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郭沫若词《水调歌头》
参观了规模宏大的攀枝花钢铁公司,游览了整洁秀丽的城市,再去访问正在动工兴建的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二滩电站工地,在激动兴奋之中,情不自禁地哼出了“别有奇花放,钢都基建雄”的名句。
这一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句,原词牌为《水调歌头》。出自中国的一代大师,研究中国文史的巨子郭沫若之手,他吟出并亲笔写下留给中共会理县委员会作纪念。
1966年4月24日,已经七十四岁高龄的郭老途经西昌、会理,前往三线建设重地攀枝花市视察,旅途感慨甚多。在西昌,他游览了泸山、邛海,到了会理这座古城,尤为高兴。下一站就到攀枝花了,三线建设的雄姿就在眼前,大文豪的激情鼓舞了会理县委的领导,一致请求郭老留下墨宝。据当时在场的县委领导回忆,他们提出请郭老写字的要求后,心里忐忑不安,担心郭老年事已高,旅途劳顿,可能不会同意。哪知郭老听了哈哈一笑,即索纸笔,欣然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一幅笔力遒劲,风格独具的书法作品和一首绝妙好词。周围的人看了落款才知道,原来郭老从西昌到会理的路上,在大半天的颠簸中,已经“成水调歌头一首”,而且早用蝇头小字写在一张纸上了。这首词在“文化大革命”后,已经《四川文学》(1978年第一期卷首)、《西昌地区大事记》(凉山州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等书刊发表和收录。我保存的这帧照片,是1979年在会理采访时,文化馆的摄影家曾志诚同志送给我的。因为郭老书写时没用标点,为了便于学习和欣赏,有必要按水调歌头词牌的断句,抄录一遍:
晨自泸山发,飞驰峡道中。忽见霸王鞭者,耸立一丛丛。车辆穿梭织锦。尘毂轻飘上树,公路宛如龙。仿佛琼州岛,赤日照当空。
蕉叶茂,桉树密,挺深棕。甸沙关上漫饮,清茶沐凯风。欲往攀枝花去,只为迟来一月,不见木棉红。别有奇花放,钢都基建雄。
——一九六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由西昌来会理途中,成水调歌头一首,只为中共会理县委员会以作纪念。郭沫若(印)
这首水调歌头写得气势磅礴,一泻千里,但用语朴实,行文通俗,基本上没有用典。原《四川文学》的编辑读了后曾对我说:郭老这首词,平易近人,大有乐天诗派“妇孺皆知”的风格。此论甚高,我是完全赞同的。但词中也有几个地方需要作些注释或说明。
“晨自泸山发”,是指4月24日从西昌出发。泸山和邛海是西昌两大名胜,城市、秀水、翠峰紧挨着,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唯其中的“泸山”需要略加说明。历史上唐王朝的一位高官,奉旨将吴道子的观音画像送往庐山,因不知中国有两个音同字不同的名山,结果把江西的“庐山”误为四川的“泸山”,把观音画像送到西昌来,给泸山增添了一件珍贵文物。
那么,为什么叫“泸山”呢?据著名作家李华飞先生考证,因为山在泸水边,故名泸山。
“仿佛琼州岛”,乍读起来觉得不好理解。因为海南岛临海,地势同安宁河“峡道”的高山耸峙迥然不同。但在西昌—会理这条路上多走几次,就会感到郭老的比喻精辟独到,十分贴切。它主要指气候而言,即使在暮春4月,只要“赤日照当空”,旅行者也会感受到像海南一样炎热。
“蕉叶茂,桉树密,挺深棕”,是按水调歌头词牌字数的需要,排比出蕉、桉、棕三种植物。这三种植物都是沿途的特产,比比皆是,写得逼真而实在。其中“挺深棕”最妙,它同蕉的“茂”,桉的“密”相对,选用“挺深”二字再好不过了,体现了郭老的天才和深厚功力。
“甸沙关上漫饮”句中的“甸沙关”,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甸沙关是有悠久历史的。早在汉代,中央王朝为沟通“西南夷”,修了灵关道(以后又称清溪道),把成都、雅安、汉源、西昌、会理、攀枝花、大理、昆明等地联系起来。沿途有若干个“关”,至今仍保留下来,如越西的炒米关、西昌的黄联关、会理的甸沙关等等,都是历史上的重要关隘和驿站。
接下来的词句,对攀西人来说,因很熟悉而倍感亲切,攀枝花、木棉、钢都,说起它津津有味,听到它神采飞扬,读了它,信心、干劲油然而生,真是:别有奇花放,钢都基建雄。
(1993年《攀西开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