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态度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友好竞争与嫉妒的对立。生活中,由于各人的能力、条件、主观努力、机遇不同,取得成绩的大小也就有所不同,这自然会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反应和评价。当别人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受到社会称赞,当自己的同学、同事受到社会、教师的赞扬时,有些人在心理上就会滋生出一种不愉快的感情,这就是嫉妒的萌芽了。嫉妒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嫉羡——嫉忧——嫉恨。看到某个同学在某些方面跑到了自己的前面,于是产生一种羡慕的感情,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心胸不开阔,便会在羡慕中夹杂一点嫉妒的因素,其表现往往是对该同学不如以前那么热情,相互之间似乎增加了一层看不见的屏障。当对方的成绩有了新的发展,受到更多的赞誉时,嫉羡便会发展成嫉忧,也就是担心对方的成绩和荣誉会造成对自己的威胁,或者出于一种不愿有人超出自己的感情,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忧惧,行动上就会表现出对对方的冷漠,甚至不惜诋毁对方的成绩,有意无意地散布关于他的流言。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努力和理智的态度控制和克服这种感情,而是任这种感情发展下去,嫉优便可能发展为嫉恨。当一个人被嫉恨的情感所笼罩时,往往会失去理智,偏听偏信,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不择手段给对方设置障碍。
与嫉妒相反的态度是友好地竞争。我承认你,羡慕你,但并不畏惧你,更不嫉妒你,而是向你学习,同时也向你挑战,“你行我更行”,通过埋头学习和工作,赶上你,超过你,不断造成新的差距,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当然,并不是一切努力都能如愿以偿的。但是,实现我们的预想,达到我们期望的目的固然是令人高兴的,为了实现期望的不懈努力和友好竞争同样是令人高兴的。整个社会内部的友好竞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而整个社会内部的嫉妒、内耗,却可能使一个社会腐蚀、停滞不前。
人的态度最主要的是对社会的态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名作《游子吟》,诗中亲切而醇真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道出了千万人的共同心曲,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诗的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意思,使前四句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温暖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正如爱因斯坦所认为的那样,科学家可以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人从事科学工作,是因为科学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使他们享受到智力上的快感;第二种人把科学看成谋生的工具,出于纯粹功利的目的;第三种人是真正的献身者,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把金钱、地位和享受看得极为淡薄,他们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忘我地为社会工作,他们拥有荣誉感,但不是为追求荣誉而工作。
对社会的态度是一个人态度体系的基本内容,它影响、决定着一个人的其他态度特征,比如对事业、对集体、对人待己的态度。一个以社会利益为重,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自己生命价值大小的标准的人,对事业无异是热心、积极和勤劳的,对集体无疑是热爱、服从的,有较强的集体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荣誉感,并善于从集体中吸取力量;对人一定是关心、同情和有礼貌的,对自己则是比较谦虚和进取的,也比较能够获得内心的快乐和安宁。
社会态度是由认识和情感两种因素构成的。所谓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就是要认识到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比起社会对他的恩泽来,总是微不足道的。当然,提倡对社会的关心、热爱和奉献,绝不是要抑制个人的发展,恰恰相反,社会的发展是以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为前提的,个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确会有矛盾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统一的,它统一于个体为社会事业的追求和奋斗之中。
正确的社会情感一是基于对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二是基于个人的经历。如果一个人的努力和追求能够得到社会的相应酬报,受到公正的对待,那么他就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使个人的荣誉感和社会的荣誉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的努力和追求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甚至遭到误解和歧视,那他就可能形成消极、冷淡甚至对抗的社会情感,产生认知和情感的严重失调,对社会就会形成矛盾的或摇摆不定的态度。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才能克服这种情与理的失调现象。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从总体上说是一致的,但也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表现在某一个人或某一时期,可能是相当严重的,甚至是对抗的。社会的发展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是曲折的,甚至有暂时的倒退。一个有正确认识和坚强意志的人,不是在这种矛盾中退缩和颓丧,而是真正负起社会的责任,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和献身精神。
德国化学家阿·温道斯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社会的真正的科学家。他大学毕业后就住在莱茵河畔的一间小木屋里开始研究维生素。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四起,饿殍遍地,但任何威胁都未能中止温道斯的工作。他节衣缩食,克服资金缺乏、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带来的困难,坚持实验,终于发现了维生素D3,制服了软骨病症。美国一家公司意图以重金购买他的专利,但他拒绝了:“许多事情并不是有金钱就能办到的。这里需要的是脑子,而不是金钱”。又有几家美国机构邀请他去美国定居,他的回答是:“这个地方把我培植成这个样子,我在这里生了根。假如一旦把我移植到别的地方去,那我就会象一撮野草一样枯萎。”对社会的态度就是一个人对社会事业、社会生活和社会利益的看法及行为倾向,表现为一个人对社会是否热爱,对社会事业是否关心,是否把社会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重要,特别是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是牺牲个人利益维护社会利益,还是损坏社会利益保全个人利益。
以上三种态度的联接点,是对事业的态度。
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义务感和报答之情,必然体现在他对事业的态度上,表现为事业上的进取心,表现为坚韧不拔的意志,表现为不怕挫折、打击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现代科学史上,依靠事业的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进攻精神而获重大成就的典型,当首推美国生物学家吉耶曼和沙利。他们在长达21年(1955—1976)的漫长岁月里,克服了同行们的怀疑和讥讽,克服了思主中断资助的巨大压力,克服了科学上和技术上的种种困难,顽强地进行下丘脑激素的研究工作。有时,他们要一个一个地处理一共27万只羊脑,才能获得1毫克促甲状腺释放因子(TRH)的样品。就这样,两位科学家在友好的竞争中,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同获得1977年诺贝尔奖金。后来,当记者问他们是怎样取得成功的时候,他们幽默而又动人地说:“那就是逐个地分析100万只羊脑!”如果没有不断进取的事业心,能有如此坚韧的意志吗?
一般说,事业之心人皆有之,取得事业的成就,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是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之一。但是,怎样对待事业,不同人的态度是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的。对事业的态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对集体事业与个人事业的关系上,对平凡事业与重大事业的关系上;表现在怎样对待事业中的挫折,用怎样的方法获得事业的成就,以及怎样对待事业的成就等几个方面。
对待集体事业与个人事业的态度,直接受人的社会态度的制约,并且具体体现出他的社会态度。对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他会毫不犹豫地把社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社会的事业作为自己生命价值的主要体现。以集体事业为重,不仅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因为为集体事业献身也同样会遭到重重阻碍,诸如各种挫折和他人的误解等。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往往难以坚持到底。另外,集体事业有时也会与个人兴趣及个人向往的事业发生矛盾。我们不应当简单地要求以个人兴趣服从集体事业的需要,我们的理想是使个人兴趣和集体事业完美地统一起来。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有时还不得不要求个人抑制自己的兴趣,以满足集体事业的需要。如果不认识这一点,我们就难以处理好集体事业与个人事业的关系,个人的兴趣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说到对事业的态度,经常存在着的另一个问题,是认为在平凡的工作中干不出大事业来。其实,能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大事业,关键在于你期望的高低!你自暴自弃,降低期望,自然就一无所成。相反,你把平凡的工作作为不平凡的起点,确立不平凡的期望,才能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对事业的不同态度也反映在用怎样的方法取得事业的成就上。对事业忠诚和热爱的人,工作必然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也不会为了保全已有的成就而变得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而更多地考虑个人虚荣的人,就难免少些实事求是之意,多些哗众取宠之心,甚至夸大成绩,他也不愿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开拓创新,这实际上是爱惜自己的荣誉胜过了爱惜集体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