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66500000025

第25章 法家——君主专制的思想源头(1)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以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等观点而卓立于世。法家的观点新颖、独特而激进,后人对它褒贬不一,但它确实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家的思想渊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正式创立者是战国初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战国末年的韩非则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中国法脉——古今法家流变史 ■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政治经济改革也多姿多彩。当时,已沿袭千年的奴隶制生产方式遭到破坏,新的封建生产方式勃兴。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政治制度作出相应的变革。于是,此起彼伏、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涌起了。500年间,各国累计变法近百次,且一次比一次更深入、更自觉、更有声势。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变革,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孟明视变革,郑国的子产变革,吴、越两国的变革等,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益。战国时期,李悝、吴起施行了颇有特色的变革,而商鞅变法则是内容最丰富、规模最浩大的革新高峰。商鞅之后,秦国迅速强大,开始了兼并和统一的战争,诸侯大都处于戒备状态的守势,各国的实际改革转入了万马齐喑的状态。

那时候,以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思想,猛烈地冲击着旧的宗法等级和分封制。他们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德治”“仁政”和“人治”,在“受命于天”“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宗法等级原则下,徐徐拉开了改革的大幕。儒学大师荀子则既“隆礼”又“重法”,主张以礼为主的儒法合流。

韩非子对实行“法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论述,比前期法家更系统、更深入;在如何推行“法治”方面,也更完备、更具体。他总结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的思想,建立了一个“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的完备体系,这是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基础。

先秦法家完备的变革理论和率先垂范,辐射后世,影响异常深远。变革则强,不变则亡的意识深入人心。后世变革者都从先秦著名的法家那里汲取胆识和经验,一些改革思想、改革措施很多都是对先秦改革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咏商鞅诗》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秦朝统一全国后,制定《秦律》,使各方面“皆有法式”。秦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把法家思想推上高峰,出现了极端的专制主义,但其只许“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的做法,反而阻碍了法治思想的合理发展。

从西汉到隋朝,改革处于低潮,仅有少数开拓型的政治家偶尔进行少量变革。如王莽改制、曹操变革、诸葛亮治蜀、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莽不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其改革思想完全是儒家的复古主义。这使他既想在儒法合流的基础上全方位变革社会,却又泥古不化,从而导致了变革的失败。相比之下,曹操、诸葛亮的改革要冷静得多、实际得多。他们“术兼名法”,运用法家的一些变革性来改良其政治,既凌厉又切合实际。曹操“唯才是举”,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统治者都非常腐朽,只有腐化、奢侈、动乱、死灭,哪有什么变革,只有北魏孝文帝向先进地区学习,施行均田制、三长制,并改变鲜卑旧俗,主动敞开大门,变被动落后为主动进步的变革,成就相当突出。

到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的变革走向了又一次高潮。隋文帝终结了南北朝混战,开始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变革,一反混乱奢侈之风,给政治注入了新的活力。唐太宗和武则天则围绕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展开,体现了可贵的民法思想,将进取性与科学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一个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个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晚唐至宋初,变革似乎沉寂,但却酝酿着巨大的变革浪潮。北宋时,范仲淹首先尝试变法,矛头直指庞大低效率的官僚体制,屡经险难最终失败。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则是一场影响大而深远的变革运动,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全面铺开,基本上改变了“积贫”局面,但由于新法触犯了腐败的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其猖狂反扑下失败。

不难发现,唐太宗、武则天的政治变革都是皇帝直接领导和控制的,以皇权的极大权威一贯到底,因而变革取得了胜利。范仲淹、王安石的变革,是由大臣设计并推行的,一旦皇帝不再支持变法,他们也就没有丝毫的权力和扭转劣势的办法,变革大业难免毁于一旦。

从元朝至近代的变革,则先沉闷、后激进。自元、明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史处在黑暗无比的封建社会末期,保守势力拼命地维护旧制度,在变革方面只有张居正企图力挽狂澜。

近代以来,国民意识开始觉醒,出现了一连串的改制实验。先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等人,杂糅西方和古代文化中的一些成分,对政治和社会实行了一些改革。后来,洋务派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购买机器、引进技术,推进洋务运动。

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不满于洋务派只在工业上小打小闹,主张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实现总体性的“全变”。他们幻想依靠皇帝完成中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百日维新就在无情的守旧势力的镇压下流产了。

新与旧、改革势力与守旧势力,必然会有长期的、反复的冲突与斗争。近代改革从太平天国、洋务派到维新变法都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归于失败,但是改革一步,社会就前进一步,离光明更进一步,这就是历史的总趋势。

■ 法家先驱——从管仲到申不害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制、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诸侯各国的思想家进行着激烈的思想大论战。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在治国方略的选择和运用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的核心是法家的“法治”与“德治”之争。

法家,作为一个学派,正式成立于战国时期,但论其思想渊源,则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伴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各国都涌现出一批主张政治变革的改革家。其中,最早提出“以法治国”主张的思想家是时任齐国国相的管仲。

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管仲以尧舜先帝所谓法治盛世和现世弃法而治的危害,极力劝说齐桓公实行法治,主张“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这是君主“富国强兵”的良策,这种把法当做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法律的权威,也隐含着法律至上的思想。

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负有盛名。他早年曾学黄老之术,但他实际上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慎到也和道家一样主张国君“无为而治”,但他的目的在于调动臣下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臣下的才能,以达到“事无不治”。

慎到在主张“无为而治”的同时,也极力提倡“法治”,认为两者是统一的。他强调官吏要“以死守法”,坚持法治;百姓要“以力役法”,按法律规定出力服役;国君则要按照“道”进行变法,因为“守法而不变则衰”。

此外,慎到还非常重视权势的作用。在权势、君主、策略手段等因素之中,他把权势放在首位,认为权势是尊君和尚法的前提。从事政治和推行“法治”的关键,不是君主道德的高低或者才能的优劣,而取决于君主权势的大小。他认为,凭“贤”和“智”都不足以制服臣民,只有权势才能制服臣民。

慎到把君主和权势比喻为龙和云雾,飞龙有云雾的凭借,就能在高空飞舞,一旦云消雾散,龙就和地上的蚯蚓一样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会听从命令。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

君主要“操杀生之柄”

从前,司城子罕辅佐宋君,一次他对宋君说:“国家社稷的安危,百姓的治理,都取决于君王施行赏罚。用官爵来赏赐,是人民所喜欢的,就请国君您亲自执掌,至于杀戮刑罚之类是人民所怨恨的,就让我来担当吧。”宋君说:“好,我来做好人,你来做坏人,这样一来我知道诸侯们就不会嘲笑我了。”但当国人都知道生杀大权掌握在子罕手里后,大臣们都亲附子罕,百姓们畏惧子罕,不到一年的时间,子罕就将宋君的政权夺了过来。

申不害,郑国人,出身低微。他早年学习过道家思想,擅长黄老刑名之术,主张将法家的法治与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结合起来,是法家中主张“术治”一派的代表人物。郑国灭亡后,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为国相,主持变法改革。申不害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制,加强君主集权,并且认为君主要治理天下,必须掌握统治之“术”。

申不害的“术”,讲的是国君如何控制大臣、百官,驾驭臣下的手腕,也就是权术。这个术主要是对于官吏臣属而言。法要公开,术则要藏于君主胸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申不害的“修术行道”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免、监督、考核臣下之术,被称为“阳术”;二是驾驭臣下、防范百官之术,称为“阴术”。

申不害倡导君主“无为”,但大臣必须有能力。他主张任命官吏必须名实相符,即根据官吏的职务要求来考查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胜任,然后才能授官。他还要求君主“操杀生之柄”,即掌握生杀大权,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的独裁地位,要求臣下绝对服从君主。君主把生杀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大权旁落。同时,为了防止某些权臣专权、揽权,甚至进行篡权活动,申不害提出国君要善于控制臣下,及时发现臣下的阴谋,为此就需要设一些耳目,及时了解、掌握臣下的情况。

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这种政策却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攲而天下靡”。

君主本人的才能决定了“术”:君主本人公正有道、有能力,国家就会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这造成了申不害用“术”有余,定法不足,所以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死后,韩国很快又衰落了。

■ 集大成者——法家巨子韩非子 ■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被世人尊称为“韩非子”。

据《史记》记载,韩非自小患有口吃,不善言谈,但文章写得很好。他与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为改变韩国政治腐败、国力衰微的状况,他曾经多次上书韩王请求变法,均未被采纳,于是退而写成《孤愤》《五蠹》《说难》等书。

韩非写的书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看了之后感叹说:“如果能够见到这个人,与之交游,即使死了也无遗憾。”为了得到韩非,秦王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只好将韩非送到秦国,秦王非常高兴。

李斯怕自己的地位被韩非夺去,便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韩非入狱后,李斯又暗中送去毒药,逼他自杀了。不过,韩非虽死,他的理论却被秦始皇和李斯采用,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

关于“理”

韩非第一个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理”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把各种不同事物区别开来。既然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此办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他又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听从自然是不行的,必须利用或创造工具去改造自然,使之为人服务。

韩非认为,法是富国强兵的不二法门,必须以法治国,一切皆断于法。为此法不仅要不厌其详,公之于众,还要随时而变。他特别强调变法,以便使法与时代的需要相符合,君主立法时必须要顺天道,随时变,因人情,循事理,量可能。他强调,在执法上,必须赏罚分明,不得徇私;并主张重罚,以苛刑服人。

韩非倡导耕战,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实力的大小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建立强大的军队才能一统天下。在社会的诸多要素中,唯有农与兵、耕与战才是力量的真正源泉。

矛盾之说

韩非以楚人出售盾和矛的故事为例,首倡“矛盾之说”。他认为,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祸与福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一个国家强与弱的转化则取决于是否有严明的法制。在导致矛盾转化的条件中,内因起决定作用,但外因也是不可忽视的。

韩非还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推到顶峰。他认为,君主应该独掌一切权势,应掌握最高和最后的决断权。为此,不仅要在政治上支配一切,而且要控制人们的生计,还要统一人们的思想。他曾明确提出“言执于法”和“以吏为师”的主张,从而为禁绝百家和实现文化专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他还发展了商鞅的历史进化观,强调时代在变化,治国之道也应随之变化,不能守旧泥古。他说,如果在夏朝还有人在树上架屋,钻木取火,一定会被尧、禹嘲笑;而在商、周,如果还有人像舜、禹那样治水,也一定会被汤、武批评。同样,如果在今天还有人称颂尧、舜、禹、汤、武那一套办法,也必被当代的圣人当做笑料。他认为,圣人不应因循旧制,墨守成规,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

在法治理论上,韩非继承荀子的“隆礼重法”的观点,尤其是综合吸取前期法家法、术、势三派的思想,建立了一个法、术、势相结合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 改革实践——勇于打破旧制度 ■

法家就是变革家。上下五千年,尽管受到种种意识形态上的束缚,尽管变革中伴随着艰难的阵痛,但法家从未放弃变革图治、革故鼎新的努力。他们不断奔走呼号,提醒统治者与世人,改革是合理的,更是必须的。

春秋时期,管仲任齐相后,对经济、政治、军事、外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上,废除公田制,按土地肥瘠收取赋税,提高了百姓耕种的积极性。设立盐官和铁官,专管煮盐和制造农具,并大力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这些变革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壮大。

在政治上,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这5位大夫每年要向国君述职。

在军事上,将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起来。每年春秋,军队通过狩猎进行训练,以提高战力。百姓不准随意迁徙,近邻之间要守望相助。容许犯罪之人拿盔甲和武器来赎罪,以补充军队装备的不足。

经过改革,齐国国力很快强盛起来。管仲又向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就是举起拥护周王室的旗帜,借周天子之名号令天下,称霸诸侯。攘夷,就是带头讨伐内侵的北方游牧民族狄人和戎人,以争得各国的拥戴。

此后30年中,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九会诸侯,一匡天下”,先后主持了多次各诸侯国的会盟,还曾辅助拥立周王室,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齐国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典藏本)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人民警察礼仪常识

    本书是人民警察所用的礼仪课程教材。分为绪论、基本礼仪、语言礼仪、公务礼仪、社交礼仪、职业礼仪、涉外及部分民族的民俗礼仪和警察礼仪实例解析及训练等8个部分。
  •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集学识与风度于一身的胡适可称民国时代的万众偶像,他一生演讲无数,这是他关于“容忍与自由”的演讲精选集。这些演讲是胡适一生自由思想的集录,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胡适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内容涵盖文化、修身、政治、教育、社会变革等诸多领域,是胡适思想精髓与真情实感的集合。50多年前胡适逝世,如今“胡适热”成为一种现象。即使相隔百年,人们还可以听到那震撼心灵的声音,重读胡适,人们保持着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给21世纪中国的新一轮启蒙。我们需要寻找终极价值,不再被蒙蔽双眼。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 罗婺历史与文化

    罗婺历史与文化

    本书阐述了云南武定地区古代罗婺部的兴起和发展,探寻罗婺文化的源头、探讨武定地区土司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最后提出了武定地区彝族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对罗婺文化的界定。
  • 体育文化论

    体育文化论

    体育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所构建的以公平竞争为道德核心的,以和平、进步、友谊和团结为目标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得到了全人类的普遍认同。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增强人民体质,培养意志品质,丰富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的社会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日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
热门推荐
  • 我叫王兵

    我叫王兵

    穷学生王兵被校花的手机砸伤了脑袋,然后可以预见未来了,这本以为是好事,但却因为可以预见未来,王兵卷入了一个隐藏于繁华都市下的隐秘世界,那里有仙,有道,有佛,有妖,有魔……且看穷小子王兵,如何在都市中崛起
  •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要把握方向做好大事,对于每一件小事,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高度落实。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阐释了公务员工作的基本态度、基本原则等,并提供了一些详细的调查、沟通等工作技巧,帮助公务员提升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 没被折腾过的员工没有好未来

    没被折腾过的员工没有好未来

    缺少真正的骨干,几乎是所有老板最头疼的事。真正的骨干不是空降来的,一定是从职场新丁一路被老板折腾过来的。数位职场骨干,讲述自己从新手到骨干的血泪过程;数位企业boss,讲述“折腾”背后的苦心与无奈。本书汇编自《商界》杂志,用数个案例讲述“骨干”在老板心中的重要地位。
  • 异界骷髅进化

    异界骷髅进化

    王宇重生异界,成为一只骷髅,因一个骷髅进化系统,让炮灰般的骷髅有了无限的可能。王宇誓要骷髅天下
  • 爱是如影随形

    爱是如影随形

    她是他们的小尾巴,无论走到哪里,她都跟在他的后边。他习惯她的陪伴,就如同习惯影子的存在。可是有一天,他的小影子不见了。若干年后,他的小影子回来,明眸皓齿,亭亭玉立,他决定,再不放手。可终究,敌不过世事无常,他只要她幸福,仅此而已。那么,放手又何妨?
  • 美国镜像

    美国镜像

    中国的学者、中国的视角、中国文化背景下国学大师,林语堂全面解析美国的历史、文化、思想……独特的方法和犀利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他眼中的美利,告诉你大洋彼岸的世事沧桑。
  • 异世之神符天下

    异世之神符天下

    神符惊天下、一指破八荒。重生的不只是祁冬的身体,还有心头那早已被抹灭的热血!
  • 神医杀手俏房客

    神医杀手俏房客

    我是杀手,生意不好做,买了一栋别墅当起了房东只租给单身女人,小萝莉,御姐,男人请走开。做房东第一原则:就要保护房客的安全。李笑三冷眉一笑:“我是个很色的房东,但我也是一个很出色的房东。”我是神医,我救死扶伤,开起了诊所。只治好心之人,不死不救,做坏事,必杀。李笑三冷眉二笑道:“我是一个很色的神医,我也是一个很出色的神医。”
  • 霸道CEO恋上千金娇妻

    霸道CEO恋上千金娇妻

    “……是你?”顾小夕忍受着疼痛,问出了声。“不错,看来我的功夫不赖,有助于记忆!”陆溧阳嘴角一笑,站了起来。慢条斯理的穿上衣服,西装革履,衣衫整齐,好像刚才的事情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她是落魄的陆氏千金,他是恨着陆氏董事长的继承人,一张泛黄的照片叫他相识,一场酒吧迷乱夺她一切。底牌?到底是真实还是借口?愤恨,这个人莫名其妙的从不肯放过自己,是追求还是报复?当那颗心即将沦陷的时候,却发现他的真实身份,她该如何面对?纵使远走他乡,是不是可以忘记?再度相遇,两人是否能够解开心结?
  • 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

    苏州竹庵衍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