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6200000007

第7章 开放的国风,开放的服饰:隋唐五代服饰

·从简朴到奢华的隋朝冠服

瞒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筒囊},在服揶}=并没有很严耥的规定,而 冕服上的十二章纹样,是从周朝开始确立的,以后历代都承袭了这一制度。轲北朝时曾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时,他取“肩挑日月、背负星辰”之意,将日、月两章分列在两肩,星辰列在背后,又将日、月、星辰三章放回到冕服上,恢复了之前的十二章纹样。从这以后,这种冠服样式就成了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 与冕服相配的,就是冕冠。隋文帝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隋炀帝则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冕冠前后都有象征尊卑的冕旒,其数量越多,表示地位越高,反之亦然。冕旒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串、亲王九旒九串、侯八旒八串、伯七旒七串、三品七旒三串、四品六旒三串、五品五旒三串、六品以下无珠串。

不要小看这小小的冕旒,隋炀帝还曾借助它取得隋文帝的信任,进而得到了帝位。隋炀帝做太子的时候,他所戴的冕旒所用的白色珠子的长度与文帝非常相近,他为了表现自己对文帝的尊敬,表达自己的谦卑之心,于是上书要求文帝将自己的冕旒珠子的颜色改为青色,旒数改为九串,长度也比天子的缩短两寸。古代帝王最忌讳的就是别人对自己地位的僭越,因此文帝对杨广的所奏十分满意,就放松了对他的戒心。通天冠也是根据珠子的多少表示地位高下的隋炀帝戴的通天冠,上有金博山等装饰。他戴的皮弁也用十二颗珠子(琪)装饰(古时用玉琪,隋烗帝改用珠),太子和一品官九琪,下至五品官每品各减一琪,六品以下无琪。进贤冠,以官梁分级位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五品以下一梁。谒者大夫戴高山冠,御史大夫、司隶等戴獬豸冠。

文武百官的朝服为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乌靴。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 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

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帏衣、朝衣、青服、朱服、贵妇着大袖衣,外披帔或小袖衣,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侍从婢女及乐伎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腰带下垂,肩披帔帛。大业(605年~617年)间宫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

隋代官员穿南北朝裤褶服可以从驾,唐初也可穿朱衣、大口裤入朝,但到上元十五年(674年)因裤褶非古礼而被禁止。

武官多穿大袖襦、大口缚裤,虎皮柄裆铠、靴子,头戴介帻,右手执双环刀,胡须或打成单辫下垂,或分左右打成两辫分列两旁。这种缠须的风气,源于北方少数民族,从晋代起影响中原。上嘴唇的胡子,则把两端捻成菱角形略微上翘。·“锦绣河山”和“锦衣玉食” 在一本阿拉伯人所著的游记上,曾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某日,一位珂拉伯商人去拜见当时唐朝的一名官员。见面后,商人总是盯着这位官员的领口瞧个不停,官员感到非常奇怪,但又不好开口询问。就在这时,阿拉伯商人发出感叹:“中国的丝衣真是了不起,隔着一件衣服,都能看见您胸前的黑痣!”此时唐朝官员才恍然大悟,笑了起来,“我哪里是穿了一件丝衣”,边说边撩开衣襟,“我是穿了五件丝衣!”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离奇,但唐代丝绸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却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中国的丝绸工艺发展到隋朝,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而到了唐代,丝织品的品种结构、图案纹饰、印染技术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点,我们从史书上记载的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就可知一二:“正看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不仅衣服的颜色会随着视角的不同而变化,而且裙上还可以分辨出影影绰绰的百鸟形状。当然,今天的人并没有见过这件百鸟裙,因为再好的丝绸,也耐不住时间的消磨。所以在1987年以前,我们对于唐代丝绸的了解,实际上还停留在模糊的印象上。但是到了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打开后,这种感觉就变成直接而且可以触摸的了。

法门寺位于陕西关中地区,被称为“关中塔庙始祖”。法门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存放了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也正因为此,在唐代,法门寺成为最有名的佛门圣地,因此,便有大量精致珍贵的丝绸被捐赠到这里,以供奉佛祖。唐代以后,由于战乱,法门寺的舍利不知所踪,直到1987年,前来对法门寺塔进行修葺的考古学家们,意外地在地宫中发现了这件失踪已久的珍贵宝物,与之同时发现的,还有七百余件唐朝的丝绸。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使得当时进行文物清理工作的专家们都不由发出惊叹“这里是一座唐代丝织品仓库!”这七百余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唐代丝绸的所有品类,而且无论是绫罗绮纱,还是绢绣锦帛,每一件都是丝绸中的瑰宝。提花罗,红锦,扁平细薄、平滑如纸的缭绫等更是上品。现代人对唐代诗人们在他们诗中所提到的“蹙金绣”、“盘金绒”之类丝织品为何物并不明白,认为那只是诗人浪漫的想象。但实际上,这些诗所提及的印花描金、贴金、捻金、织金等丝织绣品,都在法门寺地宫中出现了。其中最为有名的“织金锦”更是让世人大开了眼界。 地宫中的这块“织金锦”,是现存最早的一块用金丝制成的锦缎。这种金丝与通常概念上的金丝有所不同,它的直径只有0.1毫米左右,比头发丝还细,是以丝线为芯,以金线一圈圈缠绕而成的,一米长的金丝要绕3000多圈。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就是用这种织品制成的,为古今丝织法中一绝。而这块“织金锦”昕使用的刺绣针法,是用绣线将较粗的双线拼成花纹图案固定在绣底上,技术要求非常高。加之金线制作不易,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即使是在唐代,这种绣品都是极为少见的,而法门寺却存有这么珍贵的丝织品,可见当时人对佛教信仰之虔诚,出手之阔绰。

值得注意的是,锦虽好,但“锦绣河山”、“锦衣玉食”等词中的锦却不是上面所提到的锦,这里的“锦”实际上是对丝织品中“绮”的一种比喻用法。绮是表示丝织品的词中,少数几个由“美丽”转义的词之一。绮是平地上起斜花的一种美丽、轻柔的布料。古代波斯人称中国为Cini,而印度人则称中国为China。之所以有这种说法,据学者考证,就是和绮有关。外国人首次接触中国,就是从丝绸开始的,而绮这种漂亮的衣料又给了他们尤为深刻的印象。他们惊叹于绮的神奇,Cini就成了绮的对音,古波斯人和古印度人都知道在他们的东方有一个“绮”国。·衣饰中的谋略

公元624年,也就是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颁布了新律令,又称“武德令”。“武德令”中的服装律令,对天子、皇后、皇太子、太子妃、群臣、命妇等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场合都做了相应规定。

尤其是祭服和朝服制度不但继承了汉民族服饰的优秀传统,还吸收了胡 服、异族服饰的成分,创制出了大量的具有唐代特色的新款服装,比如缺胯袍、柄裆、半臂、大口裤等。缺胯袍是左右开衩的直裾长袍,常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穿着,是唐代男子的主流服饰。

唐代公服和常服与隋朝官服相比也有了很多创新,不但在传统的深衣的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上了贴边,在直裁的前后襟下缘也各加了一条横裥,还出现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款式。很显然,窄袖的是为了方便活动设计的,而宽袖的则是为了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另外,唐人在穿着深衣的时候,还要在腰部束上一条革带作为佩饰。这类深衣款式在唐代很流行,上自皇帝、下至仆役都有穿着,甚至在明代也极为流行。

唐高祖及之后的唐代帝王都曾对服饰制度进行过修改完善。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她更是在衣饰中掺揉进了自己的权谋之术,使衣冠服制在彰显等级的功能上,又多了一层更深的含义。

武则天于贞观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37年被选入宫,时年14岁。太宗死时,她也才不过26岁。660年,受高宗的委托处理朝政。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从660年实际控制唐王朝的大权开始,到704年81岁结束,她执政长达44年之久。这么长的执政时间和良好的政绩,丝毫不逊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成功的帝王。除了她自身的治国才能以外,最重要的是她善于运用手段拉拢人心。在这里所要讲的是她利用服饰来拉拢大臣的一些举措。

前面已经提到过,古时候男子的帽子是有等级之分的。一般来说,贵族男子都戴冠,而平民只能戴巾。但是到武则天的时候,她反其道而行之,让内府特制了一种叫做“武家诸王样”的头巾,赏赐给那些归顺于她的宠臣。除此面外,她还命令内府制作了一种新式的绣袍。绣袍,顾名思义,就是在袍服上加绣不同的纹样,以区分文武官员品级。具体说就是文官的袍服绣禽,武官的袍服绣兽。成语“衣冠禽兽”就出自这里。 可见当初的“衣冠禽兽”并没有什么贬损之意,只是标志而已。这种新式的绣袍,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款新式官服,明清时期的“补子”就是在这种绣袍纹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武则天登基之初,仍然有许多李唐王朝的旧臣不服从她,对她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扶植自己的亲信,昭彰自己的势力,武则天将这种新式的绣袍赐给她登基以后新任命的高级官吏来穿,这样一来在一个朝堂上就出现了新旧两种官袍,着旧官袍的,是原来李唐王朝的旧人。这样鲜明的对比,女皇的意图显而易见,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大臣,很快就领会了女皇的心思,“弃暗而投明”了。4年以后,武则天又开始将这一款式的衣服普及到三品以下的低级官员,开始收买更多人的心,同时她还将绣袍上绣满忠于朝廷的字样,时刻提醒官员们要效忠女皇,而不得有违逆之心。就这样,一件小小的衣服,既使新臣感受到了自己的优越,同时又给那些不肯臣服的老臣们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实在是一着高明的好棋啊!

也许是身为女子的缘故,武则天对于服饰在政治上的用途有一种天生的灵感。在创造异纹绣袍后不久,她又开始了另一项服饰上的改革。以前,百官的朝服上都会佩挂一种叫做“鱼袋”的东西,这个鱼袋是由汉朝时候官员放印信的囊发展而来的,一般由帛制成,由于外形上与鲤鱼很相似,故而得名。在唐高祖的时候,鱼袋用来调兵传令,功能与古代的虎符很相似。到了唐高宗的时候,鱼袋被赐给五品以上的官员,作为他们身份的象征。这时候的鱼袋被分为两半,一半由官员自己保存,另一半则放在宫中,官员要入宫,必须要两块鱼袋吻合。古人讲究谐音,由于鲤鱼的鲤与唐朝国姓李字相谐音,因而得到统治者格外的重视,在唐高宗的时候还曾下令禁止民间捕杀鲤鱼,估计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将这种鱼袋改名叫“龟袋”,赐给五品以上的官员,仍是取谐音之意,因为“龟”和“归”是同义的,意思是要各级官员都要归顺新朝。龟袋的装饰由于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是女皇常常不按牌理出牌,总是将龟袋随意赏赐给自己的宠臣。武则天对于官员们的拉拢和威慑深入到如此细微的地步,真是不能不让人感叹。

另外,关于唐代官服的花色还需加以详细说明,因为除了武则天的绣袍,唐代各个时期官服的花色都是比较丰富的。官员职位、品级不同,绣于官服胸背或肩袖部位上的纹饰也不相同,比如,武官和侍卫以对虎、豹尾、鹰、对鹘、对豸为装饰图案;诸王以盘龙及鹿为装饰图案,而宰相、尚书等文官则以凤池、对雁为饰。之后,还对千牛卫等侍卫的纹饰又做了新的规定,瑞牛、瑞马、虎、鹰、豹、白泽、辟邪、狮子等相继出现在不同职位的侍卫官服上。唐太和六年又规定三品以上官服可以用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装饰官服。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冠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浪漫开放的女装

中国第一位研究裸体艺术的学者陈醉曾在他的书中提到,传统中国并没有严格的裸体艺术,除了唐朝。虽然以敦煌莫高窟塑像为代表的唐代裸体艺术并不纯粹,但其在礼教中国的突破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他将敦煌的唐代彩塑形象称为“东方维纳斯”。 从遮掩到大方露面:唐朝国风开放,唐代服饰也表现出一种雍容大气。这一点固然不错,但是它并不等同干说唐代服饰是从高祖建国时就如此开放,以至于后世都纷纷效仿。事实恰恰相反,唐代的服饰也经历了一个由保守到逐渐开放的过程,这一点从妇女们出门时所佩戴的帽子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中国传统的礼教规定女子在家时必须梳髻,而出门则必须戴帽子。帽子的功能,除了防风挡沙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女子的面容遮掩起来。这一风俗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开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已不只是用帽子将面容挡起来,而是用黑色的罗将整个头部乃至全身都盖住,隋唐时候的“幂离”就是由它发展而来的,只是它不再是只盖住头部,而是下垂到背部,只在接近面部的地方开出小孔以露出眼鼻。由于这种幂离遮蔽很严,一般难辨性别,因此在隋末唐初的时候,将军李密还曾命令兵士们穿戴幂离,假扮妇女,以此来蒙蔽敌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隋代和唐初的时候,女子的地位相对以前并没有很大改善,对她们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更为严格了。

幂离被帷帽所代替,是到了唐高宗的时候。这种帷帽是一种四周装有丝网驹笠帽,上面还嵌有朱翠。这种帷帽与幂离相比,不但穿卸方便,而且还可以“微露”面容。也正因为此,在它最初流行的时候,还曾遭到朝廷的干涉,认为太过轻率。但毕竟到唐高宗时候,无论是民风还是国风,受到北方胡人和外来商人的影响,都开放了许多,因此帷帽完全取代了幂离。

到了开元年间,经过武则天的统治和中亚、印度、波斯等多个地区文化的冲击,女子的地位得到完全的提高,而此时胡风已深入人心,因此妇女们完全摒弃了前代帽子的装束,而改戴胡帽,“靓妆露面”,再没有遮盖的东西了。

此外,还出现了不穿内衣的袒胸装:从全身遮蔽到微露,再到大方露面,这一变化的意义不仅在于身体的裸露,更反映了妇女精神的解放。正因为有了这种解放,盛唐时期的妇女才得以随心所欲地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要求自由的思想,更加大胆地表露自己身体妩媚的曲线,表达身为女性的自信。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是一种袒胸而不穿内衣时尚的流行了。这种露肩露胸的装束,静中求动,行坐间香风习习,衣袂飘飘,使得女子绰约的风姿展露无遗。

前面曾经提到,唐代女子穿襦裙服,即上着短襦,下穿长裙。这里要说的袒胸,就是由短襦而来。唐代女子所穿的襦,除了有短的特点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领口有多种的变化。除了有圆领外,还有方领、斜领、鸡心领等。袒领始现于宫廷的嫔妃和歌舞伎者,里面不穿内衣,将胸部袒露于外,这样不仅可以显露出颈部的曲线,还可以展现胸部的健美,加之唐代妇女以丰满为美,对胸部的表现就更加突出,因而大受欢迎,到后来即使仕宦贵妇也都争相穿着。唐人诗词中“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粉胸半掩疑暗雪”都是对这种袒胸装的形象描绘。当时,唐朝半露胸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与这种短襦相配的,还有一种被称之为“帔帛”的物件。它是一种类似于围巾的东西。它由古时的“帔子”发展而来,在六朝的时候被称为“斜领”,一般用轻薄的纱料制成,而且可在帛上以彩绘和手绣方法,点缀图案花纹,颇有柔美富丽之感,人们曾用彩霞形容过它,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曾唱到“虹裳霞帔步摇冠”。它的形制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较宽但长度有限,使用时像披风一样披在肩上;另一种则是横幅宽、长度达到两米以上,使用时往往将其缠绕在手臂之上,舞动于前后之间,尤其是行走之时,帔帛随风舞动,更加增添了女性的妩媚,让人想入非非。

在封建社会,女人要恪守妇道,所以在唐代以前和唐以后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女着男装”的穿衣方式是极为罕见。但是在开放的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女着男装”的现象却极为流行。

隋唐时期,裤褶已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圆领裥衫和翻领长袍。圆领裥衫和翻领长袍成为主流服饰,受到男人和女人的共同喜欢,并因此出现了女扮男装的习俗。

女子穿男装,在今天看来,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在礼教森严的古代中国,却是不可想象的。古代女子笑不能露齿,站不得依门,行不可露面,更别提与当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男子穿相同的衣服了。然而,难得的是,唐代男子在女子穿男装这件事上并没有过分地计较,相反却是很大度地包容。唐之开放,由此也可见一斑。.

女扮男装的风俗,依然是由内宫兴起的。一天,唐高宗李治在宫中设宴,太平公主以歌舞助兴。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奇怪就奇怪在太平公主那天的一身装扮:她穿着紫色裥衫,腰系玉带,头上带着皂罗折上巾,腰带上还挂着当时男人出门所必带的7件物什,活脱脱是个男子的扮相。当时的高宗就笑着对武后说:“女子又不能做武官,穿成男子的模样又能如何?”高宗对此虽颇有微词,但当他看到自己的女儿着男装时并没有发怒,而是给予了默许。

公主在宫中穿着男装的事一传出,许多宫女也开始模仿男子的装束,纷纷穿起了幞头袍衫。女穿男装后来还流传到了民间,成为普通女子的日常装束。这些女子一般身着窄袖圆领长袍、配腰带、穿长裤。另外,还有穿胡服、戴胡帽的女扮男装的模样。到了中唐乃至以后,这种风俗仍然存在,而且兴盛不衰。

不管是大方露脸,还是露肩露胸、女穿男装,这一切都说明唐代妇女所受到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时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妇女的确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大唐女子的流行时尚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而唐代女裙不知为唐诗增力了多少韵味和内涵,“长裙随凤管,促柱送鸾杯”,“轻裙染回雪浮蚁泛流霞”,“荷叶罗裙一色裁”,“上仙初着翠霞裙”……这些都是唐朝诗人歌咏女裙的诗句,可以想象当时的裙子给人的感觉是多么浪漫、飘逸。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唐代女裙是唐代文化的一部分,它给唐代平添了不少大气、妩媚的风景。

孟浩然在他的《春情》诗中就描绘过女子穿着长裙时的姿态:“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无论是坐还是行走都别有一番风韵,也难怪它会受到当时女子的普遍青睐了。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唐代裙子的颜色是非常丰富的,红、紫、黄、绿争艳斗妍,其中红色居多。兰时最流行的“石榴裙”,就是一种红色的裙子,这种裙子是用一种叫做“萱草”的植物染成的,所以也被称为“萱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罗裙了

唐代人还发明了一种“问色裙”,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料拼接起来,使得多种色彩相间,对比强烈,军起来非常活泼大方。这种间色裙往往以红绿、红黄、红蓝为搭配,色彩亮丽。

唐代女裙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宽大。一般来说,一条裙子由六幅布帛支撑,“裙拖六幅湘江水”就是形容这种裱 子的。六幅相当于现在的三米,用三米布来做一条裙子

其宽大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唐代,六幅布只是常的做法,当时,即使用七八幅布受裙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武天常穿的“七破间裙”就是用七布缝合的有褶裥的裙子。 由于制衣所用的裙幅很多,裙上的褶皱也随之增多,并且越来多,最后终于发展成了我们今天到的百褶的样式。当然,百褶裙盛行,是五代时候的事了,当时史官们还将这种流行的趋势记载下来,称作“百叠”、“千褶”。时今日,我们仍沿用了这些称呼,将褶皱的裙子称为百褶裙。 为了突出身材的修长,唐代女产常将裙腰束到胸部或是腋部,然将裙裾坠地,使得襦裙的线条柔、优美。再加上丝织面料的使用,裙更以“软”和“飘柔”著称,受很多人的喜爱。 但是衣服太长会妨碍走路,因唐代女子的鞋多是高翘式的,鞋前端高离翘起,可以将过长的裙勾在鞋子上,就不会妨碍走路了。样看来,唐代女裙的长度比起今的晚礼服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得上是今天晚装的雏形了。 与襦裙相配的衣物中,有一种芰称为“半臂”的也很流行。因其袖之长只达到手臂的一半,故而导名。同时由于其长度也是长袖的一半,因此也有“半袖”之称。半雪最早出现于汉代,衣服为对襟,长腰处,两袖宽大而平直,只到肘示。在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礼教森故而穿着这种半袖衣的女子并多,只是到了隋朝,数量才逐渐曾加。隋唐时期,半袖衣的重新出现,实际上是后宫内官和女史供奉为了工作便利的需要而穿用的。到了初唐的时候才传到了民间,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到了盛唐的时候,在短襦的外面加上一件半袖衣,已成为最为流行的装束了。这种服装,不但女子爱穿,男子也很偏爱。天宝年间,唐玄宗在赏赐安禄山时,就曾赐“内三副锦袄滋并半臂”。

罩于短襦之外的半袖衣,既可用于修饰,还可御寒。因此,制作半袖衣的布料都比较厚重,通常用织锦。当时,还有专门用来制作半臂衣的材料,一为扬州的“半臂锦”,一为西域的“蛮锦”,都是制作半臂衣的上好材料。如此看来今日流行的“五分袖”、“七分袖”、“九分袖”,只不过是对老祖宗的传统服饰进行的一点小小的改进罢了,实在不能算是今人的首创。

除了女裙和半臂,在唐代妇女中广为流行的明衣和水田衣也是颇有特点的。

顾名思义,明衣即是指透明的衣服,它原属于礼服的一 部分,用薄纱制成。到了唐代,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穿,使 得中衣若隐若现,平添几分风韵。可以说明衣的使用是最能 展现女性服饰性感魅力的。

“水田衣”是用各种零星织锦碎片拼凑而成的,图案像僧侣们的袈裟,因布料色彩交错开如水田而得名。有的“水田衣”的花色、形状靠直就像今天的乞丐装。“水田衣”本来是中下层妇女为省钱而作的,后来才在贵族妇女中流行

唐代的妇女服饰,堪称历代中的佼佼者。不论是衣料质地,造型做工,还是装扮配饰,都是极为考究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当时,唐代女装几乎成为了引领世界潮流的时尚先锋,广为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国边国家。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就大大吸取了唐装之精华,而朝鲜服则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服,可见影响之久。口均加纹饰,纹样多为凤衔折枝的花纹;头梳椎状的回鹘髻,戴珠玉镶嵌的形金风冠,簪钗双插,耳旁及颈部都要佩戴金玉首饰;脚穿笏头履。回鹘装的造型,与现代西方某些大翻领宽松式连衣裙款式很相似,是古代综合希腊、羟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

在唐代,胡服之所以如此流行,很大原因可能是与当时胡舞的流行有关

唐代胡舞很受欢迎,据说当时唐玄宗、杨贵妃和安禄山都是跳胡舞的好手胡舞的种类十分丰富,共有十几种之多,既有从西域传来的胡歌舞,又有从中亚细距塔什干一带传至的以跳跃形式表演的“胡腾舞”,从中亚细亚萨马尔汗来的表演时急如旋风的“胡旋舞”,还有从中亚一带传来的“柘枝舞”,以及常受欢迎的“霓裳羽衣舞”等。

舞蹈受到钟爱,那么与之配套的音乐和服装自然赢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唐代的各种舞蹈,都有定式自舞衣与之相配。一般来说,跳“胡腾舞”的舞人都要一种虚顶的“织成蕃帽”,身穿窄袖的胡衫,帽子上一都缀有宝珠,在舞蹈的时候会随着跳跃旋转而闪闪发光另外,腰带上还要佩带小铃铛,随着节奏发出各种并谐的声音。这样一套装束,既是舞服,又是西域、其是波斯人的日常服饰,具有非常浓厚的异域色彩而“胡旋舞”的舞者,则是要身穿绯袄锦袖,绿绫裆祷,还要脚穿赤色皮靴;“柘枝舞”所穿的服饰有所不同,一般是窄袖银带,头戴卷檐、饰以铃铛小帽;最有特色的要属“霓裳羽衣舞”的舞者,们身穿缀满羽毛的上衣,裙裾处镶有白色闪光纹,非常的漂亮。

胡舞在全国流行以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要娱乐方式,民间的妇女为了穿上具有异国风的胡服,都竟相学习胡妆和胡舞,并以此为美。

不难看出,胡服盛行的原因与唐朝实行的放政策是分不开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安城充满了新奇和异样,才使得唐代服饰变得如 富丽堂皇,也使得唐朝服饰文化大放光彩,呈现 了绚丽多姿、雍容大度的骄人局面。·妇女的美容功课

擦香粉能由来据说和杨贵妃有关。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在骊山修了一座“逍遥亭”,并派出人马,四 处挑选美女。当时山西永济有一女子名叫杨玉环,颇有姿色,被选入宫,宫中纷纷夸赞杨玉环有“羞花之容”,这话传到唐明皇耳中,当即传杨玉环见驾。

杨玉环接旨,深知自己若要接近君王,就必须标新立异,她便在东花园采了许多香花制成粉搽到身上,这才进宫。

杨玉环经过浓妆艳抹,更显得光彩焕发。真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明皇一见,喜出望外。当到杨玉环身上散发出来的芳香时,更是赞不绝口,当即封玉环为贵妃。 杨贵妃得宠后,每天命宫女前去园采花挤汁,制作香粉,搽于满,使得整个华清宫都香气四溢。

采集香花制作香粉还流传到了民间,民间妇女纷纷效仿,从此就有了搽粉的风俗。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美容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胭脂已经有了丰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自从汉代被张骞引入之后,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睐;另一方面,制作胭脂的工艺越来越好,到隋唐两代的时候,胭脂已经成了女子化时必不可少的化妆品了。

唐代女子涂抹胭脂都非常厚,史书记载,杨贵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色的,可见她所抹胭脂之多。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他的《宫词》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她在洗漱完毕之后,脸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层红色自浆,“金盆水里泼红泥”,就是对这种状况的描述。 在隋唐女子的妆面中,还有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那就是点唇,就是唇脂一类的装饰品涂在嘴唇之上,突出嘴唇的形状。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最早出现的“口红”,主要是由朱砂融合动物的油脂制成,有很强的色泽感。唐时点唇的手法与现代有所区别,并不是将嘴唇全部涂红,而是以娇小浓艳主要特点,且变化多端。当时人认为嘴唇最美好的形状,就是像樱桃一样纤和鲜艳,因而女子们在点唇时,往往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然后再以唇脂出嘴唇,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嘴形。点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几年时间,点唇的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可谓是千变万化。 “春阴扑翠钿”、“眉问翠钿深”、“鹅黄剪出小花钿”等诗句都是对唐代妇贴花钿的描写。唐代花钿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其中红色是最常见。花钿的形状却是多种多样,有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形、雉形、石榴花形、三叶形等30多种。这些花钿有时是直接画上的,更多是先用纸、鱼鳞片、金箔、丝绸、茶油花饼等制成花样,再用鳔胶或呵气就以软化的呵胶贴在额头上。 花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据说唐代流行贴花钿还是从上官婉儿开的。武则天当政以后,上官婉儿是执掌文书的女官,每次武则天召见群臣,二官婉儿都躲在帐后记录。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儿偷偷地多看了几眼,武则天发现,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上。从此,上官婉儿为了遮掩额上的疤痕,就在上面贴了花钿。宫女们见了都觉好看,也跟着贴,花钿就这流行起来,形成风气。 “纤纤细手”是对女子双手的好评价,古代女子爱美,对手指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显示自己手的修长,往往将指甲留长,并进亍修饰。唐代女子已经开始流行染旨甲了,“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乏捣红守宫”、“一指纤纤玉笋红,匿行斜过翠云中”就描写了唐代女制作染甲材料和修饰后的指甲情形。诗句中提到的染甲材料守宫”,并不是因为人们真的就守宫来涂染指甲,而是由于制染甲材料的过程和制作守宫的程非常相似,因而用之代称而。“守宫”就是壁虎,古人将壁养在装满朱砂的盆子里,当壁虎把朱砂吃到肚子里以后,全身就会变红,再将其捣碎,挤出红汁。如果将这种红汁点在妇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测试贞节,如果是贞节之人,红汁永久不退,反之则很快消退了。因为红汁是由壁虎吞食朱砂而成,所以又被称为“守宫砂”。

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风仙花。凤仙花腐蚀性很强,花开之后,人们将其花片摘下,捣碎以后加入明矾,就可以用来染指甲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样用刷染的方法,而是用浸染。浸染,顾名思义,就是将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使之上色。具体来说,就是将丝绵做成指甲的形状,放到制作好的凤仙花汁中,让它充分地吸收颜料,然后再用布条将染好的丝绵绑在洗净的指甲上,过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颜色,如果颜色不够浓艳,则可以用相同方法重染,直到满意为止。如此染出的指甲,颜色鲜艳,可以保持几月不退,比今日的指甲油保存时间要长很多。

除了上面介绍的化妆方式外,唐代妇女还很重视眉形的设计。当时流行的眉形有鸳鸯、小山、三峰、涵烟、倒晕等十几种。各种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而后再绘制而成的。

这么多的程序,这么多的内容,巴掌大小的一张女人脸岂不是要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了吗?·唐诗词中艺妓的万种风情

其实在汉朝末年,我国历史上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营妓。后来,娼妓优人益兴盛,逐渐转到民间,到了南北朝时期,达到高峰。但有一点需要说明,到唐宋时期,“娼妓”还是指容貌姣美并且以歌舞才艺为生的女子,真正以卖为生的娼妓业的兴盛到明朝才开始。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以色艺事人的艺妓来说,美好的外表自然是很重要的,因而她们在服饰上格外用心,衣着华丽侈,往往引领时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唐诗中少有对艺妓服饰的门描写,但间接提及的却实在不少。

唐代大诗人李白、元稹、杜牧,还有词人温庭筠都是往来于妓院的常客留下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作品。李白在他的《江上吟》中提到携妓出游的景象:“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元稹钟情的彩春是当时越州的歌伎,仅有一副好嗓子,服饰打扮更是十分出色。元稹在《赠彩春》一诗中写道:“妆巧样如双娥,幔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皱纹靴。”他在中借服饰形象地描绘出了彩春行走时婀娜多姿的形态。

大词人温庭筠是个长期流连于青楼的浪荡子,他留下了许多描写妓女服和生活的作品。在《酒泉子》一词中,他这样描绘妓女的装扮:“玉钗斜篓云重,裙上金缕风。”意思是一只玉钗斜地插在歌伎蓬松的黑发上,跳的裙子上还用金丝盘绣着凤鸟的案。 诗人杜牧与歌伎舞伎们的关系之密切,丝毫不亚于温庭筠,“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首是杜牧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诗。借“楚王好细腰”、“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两个典故形容了扬州妓女体态之轻之美和作者的沉沦之深。虽未直接明写服饰,但字里行间都能隐约看出扬州妓女所穿的袅袅薄纱在随风轻摆,其意蕴之深,值得人回味。

在杜牧的诗中,对于服饰的最直接的描写要数那首《张好好诗》了。张好好是一名歌伎,作者在诗中表现了自己对她的同情之意,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长裾”、“轻罗襦”、“窄袖”都是唐代女子流行的装束,而“天马锦”、“水犀梳”则是当时颇为贵重的丝织品和妆饰用具。

艺妓以超凡技艺享誉于世,她们的服饰也自然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妓女越盛,服饰装扮之风就越盛,审美之风就会随之变得越加的华丽和时尚。但妓女们为了取悦男客,其装扮有时会趋向极端,例如唐代的妓女为了美貌而不惜在脸上涂上厚厚的****,一些妓女附庸风雅借书来读,翻书时都会在书页上留下指痕,由此可知她们在指头上都是要搽粉的,浓妆艳抹到这种程度,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更为奇特的是,日本在盛唐时期积极模仿唐朝的所有制度,竟然连妓女们的装扮都学了去,时至今日,日本的艺妓还保留着中国唐代妓女们在脸上抹厚粉的习俗。·从《韩熙载夜宴图》

看五代十国服饰

这幅《韩熙载夜宴图》的来历和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北方军事力量对南唐的威胁越来越大,可是李后主却不思进取。南唐的宰相韩熙载感到国家前途渺茫,就招徕宾客,夜夜宴饮。李后主感到好奇,派宫廷画家顾闳中也去赴宴。回来后,顾闳中凭印象画出这幅画。《韩熙载夜宴图》虽然没有让李煜觉醒,挽救南唐的亡国命运,但却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服饰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该作品逼真地描绘了南唐宰相韩熙载夜宴宾客时的情景,真实地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以及当时的流行风尚。

《韩熙载夜宴图》从几个侧面展示了当时丰富多彩的服装样式:宴会主人韩熙载,休息时头戴名叫“韩君轻格”的高顶四方乌纱帽,身穿对襟白色长衫,衣领敞开,袒胸露腹,脚上穿着白布袜子与圆头蒲鞋。欣赏歌舞时,他又在白衫外面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领长袍;男宾们大多穿着与唐代官服式样基本相同的标准官服,圆领裥衫,头戴黑色短翅幞头,腰束革带,足蹬黑皮靴。身份比较高的穿红袍,其他人都穿绿袍;侍女们还穿着唐代流行的女子男装,就是男式缺胯圆领长袍。

画中贵妇的服饰十分艳丽,与唐代妇女圆润丰硕的造型截然不同,她们的服装整体上显得修长细巧,上身为贴身、窄袖的交领短衫或直领短衫,下身穿宽松的曳地长裙,裙裾拖在身后有几尺长,长裙的上端一直系到胸部,胸前还束有绣花的抹胸。衣裙大多用丝带束紧,长出来的丝带像两条飘带一样垂于身前。这一时期的妇女仍然流行披绣花的帔帛,只是比唐代妇女的帔帛长且窄得多,显得富于变化而飘逸灵动。她们的外形修饰非常精致,化妆也相当考究:脖颈戴有三四重宝石、珍珠项链,头上带着金花、金叶、金凤,发髻上插有象牙、玉石篦梳、金笄、银钗等,脸上有花钿、斜红等妆面。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当时服装的面料十分考究,颜色和花纹的搭配十分和谐,尤其是女装,有白衣白裙、青衣白裙,有绿衣红裙、粉衣绿裙、绿袍白腰袱,上面的图案有飞鸟、团花、几何图形等,非常丰富。

画中乐伎的着装也颇具大唐风格,款式虽与当时流行的基本相同,但是有所创新,比如,她们下身也经常穿高腰长裙,但是上身却多穿由半袖简化而成的襦。乐伎穿的襦不但衣袖、袖口宽肥,还要在袖子的上端装饰上花边。另外,乐伎还将帔帛改造成了云肩,其中的一款四角绣有如意云形的“四合如意云肩”在当时是比较前卫和时尚的。至于乐伎的发式倒也没有什么新奇,梳的都是当时流行的堕马髻、双丫髻、高髻、偏梳髻等,她们之所以看起来光鲜夺目,只不过是因为她们比平常女子更善于修饰自己罢了。

从这幅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分裂与战乱的状态,并没有遏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再创造,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妇女,不但有了全新的审美观,她们的眉黛妆红、珠光宝气,在历代妇女中也算得上佼佼者了。

同类推荐
  • 上海读本(大夏书系)

    上海读本(大夏书系)

    这是一张摩登上海的地图。这是享受的上海,消费的上海,让人惊奇的上海。这里有一些人的温柔乡,让他们由衷赞美上海的多情、上海的现代文明、上海的高雅艺术。但也让另外一些人看不惯这里的恣意享乐和放荡不羁。也有一些人既被这里的温柔多情所吸引,又被这里的金钱崇拜和少情寡义所伤害,苦恼得很……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遗产是过去给未来的珍贵礼物。这份礼物的传递注定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完成。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
  •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长沙市东效一座古代墓葬的横空出世,让“马王堆”成为一个响遍全球的名字。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特别是千年女尸的出现,不仅让国人感到惊奇,而且让世界各国为之惊叹,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的游客与学者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纷至沓来,希望一睹千年女尸的尊容。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热门推荐
  • 逐雁

    逐雁

    花与萼,两参差,似人永别离。此生相见本无期,相思莫再思。吾道艰,吾道漫,壶酒伴天涯。卷帷望月空长叹,月与灯依旧。洗心、摄足、筑神、引气、昭星、归元、三阴、三阳、奇经、周天、纳虚。十一大境界,暗藏玄机。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修真路我道为谁?仙阻弑仙,魔阻弑魔!饮酒听妙曲,十步杀一人。
  • 忘情录

    忘情录

    “我要回家!”杨天抬头望着玄灵宫,一声大喊,充满无尽的无奈和憋屈,他就像是一个被家乡放逐的孩子,在这个充满危险的洪荒世界一个人孤苦无依的漂泊。
  • 红尘一现惊天下

    红尘一现惊天下

    一朝穿越,既然被人骂成是废物?!呵,废物又如何,我将闯出一片天地让你们瞧瞧!我可不是好惹的,让你们看看,我是怎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
  • 一品红妆:重生三国之丑妻

    一品红妆:重生三国之丑妻

    别人重生,都能长得美美哒,性格猛猛哒,复仇爽爽哒,人也萌萌哒~轮到我这里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从无边的黑暗中醒来,我所见到的世界会是如此可怕?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硝烟四起,战火纷纷。如果只是这样,我也就彻底认命躲在乡下种种田,养养鸡,嫁嫁人也就算了。为什么连长相都如此的淘气如此的‘惊为天人’?能丑成这个样子,也真是醉了。我自己多看一眼都忍不住想吐……这辈子想嫁人是不可能了。不过,这当世第一美男子是没戴隐形眼镜吗?怎么就认准了我,再也不肯放手了?原来,时光倒退千年,只为和你共谱一段千年之前所欠的情债……
  • 仙绝

    仙绝

    巩清涵是一名相府小姐,意外淹死,而后被鱼精附身,自此换了一个人,那个懦弱的相府三小姐从此不见,性情大变,对于那些欺负自己的人,巩清涵要一个个的报复回去!
  • 星空的约定

    星空的约定

    她们,父母双亡,复仇是她们的目标。倔强坚强的她们,最终是成为了令人闻风丧胆的杀神。她们在学习上胜人一筹,雄霸整个校园,她们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是她们的宗旨。他们,成熟稳重,鼎立于商业界,一直怨恨父母的他们,独自品尝着寂寞的味道,他们严肃的外表下隐藏有着内心的孤独。当他们的相遇,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
  • 道涎

    道涎

    “天道!为大?为小?是恶?是善?”一座雄伟的山峰上,一名白发男子眺望着风卷残云的天际,在他身后,成千上万双眼睛崇拜的看着他的背影,却是忘记,也许下一刻他们将要……
  • 三界图书馆

    三界图书馆

    求职无门的刁保乐被一家古怪的图书馆招聘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却不料来看书的都是些妖魔鬼怪!而图书馆里的书更是吊炸天!《渡劫姿势大全》《穿墙术全攻略》《赶尸宝典》《嫦娥的秘密》《100个茅山小法术》《带你成仙带你飞》……刁保乐觉得自己的人生要碉堡了。
  • 陌上商

    陌上商

    一朝醒来,来到一个莫名其妙的朝代,顶着8岁孩子的身体,还是别人眼中的傻子,这让二十一世纪经济学博士周聪情何以堪。好在这个类似唐朝的朝代,对商业可没那么多限制,也不曾说商人是贱级。那么就看周聪如何在这个地方混得风生水起吧。。。傻吗?你才傻子,你全家都是傻子。。。
  • 锁音

    锁音

    她纵横黑白两道,更是从小就有“音乐神童”之称的天才,却没想到自己心爱的人背叛自己,而自己将车开进工厂,撞上油桶,魂归异世。一弦清一心,冰泉冷涩弦凝绝,江山似锦,弹尽万千缠绵悱恻之曲,她却锁心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