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3400000030

第30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性论思想(5)

学术界通常认为,“道性”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河上公注》,其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句注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此“道性”意指道的特性或本性。《老子想尔注》继承了河上公《注》的道性观念王明先生认为《老子河上公章句》出现之时“盖当后汉桓灵之际”(见《老子河上公章句考》,《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第297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饶宗颐先生根据敦煌天宝十载写本所记“系师定河上真人《章句》”,认为《河上公注》东汉已经流传,《想尔注》部分取自《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校证》第8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姜伯勤先生亦认定,《想尔注》产生在《河上公注》之后,并受到它的影响(见姜伯勤先生《论敦煌〈本际经〉的道性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2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句注云:“道性不为恶事,故能神,无所不作,道人当法之。”“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无欲以静,天地自止(正)”句注云:“道性于俗间都无所欲,王者亦当法之”,“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天地,道臣也,王者法道行诫,臣下悉皆自正矣”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第46页、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老子河上公注》与《老子想尔注》中的“道性”,是道与性两个范畴的结合,突出了“道”之属性的意蕴,发挥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道性说在发展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一是修道人所具备的成道的根性,一是人与万物所具备的道的属性。这两种涵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根据上立说,而不是就道的属性的表现上说。”王宗昱:《〈道教义枢〉研究》第244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早期道教的《老子》诠释学思想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性论,这也反映出早期道教思想界囿于对《老子》中“道”本体意蕴的朴素理解,还没有将理论视角延伸到《庄子》,更谈不上寻求二者“道论”的有机结合了。

《抱朴子内篇·辩问》中说:“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自然所禀。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及其有识,则心好其事,必遭明师而得其法,不然,则不信不求,求亦不得也。”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26页,中华书局,1985年。“信道之性”说是在“人”悟道的根据、成道的根性上讲的,自然“道气”与自然“道性”的结合,“识”与“心”的加入,道性论初现端倪。表现出此时道教学者在新的思想及时代背景下,对道教的理论建树。

约出于东晋末年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三的偈中说:“妖邪伪且浊,道性本来清。”其后的《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日本学者吉冈义丰先生谓此经与《洞渊神咒经》有关,亦六朝时道书(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第1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有云:“问曰:道何以独清?答曰:清者,万行足而无垢尘,故曰清。自道以下皆未清。何以故?外无所彰,内无若尘。其性淡然,而无亏盈。毁之不灭,誉之不荣,挠之不浊,澄之不清。淡泊虚无,无有及之。漂流无滞,称之曰清耳。”《道藏》第5册,第851页。以“清浊”之清界定“道”的特性,说明道性真实、清净无染,可以理解为是对《太上洞渊神咒经》相关文字的诠释。又说:“天下万物皆由道气而生。既有其生,皆应有土水石铁,独无命乎?答曰:此四事者,有性而无命。何以故?有性而无命,无命者,以无血脉汁色,是以有性而无命也。”“无命”指没有生命的物质,如“土、水、石、铁”四者。“有性”之性指道性,由“天下万物皆由道气而生”的前提推导出“有性而无命”,也就是万物自然禀赋道性。这是万物皆有道性观念的最初阐述。

“有性而无命”是对《庄子》“道”在蝼蚁、瓦甓,甚至屎溺之说的继承发挥。这种道不离物、道在物中,道体遍在的思想是对《老子》道生万物之后又有“德畜之”的观念和《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思想的结合,并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竺道生在没有印度佛典根据的情况下,孤明先发“一阐提”亦有佛性,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中国哲学的理论支持,那么必当归于此说。后来吉藏进一步明确提出草木也有佛性之说:“若欲明有佛性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故肇法师云:‘道远乎哉?即物而真;圣远乎哉?悟即是神也。’若一切诸法无非是菩提,何容不得无非是佛性?”“若于无所得人,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也。”《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40页、42页。唐初牛头禅初祖法融受吉藏此说影响,提出“草木无情,本来合道”,他认为:“道无所不遍也”,“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草木成佛,偏记人也?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若无心分别者,道体自然。”法融:《绝观论》,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36册,第91页、9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天台宗湛然(711—782)根据佛性与世间法相即的观点,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无情有性”命题。“无情”指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等无情识的物质实体;“有性”意思是说无情识的一切物质都具有佛性,也有成佛的可能性。此说将道体遍在的泛神论倾向发挥到了极致参见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第295—30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320—32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从吉藏的“草木有佛性”到牛头法融的“草木合道”再到湛然的“无情有性”命题,都和《老》《庄》论道、物关系及道体遍在的观念有思想渊源,在哲学的“本体论”方面,突出强调了“本体”的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这样一来,“佛性”也就具有了本源-本体意蕴,其他诸如“真如”、“涅槃”、“法身”等概念、范畴,经过中国佛教学者“视域融合”后的再诠释,都变成了“道”的异名同谓。“(印度大乘佛教)各派都没有论及草木瓦石有无佛性的问题,可以说是排斥草木瓦石有成佛的可能性。中国佛教学者主张草木瓦石也都有佛性,显然是和中国人的自然观有关,特别是庄子的道体无所不在的本体论思想直接相关。”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760页、76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无情有性’说的确立,把道生‘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使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距离再次拉大,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第30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又说:“大千之载,一切众生皆有道性。虽有其性,而无其真。当运灭尽,其性如何?答曰:灭尽运终,一切众生,普生慈心,志存道场,当斯末劫周时得道。唯有种子,泡生而漂,终不死也。何以故?以重其种故。一切万类,亦留其种,终不普升也。问曰:如诸众生普得道真,与大道同体否?答曰:一切众生得道成仙,号曰世尊,于此称尽矣。唯有大道之气,可得之耳。云欲合同道量,未之有也。何以故?譬如饥人,羡饱得饱,饱而忘饥。是以真人起于不足而忘于乏,得足以忘不足。问曰:道性可见否?答曰:不可见而可见之。成之故可见。未成触目而不睹。何以故?一仙真人视道性万分始得见一。自声闻缘觉,知进而不睹。知尽者,诸漏已尽,更无烦恼。神通变效,学士所不能及。”《道藏》第5册,第853页。

虽然“一切众生皆有道性”,但并不意味着一切众生自然得道,“虽有其性,而无其真”。众生天然禀赋的只是自然“道气”,只有最终得道成仙才能称得上是“与大道同体”。这就为修道论预留了充分的思想空间。其次,道性种子可以使众生在新的劫期中成道之说,使“道性”具有了和如来藏佛性相同意蕴。“一切万类,亦留其种,终不普升也”,又使人类以外的一切存在物都有成道的可能性。再次,道性“不可见而可见之”,亦如后来的《道教义枢·道性义》所云:“道性体义者,显时说为道果,隐时名为道性”,“今意者,道性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而心故研习可成,而色故瓦砾皆在也”。

《洞玄灵宝本相运度劫期经》既借鉴吸收中国佛学思想成果,又结合道家、道教传统学说推陈出新,代表了道教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段时代精神。

梁陈之际道士宋文明的道性论观点学理性更强。敦煌道经S1438号之《道德义渊·自然道性》称:“河上公云:‘辅助万物,自然之然’即此也。夫性极为命。《老子经》云:‘复命曰常’。河上公云:‘复其性命’。此言复其性命之复,曰得常道之性也。《经》云:‘道法自然’。河上公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中华道藏》第5册,第521页。道性之极表现为天命,开发隐而未显的道性,归根返本的意义在于“复命”;既然“常道之性”是自然,则可以推论“天命”即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这是宋文明道性论的基本观点,以下分为六层,层层深入展开。

第一释名。引《裴君道授》说:“见而谓之妙,成而谓之道,用而谓之性。”这句话出自陶弘景《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后面还有一句:“性与道之体,体好至道,道使之然也。”文末陶弘景有注云:“此说人体自然,与道气合。所谓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修道谓教。今以道教使性成真,则同于道矣。”(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第16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宋文明引申说:“性与道合,由道之体,体好至道,道使之然也。”“性与道合”与“复命”说相一致,与道相合之性为道性,道性的思想内涵就是复命合道。

第二“明性体”。“论道性以清虚自然为体,一切含识各有其分。先禀妙一以成其神,次受天命以生其身。身性等差,分各有限,天之所命,各尽其极。故外典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命为性之极也。今论道性,则但就本识清虚以为言,若谈物性,则兼取受命形质以为语也。一切无识亦各有性,皆有中心,生炁由心,故性自心边生也。”

宋文明继承了陶弘景借《中庸》诠释道性的思想方法,将道性解释为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分,形而上称为“道性”,形而下称为“性分”和“物性”。“一切含识各有其分”之“分”的意思是性分,宋文明把一切有情众生天然禀赋的道性(妙一)又称之为“神”,然后借“天命”之说解释众生何故有“身性等差,分各有限”。道性、神、天命三者异名同谓“三位一体”,这是道性论与梁武帝神明成佛说和儒家天命观的结合。道性与道炁的挂搭,解释了万物皆禀道炁而生,一切含识皆有道性,何故“无识(无情)”之物的道性只能称之为“物性”。原因在于只有有情众生有“心”,“生炁由心,故性自心边生也”,一切有情众生天然禀赋的道性是道炁与心的和合共生。

宋文明最先提出了作为修道根据的道性概念,既把道性定义为众生修道、得道实现自我超越的内在根据,又揭示了“无情有道性”,只不过此“道性”只能称作“物性”,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宋文明的道性论比陶弘景把天命解释为“人体自然,与道气合”的观点,又前进了一步。

陶弘景和宋文明借鉴、吸收儒家《中庸》思想,实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人性论与道性论的结合,正式确立了人人都具备成道的基础与可能性的理论,并将其引申为道教独特的“众生平等”、“天赋道性”观念。道性论在南北朝末期已经成为道教理论系统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而此时中国佛学发展方向由般若性空之学转到涅槃学,然后将二者会归于心性论。佛教中国化的思想成果必然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韵味,佛性论实现了中国佛学与儒家人性论、心性论的结合。道教哲学在这方面的理论建树无疑具有更多的本土优势和便利条件,这些因素有可能反过来刺激中国佛教思想界,促使佛学中国化色彩愈发鲜明。“中国化”的佛教是否会因此而丧失其本来面目呢?宋文明对“无情有道性”之“道性”只能称作“物性”的界定,显然就比后来佛教天台宗荆溪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在回护自身传统教义方面肯定更加“合情合理”,也更有说服力。

第三“诠善恶”。“夫有识之主,静则为性,动则为情。情者,成也。善成为善,恶成为恶。《洞玄生神经》云:‘大道虽无心,可以有情求。’此善情也。《定志经》云:‘受纳有形,形染六情。’此恶情也。《四本论》或谓性善情恶,或云性恶情善,皆取无矣。《定志经》云:‘不亦为善,离此四半,反我两半,处于自然乎?’其中又云:‘为善上升清虚,自然反乎一。’即反道性也。”

宋文明以中国哲学传统的动静、性情、染净观诠释道性,由“情”所起的善情、恶情或性善情恶、性恶情善成为解释有情众生为何背离道性的原因,与此相对,为“善”就成为复归道性的唯一方法。这样一来,道性论就奠定了向心性论转型的思想基础,并为修道论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四“说显没”。“得道之所由,由有道性。如木中之火,石中之玉,道性之体,冥默难见,从恶则没,从善则显。所以然者,万物之性有三:一曰阴,二曰阳,三曰和。……故性之多阳,知者多善;多阴,知者多恶。(多)恶则乖道,多善则合真;合真则道性显,乖道则道性没也。”

以阴阳说明善恶缘由,性命多阳则多善、合真、道性显;反之,则乖道、道性没,说明众生成道、得道就是道性显现的结果。

第五“论通有”。“夫一切含识皆有道性,何以明之?夫有识所以异于无识者,以其心识明暗,能有取舍,非如水石,虽有本性,而不能取舍者也。既心有取,则生有变,若为善则致福,故从虫兽以为人;为恶则招罪,故从人而堕虫兽。人虫既其交换,则道性理炁通有也。”

第六“述回变”。“人堕虫兽,虫兽为人,……今以何义,忽能换革?答曰:人与兽俱禀四大之形,止是方圆不同,器质为异耳,譬如泥,抟和之为人,则成人状,解之为兽,则成兽象。……神识随之以异也。”《中华道藏》第5册,第521页、522页。

一切有情众生之所以有道性,在于有心识,心识明暗产生善恶取舍。“无情有性”只能称物性,缘于没有心识。正因为有心识,所以产生轮回之因。这又是道性论与佛教义理的结合。

《升玄内教经》说:“所谓内教者,真一妙术,发自内心。行善得道,非从外来。”“修身养性,制在内固,则耶(按:邪)不得入。耶(按:邪)不得入,则真炁不动;真炁不动,则成真人。”同上,第85页、94页。直接把“内教”的道性观念标榜为“发自内心”、“非从外来”,修道的关键就成为加强“内固”,即:防护心性、真炁不动;外邪不侵,则道性显、成真人。将“心”与“炁”联系到一起,是丹道理论的重大成果,标志着对以往外丹术的扬弃并为内丹思想指明了发展方向。《升玄内教经》又说:“臣知道反俗,何以故?无分别故。臣知道无碍,何以故?法性空故。”“思惟分别,得其真性,虚无淡泊,守一安神。见诸虚伪,无真实法,深解世间无所有性。得此相者,能弃俗法,守道念真,安神无为,得不死之术,升仙度世,到长寿宫。是名得无所得。”同上,第91页、110页。“法性空”、“无分别”、“无碍”、“无真实”、“无所有性”、“无所得”都是佛教的语汇,《升玄内教经》借它们诠释道性,强调“昔教”的神仙之学在本质上皆“无所得”,于观念上都是“虚伪”、“俗法”,归根返本、“知道反俗”的“道性”之说,于是具有了倾向于智慧解脱的思想意蕴,道教传统的“不死之术,升仙度世”观念被赋予新的思想内容。

同类推荐
  • 世上最美的感悟:父爱母爱全书

    世上最美的感悟:父爱母爱全书

    我们将天下最美的有关父爱母爱的感人文字汇集成篇,希冀青少年朋友能在一篇篇文字的述说中感受到爱的流淌,体会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向爱致敬的同时,更加珍爱自已的生命,善待父母陪伴在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就让我们写下一笔笔感恩的寄语,给父母送去一丝丝问候。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希望这些美文带给你感动的同时,也将教子的智慧一并赠予你:用爱培育孩子!爱是远胜于金钱千百倍的馈赠。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3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3册)(选题报告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
  • 唐诗宋词元曲(第二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二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 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

    本书拟分上下两册,上册是有关中国现代小说的精选,下册是有关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戏剧戏曲和电影脚本的精选。书中有一些作品是在类似作品选中初次选录,比如近代言情小说,现代戏曲,现代电影剧本等,这些作品的选录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学术发展的新进程,增强了本书的时代感,另一方面也在细微处透露了编选者的学术追求。
  • 往事回味(读者精品)

    往事回味(读者精品)

    爱人的目的是爱情,为了目前的小波浪忽然舍得将几年来两人辛辛苦苦织好的爱情之网用剪子铰得粉碎,这未免是不知道怎样去多领略点人生之味的人们的态度了。 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往事回味的故事
热门推荐
  • 英魂英魂英魂

    英魂英魂英魂

    一台电脑,走遍宇宙无敌手。一套技能,杀遍天下无人生。
  • 时光带走忧伤

    时光带走忧伤

    年少时光的相遇,桔梗的牵引,校园里的时光不再蹉跎。景辰:“慕时,你的告白都霸屏了,怎么办?”慕时:“关我什么事”景辰:“你耳背,是你的告白”慕时嘴角勾起:“我谢谢他们”谢谢他们替我宣传,阻挡一切烂桃花。景辰:“可我哪来的桃花”你的桃花早被我砍干净了......
  • tfboys薄荷味夏天

    tfboys薄荷味夏天

    一次偶遇,让他们认识彼此,让他们彼此伤心……
  • 捉住砍伐森林的那只手(星球保卫战)

    捉住砍伐森林的那只手(星球保卫战)

    关爱自然,热爱地球,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爱她的鸟语花香……我们要真正学会保护地球,让我们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筑起一道绿色的环保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我们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关注生态文明责无旁贷。
  • 小妻诱人:误惹霸气总裁

    小妻诱人:误惹霸气总裁

    我的老公是皇帝,我的老公是大总裁,重要的事情,只需要说一遍!
  • 爱在盛唐

    爱在盛唐

    她现代的一个新新人类,可惜却想不开跳了湖。没想到的是她没有死却来到了唐朝,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年代,她经历了许许多多以前没有想想的阴谋阳谋,却还坚强的活着,知道有一天遇到了他,知道有一天她真正的明白了什么叫做生生世世!
  • 幽灵鬼泣

    幽灵鬼泣

    一次旅游让南宫灵意外发现古堡和赵娜的冤屈,从而拯救了赵娜,却不料这只是事件的开端,鬼泣的出现让她更的迷惑起来,为了能够解开千百年三人的冤孽,他们应该何去何从呢!魔王祖神是否是真的那么难以消灭吗?月正华的出现能否成为他们的转折点吗?本书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喜欢的朋友们赶紧推荐,收藏,点评吧,么么哒,三世坐等大家的收藏
  • 一日三餐100问

    一日三餐100问

    本书从食品营养专家的视角出发,采用问答的形式,告诉大家日常饮食一日三餐应当怎样吃,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健康长寿,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当今人们普遍关心的饮食与健康关系的100个问题,及一系列科学饮食新概念。
  • 踮着脚尖的爱:独舞

    踮着脚尖的爱:独舞

    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关注你,淡定而又深邃的眼光。以报复之名接近你的身边,却遗落下一颗心。牵着的双手,雪地里的拥吻,还有若有似无地亲密,好似一场浪漫的爱情,却从来只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激不起你的半点关注。此刻,我像第一次见面一样,直直地望着你,因为我要为这场独角戏落幕……
  • 雷霆反击

    雷霆反击

    印巴之间的冲突在未来不远的某个时刻再一次爆发。战术空军成为了双方打击力量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