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不用功,爱人不够体贴自己,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调整工作有难度,顶头上司压制自己,职称晋升有困难,自己可能面临下岗的威胁……等等问题,时时困扰着我们,日积月累,似沉重的铠甲挤压着我们的心灵,天长日久,未得到呵护、爱惜的心灵终于被挤伤压垮了,失去了健康和安宁,只能体味痛苦、不安和折磨,再也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快乐需要自己去感觉,心开,路就开。佛家说:“一水四见,”意思就是说:水对人来说是水,对鱼儿来说是它们的房子,对鬼道众生来说是烈火;对天神来说则是晶莹剔透的水晶。为什么一水四见?因为对事物的想法、看法都是从心中产生的。虽然同样是水,但不同的用心,就有不同的看待。自己就是最好的心灵治疗师。
9、做一个心灵清醒的人
灵魂是人的本质,只有灵魂清醒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一切。
有人说,清醒的人,是痛苦的。于是玻璃桌下压着的“难得糊涂”成为众多人的座右铭。可又有多少人明白,两者说的并不是一回事。
生得糊涂,活得清醒。这才是人生哲言,但看似简单,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叫做《有一种病叫“心流感”》,它这样写到:
“我们在写字楼里习惯了沉默,在空调屋里淡忘了四季,在大街上看惯了世态。我们习惯了网络情调和大话西游式的应酬,习惯了‘喝茶’实际就是赌博。惟一令我们激动不已的只有黄色短信和餐桌上的荤玩笑。
我们为肥皂剧泪流满面,却将配偶好心的叮嘱视为啰嗦。
我们打麻将可以通宵达旦,却经常抱怨‘没空’陪孩子做游戏。
我们深更半夜为欧洲杯呐喊,却从不愿意出门锻炼。
我们怀疑友谊,却偏要拎着酒瓶和别人‘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
我们不知道邻居的姓氏,也不在乎同事的悲欢。
我们疯狂追逐明星,却不愿意读书、看报,更不要说阅读经典名著。
我们无休止地参加各种考试,却不知道什么叫做知识,什么又叫做思考。
我们追逐物质的快感,却时常感觉精神的失落。我们不愿回忆过去,更不敢憧憬未来。在笑语欢歌的背后,挥之不去的总是愈来愈深刻的迷惘……。
现实中,“麻木”似乎是国人的传统。从鲁迅开始,“麻木”作为一种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被无数次提起和鞭挞,并试图改造之;但它就像一个幽灵一样穿梭于你我他的灵魂之间,想甩也甩不掉。
现在,许多人每天怱怱又忙忙,这种怱忙为得是生计,为得是积蓄,为得是保障。但在一些物质东西得到之后,现今的我们只身投闲置散,毫无意义的浪费着时间,排遣着生命。白天热衷于侃大山、喝酒、不务正业;晚上热衷于打牌、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在不就是整天整夜闷头大睡特。朋友见面或父母问起总是虚伪的说:忙!忙!忙!忙什么啦?这也是忙?以忙为荣,可以使自己增添点成功感?为了受欢迎有用处,以光嘴上说忙就可以换回浪费的生命和颓废的时间?这样自欺其人寻找一份心理上的安全感只能让人更加失落。
基于这种忖度,衷心所思所想。一个人没有作为或过于闲置懒散,就会被社会遗忘,被别人吞噬,就会变成没有思想没有灵性的人。自身感到无聊和溃乏,莫名的痛苦和烦恼,浅狭的会抱怨生活,走向消极和黑暗的角落。
从前,有个樵夫和妻子住在小村之外。每天早上,樵夫会出门到森林里砍树,而当傍晚他结束一天的工作返家时,妻子总会煮好一桌热腾腾的可口饭菜等待着他。
一天,樵夫提早收工回家,却意外地由窗外看到妻子和村里的当铺老板在家偷情。他开门的时候,也清楚地听到当铺老板慌忙找地方躲起来的声响。
但樵夫一向是个冷静而幽默的人。他不动声色地走向前拥抱妻子,并且告诉她:“森林之神赐了我一对千里眼,我只需要注视一块木头正中央的一个小孔,就能够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他又告诉妻子,他发现房间的柜子里藏了一件值钱的东西(自然指的是那当铺老板)。为了证实他的新能力,他于是将柜子上锁,将它扛到当铺的柜台上,向店里的伙计出价50个金币,出售柜子和柜里的东西。
接着,樵夫走到外头悠闲地踱步、抽水烟,让伙计慢慢考虑这笔生意。这时,他听到柜子内闷窒得发慌的当铺老板在柜里高声喊叫,要求伙计快些付赎金,好放他出来。
在这则古老的日本寓言里,樵夫用了个巧妙的计谋,使人们印象中小气吝啬的当铺老板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樵夫扭转局势的冷静与机智幽默,不仅使他轻松地赢了50个金币,无愧良心地报了一箭之仇(如果他在盛怒中杀了当铺老板,恐怕会得不偿失),同时证明了他的高人一筹,无须担心此事的有失面子,此外,樵夫也因此可以更容易地面对或处理自己的痛苦。
樵夫的高明处,就在于在情绪高涨的非常时刻,依然能够选择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以智取胜。
人应时刻提醒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怎样做!不沉浮于抱怨自己,不要在拖延着懒惰。照着镜子,人胖了许多,头发疯长了许多,拖拉了许多。一味的颓废,一味的抱怨这是幸福还是快乐?最能使人觉得快乐的是对自己的肯定,最令人悲衰的是对自己的不认可,一个人要觉得自己有用,有活力,有美丽才会快乐。
你是否感到这段时间你不快乐,非常不快乐。一个人对自己不好就是这样:脸庞浮肿,眼睛无神,不讲究边幅,不再装饰。虐待自己贪吃、贪睡、不守时、没规律、没准则。干嘛要变成这样?干嘛如此疲惫如此失落?自己放弃了生活干嘛要抱怨别人不喜欢你呢?
自己都堕落了,否定了,如何去要求别人那么多?这是一颗孤独和痛苦的心灵,脑子打结,神经堵塞,灵感来不了,码点字也要看看是不是好时辰,不算一卦就怕评不上先进或得到推荐。心中时常涌出一股子莫名的恐慌和困惑,生命中没有欢乐,没有生活的信仰,提不起那股子牛劲。没有寻觅到灵魂的去处,精神家园的坍塌,让人怎能不发出愁哀。
常言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而芸芸众生能够真正做到“自知”且“自胜”的却为数不多。有些人,知人的智慧特别发达,而自知的能力却异常欠缺。知人谓之外智,自知谓之内明。所谓“内明”,就是自我认识上的清醒。古往今来,做一个了解别人的聪明者易,而做一个切实了解自己内心世界并能据此把握好自己的清醒者难。
有很多人看过央视《半边天》周末版关于刘小样的访谈,可以肯定地说,只要看过的人,无不会对八百里秦川间的这位西部女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无不会为黄土高坡上这样一位乡村少妇深深地震撼。而这一切,不是因为她的美丽或丑陋,不是因为她的富有或贫穷,也不是因为她的幸与不幸、凡与不凡,而是由于她因孤独因痛苦因思考因思变而发出的心灵的颤音——宁要痛苦,不要麻木。
刘小样,集丰衣足食、夫君称心、儿女如意、老人慈爱等诸多幸福元素于一身的刘小样,拥有许许多多乡村女人渴望拥有却未必拥有的一切的刘小样,在黄土高原雄浑厚重的背景下,面对洋溢着现代都市知识女性气息而又极富亲和力的央视主持人张越,如黄河决堤般地敞开了封闭太久的心扉,倾诉着压抑太久的心曲———
尽管村后就有一条高速公路,她却只能和村里所有的女人一样,无法挣脱有形无形的羁绊,走出蛰居的山村;
没有书报可看,她只能“读”电视,“读”《半边天》,甚至“读”午夜时分的《读书时间》;
为了不让自己淹没于黄土地的土气,她特意选择浓艳的大红作为着装的主色;
她喜欢打开窗户,一个人凝望不远处阳光照耀下的小树;
当丈夫有一天终于带她来到不过九元钱车程的西安时,站在古老的钟楼下,面对现代都市里漂亮优雅的女同胞,她为自己的巨大反差放声大哭;
一双正在读小学的儿女成为她最好的朋友和心灵的寄托。她为女儿知道几千年前有个孔子而喜不自禁;
她哲人般地发出了“宁要痛苦,不要麻木”的心灵呐喊!
一个贪官锒铛入狱后,在反思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你是谁?你为什么到这里来?你将走向何处?”这类拷问灵魂式的自我剖析、自问自责似乎是一件痛苦的事,但这种痛苦的自审内省或许是精神成熟的征兆,是走向清醒的标志。一个人,尽管不可能洞观自己的将来,预知自己将会成为怎样的人,然而却能凭借这种检视自我的“清醒”,去观照以往自己的生命轨迹,从而明了此刻自己为什么会站在这里,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人。
清醒是一种不被假相所诱惑、不被偏狭所遮蔽的生命状态。人生一世,难得是清醒,关键在清醒。时刻保持清醒,是生命充盈、精神刚健、行动自觉的前提。真实意义上的清醒者会自觉地跟着时代走,跟着自己走,跟着清风潮头走,越走路越宽,越走心越明。
但生命之中太多的一层层的沉埃,总在不经意的时刻,悄然的把我们的灵魂遮盖,让我们于黑暗之中看不见远处的灯光,于茫然之中看不见远处那道希望的影子。当心灵于世俗与纷繁自己中渐渐沉淀起一层尘埃时,千万别忘记在适时之际作一次清扫。擦去心灵的尘埃,从灰色的角落走出,轻轻的放开你的视野。每一次擦拭后,你的视野才不会模糊朦胧,你的心灵才会保持清醒而不迷茫,不麻木。
在残酷而真实的现实中,在无数次的缺憾与完美的对比下,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活原本属于你,你就是生活的主宰者。缺憾才是真实世界,下决心狠狠地敲碎那锈迹斑斑的心灵枷锁,让那早已麻木的心灵清醒过来,你的双眼里才会拥有美丽与希望的痕迹,你的脚步才不会因麻木和迷茫而停滞不前。
万古迷失,一念清醒,永离虚幻,回归真实。心是圆圈,生活在圆圈之外。最高的目标,原来在脚下。创造只是去掉多余,恢复本来面目。近到没有距离,那就是自己。突破最后的间隔,一切尽在眼底。
身体载着灵魂,寻找百年后的家园。人眼象汽车灯照不见百米,灵魂一眼望见山巅。灵魂闭上眼,就象在漆黑的夜里开车,小心翼翼也会迷路。灵魂一旦清醒,好象艳阳高照,一路通向美景。佛只能告诉你上山的盘山路,人永远掌握着自己心的方向盘。
10、做一个心灵和善的人
佛家常讲,“种善因,得善果”;造善业决定有善报,造恶业一定有恶报。因果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定律,世间人所谓的真理。
印光大师给我们讲了一段故事,在清朝乾隆之间,江苏苏州,有人杀猪。杀猪,剖肚子之后,把猪肝、猪肺拿出来的时候,居然在这个肝肺上,有曹操两个字。旁边有一个人看到之后,吓坏了。知道这个猪是曹操来投胎的。他看到这个事情,觉悟了,以后出家,他的法名叫佛安,一心念佛,以后这个人往生净土。这个事情,在《净土圣贤录》里面有记载。
宋朝有一个叫卫仲达的人,才三十几岁就被阎罗王抓去,阎罗王命判官查他一生所做的善恶,他罪业的簿子摆满阎罗王的大厅,善念善事只有一张纸,卷成一卷。卫仲达看了这种情形,心里疑惑,就问阎罗王:“我很年轻,纵然造罪业,哪里会造这么多?”阎罗王告诉他:“罪业不必你去做出来,起心动念鬼神就有记载,你起个恶念就给你写了一笔,所以造恶的簿子摆了一大堆。”他就“我那个善事很少,是哪一桩善事?”阎罗王告诉他:“皇帝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出于真心,劝告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这就是你的奏折底稿。”他说:“我虽然劝皇帝,可是工程还是做了。”阎罗王说:“如果皇帝听了,你的功德就更大,虽然没有听,你这是诚心诚意为民众,这一念真诚的善心非常可贵。”于是阎罗王吩咐判官,把他罪恶两个记录用秤子一秤,结果他这个善重,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