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6300000022

第22章 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方法(2)

(3)介绍同一空间中形象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有做报告的,就有听报告的;有听课的,就有讲课的。镜头可从主席台摇到台下的与会人员,表明会议的基本情况;从聚精会神听讲的农民,摇到黑板前传授科学知识的农艺专家,表明专家讲的知识切合实际,人人爱听;从第一汽车制造厂内边走边谈的众多领导摇到一汽的建筑标志,说明领导正在该厂视察。

(4)摇摄同一空间内的两个形象,形成某种比喻、对比、象征或因果等关系。

如前所述反映在公园内践踏草坪的新闻,也可采用横向摇摄的方法,由标语摇向草地中打牌的人;从路边的卖瓜车摇到满地乱扔的西瓜皮;从工厂的排污口摇到河面上漂浮的死鱼,等等。这种方法使记者的观点不言自明,具有一种主观表现性,同时由于空间的连贯性,这样比分别拍摄再进行组接的方法具有更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

(5)相同或相似的形象,产生一种积累效果。如,摇摄一排排整齐排列、正待出厂的桑塔纳轿车,表明该汽车厂已具有了大批量生产轿车的能力;摇摄奋战在抗洪前线的战士和群众,表明人民保卫家园的决心和干劲;摇摄看台上密密麻麻的球迷,体现了这场足球比赛的重要性和可观赏性。

(6)摇出环境。这种用法常见于由人物摇出人物所说或所指的环境,如在系列片《边疆行》中,画面中先是做现场报道的记者,随着记者“在我左边就是缅甸”,镜头马上摇向左边。

(7)使用摇摄时须注意。为什么要摇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或者说要表达一定的意义,如果摇摄的形象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势必引起观众的迷惑不解,从而破坏其观赏心境;掌握好摇的速度,像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就不宜快摇;不但要重视摇的过程,还应重视起幅画面和落幅画面,起落幅都要有恰当的停顿和交代。摇的过程是整个摇镜头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着观众的视线,直到固定在落幅画面,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摇镜头,表达一个完整的含义。摇的速度要均衡,快慢有致,速度过快或摇的时间过长会使观众产生晕晕忽忽的感觉,一般摇的角度在六十度范围内,当然,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4、移镜头

移镜头和摇镜头在某些效果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摇镜头类似于人摇头观看,移镜头则类似于人边走边看;摇镜头机位不动,视点不变,而移镜头机位移动,从而引起视点的变化、角度的变化。

(1)开阔视野,拓展空间。如表现新落成的北京图书馆藏书之丰,可以移拍一排排的书架;表现龙卷风造成的灾害,可以坐在车里移拍路边倒塌的房屋、折断的大树、掀翻的汽车;移拍阅兵仪式上迈着整齐步伐行进的海陆空三军仪仗队,以表现其威武雄壮;中央电视台报道杨浦大桥的建成,也采用车内移拍的方法,以展现桥面宽度、长度和结构。

航拍也是移动摄像的一种。如今,有条件的电视台(如东方台)已拥有专门用于航拍的直升飞机,现在的电视新闻中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航拍镜头,如《香港百年》中对香港全貌的航拍;《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中对长江、运河、长城的航拍;国庆50周年的一部专题片中对各省会城市新貌的航拍,等等。

航拍这种方式因为具有常人所不常有的视点,不但新奇,而且居高临下,所有景物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更具有一种恢宏的气势,在表现大范围、长距离景物时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效果。

(2)移拍长距离形象,其积累效果可给观众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如,对于抗议北约暴行的群众的长幅签名,采用移动拍摄,更强烈地表现出北约的暴行已激起了所有正义人民的愤怒;1999年部分“法轮功”练习者在中南海周围静坐事件,采用移动拍摄,表明这一邪教组织影响之广、危害之大,必须及早取缔;每年一届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现场直播中,移动拍摄路边呐喊助威的群众,表明这一重大国际赛事受到的关注程度。

(3)由于移动摄像具有“边走边看”的视觉感受,拍出的镜头可表现出更为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如跟随警车追捕前方驾车逃跑的犯罪嫌疑人,拍摄的镜头现场感极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深圳书市为何火爆》一片中,记者在人群中艰难地移动拍摄,就像一位逛书市的顾客,体现了新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

(4)使用移动摄像时须注意,尽量保持画面的平稳,不能大幅度地左右摆动、上下晃动。最好使用变焦距镜头的广角段进行拍摄,这样不但画面动感强,而且易于保持平稳。

注意肩扛移拍时脚底别生祸,防止不幸落入坑中或被台阶拌倒的方法是右眼看着寻像器,左眼也睁开,不时用余光观察移动前方的路况。

5、跟镜头

跟镜头和移镜头都是移动摄像机机位进行拍摄,但移镜头中没有明确的主体,它强调的是主体形象的完整或空间的连贯;而跟镜头中有明确的主体形象,镜头始终跟随运动主体进行拍摄,摄像机与主体的距离基本保持不变,景别也相对固定,其效果类似于跟踪某人或某物。

跟镜头常见的有前跟、侧跟、后跟等几种方式。

(1)跟拍运动着的人或物,连续而完整地交代其姿态、轨迹、速度及与环境的关系。

如众多领导下基层视察工作,可采取在其前方跟拍的方法进行表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现场直播中,摄像机跟拍行进中的运动员,使观众既可看清运动员的身姿,又可看到背景中不断掠过的鼓掌助威的群众和显示街道名称的路标。

(2)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由被摄对象引出环境。

这种用法有点类似导游的作用。如宣传李素丽的新闻片中,一大早跟拍她上班,然后跟拍她走上工作岗位,即引出她的工作场所——公交汽车;揭露制假造假的窝点时,可跟随执法检查人员引出堆满假酒的仓库;英雄勇斗歹徒负伤被送往医院之后,可跟拍现场目击者引出当时搏斗的地点和环境;在纪录片《望长城》中也可见到许多跟镜头的这种运用。

(3)新闻事件正在发生的现场进行跟拍的画面,可表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和可信性。

因为这种镜头反映了现场当事人的行动,代表了现场参与者的视点,所以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如跟拍公安人员抓捕潜伏在家的罪犯,好像观众自己也参与了抓捕行动;1998年反映抗洪救灾的新闻中有一个很好的镜头,表现前线官兵肩扛麻袋快步跑上堤坝筑堤的场面,记者几乎与官兵保持同步,背后跟拍,充分体现了现场的紧张气氛。

(4)镜头运用中须注意的问题。

力求平稳。当然肩扛跟拍时晃动是难免的,也体现了一定的现场气氛,但过分的晃动就失去了表现的意义;

保持和运动中主体速度基本一致。如果不一致,会使观众对画面中主体忽前忽后的现象产生视觉疲劳和厌烦心理;

注意环境变化时带来的焦点、角度、光线等的变化。如从室外跟拍进了昏暗的室内,就得考虑采取增加照明,或者提高增益的措施。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多采用固定画面的硬切,一是受时间的限制,二是为了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上述各种运动摄像方式也可以使用,但须注意一定要有目的性,并且要有新意、有信息量。如果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而滥用或表达意图不相符,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到对新闻的报道。

(5)肩扛拍摄要领。

现在新闻摄像中多采用肩扛ENG设备,即摄录一体机进行拍摄,这种机器机动灵活、反应灵敏、小巧轻便、利于携带。但肩扛方式最大的缺点是拍出的画面质量不好,而不管是固定镜头还是运动镜头,要使观众看清画面内容,最起码的要求就是画面尽量稳定,而摇晃不定的画面极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和厌烦心理,从而失去往下看的兴趣。因此肩扛拍摄时,记者应掌握一定要领,平时多加练习,才能拍出稳定的画面。

①扛好摄像机。要使摄像机的重心自然落在肩膀上,双肘紧贴身体,既不使机器左偏,也不使其右斜;右手紧扣电动变焦装置,左手自然地放在寻像器上或调焦环上(以备调焦),双手均不承受机器重量。

②掌握好拍摄姿势。如果站立拍摄,应将两条腿自然分开,宽度略平于双肩;如果降低拍摄高度,应将双腿侧向劈开;半蹲姿拍摄时应将重心放在大腿上;还可根据需要采用全蹲、怀抱等方式拍摄。但不管采用何种姿势,都应注意使全身处于放松状态,重心稳定。

③掌握好呼吸。如果拍摄较短的镜头,例如三四十秒,可以屏住呼吸;但是时间较长时,就不宜使用这种方法,而应采取腹式呼吸的方式,肩部基本保持不动,呼吸频率稍稍加快,但浅而匀,可明显感觉到腹部的起伏。

④掌握好运动拍摄时的步伐。摇摄的幅度较大时,应先调整好落幅的朝向,然后反向转向起幅的位置,再进行摇摄,否则身体的转动会很别扭,且拍摄的画面不到位;移摄时双膝应略屈,脚步放轻,前移时脚跟缓缓着地,后退时脚尖缓缓着地,这样才不至于使拍出的镜头像坐花轿;跟拍的步伐与移拍类似,这两种方式都须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后移拍摄和前跟拍摄(前跟拍摄是站在被摄对象前拍摄),要先观察后运动,防止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障碍,影响拍摄。

⑤随时调焦。拍摄时经常会遇到焦距变化,被摄对象出了景深范围的情况,此时左手应轻扶调焦环,随时准备调焦。如何迅速调实,是摄像记者的一项基本功,须多加练习。

⑥保持画面水平。倾斜的画面(有意倾斜除外)会使观众产生房屋欲倒的感觉,以致心理不平衡,看了很不舒服。避免画面倾斜的方法是保证画面中的竖向线条与垂直边框基本平行(而不是横向线条与水平边框平行),使用镜头的广角段时使画面中间的竖向线条与垂直边框平行。

6、升降拍摄

升降拍摄是指利用升降车进行的从低处上升到高处俯拍,从具体的人物活动展示出整体的大场面和规模,或从高处降至低处,从大场面落到具体的人物活动。

升降拍摄大多用在预知新闻场合或大型的直播活动,如国庆阅兵、机场迎接国家元首等。现代的升降设备功能更多,有的还可以伸展吊臂遥控拍摄,在空中可做多种轨迹的运动,是拍摄大型的新闻活动不可少的辅助设备。摄像师要懂得操作,并使其运用得当,发挥它的表现潜能。

运动摄像的有些设备只在特殊场合用,如铺设移动轨道,在艺术摄像中用得较多,而在新闻采访中则极少用。

摄像肩架为采集电视新闻素材带来了方便,它减少摄像机移动时的震动,为画面的平稳匀准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在我国,肩架主要用于一些大型的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的拍摄,在表现环境、跟随重要运动主体等时具有运动平稳流畅的独特美感,同时可以表现比较大的场面。由于肩架的使用费用较高,目前新闻采访中还很少使用,但随着价格、体积等因素的进一步改善,将来会广为使用。

同类推荐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永恒的中国心

    永恒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200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吴大观同志还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书收集了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演讲稿及中央、地方媒体对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各类报道,对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进行了详尽介绍和深入挖掘,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生动教材。
  •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人文百科知识博览

    《我的第一本百科书:人文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本书是60位亲历者讲述的发生在大地震中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他们当中很多是文学家,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真诚的创作激情和厚重的文学底蕴,但是它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第一手的地震灾害评估科学报告和减灾防灾的预警书,让我们学会如何科学的应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地震灾难。
热门推荐
  • 千灵万唤

    千灵万唤

    灵若动,天亦灭,你若成灵,我亦化为灵,随灵而动一个天赋一般的人,却依然灵动天下故事剧情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魔鬼的足跡

    魔鬼的足跡

    “我在旅行,你愿意与我一起么?”沃克问道,“........."“那么契约吧,”
  • 大法医

    大法医

    法医,可从来不是单纯的解剖尸体那么简单。破案,也不是那么简单。我是墨子轩。我是大法医!
  • 斗锋DF

    斗锋DF

    谁与斗锋芒?谁与斗锋芒?谁与斗锋芒?谁与斗锋芒?谁与斗锋芒?
  • 碑震天下

    碑震天下

    夕阳下,一个弥留之际的老人怔怔望着天空,忽然他的手颤了起来,状若疯癫道:我看见了,那是一座碑,镇着天下!
  • 国初事迹

    国初事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画筌析览

    画筌析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霸血神皇

    霸血神皇

    地球精英特工易轩穿越异世界,随同他一起穿越的金手指乃是神兽玉蟾,随后玉蟾取代易轩的血脉蛤蟆,铸就圣品血脉法相!易轩击杀绝顶强者,毁灭其背后势力,而这时,易轩本身也已经建立一个庞大的势力。但这时候,易轩又卷入了五行族的争斗,针对五行神器,易轩经历各种磨难,最终取得五行神器,实力暴涨。易轩代表荒古书院,踏上古仙界。
  • 吸血天使不吸血

    吸血天使不吸血

    谁说天使就是善良的,吸血鬼就是凶残的。在我看来,他们都是一样,一样的杀人凶手。我叫夏有爱。一个永远只有18岁的女孩儿。虽然我活了很久,但是,唯一一个让我不断前进的理由就只有报仇......
  • 天堂无殇

    天堂无殇

    讲诉的是一个小女孩因为好奇而跟踪神秘的女人,最终跟随着来到了女人的心理世界,知道了关于女人的悲伤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