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000000016

第16章 二安史叛乱之前的佛教哲学(4)

世界的存在,对于常人来说,是个未可争辩的事实,要把这个人人都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世界说成是并不存在,我们前面说了,那是非有过人的才能不可。然而,这里我们要补充,即使有过人的才能,也未必能够自圆其说。《成唯识论》的原本,其作者是护法等印度高僧;编译《成唯识论》的玄奘,更是有过人的才能,然而他们也都无法自圆其说,本意要论证自己的主张,却不料给论敌提供了证据,这只能说明,世界上的实物是实有的,不是唯识为真。2识的转变识的转变有两层意义,一是识转变成诸法,或者说,转变成普通人执著为实有的物;二是识自身的转变和互相影响。因为既然一切唯识,那么,不仅要说明识转变为诸法,而且要说明识如何转变为实物,才能破除人们的执著;破除执著之后,还要研究达到涅槃寂静的途径。不过在法相宗看来,识转变为诸法和识与识之间的转换,是一回事,因为识也是法。依法相宗意见,识能够转变为诸法,首先是因为识中存在着可以转变为诸法的种子。依法相宗说,种子有两种: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藴界处,功能差别。……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成唯识论》卷二)(释:有漏无漏,各有二类。)这里的二类,是指种子的来源:一类是本有的,一类是始起的,即后来发生的。若从种子的性质分类,则一类是有漏的,一类是无漏的。而不论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都有本有和始起二类。依法相宗所说,种子有六或七种特性:种子是各各独立的、最小单位的实体。种子不是不生不灭,而是刹那生灭,前者随灭,后者随生,即灭即生,不是前者灭了之后,后者方生。种子是诸识的对立面,种子是能生,诸识(也叫做现行)是所生。一能一所,互相依赖。种子生自己同类的种子,各不相乱(如眼识的种子产生自己的眼识)。种子分本有种子和始起种子。种子分为相分、见分。

一切种子有染、净的分别。他们也叫做有漏种子(染污的、恶的)和无漏种子(至善的。一般的善仍是有漏种子)。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一种意见说,无漏种子是本有的种子:“由此等证,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成唯识论》卷二)。有漏种子虽然也是“法尔有种”,但主要由熏染产生:“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增长,不别熏生。如是建立,因果不乱”(《成唯识论》卷二)。但是法相宗认为,不论有漏无漏,都有本有、始起二类:若唯始起,有为无漏无因缘故,应不得生。有漏不应为无漏种,勿无漏种生有漏故。……若本全无无漏法种,则诸圣道永不得生……由此应知诸法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成唯识论》卷二)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说,无论是本有还是始起,都有有漏和无漏二类。所谓有漏种子,就是使人陷入烦恼、导致轮回的种子;无漏种子,即使人断绝烦恼、获得涅槃寂静的种子。两种都有本有、始起二类,也就是说,人先天的就具有恶;而经过修习,能够使恶变为善,成就佛果。这是法相宗对人善恶来源以及修行必要、成佛可能的哲学说明。虽然前六识都有自己的种子,但是最基本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所以阿赖耶识又名“种子识”: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种子识……或名异熟识……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成唯识论》卷三)一切法归根到底,也都是由阿赖耶识转生的:是一切法真实种子。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暴流。……眼等诸识,无如大海恒相续转,起诸识浪,故知别有第八识性。(《成唯识论》卷三)但真如不是诸法种子,因为它是无为法,不造作:旧人云真如是诸法种子者,非也。(《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法相宗强调,种子只是一种比喻,并不是真有什么种子:“外谷麦等识所变故,假立种名非实种子”(《成唯识论》卷二)。

也就是说,识变现成相分、见分,人们执为实物、实有的过程,就像由种子变成谷子、麦子并且成熟一样。但并不是真的有种子:“彼非实种”(《成唯识论述记》卷二)。因此,所谓种子说,不过是为解释唯识所生提出的比喻而已;而所谓种子生,也就是识变现诸法。所有的种子都含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又称“藏识”。也只有这第八藏识能够产生其他诸识,也能产生客观的物质世界: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成唯识论》卷三)生种,就是产生同类种子,或产生其他识种子。有根身,也就是人的身体。器,就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这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所生。其他识,则只能在本识的范围内活动。如眼识可变眼之相分和见分,耳识变耳之相分和见分等等。因此,阿赖耶识,是世界之总根源。依据种子学说,则佛教传统的缘起说,就是阿赖耶识缘起,即阿赖耶识种子产生一切。在这个缘起论中,阿赖耶识种子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所谓有此才有彼,只是有阿赖耶识才有一切。缘起中的因果关系,法相宗也有新的解说。他们首先认为,所谓因果,不是有了前因才有后果,而是因与果同时存在,同时出现:“前因灭位,后果即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成唯识论》卷三)。这样的因与果,就像流水一样,不间断地在进行:“如是因果相续如流”(同上)。然后他们自设疑问道:若是因存在着,果还没有产生,那么,因是谁的因?若是果已经出现,但是因已经消灭,那么,果是谁的果?因果关系岂不是不存在?或者说,有因时,果已经存在。那么,果既然已经存在,何须有因?因既然是无,果自然也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仍然是不存在。而法相宗实际上就是认为,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由斯汝义,因果定无,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正理,深妙离言,因果等言,皆假施设。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因,假立曾因,对说现果。假谓现识似彼相现。如是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边,契会中道。

诸有智者,应顺修学。(《成唯识论》卷三)也就是说,在法相宗看来,因果关系是个深奥微妙难以言说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存在,只是一种假设而已。窥基对此解释道:……理实能缘及所缘法唯有现在。三依唯识,此义虽通,然前二外别有异体,多分分别妄心所变似去来相,实唯现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三)从佛教泯灭一切分别的立场来说,不仅时间上只有现在,空间上也是只有当下,没有前后左右的差别。因此,因与果,也只是假设的关系,一种说法的方便而已。而作为一切种识的阿赖耶识产生种、根身和器,在本识中产生“自果功能差别”(《成唯识论》卷七),也是随生随灭,随灭随生,如前所说种子的第二种特性。在因果问题上,依佛教传统见解,色与心,也就是物质与精神,是可以互为因缘的。但是法相宗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否认因果关系的真实存在,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否认色蕴即物质现象也是产生事物的原因。《成唯识论》卷三道:“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窥基解释说:萨婆多等以善色望四蕴为因,四望色蕴亦得为因,此即不然。唯引自果,因果随顺功能同,故名为因缘。若增上缘等义则可尔,如何色等与心为因!不相随顺,功能异故。在法相宗这里,物质世界,即色蕴,是个完全被动的角色。只有心识,或者说是种子,才是产生一切、包括产生物质世界的根源。而“色等法不得为种子”(《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此外,第七末那识也不得为种子:第七识不名种子,果不显现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三)第七识的作用,是转换。第八阿赖耶识通过它产生前六识及其他,前六识产生的种子也通过它储存于第八识中。这样,种子转变的过程,不仅是阿赖耶识转变为客观的物质世界、人身,而且也是阿赖耶识转变为人的各种意识、思维活动,即变现为其他诸识的过程。而其他诸识,也会产生种子,供阿赖耶识含藏。这解决的不仅是识与法的关系,也是识与识的关系。在这识与识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种子的转换,是有漏种子向无漏种子的转换,因为在法相宗看来,只有把有漏种子转变成无漏种子,才有可能成就佛道。而有漏种子转变成无漏种子的机制,是通过熏习。种子本是一种比喻,被用来作比喻的谷种、麦种等,被称为外种,而识中的种子,称为内种。内种要生长或增殖,必须通过熏习: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成唯识论》卷三)据窥基解释说,因为“内种是因缘”,即产生诸法之因,所以必须通过熏习才能生果。至于外种,就不一定了:“外种不定,内则定熏”(《成唯识论述记》卷三)。外种的熏习,也必须由内种为因缘:“必以内种为彼因缘,是共相种所生果故”(《成唯识论》卷三)。这就是说,外种的生长,也必须以内种为因,也就是以识为因。这充分体现了法相宗的万法唯识思想。所谓熏习,就是使种子生长:所熏、能熏各具四义,令种生长故名熏习。(《成唯识论》卷三)能熏、所熏,不过都是识的作用,是识在互相熏习。

二者的关系,遵守着法相宗的因果原则,即随生随灭,俱生俱灭:如是能熏与所熏识,俱生俱灭,熏习义成。(《成唯识论》卷三)熏习的重要作用,就是能把有漏种子转变为无漏种子,或者说,无漏种子,也可以由熏习产生:无漏种生,亦由熏习。(《成唯识论》卷二)由熏习产生的种子,和本有种子一样,都储存在阿赖耶识中,作为此后产生诸法、诸识的种子。人之初生,就不断从外界接受刺激,积累着自己的认识成果。这些认识成果积累起来,又成为以后认识的依据和出发点。法相宗的种子熏习说,是用一种扭曲的方式再现了人类认识的这一过程。人们如何熏习识中的种子,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比如,“遍计所执”的熏习。据《成唯识论》卷三道:“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别习气”。窥基解释道:即是一切有漏善等诸法种子。……彼言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有何所以者,此有二说:护法等说,……因执心所执为所遍计熏成于种,此种名妄执习气即见相分而熏种生。遍计所执自性是法相宗所说的“三性”之一。其他二性是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由玄奘编译的《成唯识论》开首即说:“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窥基注道:言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即遍计所执;二者真实,即圆成实。于前唯识性所遣清净,于后唯识性所证清净。又有二种:一者世俗即依他起,二者胜义即圆成实;于前所断清净,于后所得清净。所谓遍计所执,说的是正常人的认识。遍是普遍,计是比较、盘算。经过普遍地比较、盘算、思量,产生了分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实有的。这在法相宗看来,乃是一种虚妄的分别,是一种执著。第二是依他起性,就是认识到诸法都是依赖于(依)某些因缘(他)而产生的(起),因而虚幻不实。不过,在法相宗看来,这还不是最高的认识。最高的认识是圆成实,即圆满地成就事物的实相。即在认识到依他起的基础上,彻底地抛弃遍计所执,去掉一切虚妄分别,获得最正确的认识。这种最正确的认识,也是诸法实有的本性。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成唯识论》卷八)当然,对于法相宗来说,它没有认识和被认识的分别。我们这样说,也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而所谓圆成实性,也就是真如,是诸法实相。和其他佛教宗派一样,法相宗也提倡各种修行。他们有所谓“十胜行”说,即十种达到涅槃寂静的途径。这十胜行是:施(有三种,谓财施、无畏施、法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等。这十胜行又可分为两种,即福与智:所修胜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种:谓福及智。诸胜行中,慧为性者,皆名为智;余名为福。(《成唯识论》卷九)法相宗不否认修福的作用,但他们显然更加倾向于修智。因而,达到圆成实性,无疑是将有漏种子熏成无漏、达到涅槃寂静的最佳方式。和当时其他佛教宗派不同,法相宗不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他们有所谓“五种性说”,即人的本性共有五种。前三种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成就不同的道果。

第四种能否成就道果,在未知领域。而第五种,则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成就道果的。也就是说,既不能成佛,也不能成为阿罗汉。自南北朝后期开始,一阐提人也能成佛已经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认识,法相宗这样说,难以受到中国佛教界的普遍欢迎。他们兴盛几十年后就趋于衰落,这样的成佛主张也当是原因之一。3法相宗与因明学因明学是古印度的一种推理、论证方法,或者说是一种逻辑学。它和所谓工巧明(工艺技术、天文历法等)、医方明(医学,包括禁咒)、声明(语言文字学)、内明(教义)等构成印度的五大知识系统,佛教也主张自己的僧侣应该懂得这五种知识。而因明一学,在佛教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各佛教宗派中,法相宗对于因明特别重视,并且对因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窥基论述因明的来源和意义时说: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一)说因明是“源于佛说”,不过是僧人僧语,他人自可不必当真。但说僧人从事因明是为了破邪立正,却真实而准确地道出了佛教与因明的关系。破邪立正的一次重大实践,就是在印度戒日王于曲女城设立的一切人均可参加的无遮大会上,玄奘曾立一“唯识比量”,即为“一切唯识”作论证而立的一个论式(比量),该论式道:宗: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喻:犹如眼识。戒日王设这个大会的目的,是“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对众显之,使邪从正,舍小就大”。参加者有“沙门、婆罗门、一切异道”数万人,其中“能论义者数千人,各擅雄辩咸称克敌”。但玄奘的论式发出以后,“竟十八日无敢问者”,于是会众大声欢呼:“佛法重兴”(道宣《玄奘传》)。这次大会复兴了佛法,也为玄奘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因明学也为佛教发挥了立正破邪的作用。初期的因明论式有五项,称“五分作法”或“五支式”。

公元五至六世纪,印度高僧陈那将五支式改了“三支式”,是因明发展史上的划时代贡献。玄奘的“唯识比量”,就是新因明的三支式。把因明的三支式和古希腊的三段论式相比较,则宗大体上相当于结论,因大体上相当于小前提,喻分喻体和喻依,而喻体大体上相当于大前提,至于喻依,即喻体的依靠,或者说是喻体成立的前提,则是三段论式所没有的。从这里,体现出因明学独具的特点。而它之所以多出一个喻依,就是它认为,要使喻体即大前提成立,必须作出论证。有的学者认为,喻依和喻体的关系,大体相当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在这里,即使主张一切唯识的法相宗,也不得不向世俗的认识求助了。任何一种逻辑,其成立的条件都必须有不能自相矛盾一条,因明学也不例外,它称自相矛盾为“自语相违”。如《因明入正理论》举“我母是石女”为例,认为这就是一个自语相违的宗。窥基解释道:宗之所依,谓法、有法,有法是体,法是其义。义依彼体,不相乖角,可相顺立。今言我母,明知有子;复言石女,明委无儿。

同类推荐
  • 鬼谷子一日一谋

    鬼谷子一日一谋

    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后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鬼谷子的生平已无确考,最早提到他的《史记》认为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那么鬼谷子与苏秦、张仪同时代而稍前是可以肯定的。本书在对《鬼谷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这部奇书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诠释和解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系统而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能更轻松地领略到《鬼谷子》谋略的精髓,用最简单的方式知晓成功的哲理。事实上,也只有拨开人生的迷雾,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 道德情操论(上)

    道德情操论(上)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热门推荐
  • 穿越古代当教主

    穿越古代当教主

    一个貌美多才的她,因愤恨现世中潜规则的丑陋,而愤然求死。却不料穿越来到古代,本想能平静了度余生。却不曾想到千古人情不变。古代的她漂泊在红尘中,经历了一次次的阴谋与杀戮,饱尝人世艰辛的她,看过了太多的抛弃与背叛,目睹了太多的罪恶与怨恨。红尘中那些迷失在贪婪狂妄中的灵魂,是否有一缕阳光能将他们救赎?世人皆知得迷仙圣经者得天下,谁又能料到其实圣经不过是一本无字经.红尘众相皆在其中,红尘众相也皆不在其中。一场搅动朝野的争夺大战,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传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黑暗系主角

    黑暗系主角

    首先是本书最重要的设定!那就是武力不代表一切!唯有算尽一切的武者,才能够最终活下来!所以本书的主角,曹宇,即使他阴险毒辣,一世枭雄,心狠手辣。即使他是一个人渣,即使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和生存与地位不择手段的人渣,即使他的手上,沾满了罪孽。他依然能够笑到最后,依然能够在众人的咒骂中活得安然自在,因为无论在什么世界,正义不代表任何东西。虽然本书的主角是曹宇,但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故事,期间还会有大量的其他角色登台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组成这本小说的内容。好吧,别这么看我,我知道我是一个中二少年。
  • 流金岁月之飞舞的爱情

    流金岁月之飞舞的爱情

    苏格拉底说,人可以死去,但要在找到真爱之后,doyouunderstand。真爱给人以幸福。爱情滋润着人类,装扮着世界!爱情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古至今,爱情里的那一片片痴心,总是感人肺腑,传唱不绝;自古多情男儿风流,不爱江山爱美人;最家喻户晓的梁祝化蝶可谓珍爱感天动地……在这个青春年华里,让我们也带着爱情一起飞舞吧!
  • 领导庆典贺词大全

    领导庆典贺词大全

    公开发表贺词时,你会哑口无言吗?你会词不达意吗?无论政界还是商界,一番激动人心的贺词演讲是领导者在庆典场合中展示才华与魅力的机会。本书囊括佳节、新婚、开闭幕、开业、生曰等多种场合的领导庆典贺词,为读者提供最全最新的范倒。
  •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

    人的一生只要能干一件不凡事儿,就很了不起了。袁了凡干的不凡事,就是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浓缩成了一本书——《了凡四训》。袁了凡最初的名字叫袁学海。叫袁学海的这个人本来应该默默无闻,只能在平凡的世界中度过平凡的一生。可是,后来他却因一次奇遇改名为袁了凡,从此命运便发生了转折。为什么名字的改变会带来命运的改变?名字与志向、兴趣、心性有什么联系?人的名字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玄机?本书通过袁了凡跌宕起伏的一生,特别是他改名前后的人生变化,告诉我们:一个名字,传递一种心境;一种心境,带来一种命运。
  • 经络全书

    经络全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吻成婚:误惹豪门辣妈

    一吻成婚:误惹豪门辣妈

    夜妖娆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被最好的朋友陷害!十岁就开始混江湖的她,居然这么轻易的就被干掉了!再次醒来,竟重生在三年后。莫名其妙的成了单亲妈妈,为了给孩子好的生活,她决定给孩子找个父亲。一眼她便看出了这个男人一定是小洛的父亲,可他似乎不认识她这张脸!为什么感觉这个女人如此熟悉,他却想不起来是谁。这个孩子为什么长得和自己一模一样?他向来洁身自好,从来不在外面沾染女人。既然这个女人想给孩子找个父亲,想找个男人依靠……他愿意效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做得多不如做得对

    优秀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做对了多少事。 本书对盲目求多的职场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清晰的思路帮你看清那些混乱的、低效率的忙碌认识误区,让你走出盲目求多的阴影,并给出在做对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才能出结果、出业绩。
  • 一线天机

    一线天机

    误走洪荒,引发惊天杀机。妖灵附骨,造就不世妖孽。四象审仙,瓦解三界之局。逃出生天,长生触手可及。道、佛、药、器、阵、武。修仙之路,步步传说,
  • 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是鲍姆的代表作,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生活在堪萨斯州的小女孩多萝茜被一阵旋风带到了神奇的魔法世界,并与小伙伴没有头脑的稻草人、没有心脏的铁皮人、胆小的狮子一起历险并实现愿望的故事。一路上,他们路过了温基国,陶瓷国,桂特林国,还有发着绿光的翡翠城。遇到了神奇的捉人树,凶猛的射头人,还有友好又顽皮的飞猴。童话的内容突出了善与恶的明显立场,两个恶女巫都被多萝茜杀死了,小女孩还解放了被她们奴役的善良百姓。而善良的多萝茜和她的小伙伴们都完成了心愿,并快乐地生活。书中奇幻的场景,扣人心弦的情节,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都使得《绿野仙踪》成为当之无愧的童话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