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0500000004

第4章 谦醒自制篇

第十三课豁达包容反躬自省

【智慧人生】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名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为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季羡林《宽恕一切,没什么不可原谅》

【精品解读】

在“文革”中遭受肉体和精神双摧残的季羡林,在走出牛棚后,依然内心洁净坚强,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坦然漫步在校园里。

季羡林在《该忘记的就忘记》一文中写道: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领,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伤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这也正是常人所需要汲取的人生营养。

不论年老还是年轻,成功的处世之道应该在于人的胸襟广阔,气度雍容;

为人不骄不躁,谦恭而不张扬,处事不惊不慌,冷静而不失措;

对小人的嘲讽谩骂,不愠不馁;

要有一颗平凡之心,拥有大庸大俗的豪放与粗犷,方能行效君子之美行。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认真过了头,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入世指南】

季羡林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人生就是充满缺陷的旅程。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类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生活水准。这也决定了人类善于不断创造和追求的积极一面。

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

你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一样的道理,如果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有人冒犯你,只要不是恶语伤人、侮辱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以柔克刚,晓之以理,不去计较。你没有必要与往日无仇近日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再酿出个什么严重后果来,那就太划不来了。但是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他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经常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

多一些体谅和理解,人间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

心有容,德乃大。

事有忍,祸乃消。

不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事业追求上:胸怀有多大,理想就有多大。

在为人处世中,学会“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者,方称高人。

◆每天照镜子

以镜正己,反躬自省,是古今聪明之人,修炼自己品行的捷径。

生活中离不开镜子,洗脸时照镜子,出门时照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容貌,让自己衣着得体,举止得当。在生活中还有另一类镜子,我们的眼睛或许看不见它,但我们在内心中能感觉到它,它每时每刻都存在,并如影随形相伴在我们的左右,那就是“以人为镜”可以正品行。

《墨子·非攻》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其中的“吉与凶”即是指我们的行为正确与否。以人为镜,就是以别人的言行来启发自己,以周围的生活环境感染自己。

季羡林就把年轻人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他说:“我同这些生龙活虎般的青年们在一起,他们身上那一股朝气,充盈洋溢,仿佛能冲掉我身上的这一股暮气。我顿时觉得自己年轻了若干年。”

以人为镜,鉴己照人:对己可以知得失、修身心、明方向;对外界,亦可照亮他人。如季老一生,品德闪闪发光。

人这块镜子不仅照出得失,照出世界中的一切真实,更加可以照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镜子。

我们要虚心地去“端详”“镜子”中的自己,并允许各种镜子从不同角度去照自己,兼容并纳。

以人为镜是为知得失。每个人的阅历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躬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他人的言行得失、经验教训来审视自己、衡量自己,以免多走弯路;经常从别人身上映射出自己的瑕疵,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对自己的言行加以矫正;尤其是在照镜子过程中,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千江有水千江月,以人为镜,择善从之,才能修身养性。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这是一句古老而有效的谚语。只有在与一面面“镜子”的对话过程中,人生才不会迷茫,才能修正自己的不足。

要知道,在照镜子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的镜子;犹如你在看风景的时候,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所以你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制力,既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德国音乐家巴赫从小非常喜欢音乐,很想去汉堡听一位管风琴大师的演奏。可巴赫住的地方离汉堡几十里路,穷孩子没钱坐车,只好带上干粮徒步上路。走累了在田野里休息一会儿,天晚了在农舍屋檐下的草堆中睡上一夜……为了听演奏会,他经常这样步行往返,是自制力支持他走完全程!

季羡林老人在九十多岁高龄,且在生病住院治疗期间,还能坚持写出《病榻杂记》,可见自制力培养对人生和事业进步,是何等重要。

自制力与自省心、如孪生兄弟,经常会同时出现在人的脑海中。

西汉昭帝时,燕人韩延寿在左冯翊担任太守。有一次,他到高陵县巡视,碰到兄弟俩向他告状。其中一个说:“我弟弟占了我的耕地。”另一个说:“这地本来就是爹妈在世时分给我的,哥哥不讲理,硬说是分给他的。”

这件事,对韩延寿触动很大。他十分惭愧地说:“我作为太守,是一郡之长,不能教化百姓,以致今天民众间发生骨肉争讼。这既伤风化,又使贤人孝子受耻。其责任在我身上,我应退职让贤。”

韩延寿从两兄弟的行为中感觉到自己为一方“父母官”的不足之处,他的自省及责任心,使兄弟俩觉醒并决心痛改前非。

大家不妨经常照照镜子,从中洁净自己。

◆不钻牛角尖

失去时别太悲,得到时别太乐。

季老是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同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句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季老却能脚踏实地,一生不忘做学问——不管是身陷牛棚,还是头戴桂冠,他总是能做到荣辱不惊。

经历了人生厄运之后,他从新站起来,心胸更加豁达了,信念更加坚定了,学术领域更见广泛了,一步一个脚印地求证学问,人生的步伐更加潇洒了……

面对挫折,人人都要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的独生子,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膘悍神骏,是匹好马。他便每天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无独有偶,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当年季老蹲牛棚、扫街、看收发室,可以说厄运临头,但他依然十年磨一剑,不忘学者责任。熬过苦难之后,他的生命里不是依然风和日丽吗。

有个故事还告诉人们,别学老鼠钻厄运的牛角尖,让路越走越狭了,总以为自己是百折不回的英雄,不肯后退。

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认为什么事情都难不倒自己,什么问题自己都可以解决。然也!

只有那些心态平和,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自己弄不明白也不需要他弄明白的人,才是智者。对普通人而言,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最好不去研究。

还不如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出去登登山,玩玩水,散散心,或者去图书馆读读《十万个为什么》,把自己知识拓宽些,别像老鼠那样,见洞就钻。成为寓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话柄。

第十四课轻物自持“淡”值千斤

【智慧人生】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季羡林《君子成名而不逐利》

【精品解读】

季羡林老人一生淡泊名利,把钱看得很淡,把名看得很轻,把人品看得很重。他一心钻研学问,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在做学问和做人上,他一直追随那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境界。

社会是个大名利场,淡泊名利很难,但这并不代表不淡泊名利是人之本性。能做到淡泊名利,其实是人生的一件好事,因为它意味着你在一定程度上了摆脱了物欲的枷锁。永远不会成为名利的奴隶。

当然,人不是神,生活在现实中,没有几片瓦遮风档雨不行,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洞穴中走出来的,穴居能避风雨。没有私家车也可以远行,因为社会上有许多公共交通工具提供给我们使用。有豪车、有别墅、有巨款的人未必比你幸福,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总结出来一个真理,“金钱并不等于快乐”。人们常说知足常乐,谁又真的做到了。淡泊名利是一种很高尚的境界。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存在淡泊名利之想法,应该说你是幸运的,这是你的福缘。孺子可教也,千万不要因为外界的原因使它泯灭了。

对于物欲的尺度,人生起码要做到外化而不是内化,就是说外部可以顺应社会潮流、随和生活需求,但内心一定要有所自持,这样才算是一个有境界的人。

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在一九零三年他们成功地完成首次飞行试验,兄弟俩因此扬名世界。虽然成为了全球知名人物,然而他们却完全没把声名放在心上,还是默默地工作,不像其它名人热衷于写自传,也不去参加无意义的宴会,更不喜欢接受媒体采访。有一次,一位记者要求哥哥维尔伯发表讲话,他回答:“先生,你知道吗,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怎么也飞不高。”

弟弟奥维尔对待荣誉,更是视而不见。他在用餐时,竟然顺手从口袋摸出一条红丝带擦嘴,姐姐看见了问他:“哪来的手帕这么漂亮?”奥维尔却毫不在意地说:“哦,这是法国政府发给我的奖章上的带子,刚才嘴巴沾油没手帕用,我就拿来擦嘴了。”在今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从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名利思想在他们心中,的确没有一点位置。

当年诸葛先生在隆中也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他在出师表中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的这般淡薄情怀,足以表明他洞悉人性。

志存高远不一定就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坦荡荡无愧于心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常云:智者寡言。静静地思考才是最有力的行走。正似季老对学术研究之严谨之心,可谓一生孜孜以求,勇往直前。他视名利,如浮云掠过头顶。在有生之年,从不去刻意追逐名利,只执着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无疑是一种对世事的淡然处之。

正所谓“物来则应,物去则空,心如止水,了无滞碍”,这就是一个世纪人抖落一身欲望后呈现出的平和心态。

而有些人则整日煎熬在浮躁之中,惶惶恐恐度日。

对青年而言,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灵魂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名利诱惑。养成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这无疑是生命在青涩时期的必修课,如雨露对花蕊的滋养,太阳对绿叶的光照。

那么,你就可以在思想困惑时,用淡泊放飞心灵,去还原人之本性。

在环境改变时,你就能经得起热闹,也能耐得住寂寞。

学会在顺境中不怡然自得,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不断武装自己的德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内涵的人。

如果不能恬淡寡欲,就容易迷失方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会认真思考人生。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之人,都耐得住寂寞……

◆敢于享受寂寞

许多人都认为,“独钓寒江雪”,是天下描写“寂寞”和“胸怀”的第一美文(图)。可谓,图中有文,文中有诗,诗中有境,境中有意,意中有思,思中有哲的、大手笔……

在水泥森里住得太久的我们,即使无法抽身去感悟大自然的呼吸,也要学会经常滋润枯燥无味心情的方法,比如欣赏如下寂寞:

有一个人端坐天地之间,钓着一江的寒冷,守候着最后一片洁白的孤独。群山孤寂,雪山邈远,足迹尘封,是谁承载了这一江的寒冷?是谁用一根细线垂钓着天地间的绝美……大智若愚的心情,现实空灵的神态,人世间真有这样“一翁”吗?传统和现代真是相距这样遥远的时空吗?

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依然是每一天都在努力前行,有时候还需手脚并用去攀登。然而,人们依然不会忘记那种陶冶心境的美好寂寞……

掩卷《离骚》,我们仿佛看见:

柔白的月光洒满江面上,寂静的江水温润如一块墨玉。微风轻轻吹佛他宽大的衣衫,寒意一点点渗入他的心房。他却吟诗直抒胸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年的你那么意气风发,不曾想日后被放逐在遥远的孤岛。只有山水看见你在灰暗的天空下,眉头紧缩成两道山河,用泪凝结成泣血的诗行。这是诗人傲骨凌宇的身影,还是我们曾经狂妄不羁的心灵写真,在面对寂寞的时候,他们好像融为一体了。那汨罗江里的身影,永远沉淀在历史的记忆中。

回到现实,不论白领、蓝领、黑领,不管老板、员工、学生,身陷嘈杂的浮华中,我们的心,是不是应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在午间暖暖的阳光里,体验一下傲者的孤独。思一思端午节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竹叶裹成的食物,以及你追我赶的龙舟……

寂寞和思索,才是人们心中所缺失的。也是这个时代所缺失的。嘈杂正在一点一点空虚我们的思想,不然,我们怎么会一遇到问题就感觉茫然失措呢?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很多人把自己变成了追名逐利的奴隶。忘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的:“淡泊以明智,宁静而致远。”的道理。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季羡林老人的一辈子,那就是:“淡泊中自有精彩。宁静里亦有辉煌。”

◆修得清心寡欲

众所周知,陶渊明出身于名门。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

当陶渊明厌恶了官场的虚伪黑暗时,他改变了人生的航向,毅然选择了清贫,归隐田园。于是后人才有幸能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清新舒畅的诗句。试想如果当时他没有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而是继续在官场中庸庸碌碌、昏昏噩噩地过完一生,那么世上不过多了一个无所作为的庸官而已。“陶潜”这名字将会湮没在吏部那一长串官员名册中,后世那些不得志的文人也将失去一个能给自己精神慰藉的家园。

有人“出淤泥而不染”,有人说追求名利是人性的自然选择,没有人对金钱和官位不垂涎三尺,然而这种认识不完全正确,因为金钱和官位对有些人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

如季老视功名如浮云,芸芸众生中,清心寡欲者也大有人在:

年轻人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年长者感悟: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

还有一些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而“随手弃桂冠,淡然度人生”则是季羡林先生的风骨。

清心寡欲赐福给季羡林的是:长寿。

青年虽然富有光阴,但决不可在随随便便、浮浮躁躁中失去。

淡泊名利,只是为了踏踏实实做人,专心致志工作。

第十五课心无所争身成大业

【智慧人生】

季羡林曾说:我一生遇到的六位恩师,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

——季羡林《人生箴言录》

【精品解读】

季羡林先生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潜心研究国学,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冰心老人曾在她的散文中留下这样美妙的句子:“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喜欢在一张白纸,或者只带着道道的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抒写下去的。”

季羡林先生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也是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握起手中那支沉甸甸的“国学”之笔,蘸着他的生命和勤奋,蘸着他的人生和体验,书写出一篇一篇底蕴深厚的文章来。

众所周知,一个人无论是淡泊名利,还是追逐名利,他是不是值得社会称赞,往往取决于他是否为自己的祖国、为某项事业作出过贡献。文化大师季羡林不但为国学的传承尽心尽力,他在外国文化的发扬光大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学问,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曾经得到过印度总理的高度赞誉。

那么在季羡林身上,什么最值得我们学习呢?季老的人生,对我们的人生又又有那些指导呢?

首先,心无旁骛,做事专一,就是季老人生的一大亮点。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们享受社会进步的时候往往也容易迷失自己。

譬如政府官员想经商,文人学者想下海,学子们想辍学,商人们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做政府官员,许许多多人都不安于自己的本业。大家经常被物欲、权欲、享乐欲冲昏头脑,今天你是三心二意,明天他是二意三心,结果什么也没干好。为官的不敬业,学和尚撞钟。下海的没捞到鱼,有的甚至呛了水。求学的,只为混一纸文凭。而季羡林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学有所成,干事必须要专一,认准的事就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在娱乐风四起的年代,多数人手里的遥控器总是忙碌不停。而季老当年只专注一个节目《新闻联播》。他之所以这样,并不是不喜欢看电视,而是他说他觉得一个人的时间有限,干其他事多了自然就耽误了自己的主业。这样的自律一般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想想我们一天有多少时间,是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白日聊天闲扯淡,晚上喝酒侃大山;美容黄瓜粘一脸,电话一打就半天。

还有无休无止,花前月下、霓虹灯中的所谓浪漫……

和季老比起来之所以产生如此差异,主要是我们人生目标不是很清晰,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追求方向。

常言说:人生追求事业的功夫少了,虚度生活的时间就会多了。到头来一事无成。

其次是,抗挫折,永不言弃的毅力不够。季羡林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文革中也被残酷斗争,扔进牛棚,甚至禁止他搞学术研究。但就是这样一个逆境,在扫大街之余,他还能偷偷翻译出近十万余行的译本《罗摩衍那》,实在是被一种强大力量所支撑。是什么力量呢?如他自己所言,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季老在经受心灵折磨肉体迫害的时候,还默默执着学问,这是一种多么笃诚的信念!对比之下,我们所遇到的小小挫折,实在不算什么。

【入世指南】

珍惜时间就是延长寿命。世界上,与季老同样珍惜时间的,大有人在。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便是“惜时如金”。当朋友看见她把诺贝尔奖章给女儿当玩具玩时,十分不解,然而居里夫人却说:“既然她喜欢,就让她玩好了,这样我可以多腾出一些时间做实验了。”

无论是热衷科学试验的居里夫人,还是孜孜研究国学的季羡林老人,他们都为社会、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都是我们塑造人生时的楷模。

他们乐于与时间争分夺秒地赛跑,却从不愿意与人去相争。

在这一点上,季老的品行,尤为突出。

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喜欢“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自己和自己较劲,而不是与他人计较,这种特长。值得每一个人去效仿。

光明磊落,不仅是学者胸襟,天下人都须努力学之。

不争名夺利,只争上游,是做人的美德。

◆不争正论

孔子说:“君子总是不会发生与别人相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赛前相互作揖谦让然后才上场比赛,赛后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登堂饮酒。所以,君子之间即使有竞争,也不会失去君子的风范。”

这样说来,我们只能用孔老夫子的矛,去攻他的“君子不争”之盾了。君子之间还是有竞争存在的。只不过,在方式上温文儒雅一些。

其实在那个灾变的年代,君子如何与硕大的“野兽们”(对欲望的隐喻)一道穿越生活这个小小的针孔?真不是个简单问题。一个灾变的年代也是一个强权的年代,强权的年代要求人们“好争”,只有去争——竞争,争夺,战斗,争执——才可能获得自己的利益。争——这是一个不诤的事实。

争——是大千世界的本来面目,植物和动也是在优胜劣汰中得以存活下来的。人们心中那些五光十色的理想生活,多数还在理想征途上没能出世到这个世界上来——君子如何能不去争呢?又如何又去争呢?这似乎上升到一个哲学的范畴,逻辑的范畴,道德的范畴……

所以争不争,不重要,关键是使用什么手段。

总而言之,没有竞争,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而过度竞争,也会把生命推向毁灭之路。

所以,人类竞争需要讲道德,讲规范;社会竞争需要讲和谐,讲科学发展。

◆不争反论

争名夺利,争官夺爵的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像陶渊明这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人,实在不多。世人因此而称赞他。然而,如果所有想做清官的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而归隐田园的话,那不正如了那些贪官污吏之愿吗?那样,他们不是“贪”起来更加嚣张了,百姓的日子,岂不更苦了吗?

这样说来陶渊明倒成了临阵退缩、知难而退、置苍生不顾的小人了吗?其实也不然,因为我们也不能得出,淡名泊利就一定不值得称赞的理由。

而世人更多是称赞淡名泊利之士,唾弃追名逐利之人。而大众认为,无论是淡名泊利还是追名逐利,只要是为生活进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就都值得称赞。

同样,追名逐利之人也未必是要被唾弃的。从古至今“十年寒窗”苦读者,不少人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以获取功名,报效国家。如岳飞,林则徐,魏征,海瑞等人,他们为民族利益、历史的振兴而读书,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试问他们当中有谁不曾获取过功名呢?然而,历史记下了他们的光辉业绩,百姓也记住了他们响亮的名字。难断就因为他们有功名,曾经为想获取过功名,他们就该被唾弃吗?

魏晋时的谢石原打算隐居山林,无奈父命难违,不得已在齐桓公手下做司马。当时,人们崇尚回归自然,隐居山林,认为过闲云野鹤似的生活更时髦,并不以做官为荣。而谢石是心想隐居山林,则无可奈何出仕做官,于是他得过且过,无所作为,最后遭到郝隆的嘲笑。

可见,一个人淡泊名利,甚至无所作为的人,是不会得到人们的赞誉。

而季老的为人处事之道则是,一边淡泊名利,一边潜心治学。无论做什么事,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从不半途而废。其学问达到经世明人。体现出知识的力量。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为国家的强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齐桓公问管仲如何使民众安居乐业?管仲说把民众分士、农、工、商四个行业分开居住,使他们便于学习与钻研本行业的技能,而不会“见异物而迁”,这样可以安居乐业也。

桓公说:“划定人民居处,安排人民职业,应怎么办?”

管子回答说:“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因此,圣王总是安排士住于闲静之地,安排农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场。使士人们居处相聚而集中,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

使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分别四季,安排用具,置备器械。搞齐全耒耜枷镰等等。在天气尚冷的时候。就铲除杂草修整土地,以待时而耕,耕得深,种得均,盖土又快。在降雨之前就除草松土,以等待时雨。时雨—‘来,就带上各种农具,早晚在地里从事农活,脱下常服,以就功役,分别苗的好坏,排好苗的疏密。他们头戴草笠,身披蓑衣,一身泥水,暴露发肤,竭尽其四肢之力,而积极在地里劳动。他们从小时就习惯了,思想安定,也就不会见异思迁。

管仲的方略中,是不是有今人可以借鉴的东西呢?答案是肯定的。

无论当代人如何讥讽古人思想之古板,甚至迂腐,但起码做人要学会一技之长吧。在这一点上还是需要争一争的。不然你无法上岗。即便上去,也存在下来的危险。起码在工作上,人还是要去争的。

所以,对天下有意义的事不去争,不争是消极的。

对苍生有益的事去争,争又是积极的。

与事争而不与人争,竞争的矛盾就小了。

在争与不争上季老的聪慧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他一改竞争的对手:

与学术竞争;

与时间竞争;

与生命竞争;

与人无争,与已争。

这颗树在别人眼里,是那样的硕果累累。

第十六课谦虚待人慎而胜骄

【智慧人生】

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季羡林《礼貌问题不是个人小事》

【精品解读】

有一年季老和余秋雨吃饭,到了快要吃饭的时候,季老说:“我要换一件衣服。”秘书就告诉他,不要换了,余秋雨是学生辈的,不用这么礼貌的。但是,季老还是换了,这让余秋雨觉得,季老是个修养很深,非常了不起的人。

文如其人,季羡林的学识与文风深受国人喜爱,他在书中表现出来的谦虚谨慎、不急不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许多北大学子都曾在未明湖边,见到过早上到这里散步的季老。

CCTV著名主持人张羽说:季老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细节是在一次毕业典礼上,我代表生毕业发言,季老代表教职员工讲话,季老走到台前时,首先笔直的90度,给台下的学生鞠了一躬,当时满场掌声雷动。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还保持这种谦慎待人的作风,让学子们非常感动。

季老的学生张保胜回忆:他一直是这样的人,不管任何人去他家里,他都要站起来跟你握手,迎接你,走的时候必定把你送出门外,这是他的习惯。不管是什么人,对学生也是如此。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对人非常平易、和蔼可亲,对学生来说确实是师长,像父母一样,就像慈父般的师长。而在学术方面他可是一位严师。

季先生留给学生们的最大影响,也是关于如何做人和做学术。张保胜说,季老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一是做人。要做人,先淡薄名利,多考虑别人,少考虑自己。季先生说,是好人坏人,就是看他利人利己这个分界线,利人多,利己少,就是好人;利己多,利人少,说不好听的就是坏人了。第二个是学术。要认认真真地去学,一丝不苟地去学,抓紧时间去学,这是他对我们的教导。时间是常数,稍纵即逝,不抓紧它,就从你指缝里流走了,搞学问就是这样,要抓紧时间。再一个就是要认真,不能够大而化之,下结论,先有证据,竭泽而渔,把你的材料都收集来,经过比较研究,再去判定结论确还是错误。

季老谦虚待人的风范是平等的,朴实的,真诚的,不带一点世俗偏见,没有社会地位高低之分。他能把新著送给温家宝,并在书页题字留念(温总理在百忙中回信感谢)。季老同样也把对人的关爱,涉足到被暂时剥夺了人生自由的服刑人员身上。季老曾经委托当代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向山东微山湖畔的运河监狱服刑人员送去传统美德丛书。

季老谦虚待人的大家风范,不但在学术研究、社会人文、人性关注方面,都有脱俗之举,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学习家季老,为人处世时,不妨从礼貌做起。

试问,一个不讲礼貌的人,何以得到别人尊重。

【入世指南】

谦虚已在季老的品德中扎根,并长成参天大树,他的礼貌行为犹如树上的绿叶,颜色青翠欲滴。

苏格拉底曾经说:“谦虚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不管社会怎样发展,科技怎么进步,谦虚这个传统的美德,永远也不会过时。我们只有谦虚才能不傲气、少自负;也只有谦虚才能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不被胜利冲昏头脑。

谦虚及礼节在中国人心中已经生了根。作家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协第三任主席时,她在感言里如是说:“这一届之前的主席是文学的丰碑,我这样一个写作者与文学的丰碑没有可比性。所以我不敢忘记这个位置、这份荣誉决不是非我莫属,不敢忘记前辈作家用灵魂与智慧积累的文学财富,不敢忘记学习,不敢忘记责任,不敢忘本。”铁凝的谦虚之词,令人敬佩。而季老的礼貌小节更是如此感人。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的谦虚美德至今广为人们所赞颂,见识越广的人越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越谦虚,而坐井观天者则常常为自己能通察头顶上的一小片天空沾沾自喜。

正如丁尼生所说的那样:“真正的谦虚是崇高的美德,是美德之母。因为‘器虚则受,实则不受’”。只有谦虚才能使你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而不断进步,骄傲自满只能停滞不前。

我仿佛看见青年时的季老,犹如一个瓶子,在国内国外不断地灌装各种知识之水……

《尚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毛泽东也曾谆谆告诫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都说明了谦虚对于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人生如树,谦而有礼,枝繁叶茂也。

◆季老经常拜访的人

拜访是礼节的一种。是一种交流情感的方式。

季老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他生平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最不喜欢拜访人。即使是他最尊敬的老师和老友,他也难得一访。他把这种弱点看作是一种“怪癖”,想改之者久矣,山易改,性难移,至今并没有什么改进。

然而,季老并非不重视交友,他对陈寅恪先生概括出的中国文化要义是:三纲六纪的说法有一种内心的认同,六纪之中有一纪就是朋友。

在他的朋友中,清华时的同学好友,是不断联系来往的。非同学的朋友中,曹靖华、姜椿芳、吴作人、冯至、许国璋,都是来往接触较多的。但是,就是这些朋友,他也很少去拜访,除非万不得已,或工作需要,他是不大拜访人的。

在季羡林的朋友中,臧克家是惟一的例外。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在大是大非方面,他们两人是一致的,始终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们相互之间的朋友关系忠诚可靠,建立在非常牢固的基础之上,这在人生待人交友之道方面,是难能可贵的。

季羡林每年春节期间,或者在初一、初二必到臧克家家中拜访,杯酒畅叙,欢度节日。

臧克家对诗的艺术性非常重视,这一点也深受季羡林赞许。季羡林借评论臧克家诗作艺术性的机会,进一步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他觉得,过去多少年来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古典文学,对政治性重视,对艺术性则重视得不够。而讲政治性,也并不是讲得很深刻,一看见“人民”这样的词、类似“人民”这样的词,就如获至宝,对艺术性则三言两语带过,他觉得这是很不妥当的。一篇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艺术性跟思想性总是辩证统一的,强调一方面,丢掉另外一方面是不全面的。

这种人生经验交流,对我们结交朋友及认识客观世界,大有益处。

人的一生不在于朋友有多少,一百个不多,一个也不算少,那些对人生有益处、对成长有益处的友谊,总是被人们格外珍惜。

◆季老绝不拜访的人

有来有往是礼节。而有些人,是绝不会去拜访他们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人,也就是不能帮他们飞黄腾达的人——那些没钱没势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一个人总去拜访一个官比自己大的人,就会被周围的人认为,一定有什么企图。而生活中偏偏也有一些想人千方百计去巴结权贵。像季老这样,有高官同窗,却能安然心态,敬而远之的人,当今社会中的确不多见。

季羡林与胡乔木是清华的同学,对于一般人来说,有胡乔木这样掌大权的同学,是很自豪的,而且会主动与他联系,这好像是人之常情,而季羡林对胡乔木往往怀着敬而远之的心情。

在日常交往中,季羡林不去拜访胡乔木,而是胡乔木来拜访季羡林。有一次,胡乔木去北大参观展览会,活动完后,季羡林陪他去燕南园,看清华老同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在林庚家,胡乔木又给吴组缃打电话,想见见他,但电话总是没有人接。胡乔木这次没见到吴组缃,以后再也没有见到,吴组缃已先他而去了。胡乔木的怀旧之情愈加浓烈,几次对季羡林说:老朋友见一面少一面了。

胡乔木最后一次到季羡林家,是和老伴谷羽一起去的。季羡林不禁回忆起几年前胡乔木接他到中南海时的情景,同是会面,环境迥异。他们谈了许久许久,但话好像还是没有说完。胡乔木终于起身告辞,季羡林目送他的车子远去。

一九九一年,当季羡林听说胡乔木患了不治之症,季羡林真想破一次例,主动到胡乔木家去看他。但是,儿子季承转达胡乔木的意见,说无论如何也不让看他去。季羡林只好服从,但心里总是惦念着他。六十多年的老朋友,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呢?

第二年八、九月间,胡乔木让老伴谷羽告诉季承,希望季羡林到医院里去看他。

看到老朋友来了,胡乔木抓住季羡林的手,久久不松开。季羡林此时此刻百感交集,答应他著作出版后,一定送他一本。《留德十年》出版之后,季羡林觉得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做法,该到胡乔木的坟上去焚烧一本,送给他的在天之灵。但是,遵照胡乔木的遗嘱,骨灰都撒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了,骨灰盒没有留下,真正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了。这对于季羡林来说,是极难排遣的。……他怅望着苍天,想得很远很远。

正像人们常说的,季羡林就像铁皮暖瓶,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老友们。

虽然我们阅世不深,有大把的光阴相伴,但我们不能忽视,时间的长河时刻都在流淌,生命的距离一天天在缩短,像珍惜青春那样珍惜友谊吧。朋友之间的关心应该是真诚的,朋友之间的友谊应该是纯洁的,不管今后各自在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变化,财富在积累上产生有多大悬殊,既然是朋友,就要坦诚以待……

千万别让朋友心凉了!

同类推荐
  • 卡耐基口才艺术(金口才全书)

    卡耐基口才艺术(金口才全书)

    本书包括有益说话的基本法则、沟通的艺术、话题是关键所在、言辞常流露人品与心态、充满魅力的通用语言、使人折服的处世语言等十章。
  • 可以失败不能失落

    可以失败不能失落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追求事业的征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诸多的不顺与苦难。在苦难面前是奋斗、进取,还是消沉、堕落,这往往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人生并非理想化的,我们要勇于接受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做一个勇敢的跋涉者。《可以失败不能失落》将带你体验形形色色的失败与成功,送给你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帮助你将坎坷化为坦途,将眼泪化为歌声。从而让你能坦然地面对挫折,面对苦难,面对生活。这样一来,你就将成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善战者”,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 友谊赠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友谊赠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照耀着成功的彼岸。
  • 不要忘了你的爱

    不要忘了你的爱

    世界上的爱有很多种,爱并不仅仅在家人之间、朋友之间。在本书中,作者带我们用心去爱美好的生命,用心去爱美丽的自然,教我们理解和宽容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学会“大爱”,快乐生活。
  •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内容简介:有的人,也许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不得人缘,屡遭人忌;有的人,也许刚正不阿,品德高尚,却常遭暗算;有的人,也许勤奋努力,满腔热忱,。却不被赏识,郁郁终生…… 你可以说,他们对为人处世缺乏了解;也可以说,他们在办事求人方面缺乏手段;还可以说,他们的人生经营得很失败。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是不成熟的人,这种人不但在社会上吃不开、行不通、玩不转,而且还会时时受掣肘,处处碰霉头。即便是那些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如果不通达人情世故,最终也将难成其事。
热门推荐
  • 《道证苍穹》

    《道证苍穹》

    苍穹无道,那便化己身为道,重整规则,道证苍穹!
  • 濒湖炮炙法

    濒湖炮炙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细数青春留下的伤

    细数青春留下的伤

    事事纷繁,浮生若梦。岁月在弹指间,最深的红尘中是谁误你匆匆那年。流年辗转,花开花落。光阴的故事中,是谁填满你回忆的天空。记住是一把无情的剑,穿透故事的始末,却没有为你我停留。坐看庭前风吹雨,往事悠然上心头。断桥边,我愿颠沛流离转身再遇温暖的你。
  • 作茧自缚:月老大大太腹黑

    作茧自缚:月老大大太腹黑

    作为21世纪的神偷,一朝穿越,然成为玉帝爹地和王母娘亲的宝贝女儿,望着帅气俊美优雅高贵的爹地妈咪,兮兮表示难以接受。最后在天庭乱跑捣乱无恶不作,但素当她得知自己的未婚夫是月老时,她顿时不淡定了。所以,兮兮夜闯月老府,却看到了一幅美男出浴图,兮兮很不客气地喷鼻血了。“你……你素谁?”兮兮一脸呆萌地问。“你的未婚夫。”某男穿着浴衣一脸淡定地回答。尼玛!是谁说月老是年过花甲,一脸胡须的老爷爷的?那如今这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美男纸是谁?从此,兮兮有事没事都会来调戏调戏外表单纯的某男,顺带从某男那儿坑一坑零花钱,但在某天真正见识到某男的腹黑后,兮兮哭号:说好的单蠢呢?求不坑爹~
  • 徐悲鸿从穷小子到大画家的故事

    徐悲鸿从穷小子到大画家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 Man and Superman

    Man and Super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吃货旅行记

    吃货旅行记

    开胃小菜,火锅,小食,甜品......哪个是你的最爱?别着急,现在和我们一起去探索美食吧!
  • 七班外传

    七班外传

    《七班外传》一位喜欢孩子的老师;一群追求个性的学生;一个快乐团结的班级;一方多姿多彩的校园。
  • 道德经纯阳真人释义

    道德经纯阳真人释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让妞萌了的郎

    让妞萌了的郎

    我不是一个好人,但我努力做一个不称职的坏人。——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