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1500000004

第4章 佛的教育与意义(1)

一、法的发现

1因缘因果的理法

肉体生活的基准由精神生活来决定,就叫做解脱,我们应该以这种悟为基础来判断事物。可惜,我们通常所谓判断,始终都是“我执”的判断,常常以自己这个判断为判断的基础。释尊终其一生都在说明这是一种错误。

我们全都以我这个判断为基础,然后推论其他事物,此称为无明、迷惑。难怪我们在生活方面矛盾丛生、碍手碍脚、受尽束缚。我们的判断常常起自错误的认识,后是发生错误的判断,释尊再三强调判断的基础,并说如此判断不佳,必须舍弃肉体性判断,培养精神性判断。所谓精神判断者,一定得以脱离肉体的精神基础而下的判断,佛自出世以来首先教诲众生这种判断方法,继而教导自然判断,因有自然的规律或因缘果的理法,才能形成判断基础。这些全属精神判断或抽象的判断方式。

佛告诉我们脱离肉体的判断才是正确,经典上再三教导有关这种判断的理想方法,面对现实上各种问题,说明逐一判断的情形。

然而,佛的判断始终属于解脱、证悟或觉悟的判断,佛出生首次把这种判断方法授予众生。佛诞生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如何解脱与觉悟,教导的重点是关于形成这种判断基础的东西。

换句话说,我们始终相对地观察事物,而佛却始终绝对地判断事物,我们的判断一直以人为判断为中心,而下感情式判断,反之,佛的判断一直以绝对事物为基础。总之,我们以现实为中心,相对地给予我他彼此的差别,而予判断事物,佛始终以绝对事物做判断的基础。

2与印度传说息息相关

印度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五千年的中间,恰值二千五百年前左右,佛才诞生人间。但是,在佛出生前的二千五百年间,印度人早有人为的思考方式,对事物的思考相当深刻,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一般来说,印度人喜爱思索,话虽如此,他们的思索基础均以现实为主而加以解释罢了。佛却在现实方面进一步超越思索性的想法,而以一种理想的法为基础或下判断。后来,宗教界常常提到破邪显正,致使新宗教诞生时,势必会反驳以前的宗教。今天,大部份新兴宗教也采用如此做法。

可是,佛却不用这种态度,他一方面容纳具有二千五百年传统的古老文明,另方面则以它为基础成立自己的论点。

法是什么?

法是整个思考的重心,如问什么是法?那就是达摩。一听到达摩,诸位会联想到图画上的达摩,其实,他是将法予以人移化的形貌,而绝非历史性的实际人貌。

从五世纪到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途径,大体靠陆路,从印度河或甘地河一直北上,再由阿富汗或土耳其斯坦,经过广西省进入中国内地。如到长安或洛阳等都城,则非经由陆路不可。

不过,从五世纪到七世纪,海路似乎刚开通不久,达摩就从印度来中国了,于是引起达摩西来的问题。中国到了唐朝才开始传入佛法。达摩即是佛法,它无异把释尊的教理抽象表现出来。

现实的转变与法

佛发现法的存在,在此以前,没有人发现法。因为大家把现实当做思考重点,故不曾明确了解营运现实的一项原则。佛出世以前,大家始终以现实观点来转换。现实是靠原来姿态转换的。

释尊成佛以后,才发现现实转变中有一种理法存在。我们活在世上是逐渐在转变吗?在转变方面,是循其必然的理论,抑或偶然呢?其间有一条必然的途径吗?这条途径的发现,就叫做佛法。

生老病死是会转变的,或称为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之法,它很自然地会如此转变。它所以会如此变化,一定含有一套理由存在。

佛告诉我们,无风不起浪,如无理由,则不会发生任何事。由此可见,人类是有规律的。人间存在一种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力量。佛首先发现这个事实。以前,大家都想世上万物均呈偶然的变化,而佛却打破这个观点,他确认绝对有某种线索可寻,才会引起这变化。

其间,最显著的是,因缘因果的理法,它也是被佛最先发现的道理。因缘的种类很多,因果也不例外。佛曾说六因四缘五果的现象。其理论是绝对的,它是法的根据,人类根本不能动摇它。

二、弘法的方法

1佛讲华严经

希望诸位注意一点,佛自35岁大彻大悟,直到他活到80岁,都不停地到处弘法利生。这叫做四十五年的转法轮,总之,意指佛弘法四十五年,到80岁的2月15日才入涅槃。希望诸位要明白佛在此期间内到底说了些什么?

当然,佛在说法。法到底又是什么东西呢?佛说是自受用法乐。佛大彻大悟后,就反省悟的内容,结果喜悦无比,这就是自受法乐。自己曾到前正觉山里修行6年,其间受尽各种肉体上的苦楚,他深深觉得这种肉体折磨并不实在,所以一定要把握更高境界的精神。他在反省之后,就决定下山来,洗个澡把身体洗干净,就走到河边菩堤树下端坐降魔,细想自己35年来的事情,经过一番沉思默考,终于在菩堤树下完成整套思想体系。

佛在35岁10月半晨晓,目睹繁星闪耀,45天的瞑想,历经降魔波旬的修行,最后到12月8日晨晓,仰望明星点点,才恍然大彻大悟,这种喜悦叫做自受用法乐。

自己果然如获珍宝,他先在心里反复说法,这显然不是对别人弘法,他心里不停地寻思,这正是自己真正的想法,也是符合真理和法的原则,那就是华严经。

经典上说,凡乍听到法的人,起先都莫名其妙,如同聋哑一样,当然,他们什么也不懂,因为“自受用法乐”乃是自然承受法乐,只向自己的精神生活弘法。法是绝对的东西,而自然的理法也符合真理,佛自己获得真理,才有佛法的出现。

2对机说法

佛所弘的法就是佛经,它叫做司脱拉。司脱拉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后一贯的意思。佛经不会前后不同,那是45年来始终一贯的真理,所以才叫做司脱拉。它从头到尾都是一贯的,也就是在一套理论下讲经说法。

那么,佛对谁弘法呢?当然对众生说法。诸位也许有读过佛经的,佛经有很多种类,例如阿含经、宝积经、般若经,真是类别繁多,反之,众生的类别也很复杂,有人能够举一反三,一点就通,有人如痴如醉。那么,佛怎样对众生说法呢?那就是看对象而定,也叫做对机说法。

料想诸位都曾看过佛经,佛经开头都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者,有时从佛那里听到这些话,而一块儿听佛法的有阿难、舍利弗以下众菩萨等,都是听佛讲经的对象。总之,佛常因才弘法。

有人看了佛经,总觉得甲经与乙经的内容有矛盾,也有人以为甲乙两经在理论上甚多矛盾,这是当然的事。因为佛看对象说法,而对象是类别繁杂,有些佛经针对知识丰富的高级份子,而有些佛经讲给男女老少听的。有些佛经提供给水准甚低的人们,而有些则供给富裕的人们,有些专门给青年诸君,还有些佛经专为临死的众生说的,由此可见,佛经的类别何其繁多。目前,临终的人遇到理论性的经,根本听不进去,当然不能成为他们心灵的食粮。所以,某些佛经适合某些人,如果碰到理论卓越的年轻人,则提供富于理论性佛经。

譬如般若心经或大般若经,属于比较难懂的佛经,颇富有理论与哲学意味。反之阿弥陀经的性质就不相同了。

经上说十万亿土的远方,有极乐世界。如果前往那个世界,自然会遇到各种极乐情况。鸟语花香,到处流露美妙的音乐。若想去那里,只要专心念佛,必能降生该处。口里念佛会很快乐,很明显地,这是对形将死去的人讲的经。但是,有些佛经却非如此,有时对非常富有哲学理论的人,或对年轻人讲的。总之,诸位只要明白佛经的种类很多就行了。

那么,我们要怎样进一步去判断呢?因为佛经有一万多卷。静心读经时,总得知道佛在何时下何种判断,经上反复说佛在何时会下某种判断。阅读阿弥陀经时,则发现阿弥陀佛下如此判断——现实很难解救,众生烦恼难以切断。这是无量寿经等的想法。

维摩经则始终一贯地叙述我们日常生活的判断方式。判断对我们十分重要,例如,有人做良心的判断,有人做理性的判断,有人依情理判断,有人做智性的价值判断,有人做悟性判断,反正判断的种类很多。但是,要做怎样的判断最正确呢?经上内容是以各种方式表示判断的方法。那么,要怎样得到这种判断呢?得到判断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呢?由此可见,判断里也会产生各种现实问题,总之,它在说明判断的方法。

3大法藏

那么,在诸多经典中以何者为中心呢?那就是达摩。达摩是绝对的东西,它系自然的理法,自然的真理。汉译成“大法藏”。

大法藏是对佛法的诸般叙述,也是我们的根本。佛以大法藏为基础,向众生谆谆弘法,希望诸位务必要明白这一点。释尊发现自然的理法与真理,释尊弘法一直连贯着根本精神,所以称为司脱拉。

4戒律

佛对众生讲述戒律,而戒律在人类实际生活中扮演指导性作用。佛对众生生活的指导,苦口婆心,非常亲切。佛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问题,指导得十分详细。他的250条及50条的生活规则,都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佛很尊重风俗习惯,佛熟知以往经验,然后依此判断那些会招致良好的结局?那些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佛以此来指导大家的日常生活。

譬如出外遇到病人,佛也会指引对方应该如何用药?新兴宗教通常都会否定医生或药品的价值,但是,佛却尽量避免如此作风。佛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吩咐病人必须去看医生或用药品,同时告诉病人,如果不肯去看医生或服药,无疑是拿生命开玩笑,这种作风不好。

由此可知,佛以过去的经验为实例,谆谆地教导众生有关衣食住的问题,语气亲切、分析详尽,而且一直以人事为基础,又不曾曲解佛法。佛采取的态度是,把绝对的法做基本,以此决定众生的尺度。虽说不能像快刀斩乱麻那样明确清晰,然而,佛却首先发现法即真理,或自然理法,同时把它放在众生身上开展出来。

5有计划地讲经

有人以为若干佛经的人情味太重,其实不然,佛完全依据法,而努力纠正人类的感情。因为人类的感情是善魔心,即起自迷惑。我们全都从身见的恶性出发,也就是从自己的身体来衡量一切,结果出现独善论。

这种情形该怎样用法来调整呢?这就是佛经的内涵。所以,佛一辈子的工作,就是怎样教诲众生。他弘法45年,目的完全在此。法华经可以叫做诱引仪轨之法,因为它指引大家怎样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六年级,然后引导到中学,经过三年教育,再进入高中。按步就班,慢慢诱导,最后才到达彼岸。其间逐渐调和与成熟,佛用这种方法诱导众生。

天台大师著五经章一书,其中提到佛当年弘法是有计划的,先讲华严,再讲阿含,其次讲法藏、般若,最后才讲法华经。虽然,这是天台大师的看法,但也不难看出佛弘法是一项计划。首先教诲无聊众生,让他们的机根慢慢成熟,谆谆诱导他们,以达到最后目的,这种观点是佛终身弘法的计划。

这可不是历史性问题,而是整个布道的一种计划,诚如前述,佛弘法的方法依对象来决定。

初讲华严经时,并没有对象,仅在自己心里讲自受用法乐。首先往鹿野苑向跟随自己的五位比丘弘法。然后,又到王舍城开始各种弘法。由此可见,佛弘法仍然根据一套计划,先逐一确立目标,注视对方的态度,把最后目标放在自受用法乐里,再依各人的程度予以教诲或说法。

三、一切归空

1叙述因缘

佛首先发现法的绝对性,其中跟人们最接近的叫做因缘因果的理法。佛常说一切诸法因缘生,就是说任何事物若无因缘存在,则不可能发生。反之,有了因缘,才会发生,它解释为因果律,一切诸法可以说一切皆空。总之,要决定因缘生的法之实性或本性时,其本性即是一切皆空。

但对我们而言,在现实中是因缘生,对人们弘法时,就说一切因缘生。如从实性来说,则全都是空的。法是绝对的东西,而本性皆空,先把这种观念放在脑海里,才能明白一切诸法因缘生符合人类的情形。

2三性三无性

表面看来,好像二元论,但其本性或实性属于皆空,若说得现实些,一切诸法为因缘生。佛根据这个建立很深奥的理论,解说三性三无性。我们站在现实上眺望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呢?佛常常用三性来解说。

我们朝夕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那是一切诸法因缘生的世界。我们所作所为以及所目睹的事物,全都由于因缘而起,那叫做依他起性。一切诸法因缘生,依他起性的他,即由于因缘而起的本性。

因果与因缘皆是佛教的术语,若以数学观点来看,则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因果里没有缘,一般人认为做好事,必得好结果,否则,天地间还有什么神佛存在呢。

在法相教学里,可没有如此想法。惟有在缘恰好重叠时,才会产生果,此称为法相教学,或惟识教学的中心。缘有十二缘起论,佛分为十二项目来解说“缘”的涵义,总之,缘是很重要的东西。

同类推荐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宁心:禅宗公案的沉思顿悟

    如今有些禅和子看公案、论公案,都在弄玄虚,琢磨着什么话用什么话来对,有的当成打哑谜,有的当成文人对诗句,有的当成时下流行的脑筋急转弯,还有的干脆当成威虎山的黑话了,以为是些全无道理的乱侃一通,岂不知人家看似没有理路的话背后都有清晰的理路,只是迷人看不清罢了。   一切经典,一切公案,都是为了表法,学人一定要透过这些语言场景去体悟祖师想要表达的那个法,而不是在语言相、文字相和各种名相上去费脑筋、抠字眼,去考证什么真伪、早晚。
  •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给人欢喜(人间佛教语录)

    本书是大师依据佛陀的言说及其弘法多年的教化经验。主要包括生活观、伦理观、修持观、处世观、仪礼观、教育观等内容。
  • 圣经故事1

    圣经故事1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热门推荐
  •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千年泪

    千年泪

    你颠覆山河,与我何干?落轩窗,点青灯,妆为君抹。只为那一袭翩然身影顾。乱世流离,不卸红妆,等你一声唤。娘子来世为你盘发簪,再戴冠。
  • 殿下专爱小丫头

    殿下专爱小丫头

    神秘美男叶麒的到来让沐小小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他到底是谁?不管是谁,就凭他霸占了她家最好的房间,让她的家人好友统统不把她放在眼里,还害她被绑架,丢了初吻,被众人排斥,得罪了高高在上的少爷,等等等等,嗷……“哼,跟我斗,我会让你哭得很有节奏!”她沐小小誓言要跟这人男人狂斗到底,跟梢,制造绯闻,偷窥,她无所不用其极,当得知对方的真实身份后,她开始后悔自己不该去招惹他,于是,她厚着脸皮讨好求饶,“嘿嘿,殿下,我不玩了……”“游戏已经开始,沐小小,你不玩也得玩!”叶麒冷然一笑,俊逸优雅的容颜让她差点漏掉了心跳……
  • 武道枪神

    武道枪神

    当一个在现实中的大好青年无辜的穿越到一个仙侠的时代,正雄心勃勃的准备修真成仙,却发现自己无法去修行这个世界流行的仙术,在这个以实力为尊,以强者为尊是世界,看这个[平凡青年如何在这乱世挣扎生存.如果您想知道这小伙子以后的发展,那么就请您跟着我进入这个仙侠的时代吧
  • 网游之大汉江山

    网游之大汉江山

    一个处处碰壁的屌丝,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顺心,情感花白。在机遇来临时一款超级游戏的问世,看主角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如何从一个中上游戏水平成长成为巅峰高手的,当你在游戏里有了一手好操作,一身好装备的时候该当如何,好男儿当扬我大汉之威让四方皆来朝拜!竞技,江湖,国战,一直都会流传着我的传说
  • 明末大丞相

    明末大丞相

    明末江南,大明的命脉所在,全球最繁华富裕。江南,就是我的根据地。不当草寇不当兵,以商人的身份走出一条新路。培养萝莉柳如是,做超越吕不韦的大商人。
  • 成长系列

    成长系列

    本书由十一个青春成长故事组成,十一种美好,十一种疼痛。有些故事看似平凡,却是所有青春时期的刻苦铭心。文中的从懵懂走向成熟的人们,会不会是曾经或者未来的你呢?
  • 青春偶像恋爱记

    青春偶像恋爱记

    她们只是平凡的中学生,一个喜欢星辰组合,一个不关心这类事,一次演唱会居然认识了他们,也开启了自己的偶像之路,慢慢的她们也成为了偶像,也有了朦胧的爱恋感情,偶像路上的坎坷,她们能否走过呢?
  • 一个人去旅行

    一个人去旅行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