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8000000004

第4章 绪论(4)

依时间先后推断,则所谓小乘,可能距离佛祖说法的本义更加接近。而大乘,则是后人在佛说基础上的发挥。不过,这只能是局外人的推断,当事者不会承认这种说法,甚至认为他们所信奉的才是真正的佛说。小乘教反复论证诸法无我,但认为佛说的道理是实在的;他们认为作为人的我,是没有的,但佛是真实存在的。依上述分析的方法分析到最后,总要到达这样一个境地,在这个境地上,就不能再继续分析下去。比如房子、人等等分析到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四大”,即地、火、水、风的组合。小乘认为,这四大也是真实存在的,不空的。或者可以继续分析下去,地火水风可以分解为微小的粒子,印度哲学称为“极微”,这极微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然而,这些真实存在的东西,就可能引发出其他事物的真实。因此,理论上更为彻底的人们认为,佛说的法也是空的,四大、极微也是空的,最后,佛本身也是空的,是并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大乘空宗。大乘认为自己所说的道理才是最正确的道理,把懂得这种道理叫做“般若”,即智慧。这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佛教特有的智慧。然而,把佛也说成是空固然在理论上非常彻底,但这样也就打击了人们追求成佛的积极性。人生空幻,不值得留恋;佛既然也是空幻,又何须追求!依空宗理论,将把佛教也引向空幻、不存在的境地。于是又有一些佛教理论家出来,他们说,一切都是空的,但佛本身是实有的。不仅实有,而且是常住不灭的。山河大地都有一天会毁坏,但佛不会毁坏,更不会堕入轮回。而且成佛之后,就具有种种神通,一切美好的东西,是想有就有,因而是值得倾毕生、甚至二生、三生、无数生(假如果然有二生三生以至无数生的话)精力加以追求的。这样一种理论,被称为大乘有宗。有宗兼取了大乘空宗和小乘的优点,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了。因而在有宗产生之后,佛教理论就没有什么重大发展了。就大体而言,有宗把佛教理论发展到了顶点。(4)从讨论报应到讨论灵魂佛教传入中国,它那深刻的智慧固然给中国思想界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是对于一般民众来说,首先和主要关心的,还是由它所带来的轮回报应说。不论初传的佛教如何回避灵魂问题,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轮回就是人死以后的灵魂归宿。这一点,在《牟子理惑论》中表现得十分明确。《牟子理惑论》还向我们表明,相信死后灵魂存在,乃是一般人、包括儒者在内的基本信仰。《牟子理惑论》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国佛教讨论灵魂问题的文献几乎不见了,讨论般若智慧的文献多了起来。但是可以相信,在此一时期,佛教中轮回报应的思想并没有停止流传,甚至可以说,轮回报应思想也在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并在中国学者讨论报应问题时,显示了自己的优越地位。魏晋时代,社会的动乱使人们对传统的报应观念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以三国时代李康的《运命论》为开端,士人们对报应问题、也是个人的命运问题,展开了深入而持久的讨论。讨论者从现实和历史中得出结论,好人未必有好报,人生的寿夭祸福完全是命,是出生之前就已经注定的。这种讨论的结果,是慧远发表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报论》。三报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善无善报或恶无恶报的情况,只是时候未到。此生的遭遇,或许是前生或多少生以前所造的业;而今生所造的业,今生不报来生会报,来生不报会在以后不知多少生中会报。这样的报应论,弥补了儒、道二教报应说的缺陷,并且从此以后成为中国报应论的基本理论。依这样的报应观,人们不必为好人不得好报而怨天尤人,因为那不过是时候未到而已。于是不平之气顿消,安心做个好人。

儒道二教都无法说明的问题,在佛教中得到了圆满解决;而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佛教都给了他们希望。中国社会,特别是那统治着中国社会的人们,怎么能不欢迎这样的学说呢!假如司马迁能够活到这样的时代,他就不会再去激愤地发问:“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史记·伯夷列传》)而佛教传入之后,这样的质问也果然是逐渐得到了消解。命定论者得自现实和历史的材料都无法反驳这样的报应论,于是他们改换途径,找到了报应的受体,也就是轮回的主体。他们依据中国传统的一气聚散说,认为人死气散,灵魂也是一种气,也要消散,不会原封不动地聚在一起,因而轮回是不可能的。或者援引中国传统的人为万物之灵说,认为人与畜生不同类,不会变成畜生,因而轮回是不可能的。最后,问题集中到了一点,即轮回的主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物。在主张轮回说的一方看来,轮回的主体就是神,即人的精神或灵魂;并且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当时叫“神不灭”)。当一个新的生命将要诞生的时候,某个不灭的灵魂就会和某个肉体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生命。这就是后来中国社会广为流行的、甚至至今还有人相信的转生说。为了回答精神是气(尽管是精气)、死后消散、不能原封不动地聚合在一起转生的批评,轮回说的主张者认真探讨了精神的本质问题。首先是慧远开始,认为“神”、即灵魂,是一种“精极而为灵”(《形尽神不灭》)的东西。虽然“精极”可以仍然解释为精气,但它是使神脱离气的第一步。后来,郑鲜之又提出,“理精于形,神妙于理”,“形与气息俱运,神与妙觉同流”(《神不灭论》),彻底把神与气分离开来。最后,是范缜提出“形质神用”的命题,代表了当时对精神现象认识的最高水平。然而,虽然范缜主张“神灭”,认为人死不能为鬼,但他毕竟是个儒者,不能否认鬼的存在,因为儒经中明白地说,鬼是存在的。至于其他儒者,当时大多都站在范缜的对立方面,主张着灵魂不死。范缜“形质神用”的主张,也就没有被继承下来,而只是作为反面教材,被僧人载入他们弘教的《弘明集》。

佛教的基本信条是“诸法无我”,认为神不灭的“神”,就是“我”。因此,神不灭说是和佛教基本信条相抵触的。佛教在中国发生的这种蜕变,只能归因于中国传统的影响,而首先就是儒教传统的影响。然而由于神不灭说满足了人们所渴望得到的东西,它不仅没有被宣布为异端,反而和当时佛性或心性问题的讨论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国佛教教义的发展。(5)从讨论灵魂到讨论心性神不灭论的意向,是要解决轮回的主体问题。然而佛教追求的不仅仅是要在轮回中取得好的地位。特别是大乘佛教产生以后,佛教要追求的是成佛,自然,成佛也必须有个主体:是谁成佛?假如一切皆空,成佛的并不是我,我又如何愿意艰难追求呢?因此,神不灭说对于大乘,也是必要的前提。所以大乘空宗理论在中国流行一段时期之后,大乘有宗就开始在中国兴起了。大乘有宗的基本主张,是以不同方式认为诸法虽空,但心体实有;诸法之空,不仅是因为它们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更是由于它们不过是心的变现。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可以代表大乘有宗关于心与法的基本主张。与心同样实有的是佛。但佛不就是释迦牟尼和基督教把GOD说成是属灵的存在相似,大乘佛教也把佛说成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有一个不变的、永恒存在的法身,这个法身是无形无象的,它不仅是佛的本体,也是一切法的“自身”。而释迦牟尼,还有许许多多难以数计的佛和佛的国度,不过都是这个法身的具体表现,即法身的化身或者说是应身。那么,在诸法皆空之旁,存在着实有的心和佛的法身,从心这一面说,心生种种法生,佛的法身也是一种法,那么,佛也就是心之所生;而佛的法身既是法的自身,心也是一种法,法身也就是心的自身。法身也叫做佛性,因为它是佛的“自我”。而法身既然是一切法的自身,那么,应该顺理成章地推出,人人都是这个法身的具体表现,或者从另一面说,就是人人都有这个法身,或者说都有佛性。都有佛性,也就是说,都有成佛的可能。但是理论的推论仅仅是一种逻辑的程序,它可以不受人世各种因素、而归根到底是利益关系的干扰。但在现实中,就必须克服种种障碍,才能使逻辑推出的结论付诸实践。无论是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还是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度,都不会顺利地承认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当道生孤明先发,提出人人皆有佛性,一阐提人也可成佛的时候,得到的首先不是嘉奖,而是迫害。直到《大涅槃经》译出,道生才得以恢复名誉。道生的先发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说明中国佛教已经明确把成佛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要成佛,首先要讨论有没有成佛的可能,于是佛性问题成为这一时期佛教关心的基本问题。而要把成佛的可能变成现实,需要有所行动。而既然心生种种法生,那么,能否把成佛的可能变成现实,也就主要是心的作用,所以讨论如何发挥或控制心的作用,以使成佛的可能变为成佛的现实,就是和佛性问题相伴随的、同等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佛教史一般称为心性问题。随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一批大乘有宗的经典陆续被翻译出来,其中较为重要者除《大涅槃经》外,还有《法华经》、《华严经》等佛教经典。这些经典对于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这些经典之旁,还出现了一部《大乘起信论》。直到如今,学者们也说不清它是外来的经典还是中国本土僧人的创作。这部佛经可说是综合了此一时期关于心性问题的讨论成果,承认人人有一颗本来清净的心,这就是人的本性或真如佛性。由于无明,也就是缺乏佛教智慧,心发生了运动,由此造成了各种善业恶业。要成佛,就要恢复心的清净本性。这样的主张,对中国佛教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代可说是佛教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代可说是中国人对佛教的吸收和消化时期,我们将要论述的隋唐时代,则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时期,是中国人发展和丰富了佛教理论的时期。

5隋唐哲学发展大势

儒佛道三教在此一时期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安史之乱以前,儒教忙于整理自己以前的经学成果,致力于礼仪制度的建设;佛教则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教义和哲学,并且形成了四个大的宗派;道教则一面排斥佛教,一面努力学习佛教的哲学和思维方法,发展了自己,并且争取到了参与治国的权力。安史之乱,首先是儒教在实践上的失败,因为它的那些经学教条和礼仪制度没有能够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所以安史之乱以后,儒教在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不仅要进行礼仪制度的建设,而更重要的是重视内心的修养。表现于哲学,就是开始重视对心性问题的讨论。这是儒教思想的重要转变,这个转变,为宋代的儒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安史之乱也使佛教受到了严重打击,此后佛教各宗派的理论虽然仍在发展,但已是强弩之末。而在宗教实践上,呈现出不得不向儒教靠拢的趋势。至于道教,这一时期在理论上也没有新的建树,并且由于外丹术的屡次失败,则酝酿着向内丹术的转变。而相对于佛、道二教在理论上的衰势,则是儒教将要出现的理论复兴。

上部安史叛乱之前的隋唐哲学

儒教是中国古代居统治地位的宗教,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儒教的这种地位就没有变过。皇帝的崇佛或崇道,不过都是个人的行为,不是国家的大政。把这种行为视作国家抛弃了儒教,乃是一种错误的观察。隋唐在建国之初,都把振兴儒教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基本事业。隋唐前期国家振兴儒教的成就,主要是收集了图书,培养了人才,编定了《五经正义》,制订了以《开元礼》为代表的儒教礼仪、法令。儒者们也兢兢业业,为唐代的兴盛尽了自己的责任。佛教从传入到隋唐时代,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国僧人不断吸收和消化这种外来的宗教,到此一时期,终于可以独立地创造性地谈论佛教的教义和理论。此一时期形成的四大佛教宗派,其中三个就主要是中国僧人的创造。从对如何成就佛道的讨论中,佛教僧人发展出了哲学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道教在内外压力下,日益要求摆脱方术化的趋势,唐代李姓皇帝的成功,加速了道教向治国、修身方向发展的进程。道教在唐代前期,也是名家辈出,理论活动十分活跃。他们从佛教中学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有时甚至达到可与佛教相媲美的程度。隋唐前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兴盛的时期,也是儒佛道三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分教介绍各自的哲学面貌。

同类推荐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中华家训(第六卷)

    中华家训(第六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马克思主义说明

    马克思主义说明

    马克思何许人也?他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本小书正是要介绍他的思想、生平与著作,提供一个逻辑清晰而又不失笑点的全面视角,把漫画与哲学、幽默感与整合概括的学术精神相结合,通过其现实性来展现这位反资本主义理论巨匠的思想。 马克思长久不衰的名气正是来自于他对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危机的阐释。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下去,在本书中我们将读到有关资本的侦探小说——《追忆逝水价值》。我们还将重新追踪资本积累的机制,直到洞悉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本书既是一份备忘录,也是一堂导论课程,同时还是一本趣味读物,本书是一个思想与行动的工具箱。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通往智慧之路

    通往智慧之路

    本书以“问题”为线索理解当代哲学的学术规定,以“热点”关注连贯哲学与生活,力图深入浅出地讲授当代哲学热点问题的流变。全书共12讲,包括“如何理解当代哲学热点问题”、“什么是当代哲学的终极问题”、“正义为何显得如此重要”、“如何在认生哲学中理解幸福”等。
热门推荐
  • 成神路之与天比高

    成神路之与天比高

    这不是属于人类的世界,但是却跟人类极为相似。这是一个浩大史诗的开始……一个想成为作家的努比,终于,在它的笔下,创造了世界!虚幻与现实重合到了一起……成神之路,谁主沉浮?誓要握笔行云,勾画苍生,一跃成神,试与天比高!
  • 等待下一世花开遇见

    等待下一世花开遇见

    他说:“我这一世的放手,只为你有一生的欢愉。”她说:“我这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等待,等待你的每一分每一秒。”他说:“那我们等待下一世花开遇见好不好。”她说:“好,下一世放下所有,只要和你在一起。”沐溪说,我们学校的食堂没有六楼,可我为什么在六楼遇见他,还有我专属的美味。李游说,夏清雨,你中邪了,不要再执迷不悟了好不好。但是,这是我夏清雨的决定,与任何人无关。萧祎说:“你好,夏清雨,我们在一起吧。”夏清雨说:“为什么是我?”“因为我喜欢你啊!”“为什么喜欢我?”“因为爱你,所以喜欢你。”世上没有一见钟情的爱情,但是你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生生世世的约定,仅此而已。
  • 穿越清宫之天为谁春

    穿越清宫之天为谁春

    她和儿子穿越到了康熙九子夺嫡的年代。只因儿子貌似弘历,她被迫卷入这场宫斗之中。是四阿哥的情深意重?还是九阿哥的执着不放?或是石龙的一片丹心?本只想在乱世求得一片安宁,可一切貌似已经不在她的掌握!
  • 管理信息系统作业集

    管理信息系统作业集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应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应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目前, 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而且是管理类专业、经济类专业的相关课程。所以,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实际工作, 无论是对技术人员还是对管理人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残梦九天

    残梦九天

    一缕遗世的残魂,一介少赤年的迷途,当一切晓梦初醒,赤血之瞳弑遍诸天,何为仙,何为魔,我只知道斩遍天地,一步步踏上那王者之座!
  • 大明学霸

    大明学霸

    梦回京城,鲜血浸染了紫禁城,万寿山上只有数不尽的悲哀。‘苦我民尔!’的悲愤之音犹在九州大地回绕,异族的铁蹄踏破了山海关,此恨何及?南京明孝陵中的朱元璋眼见国破家亡,该发出怎样的怒号?异族屠戮,九州陨落!胸中也充满悲愤之气,恨不能诛奸贼,灭异族,光复中华,还我朗朗乾坤清平世道。一曲后庭花,一笔瘦金体,加上三五热血,足矣,足矣!这里的大明,有我,大明学霸!这是我的大明,学霸大明!(以上简介纯属胡扯,真实的故事是:一个穿越者,被众多老婆调教的故事!)
  • 龙舞天涯

    龙舞天涯

    他天赋异禀身怀奇术,一朝破茧矫龙升天!且看他如何横扫黑道,成为黑暗势力的地下王者!又如何建立最强的保全公司,在黑与白之间游走!又如何去一统天下,犯我逆鳞者,虽远必诛!怒龙探爪,见血亦不休!
  • 总统书架:美国总统推荐的读书计划

    总统书架:美国总统推荐的读书计划

    美国历届总统最为推崇的案头藏书。你可以没看过这些书,但一定要警惕看过这些书的人美国五届总统共同推荐的励志奇书除《圣经》之外,对奥巴马影响最大的人生智慧。
  • 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

    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

    传统的中医养生则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身体、修身养性、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千百年来,中医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精辟的养生箴言。这些中医箴言短小精炼、通俗易懂、好记好做,经过无数人的试验,可谓是中医的结晶,只要我们照着做做,那么,就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书搜集整理了中医有关预防、养生、食疗、病因、精气、藏象和治疗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语录,再结合相关内容阐述其深刻内涵,同时为了增强实用性和理解性,还增加了“贴心提示”和“语录链接”等内容,所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是广大读者运用中医养生的良师益友。
  • 拥有你就拥有了全世界

    拥有你就拥有了全世界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心里就再也容不下其他人了。有人愿意选择被爱,大多是因为,深爱的人并不爱她。两情相悦固然极好。奈何,此事古难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