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天才免不了有苦难,因为苦难会创新天才。
——【法】罗曼·罗兰
每个人至少每年有一次是天才;真正的天才只是把他那些有独创性的见解集中在一起。
——【德】利希腾贝格
灵感闪光
灵感是一种偶然出现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或叫灵感思维。灵感是通过人脑中若干信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展现的一种最佳思维能力。
根据一些著名学者的经验,身心放松是产生灵感的有利时机。德国生理学家里尔姆霍兹说,他的一些巧妙设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备或伏案工作之时,而是出现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是缓步攀登树木葱葱的小山之时。杨振宁教授说,他的灵感常常是在早上刷牙时产生的,有时甚至是在梦中发生的。灵感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个灵感瞬间的闪现,对一个简单问题的思索,一次生命的偶遇,撞出了你心灵的火花,于是,你获得了机会,而且很抉走上了成功之路,这种事情是常有的。18世纪初叶,富兰克林由于有了一段时间从事电研究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虽然当时人们还不能理解电是一种什么现象,但在他心灵中却联系到了许多事物,继而“灵感”出把电想像成一种电流体,在他的最初解释中,认为这种流体存在于一切物体中,当其处于稳定状态时,物体不带电,流体过多时带正电,流体过少时则带负电。但流体趋向稳定,其表现为吸引力,若引力太大则发生火光。由于有这个初步的解释,为日后电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灵感的产生不是由抽象思维推导出的,也不是如形象思维那样能自觉进行。灵感的出现完全是由创造者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大脑因意想不到的偶然原因刺激作用的结果。人们既无法通过意志让灵感发生,也无法事先预知它的到来,它总是“不期而至”,飘然而来。
书籍多如耸立的高山,知识广如浩瀚的海洋。功成名就,好比攀登崇山峻岭,横渡瀚海大洋,路漫漫,困难重重,绝非短期之功可以到达。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当你一天没有学习积累新知识时,不会再维持现状,而是在退步落后。所以,知识积累也不是一般概念的加法,当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时候,会爆发出一个个灵感来,这种灵感会使你一下子懂得许多以前似懂非懂的东西,会使你悟出许多书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
由于灵感又有一闪而过的性质,所以灵感思维便有了稍纵即逝的特点。因为诱发灵感的诱因多是一些随机的、不可预料的因素,所以灵感也就不像逻辑思维那样,随一定程序按步就班、循序渐进,而是在诱因的诱发下,令人意想不到地闪现出来,若不及时抓住,也就成了过眼烟云。
从灵感思维的结果来看,灵感思维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把人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灵感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脑中没有问题,或是有问题但从不追究的人,是不可能有灵感的。充分掌握资料和积累必要知识、经验,使思想处于高度的“受激状态”,形成一触即发的局面,这样才会造成产生灵感的土壤。如果问题总是悬而未决,那就需要把它搁置下来,去研究另外的问题,或者换一种新的环境,过一段时间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或不自觉地立刻使你回到原题目上来,有时会顿然悟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佳的用脑时间里去思考,有效地发挥潜思维的作用,使问题得到突破性的解决。
善于观察
科学创造需要不断地从细小的事物中捕捉机会、创造机会,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雅克·L_莫诺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当然,创造性过程还有其他要素,例如有的人具有在实验中注意和发现奇怪现象和细小事物的能力。因为许多小事就是一项著名发现的来源,有时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发现的来源。”
雅克·L.莫诺认为:要围绕我们目前在做的中心工作,围绕一个确定的目标,然后“小中见大”,“见微知著”。
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总是会注意留心身边的事情,哪怕是一些小事,也不愿意随意放过。他们往往能够通过这样的小事,看到其中的特有的现象和规律,并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和思考,获得一些成功,感受一些意外的幸福。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使人大吃一惊,有些事则平淡无奇。一般而言,使人大吃一惊的事,往往会使人倍加关注,而平演无奇的事则不会被人们所注意,但它却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义。
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正是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端茶时,茶杯会在碟子里滑动和倾斜,有时茶杯里的茶水也会洒一些,但当茶水稍洒出一点弄湿了茶碟时,茶杯会突然变得不易在碟上滑动了。瑞利对此作了进一步探究,做了许多相类似的实验,结果得到一种计算摩擦系数的方法———倾斜法,他的这一项发现和创造给他带来的巨大幸福。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曾因发明安全烈性炸药而闻名于世,而这种炸药正是他进行观察试验时的意外猎物。1867年,诺贝尔在进行一次普通火药的物理化学性能研究的试验中,他不小心割破的手指,便在伤口涂上棉胶止血,无意中把剩余的棉胶丢落到硝化甘油里去。诺贝尔仔细观察了棉胶和硝化甘油所起的化学反应,并继续研究这一现象,结果发明了一种安全烈性炸——胶状炸药。
美国发明家威斯汀豪当年为了创造一种能够同时作用于整列火车的刹车装置,绞尽脑汁都未能想出。后来他在一本杂志上意外地知悉,挖掘隧道时驱动风钻所需的压缩空气能用橡胶软管从800米以外的空气压缩机送来,他从中得到启发,并研究发明了气动刹车装置。
法国人李比希是19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1825年李比希从法国著名化学家盖·吕萨克那里学成归来,年仅22岁,已是台森大学的教授。一天,一个制盐工厂的熟人给他送来了一瓶浸泡过某种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请他分析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李比希经过一番处理,从中提炼出某些盐类。他又将剩下的母液与氯水混合,再加一点淀粉试剂,母液立即呈蓝色,这说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第二天一早,李比希又拿起这溶液来看,发现在蓝色的含碘溶液上面还有少量的棕色液层。这液层是什么?他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想当然地断定它是氯化碘,于是顺手贴上标签,实验便告结束。一年以后,一个与李比希同龄的法国青年巴拉,他没有轻信李比希的结论,而对棕色液体进行多次试验分析,结果发现了一种化学性质与氯、碘极为相似的新元素“溴”。李比希因为想当然,使一个重大的发明失之交臂。为了永生不忘这一深刻教训,后来每当李比希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他就将“氯化碘”标签拿出来,告诫他们不得粗心大意,而应留心每一个意外的发现。
敢于尝试
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疑和害怕失败。它们经常扯我们的后腿,不让我们去尝试。
而大约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忠告我们:在接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之前,应先予以重新思考,这是走向成熟的一个必备品质。成功者敢于向那些权威偶像、那些僵化的教条提出疑问。他们创造性的想像力和勇气给了他们自由,他们不盲目遵从那些师长和朋友的规范束缚,无所畏惧地开创新路,使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温斯顿·丘吉尔曾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以其文科太差而拒之门外。
美国著名画家詹姆斯·惠斯勒曾因化学不及格而被西点军校开除。
1905年,艾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在波恩大学未获通过,原因是论文离题而且充满奇思怪想。爱因斯坦感到沮丧,但这未能使他一蹶不振。
1962年,4名少女梦想开始专业歌手的生涯。她们先是在教堂中演唱并举办小型音乐会,后来尝试灌制了一张唱片,但未获成功。接着又灌制一张张唱片,但销路极差。第3张、第4张、第5张直至第9张唱片都未能走红。1964年,她们因《侦探克拉克的表演》,而小有名气,但这张唱片也是订单寥寥,收支仅仅持平。那年年底,她们录制了《我们的爱要去何方》,结果荣登金曲排行榜榜首。黛安娜·罗丝及其“超级者”组合开始赢得国人的认可,不久便引起乐坛轰动,声名鹊起。
这些成功者并没被挫折、失败吓倒,也没有听从别人好意然而却是消极的劝告。相反,他们重新考虑并否定了那些权威们下的结论。他们重整旗鼓又勇敢地冒险前进。
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乔治·夏帕克在寄语年轻人时提出:“永远不要说为时已晚!如果还为时不晚的话,我也愿意离开我生命旅途中的这个阶段,离开粒子物理学的战场,做一些其他尝试。那将是一个情况更复杂、更触及人性本质的新战场。我在集中营时的同伴教会我:永远不要怕为时已晚。梦想明天,就是已经设计了未来……那么,也就是做好了一生的安排。”
1991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授予了欧文·内尔和萨克曼,因为他们在发现细胞膜上单离子通道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一次接受记者:
内尔:年轻人应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你需要辨明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把你自己完全地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不要因为别人对你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只做自己喜欢的,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机遇。
记者:那么您是如何鼓励跟随您的年轻人的呢?
答:年轻人在积累一定经验以后,必须给予他们尝试自己去做的机会。
所谓失败其实那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行动多次受阻而产生的绝望感,是自己在自己心中滋养起来的“纸老虎”。对于这种吓人的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你不打,它是不会倒的。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会做错事,可能走了弯路,可能离原来的目标更远了,但是,这一切都是你宝贵的体验和收获,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地尝试和努力,那么原来的错误就是我们前进的阶梯。但是,如果我们在挫折之后对自己的能力或“命运”发生了怀疑,产生了沮丧情绪,想放弃努力,那么我们就真的失败了。
问答题:什么是天才?
你经常尝试创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