,致使宪法制定功亏一篑。张东荪痛心疾首,引为毕生可叹之事。他说:“倒袁的时候,我以为这个化除政争的好机会。因为到了那时,无论急进缓进,无论集权分权,无论总统制内阁制,而共同的敌人只是帝制。既有共同的敌人便须有联合的战线。联合战线一经组成,则党争便可化除。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联合的习惯或同盟的习惯。不料倒袁以后,各方面所得的教训却正是一个反面。他们不但不认与人合作为必要,却反而以为以前的排斥人家没有彻底。于是大家都想来一个彻底的排斥。”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决定对德宣战,编练“参战军”。但段为首的皖系军阀只是借此扩大自己的军事势力,对外只是“宣而不战”,并未派兵赴欧参战。对此,张东荪进行了批评。他坚决主张应该派兵赴欧参战,一方面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北洋军阀的武装力量移向国外,避免内战。对此,他后来追忆说:“我曾持异议,力主是兵援。长函致宗兄(张国淦),力陈诸要端。诚以拥兵者,专为自相残。何以绝固势,驱之国际前。战术与战略,观摩得其全。器械与士气,旧习不再沿。归来成劲旅,非复私人专。军队无分裂,立国乃可言。”张东荪的这个主张并没有为北京政府采纳。

袁世凯帝制败亡后的政局,对张东荪刺激很大。他痛感北京政府政治的腐败和行政上的无能。此时,张东荪虽对政治也产生了厌倦情绪,并开始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文化运动方面,但还是力图对腐败无能的政治加以补救。这样,张东荪经过认真的思考,公开怀疑与批评议会制度,提出了“贤人政治”的主张。

“贤人政治”的思想,张东荪早在民国初年便已经产生,但当时并没有公之于众。“吾人蓄此思想于心者有年”,但直到1916年初,他才在《国本》一文中正式提出。

同类推荐
  •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为人物传记,记述了文天祥用生命诠释“正气”的光辉人生。他对理想人格的孜孜追求,对匡扶国家社稷的崇高责任感,在任何艰危情况下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铁骨浩气,以及记录心路历程的泣血诗篇,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天祥是宋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家喻户晓的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他的铁骨正气与其《正气歌》早已经深入人心。《长歌正气:文天祥传》将文天祥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辅以传主相应的诗歌文论,夹叙夹议,叙述了传主光辉的一生,特别是抗元苦战,被俘囚禁直至英勇就义的感天地泣鬼神的事迹。
  • 一枕荒凉如旧梦

    一枕荒凉如旧梦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非常特别的一段,纷纷乱世之中,那些才子佳人们演绎了无数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们唏嘘不已,至今流传为佳话。《一枕荒凉如旧梦》以鲜活动人的文笔,细致描述了张爱玲、阮玲玉、周旋、林徽因等十位民国女子与梅兰芳、徐志摩、张学良等历史名人以神秘感情为主线的传奇人生。他们的传奇故事在后来为大众津津乐道,伴随着大家对他们的情感追忆,始终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她们聪颖、独立、才智卓群,却为情所困;她们美丽、温婉、风华绝代,却无人能懂。绚烂而又寂寞的人生,谁能读懂?
  • 白居易(中国十大文豪)

    白居易(中国十大文豪)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之地是今河南省新郑县。白氏先祖本为胡人,是西域龟兹国的王候。后来汉化较深,生于官宦之后,诗书之家,白居易从小就受汉文化的熏陶。
  •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1)

    雄才伟略的政治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罗斯福 尼克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罗斯福 尼克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本书生动记述了两位政治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艰辛的求学历程、充实的大学生活、宽广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重点探究了他们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更多的描述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是值得一读的励志类读物。
热门推荐
  • 全民升级

    全民升级

    在现实世界里刷副本、打怪物、爆装备…在这里,你的时间才是真正的值钱!“同学,初级南山养猪场副本4缺1!按团队贡献分配物品啦!”“高价收购各种白色、绿色武器,高防御属性护甲!”“工会收人啦,待遇高,福利好……”这真的不是游戏……这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穿越过来的江伯川有些愣神,因为这个世界简直颠覆了他的常识。在一款名为‘天域’的游戏即将关闭服务器的瞬间,江伯川莫名其妙的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之中。当江伯川发现自己在天域之中的两个游戏仓库也随着一起穿越过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启航……
  • 缔命

    缔命

    大千世界,一分天决。共分七决,七决合一即天决。天决七分,散落天下。荒芜为印,苍穹为鼎,续写辉煌传奇。荒芜神印,六道轮回,一切是否注定?天道,天已失道,要你何用!青天已死,黄天当立!祖、宗、皇、帝谁能傲视天下?古今中外混沌间第一具荒芜帝体出世,将掀起哪些腥风血雨?百世轮回,千世转世,只为缔命!
  • 逍遥意

    逍遥意

    芸芸众生皆苦,长生求不得。任何事物都难抵自然侵蚀,又何来长生一说?不准备写小白文,从初中就一直开始想写武侠或者仙侠小说,喜欢的可以收藏看下,可能文笔差但是我会慢慢进步的。不为别的只为完成儿时的一个梦吧。
  • 早这么想就对了

    早这么想就对了

    思维能力在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也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都将使你离成功更近一步。《早这么想就对了》精选365个经典的思维游戏,让读者和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一起思考,逐步形成有条理、有创新、有辨别能力的黄金思维体系,从而提高读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轻松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你的时光,我曾来过

    你的时光,我曾来过

    理性与意趣的融合,温暖和沧桑的调色。经过旧时明月,看透当世风景。江南才子偃月公子倾情新作,写尽宋诗的美感和苍凉。宋诗之美在气骨,言在意外,理在趣中。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是一个朝代的繁华和落寞。当时的风景,灿烂了诗人的眼眸,也灿烂了一个时代。回到千年前的宋朝,陪你倾听彼时的清幽雅韵。在过往的文字中,在春花秋月的诗意之旅里,一起触摸乱世中守望的幸福温度。此去经年,心动依然。品清淡的诗,做安然的自己。
  • 修仙接班人

    修仙接班人

    这一天,是江小飞飞升的日子。从他穿着背心大短裤,踩着人字拖降临昆仑界的那一刻起。昆仑界开始出现了一个自称修仙接班人的绝世天才。各位道友,咱动口不动手!有话好好说!
  • 快乐服务

    快乐服务

    面对工作的压力,很多人感到迷茫、无奈,不知道如何解决。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态度。本书中的主人公凯瑟琳用她近二十年的工作心得给大家讲述了这个问题:工作是一面镜子,你想从中看到什么样的自己由你做主。这本书通过凯瑟琳一天的工作,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快乐的服务者。每一个读此书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凯瑟琳的感染和鼓舞,她让我们学会了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 太上洞玄灵宝五岳真符

    太上洞玄灵宝五岳真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立

    著名作家池莉历时5年最新长篇叙事散文,深情讲述与女儿24年共同成长经历,一部饱含母女深情的大爱之作,继《目送》后,又一部跨两代人共读的成长之书。池莉的笔端细腻又犀利,激情又理性,真实客观又富于意蕴,从小生命的孕育开始,到与孩子共度所有岁月,直至孩子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顺利踏上社会;池莉不仅以母亲写女儿,还写女儿怎样成就母亲。她们母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长,即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也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通过池莉的娓娓讲述,我们看到:爱本身就是教育。人生根本没有一条整齐划一的起跑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世界,父母得用心爱孩子,悉心发现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才能,分享他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以及时时刻刻,营造一种更为亲密更为知心更为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生活方式,孩子才有可能健康成长,立于不败之地。毕竟,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 不想讨好全世界

    不想讨好全世界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看起来毫不起眼,在人群之中常被忽略,但他们存在着。你仔细听他们的故事,大起大落大离大合,这些小人物不是特别爱惜自己,不求别人的认可,但会把人性中最悲天悯人的部分发挥到极致。像忠诚、守信、重诺、尽责这些我们以为很容易就能做到,其实做起来很难的事,这些人却可以用一生坚持却从来不用谁认可。那些我们曾经推崇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不仅仅是故事里的情节,而是这本书中真实存在的。这本书,让我们不好意思再把那些卖力的执著当成笑料和讽刺,让我们每个人不再盼望别人当好人,自己不再戴着面具做人。在这本书里和一群小人物不期而遇是幸福的。世界这么美好,根本不用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