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3100000003

第3章 《星期日泰晤士报》和克罗斯曼日记

让内阁暴怒的秘密日记

罗伊·汤姆森从不在星期六造访《星期日泰晤士报》。我们总是通过电话交谈。1975年1月25日夜间,他和儿子肯尼斯一起走进了我的办公室,想必是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他们说没有什么重要的事,而我则告诉他们:“你们选择了一个特别的夜晚。”

眼下,印刷机器在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我预料到政府随时可能会授权一道法庭令来阻止我们。总检察长办公室威胁将采取行动,我们的律师也严阵以待。首相哈罗德·威尔逊当时身在契克斯别墅。应他的要求,一名唐宁街的通讯员前来取走了初版的两件副本。

引起官方如此震动的,是刊登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占四个版面的报道。我无视内阁秘书的警告,面临违反《国家保密法》的刑事诉讼,不管多少人竭力阻止我,也要公布摘录的克罗斯曼日记。当然,这也是首次对该日记内容进行的一系列长篇选载。

作者理查德·克罗斯曼是前英国劳工部长,他知道公布日记内容必定遭遇阻碍,因此留给妻子和遗著保管人的遗嘱就是顶住官方压力发表日记。我决意公布这个重要的秘密,但也担心政府会颁布禁令阻止我们。所以即使在《星期日泰晤士报》内部,也只有6个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意图:总编辑丹尼斯·汉密尔顿、2名报社律师、我的副手弗兰克·贾尔斯、印刷总管和负责页面设计的罗恩·豪。

深夜,印刷总管独自排完了10 000字的选摘。毛条校样的工作甚至没有调墨。按照惯例,我通常会在周六晚间给白厅送去印刷副本。然而这次,我决定隐瞒不报。

肯·汤姆森看起来有些担心。他的父亲透过那副厚重的眼镜眨了眨眼睛:“哈罗德,你很开心对吗?”

“是的。”我回答道,感觉自己好像站在被告席上一样,“里面都是有关内阁会议的事情,没有触及国家机密,完全符合公众的利益。人们有权知道政府的管理手段……”我向他保证,律师已经给出过建议。

“值得一读,不是吗?”他说。

然后,汤姆森勋爵愉快地走到前门,有力地告诉门卫闩上那扇巨大的双开门。他的手中还拿着可能引火上身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我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们或许能拖延禁令,为分发更多的副本赢取时间。任何的法庭禁令都能通过电话当值的法官传达。身后紧锁的大门,也是我们身处困境的象征。

1967年至1981年,我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从事了14年编辑工作。对于从葛莱氏法学院路的办公室到河岸街法庭的这条路线,我早已不再陌生。除非要为少数的诽谤案件辩护,否则我很少因为报纸发行的事情站在法庭上。

这次,我之所以出现在法官面前,是因为当局或者某些公司、个人试图借法律之手,阻碍《星期日泰晤士报》出版“真相”的权利。北岩勋爵说过:“新闻,是某些人在某些地点总想要阻止发布的信息。如若不然,就只有广告。”很少有人不同意他的第一个论断。

《星期日泰晤士报》并非想找法律的麻烦,只是罗伊·汤姆森打造的这艘新闻“大舰”与专制政权起了冲突。这个并非空想的、遥不可及的政权能打造一架明知会坠毁的客机,欺骗小额储户,掩人耳目地剥夺社区铁路,售卖致畸药物并拒绝合理赔付致残者。它甚至能以国家之名,反对一名官员日记的出版。

报业帝国的老帝王

不论怎样的故事,总能造成剑拔弩张的局面。我们每每涉足充满困难和争议的新闻工作时,罗伊·汤姆森就会受到政客和各界的质问。他却总是能给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印在一张卡片上,放在他随身的口袋里已有25年了。他谓之“信条”。

我要着重强调,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能够从任何汤姆森集团旗下的报纸收买或影响编辑的支持。每份报纸都要通过自己的方式,领会其中的利害关系,并在没有汤姆森集团总办公室的建议、审议或引导下,自觉践行上述规定。如果一份报纸的社论专栏,无法在技艺精湛和富有专业精神的职业记者手中自由、独立地运作,那么这份报纸也就没有“常态”可言。我的政策现在如此,将来也一如既往。

1966年,我与汤姆森初次相识。那年,他72岁。

他是一个理发师的儿子,在1953年购得《苏格兰人报》时,已经拥有了北美众多小报。然而,汤姆森真正发家是在60岁之后。每天早上8:45,他都会准时步入位于葛莱氏法学院路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社。他总是头上斜戴着一顶黑色的霍姆堡毡帽,身着一身闪亮的双排扣西装,搭配一条宽裆西裤。他在衣着上一毛不拔。1964年,为了庆祝受封为汤姆森男爵,他专程去博柏利排队购买了一件从75英镑降到40英镑的羊绒大衣。

汤姆森喜欢别人这样来介绍他:“《泰晤士报》赋予了这个男人伟大和权力。”他是一个倾听者,也是一个倾诉者。他可以为所欲为,打断满是政界权贵的午餐会,献上一段粗俗的笑话:“喂,我说,你们之前听过这个笑话吗?”他也可以在与周恩来和赫鲁晓夫的会见中,分别向二人推介银行业务和资本主义(他与赫氏私交甚好)。

汤姆森喜欢挑战,坚信有一天《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销量能够超过《观察家报》和《星期日电讯报》销量的总和。同时,他也会在物价上涨导致销量下降时大发牢骚。

这样的性情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不必为了销量不择手段。汤姆森反对报纸出现性和暴力等内容。同样,他对留着新潮发型的人充满敌意。前“洞察力团队”主编刘易斯·切斯特创作《骗局》(前文提到的关于霍华德·休斯伪自传的书)时,留着一个爆炸头。为了安抚汤姆森,我让切斯特在拍摄封面照片时,特意剪了头发。

1976年6月20日,罗伊·汤姆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报纸当天的销量达到了6 000份,超过了《观察家报》和《星期日电讯报》的总和。但是他当时已经病重住院。我写信转达了这个好消息。不久之后,汤姆森便离开了人世。

肯尼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是加拿大的汤姆森先生、英国的汤姆森勋爵。但是,谁又能预料到五年之后,鲁珀特·默多克就接手了这家伟大的公司。

我为罗伊的逝世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写了一篇社论:

汤姆森勋爵并非记者出身,却是新闻报道的挚友。他的其中一个贡献,就是从不将手中的报纸视作寻求个人权力或宣传的武器。当然,他的贡献远不止这些。简单地说,他让公正的新闻报道成为可能。他很清楚其中的标准,从不介入报纸的编辑工作。这也被视为他最大的美德。不论是在英国还是北美,总有很多反复无常、好干涉的老板,在旗下报纸的新闻报道上指手画脚且毫不犹豫。罗伊·汤姆森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所有者关系。他不给《星期日泰晤士报》强加个人观点,甚至从不为自己、朋友或同伴寻求哪怕一篇社论支持。他同恃强凌弱、暗箱操作的人势不两立。

他又是一个思想解放和激情洋溢的生意人。他是最清正廉洁、正直不阿的男人。他对于事实和新闻报道道德标准的那份朴实无华的关心,是最让我们敬爱和铭记的。

罗伊·汤姆森笃信,每一份伟大报纸的“社会使命”,就是要“给众多领薪的怪人安一个家”。但相信没有人会把“怪人”这个称谓安在汤姆森的朋友和同事查尔斯·丹尼斯·汉密尔顿头上。他是《星期日泰晤士报》任用6年的我的前一任主编,又在泰晤士报业控股公司的总编辑岗位上奉献了14年的青春,同时也是我的董事长。

汉密尔顿远远算不上怪人,反倒更像是站在传统顶峰的男人。他的成年生活充满高贵的韵律,身边的密友都是蒙哥马利元帅、哈罗德·麦克米兰和路易斯·蒙巴顿之类的人物。他的衣着和派头,像极了年轻时的安东尼·艾登,举手投足既正统又得体。

汉密尔顿欣赏年轻有才的群体,但他身上独有的气场却时常让他们烦恼。他为《星期日泰晤士报》招募和提拔了一批青年怪才,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自由。1966年,当我来到这里时,发现身边已经聚集了一群青年才俊,他们的共性是对一个又一个的传统嗤之以鼻。

汤姆森购得报纸的第二年,汉密尔顿就成为了《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主编。

“一个不善表现自己的小伙子,”汤姆森这样评价汉密尔顿,“但我认为他是这份工作的最佳人选。”

汉密尔顿最先给报纸带去的,是天才的团队和战士般的个人忠诚。给不幸的人施以安慰,与得到独家新闻一样让他高兴。

真正做实事的人,往往羞于自我炫耀。只是,汉密尔顿在这一点上也有些过了。他经常缺席内部活动,摆出一副寡言、内省的姿态。年轻人生气勃勃地前来面试,却往往被他的沉默不语弄得窘迫不安。他们支支吾吾地说了一通后,料定眼前是一台不通人情的纠错机器。

这并不是汉密尔顿故意装出来的,而是他天性使然。他的家人、朋友早已领教过了。即使在电话交谈中,他的停顿也能持续好几分钟。他事事担心,经常踱着步子来回走动,用鼻子费劲地呼吸着空气,在决策的边缘犹豫不决。

不过,这样的沉默也是一位梦想家的标志。他梦想着提高公众的品位,让报纸变成一块香饽饽。身为大英博物馆理事和泰晤士报业公司总编辑,他成功地把伟大的图坦卡蒙展和中国展带到了英国。

1976年,汉密尔顿经过了一番挣扎,接受了爵位。他极力反对新闻人接受政治奖励,担心这会危害到他们的独立性。到最后,他欣然接受了为艺术服务的荣誉。

正是汉密尔顿把我带到了伦敦,让我成为他的首席助理。37岁的时候,我成为了执行主编。之前,我在《北方回声报》做了近五年的编辑。和汉密尔顿一样,我在16岁投身报业,成为兰开夏郡一份周报的记者。结束了在英国皇家空军(RAF)的服役后,我前往杜伦大学求学,毕业后进入《曼彻斯特晚报》,成为了一名社论作者和助理编辑。后来,我获得了哈克尼斯奖学金,又到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了两年外交政策。其间,我也在美国报纸工作,并为《卫报》做现场报告。

引起汉密尔顿注意的,是我任《北方回声报》编辑时参与的一项旷日持久的官方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活动针对的是被处以绞刑的蒂莫西·埃文斯,他被误认为连环杀人案的真凶约翰·克里斯蒂。一时间,全国上下陷入了是否要废除死刑的讨论。

我曾在伦敦面见了签署死刑执行令的内政大臣丘特尔·埃德。他这样对我说:“我的判断基于当时最好的建议。可惜却吊死了一个好人。”我们的活动成为了全国性新闻,并得到了议会的大力支持。我很荣幸能为汉密尔顿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写下结语:“皇家赦免蒂莫西·埃文斯,死刑就此灰飞烟灭。”

一年之后,我被任命为主编。另一位重要候选人、海外新闻主编弗兰克·贾尔斯则成了我的副手。

1967年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充满了鲜活的个性和激情。我在38岁那年,接过了这面大旗。我们召开会议的办公室舒适宽敞,席间整齐摆放着一排沙发、几个丝绸靠垫和一张埃姆斯椅。这都是斯诺登为汉密尔顿量身打造的。

当年,“洞察力团队”的办公室狭小不堪,只有三名记者和一名负责编写短篇背景材料的研究员。即便如此,基于报纸律师詹姆斯·埃文斯提供的证据,他们依然开展了对博若莱葡萄酒造假事件的调查性报道的探索。

在我对《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众多抱负中,最想实现的就是发展“洞察力团队”,再现W.T.斯泰德所说的新闻“统治作用”-- “洞察力”。

罗恩·豪是“洞察力”的主编,一名高度的怀疑论者,他毕业于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曾就职于《每日镜报》。他的副手布鲁斯·培智,是一个来自澳洲的聪明家伙,在墨尔本向艾德里安·迪默(《澳洲人报》的主编,后来被默多克解雇)学了一身本领。不久之后,我又给团队注入两剂澳洲血液--菲利普·奈特利和科林·辛普森。1981年,奈特利因为曝光了英国首富韦斯特的逃税丑闻而一夜成名。辛普森则是一个精明、多产的前军官和古董商人。豪点燃了一根慢捻的导火索,培智则继任了他的位置,急欲立下赫赫战功。

我加入报纸后,就与培智合作展开了一项重大的“洞察力”调查--伊美尔·萨旺德拉公司的汽车保险伪造事件。接下来的十年里,培智一直充当着重大调查事件的先锋。

丹尼斯·汉密尔顿成为《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总编辑后,常用白芝浩的话形容他和每位主编的关系:“建议、鼓励和偶尔的警告。”与汉密尔顿共事多年,我从未见他偏离过白芝浩的路线。同汤姆森一样,汉密尔顿信任编辑的独立性。“与罗伊在一起,你拥有完全的自由。”他告诉我,随后补充道,“前提是你不可抨击女王。”

这就意味着,我们获准介入女王陛下的政府。理查德·克罗斯曼日记的出版,给了政府当头一棒。要知道,政府有明文规定,如果内阁大臣希望在30年内公布包括个人经历在内的纪实文献,必须提交官方审查。

1964年至1970年,克罗斯曼是工党内阁一员。他拥有敏锐的目光,善于攫取私下谈话和小道消息,更是一个强迫性交流者。他曾在牛津大学教书,对英国宪法极度痴迷,分析起来头头是道,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一样。尽管不失为“值得一读”,但独家新闻和逸事趣闻并没有为他的日记赢来掌声。反之,相关人士意识到,克罗斯曼决心全盘托出英国政府系统运作的实际情况。不管他的本意是好是坏,其中都包含了首相、内阁政策和大臣讨论内容的众多细节。

表面上看,克罗斯曼日记向人们展示了集体责任制的信条,其实却是在掩饰内阁的愚昧和无能。常务官员的权利就是如此,如果一个大臣没有首相或法官撑腰,就不能对公务人员创作的各部门间资料提出上诉。

然而,一个极富争议的、重要的宪法改变真真切切地发生了。首相不再是同僚之首,他开始拥有无上的权力。或者,如克罗斯曼所说的那样:“现在,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清除党内的异己分子,甚至比任何一个苏联领导人降职或罢免自己的政敌都来得更容易。”

震动英伦的政治八卦

1974年8月的一个休息日,我拿到了首卷克罗斯曼日记的纸稿。

日记里揭露的这台政治机器的滑轮、杠杆和叮当作响的零件尽显无疑。哦,这种感觉真是让人着迷。

克罗斯曼在去世前,就其中两章的草稿向我征求过意见。克罗斯罗担心过多的细节描写会招致责难。而我一直鼓励着他,结果也让人相当满意和兴奋。

我很难想象这本日记遭到封杀和删减的结果。漫步在苏格兰的荒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或许能冲破早已设置好的重重障碍。当然,我明白政治八卦能够引起轰动,提高《星期日泰晤士报》的销量。对此,我作为主编,自然是毫无异议。

但是,这本日记拥有更为深远的价值。假若我们按照顺序大量刊布,抛弃绘声绘色的小道消息,就能反映日记的全貌,向人们展现它真实严肃的本质。这才是日记的真正价值。不过这样一来,我们也很难迈过政府的门槛。

作为首相权力和内阁协议的代行机关,内阁办公室将审查日记。1974年4月5日,克罗斯曼逝世。同年4月28日,我宣布《星期日泰晤士报》将在当年秋天,以连载的形式公布克罗斯曼日记第一卷的内容。

内阁秘书约翰·杭特爵士即刻给珍妮特·摩根博士写去一封信件。后者是一名牛津大学历史学家,并做过克罗斯曼的助理编辑。

“像大多数人一样,我期待看到理查德·克罗斯曼的日记,”他写道,“但我对《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着实有些惊讶……克罗斯曼先生认同提交手稿的必要性。我相信你和(或)他的遗嘱执行人会将计划出版的部分内容提请审查的。”

此前,克罗斯曼已经选定了他的遗著保管人:他的妻子安妮·克罗斯曼和两个朋友--迈克尔·伏特和格雷厄姆·格林。格林也是乔纳森·凯普出版社的执行董事与合作出版商。6月10日,他们给杭特送去了书的校样。6月21日,两人被请到了杭特豪华的办公室。他们看到了一个简单的声明:不论删减与否,该日记都不能在30年内出版。日记中充满了对高级公务人员政见的细节描写,这种出版行为会破坏英国政体所依赖的相互信任。

事情至此陷入僵局。

此时,案子移交到了古德曼手中。他是英国最负盛名的仲裁人,同时也是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的私人律师。格林相信,古德曼势必能找到解决办法。他确实也说服杭特收回了之前的全盘封杀说辞。

杭特同意考虑一个删节后的版本。作为回报,古德曼也向他保证,如果遗著保管人有任何出版意向,会提供14天的预先通知。这样一来,杭特就有足够的时间取得法院的出版禁令。至此,作为连续刊载版权的所有者,《星期日泰晤士报》正式介入进来。遗著保管人做出的鲁莽决定,将我们拖下了水。

要知道,只有在日记“准备”出版时,我们才能拥有连续刊载的版权。格林无疑是事件的关键人物。他在这出剧中扮演了三个角色:朋友、遗著保管人以及合作出版事宜的负责人。在他的建议下,我在7月1日拜会了古德曼,向他展示了可能让杭特满意的删减本。正如他所料,我非常沮丧。

然而,古德曼和杭特的分歧非但没有缩小,反倒越来越大。8月6日,杭特拿到了删节版的日记,并在9月驳回了这个版本。古德曼失望地讲述了事情经过。

“那么,”古德曼生气地对杭特说,“日记里还能说些什么呢?说克罗斯曼坐在内阁桌旁,闲来无事,安静地欣赏圣·詹姆斯公园的美景吗?”

杭特沉思片刻。

“这完全可以,”他终于表态,“前提是你们没有指出他身边的其他人员。”

于是,克罗斯曼的遗嘱执行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汉普斯蒂德的劳埃德勋爵和御用大律师布莱恩·尼尔表示,如果当前的诉讼程序在《国家保密法》之下进行,政府势必能阻止或处罚我们的出版行为。我们的律师也持相同意见。此外,受限于和杭特立下的14日协定,古德曼告诉杭特,如果《星期日泰晤士报》有任何出版克劳斯曼日记的计划,他一定会得到通知。

这也正是我所思虑的。想来想去,唯一能跳出这个死胡同的方法,就是利用报纸迅速的特点,打政府个措手不及。这一招需要技巧。克罗斯曼的另一位遗著保管人迈克尔·伏特,现在已是一名内阁大臣。他当初选择伏特的原因,正是看上了他的记者出身。

作为一名记者,伏特理应对出版这件事满腔热血,可惜克罗斯曼看走了眼。伏特对下议院和政府内阁更加敬畏。他对能履行自己的公务职责感到无上光荣。

“我答应过克罗斯曼了。”他说。但我不想因为伏特的大臣身份,或者其他复杂的事情让他处境尴尬。于是,我分别约了安妮·克罗斯曼和格林共进午餐。

因为他们受制于杭特,我委婉地告诉安妮,并更为直白地转告格林:“眼下可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你们醒来时会发现《星期日泰晤士报》已经刊布了日记。假若这样的事情发生,也只是为了帮助日记的发行。当然,二位应当明白,我眼下还没有这个意向。我更愿意征得内阁秘书的同意,删减选摘内容……”

与此同时,《星期日泰晤士报》里对日记的“阉割”工作还在继续。

杭特表示,如果我能够接受与古德曼相同的14天协议,他会考虑我们的修改版本。我拒绝了杭特并告诉他,我和遗嘱执行人的关系受到法律约束,反过来他们也受到自身职责的约束。从一开始,我就明白编辑工作注定会失败。我们只是想证明自己曾经尝试过。

事实上,我一直在为可能的官司做准备。我曾与前“洞察力”主编约翰·巴里开展了一项复杂的工作。通过挖掘劳埃德·乔治首相之后的过往先例,我们全面透彻地对比了克罗斯曼日记和同时期经哈罗德·威尔逊首相批准的回忆录,从而证明出版的合法性。杭特寸步不让,毅然否决了《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修订版本,我也将此事通报了遗嘱执行人。

所有人都聚集在这间下议院的小会议室内:安娜·克罗斯曼、伏特、格林、古德曼、丹尼斯·汉密尔顿、约翰·巴里以及公司的高级律师詹姆斯·埃文斯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律师安东尼·惠特克。

这是一场漫长又紧张的会议。伏特建议我们直截了当地告诉杭特,出版一事将会继续下去。这个勇敢大胆的想法对我的秘密计划却是毁灭性的。在公众认识到克罗斯曼的立场之前,我们就会为自己“赢得”一张禁令。

根据手头的法律建议,日记只能在30年后重见天日。就在这时,古德曼伸出了援手,他建议应当由《星期日泰晤士报》出面和杭特交涉。

杭特闻讯立刻写信警告我:“某些情况下,事情不受我的控制。”他总结道,“我别无选择,你必须保证,在克罗斯曼日记得到我的首肯前,《星期日泰晤士报》不能刊登任何内容。另外,我希望贵方能提供一个至少7天的预先通知,并在(1975年)1月27日(周一)给我答复。”这是我在1月23日(周四)收到的来信。对《星期日泰晤士报》而言,真是有趣的周五和周六。

杭特的信函让我欣喜不已。他采取的行动,让我有一个周末的时间免受任何约束或法律限制。这着实让人为之一振。我已经决定放手一搏,无视警告和后果,抓住机会冒险出版日记。

对我而言,此举不单是挑战英伦帝国的内阁秘书,或攫取一篇劲爆的独家新闻那么简单--这是在挑战杭特所代表的神秘政府的绝对信念。

我告诉汉密尔顿,不论有没有许可或警告,我都会在周末把日记付诸出版。此事已经讨论了多次,没有必要再把理由具体化。

詹姆斯·埃文斯认为起诉不可避免。迈克尔·伏特建议我们寻求一个法官的裁决。我认为现在事情的走向已经让人难以接受,我们要给法庭一个机会,让其强化先前已经让人无法容忍的对各种出版形式的约束。这时,汉密尔顿离开了几分钟时间。

“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别再说了。”我示意埃文斯别再做声,并把几个月来的挫败感统统浇在了他的身上。当汉密尔顿回来时,埃文斯让安东尼·惠特克提出自己的立场。惠特克赞同出版日记,这远比让日记躺在灰尘里更有帮助,特别是对不久之后的审判而言。

“你准备好为这个案子辩护了吗?”汉密尔顿问我。

我向他全盘托出了先前的准备,之后是一个特有的汉密尔顿式长停顿。这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停顿。

“那就开始吧。”说罢,汉密尔顿便动身前往坎特伯雷大教堂。第二天,《泰晤士报》刊登了他出席大主教加冕仪式的新闻。

就这样,我们刊登了日记。

智谋的交锋

于是在本章开头老少汤姆森造访后的第一个周一,陷入舆论中心的总检察长考虑立刻展开起诉。我先行一步,找到了能让检察官和政府避免公开对抗的方法。

我没有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承认我们在藐视政府,而是给报纸的克罗斯曼专版写了一段介绍:“内阁办公室已阅,诸公看法已谏。”要知道,这么做算是给了他们一个台阶下,也让我们的秘密连载得以继续进行。相反,他们表明并不排除提起上诉。

不久,我接到了内阁秘书约翰·杭特的电话。

“听着,我不想和你吵架,我能看看你们的下段选摘吗?”杭特很有礼貌地向我索要未来几周的日记选摘,但是我非常遗憾地转告他我无能为力。

接下来的9周时间里,我们的连载经历了一场非凡的战略比拼。每周,我给杭特送去的材料都多过我可能出版的。时间随之流逝,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禁止的。他若确认并质疑其中五段,我便会撤下其中两部分,出版另外的三个部分。关于早期内阁会议的选摘,我会留下对分歧意见的描写,拣出姓名统统删掉。但一周过后,我就会把姓名全部公开出来。

杭特陪同首相正式访问奥纳瓦、华盛顿和莫斯科期间,他的电传线路忙个不停,试图控制我们的所作所为。“大段的文章让我担心不已,我必须请你删除或修改它们……”

关于对内阁会议的四段描写,我删掉了一段,修改了另一段,剩下两段则是原汁原味的。内阁对移民政策和公共开支问题的讨论,首次完整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我们也面临着成败参半的风险,这个行为招致了财政部法务官的一封信:

根据总检察长的指示,我致信贵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刊布的题为“7月8日”、“7月17日”和“7月20日”的日记内容,详细刊载了已故的克罗斯曼先生对内阁会议的描写。

总检察长认定,此类出版行为有悖公众利益。我受命通知您,如果《星期日泰晤士报》再次刊载日记内相似的细节,针对泰晤士报有限公司的禁令诉讼程序将不再另行通知。

轮到我退一步了。我的目标是按照时间顺序做九次选载。日记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对1966年7月金融危机的描写,在此之前还有四次选载要做。杭特否决了第五次选载中的六段内容。我删除了其中四段,修改了两段。

再接下来的一周,我放慢了脚步。在3月10日,我们实现了既定目标。我们最后公布的内容有近10万字。我原想如此一来,未删节版的日记就能完整出版。谁知该书刚准备推出,就收到了总检察长的法庭禁令。他曾放过我们一马,现在则决意阻止出版商和遗嘱执行人。即便要面临高昂的诉讼费用,出版商和遗嘱执行人也决定起来抗争。我当然不能坐视盟友的孤军奋战。于是,我设法进入了法庭。

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一直在浏览未公开的日记材料,内阁办公室对这些内容一无所知。另外,利用先前的长时间准备,我们比较了威尔逊首相和克罗斯曼对同一事件的描写。雨果·杨和约翰·巴里则以养老金和种族决议为案例,采访了其他内阁大臣。在某些方面,大臣们的回忆与威尔逊和克罗斯曼的记述均有出入。日记出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我宣布还会有更多案例分析。这时,我确信总检察长会有所行动。受访的大臣成为我们挑战杭特的限制的砝码。

我的杀伤性武器就是我精心准备的一版报道,上面在偌大的空白处轻描淡写地写道:“鉴于昨夜高院法官批准了总检察长的禁令申请,克罗斯曼日记的选载到此结束。”

这一次,没有了财政部法务官的午夜来电。但是,图书出版两天之后,我们的律师安东尼·惠特克告知我们:“他们试图取得一个永久禁令来阻止我们。”

我的一通欢呼吓坏了他。在我看来,如果能赢下这场官司,我们不仅可以阻止对图书的审查,甚至能遏制政府的掩饰。

然而,我前往河岸街法院时才发现,总检察长的法院令不仅针对克罗斯曼日记,更企图阻止我们对大臣的采访。根据该令,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任何有关内部讨论的报道,如果涉及政策的形成或执行,内阁秘书都有权详阅和审查。这项限制确保了所有教化只够一名用功的《阿尔巴尼亚人民日报》的读者阅读。

我们了解到,眼下这些怪诞的附加条件是在最后时刻写下的。作者既不是杭特,也不是总检察长,而是该案律师自行添加的。

“那些鬼东西肯定没戏。”我对身边的人低声说道。

1976年6月26日,法官艾克纳全面批准了一个短时间禁令,明令禁止同一时期的政治报道以及克罗斯曼日记刊载。经上诉,我们将这个全盘禁令争取到了仅对日记有效的范围。修改后的禁令规定,我们在全面审理之前不能公布任何日记选载。《星期日泰晤士报》和遗嘱执行人成为了共同被告。

在同年7月底之前,我们有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先前所有的准备工作都派上了用场,但是仍然给律师、报纸和遗嘱执行人留下了一个繁重的任务:分析300辑回忆录和其他图书,找出过去限制性因素出现的轨迹。倘若如此,那么事情也会发生在劳埃德·乔治、温斯顿·丘吉尔、安东尼·艾登、哈罗德·麦克米兰、哈罗德·威尔逊以及陆军元帅身上。我们努力从大量愿意为克罗斯曼作证的学者、律师和前内阁大臣那里取得宣誓证词书。汉密尔顿和汤姆森意识到了代价的高昂。我们决心尽可能地杀入上议院,不过这至少要花费10万英镑。

首席大法官威杰里勋爵主持了审理。此案和五角大楼文件案颇为相似,只是没有失窃的文件。出人意料的是,总检察长没有搬出《国家保密法》这尊重炮,也就意味着本案成了一宗有陪审团在场的刑事审判。话又说回来,国家角色的膨胀和官僚权力的滋生,与掩饰和秘密的多少成正比。我们和《保密法》对阵,是黑与白的斗争。

根据一则晦涩的保密法规,总检察长开口要求封杀克罗斯曼日记,“以符合公众利益的要求”。这在其他国家闻所未闻。整个事件怪诞诡异的轮廓更是越发清晰。

首席大法官会对《保密法》买账吗?两个月之后,答案自然会见分晓。

宣布休庭后,内阁秘书大人杭特穿过长廊,从安妮·克罗斯曼、格拉曼·格林和我的对面走过来,风度翩翩,面带友好之色。

这个场景简直是一幅扣人心弦的电影画面。

“是,政府应当有它的秘密。”

“不,它的秘密不能被禁止公布。”

谜底在最后一刻揭晓。

“我不相信,” 首席法官威杰里最后判决道,“任何日记首卷中内容的出版能够控制当今内阁的自由讨论。”

就这样,秘密日记的所有内容都获准出版。

我们的胜利

这场胜利比预期的还要好。威杰里虚晃一枪,尽管他将《保密法》的概念延伸到了公共事务,但首卷日记却可不受内阁秘书的约束,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如此一来,《保密法》也就成了摆设。威杰里选择弃之不用,或许其他人也会作出相同的决定。

不管怎样,法庭的判决对内阁秘书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同时也抑制了内阁的权力。晚些时候,政府接受了调查委员会的建议,放弃通过法令控制内阁大臣的回忆录。之后的15年,公务人员们得以免受普通法的限制。

至此,《星期日泰晤士报》挫败了来自开放、民主的大不列颠政府的众多干涉。克罗斯曼案可以说是一座里程碑。随后的几卷日记和回忆录也得以自由出版。我们的工作和努力让我一通狂喜,但是众人的不解以及他们对其中危害性的说道,也着实让我沮丧。我明白,我们仍然处在孤立无援、独自对抗黑暗的境地中。

“你们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一名政治记者告诉我。放眼望去,他的双肩犹如一道路障。此外,多家报纸的社论也支持政府禁令,少之又少的议员对此抱有兴趣。

另一方面,新闻业与专制权力的碰撞、克罗斯曼案的胜利等一系列事件,确实孕育了改变:反应停的受害家庭十载之后终获赔偿;DC-10空难原因历经磨难得以披露。法律和政治制度本应杜绝此类病态事件的发生,却放任自流,极力阻止赔偿,让反应停的受害家庭失望不已,甚至几乎毁掉了试图提供帮助的《星期日泰晤士报》。DC-10空难受害家庭最终得到了合理赔偿,也只是因为他们能够在美国提起诉讼。得益于美国社会的开放性,我们方能阐明空难的来龙去脉。

我认为,整整一代英国新闻界,在挑战当局权威和利益共同体方面毫无建树,进而导致了人权地位的陨落。英国法庭毫无《权利法案》可言,一贯将物权置于人权之上。

民主政治中,微小的改变至关重要--判例法的附加部分难以理解,其主要原则实属拼凑之举,其应用更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公众情绪又容易受到诱导;厚颜无耻的行为肆意横行却无人问津,直至被人们接受并成为一种习惯。战后的英国新闻业盲目无知且视野狭隘:通俗报刊往往借助竞选、低级趣味甚至侵害个人隐私等手段小题大做;通俗周报的腐化性和劣根性暴露无遗;质报的新闻工作毫无生气,报纸反复引用演讲和声明,在公共事务上报喜不报忧,甚至错把庄重当严肃。我眼中的严肃性,是指对于影响到数百万人民生活、安全和幸福的制度和活动的详查和监督。

新闻业不再刨根问底。它们批评政客,实则与之狼狈为奸,不敢越雷池半步。它们是事后诸葛亮,不敢做出头鸟。

在汤姆森和汉密尔顿入主之前,20世纪50年代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凯姆斯利手中俨然是一个“愣头青”,直到60年代,报纸才开始调派全职报道人员。70年代,《星期日泰晤士报》自认为卷入的最突出的审讯和禁令实际上并未发生,因为新闻报道突然掌握了主导权,对法律和政治制度发起挑战。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发现,法律和政治制度已失信于人民。谁能料想到,一则19世纪保护维多利亚女皇蚀刻画的商业案例,会在现如今的政客日记案、议员贿赂案和反应停案的文件中被引用。专家委员会建议改革,议会却不愿响应。雨果·杨曾在研究克罗斯曼案时评论道,对谨慎和保密的迷信已经深入英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对其所做的微小挑战,也足以震撼人心。

同类推荐
  • 做整个的校长

    做整个的校长

    《做整个的校长》是作者从事校长工作一年多以来的工作总结和人生体悟,包括励志演讲、学习思考、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共建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孩子的培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具体到一所学校,初中三年的学校教育虽然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却马虎不得。需要注意的是,过程里面虽然有主有次,但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如果说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而你仅仅选择了重要的,可能在你今后的人生过程中永远不可能有机会回头弥补丢掉的东西,就像柏拉图走过整个麦田也没有摘到象征爱情的最大、最饱满的麦穗一样。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09

    海外新闻出版实录2009

    《海外新闻2009出版实录》内容包括:走近美国康泰纳仕国际集团、从《衬衫换甜点》看美国出版新变化、国际出版界热炒“雷曼兄弟”、美国财经图书行情依然看好、《美国地区英语辞典》即将全部完成、从两本中美版权合作杂志看去、浅谈《悦己SELF》的广告与发展、美国杂志编辑出版的奥妙、中外合作杂志是中国期刊界的“狼图腾”? 中国《读者》可否收购美国《读者文摘》、“卡斯特罗语录”在古巴出版、欧洲报纸出版商想到美国收购、金融危机影响英国出版的编印发等。
  • 酷短信之至理名言

    酷短信之至理名言

    这是一套最新、最酷、最炫的沟通手册。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幽默逗闷的搞笑专家、情意绵绵的爱情攻略、温馨感人的祝福满堂,随时随地幽默搞笑,时时处处富有哲理。轻点拇指,传递无限情谊吧!
  • 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今世与来世:人类生死观浏览

    本书介绍了“古希腊思想家对生死的思考”、“佛教的因果轮回说”、“活佛转世制度”、“伊斯兰教的生死观”、“长寿主义的生死观”等。
热门推荐
  • 九世琉璃葬世记

    九世琉璃葬世记

    今生无缘,只求最后:为你屠尽这天下,陪葬
  • 武破战天

    武破战天

    远古,以一己之力,战修罗,闯天下。如今,凭孤身之魂,武青天,破乾穹。修炼之道,从我开始!我乃转轮,我欲创世,热血沸腾,奋战苍天,遇佛杀佛,见魔斩魔!一代轮回,灭前世之仇,结今生之怨,惜古今之情!睥睨天下,谁人笑我?
  • 修仙啊修仙

    修仙啊修仙

    阿三:“少爷是世界上最好的少爷,没有之一。”执剑长老:“他是一个轰一样的男人,所以老娘注定孤独一生。”灵剑掌门:“有了他,门派才能壮大,宇宙才能和平,我才能愉快的欺女霸女,欺女霸女,,,”“请问,您是怎么做到这么成功的呢?”无数人这么问他,他却只是微微一笑,带着几分感叹的说道:“我只不过把别人打飞机的时间,用在了吹牛比上。”“打飞机?”“没错。”他笑了,如夏花之灿烂。
  • 老房子掠影

    老房子掠影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周易参同契发挥

    周易参同契发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虐恋总裁:暗恋娇妻哪里逃

    虐恋总裁:暗恋娇妻哪里逃

    我梦尤醉惜离别好寄春和秋水长喜诉相思潭深绿欢尽弦歌妩媚生你若有心缘聚来原来,你我早已在十五年前彼此倾心…
  • 神域王者

    神域王者

    晴天霹雳风,万道金雷光。宁可乾坤转,不负人心荒。一颗灵珠分善恶,一刀斩邪恶!少年赵岩手握凝魂珠,脚踏断魂闪,斩妖除魔。一步一步踏上王者之路!
  • 神战乾坤

    神战乾坤

    实力之下,一切渺小。战意傲然,可定乾坤。看一代战神的陨落重生,战神能否在人界再创辉煌?能否回到巅峰?
  • 仙域特种兵

    仙域特种兵

    特种兵孟天宇穿越后成为修仙者。修仙需要了却尘缘无情无欲,最好能修炼成一块顽石永无任何感情,方能千年万年永不消亡。可孟天宇虽然踏入了修仙界,但骨子里还是特种兵!国仇家恨,孟天宇走上了修仙路。初入罗孚就与罗孚老祖嫡系后人结仇,从此他修仙之路极为坎坷,在圣地试炼时被数百修为远胜自己的高手反复追杀!深入敌后以一敌百是特种兵经常面临的境地。孟天宇以优秀特种兵的职业习惯,认真计划自己的每个行动,不仅成功躲过数百高手的追杀,还成功赢得罗孚上下的尊重!但事情才刚刚开始,六大修仙门派弟子大比,元婴高手的夺舍,被逐出派浪迹天涯的凄凉与辉煌,犹如一幅幅宏大的修仙图卷展现在各位朋友面前!敬请点击、收藏、投票!修闲不胜感激。
  • TFBOYS与她们的夕阳西下

    TFBOYS与她们的夕阳西下

    “呆瓜,让我再抱你一次,以朋友的方式。”--王俊凯“可乐,你明明知道我喜欢你,为什么总是逃避?”--王源“蠢猪,是个路痴就别乱跑啊!害我天天找你!”--易烊千玺文章走治愈清新风,喜欢加入一些逗比和小污,不喜欢也请别恶意评论,谢谢配合!每一个加书架,评论,投票,喜欢此书,喜欢夕子的小可爱,爱你们哦!m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