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27600000009

第9章 老子道哲学论(1)

在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史上,自从老子创立了一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便引起后学多方面的发微。首先是荀况把它严格规定在物质第一的前提下,庄周又把其引向相对主义的泥沼,魏晋玄学则又将它弄成了玄得不知所云。近几十年,学术界又围绕“道”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大争其鸣,闹得不亦乐乎。

老子生前隐居无闻,老子死后注家峰起,古往今来,解老、释老、论老的文字不下几千万言。有人说,这种情况真使得后起的老子研究者望而却步,不知道还能否讲得出什么新东西。这种心境,恐怕一般是老子研究工作者的相通之处了。

然而,本人仍然想就老子的“道”说点什么,这原因散见于下文陈述之中。

笔者认为,“道”就是“道”,就是它自己,是一个完整的思辨哲学体系。这个“道”的体系,有它的总体结构,包含了它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化形式,从而构成了老子的思辨的哲学大厦——“道”的体系。

不管前人已经说了多少宝贵的话,我们还是应该坦然果敢地揭开其“玄”的神秘帷幛,深入到大厦内部去,品评一下“道”的体系结构。

一、“道”的内在结构

千百年来,对老子的研究众说纷纭。然而,强调全面理解老子,从总体上把握“道”的体系的人似乎不多。这正是非常要紧之点。不然,抓住某一命题或只言片语,很容易造成各持一端莫衷一是的僵局。比如:强调“道法自然”

和强调“有生于无”,就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这种方法上的片面性会导致对老子认识的片面性,对研究工作是有害的。

好像没人怀疑,“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那么,“道”内在的结构指什么?

看来,作为结构,它是由四大因素(或四大特征)组成,即:第一,自然基础;第二,理性原则;第三,复归本性;第四,内向心理。这四大因素,各具独立性,又互相联系,互为依靠,互为补充,互相渗透,层次分明地构成“道”的内在结构框架,决定“道”的基本面貌。而“道”的最高使命是追求“复归”。

现分述如次。

第一,自然基础。与孔子的仁学结构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不同,老子“道”的内在结构,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自然基础之上。老子的“道”不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怪物,它是由细微的有形的物组成的,它独立地不依靠外界力量而自己存在着,成为宇宙万物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老子描述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25章,以下引《老子》)

书只注章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正因为“有物”、“有象”、“有精”、“甚真”、“有信”,“道”是客观实在的可以把握的,故而人们才有可能依此来认识万物的开始、原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状哉?以此。”(21章)这个“道”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它不依靠任何东西产生自己,它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自然而然。万物都效法它,在它之上,再没有什么神异之物。所以: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与传统的上帝创世说的目的论不同,老子的“道”以世界的客观存在作为自己的根基。

目的论说,世界的存在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天子则作为上帝的儿子代表上帝统制这世界的存在,宇宙的一切都来自上帝有目的的安排。

而老子的“道”则不然,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道”先成万物,是它自然而然如此的,并不是什么主宰使它如此的。甚或,“道”竟在“象帝之先”。上帝难道也是“道”产生的?也许是吧,可惜老子没有进一步考证它。

这些论点表明,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的,也不是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见解跟目的论的说法鲜明地对立起来,表明了“道”不是精神性的实体,从而使“道”学说的主体内在结构建立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之上。

世界的本原、宇宙的根源、万物的发韧之初,不是“水”,不是某种具体物质,也不是“上帝”,更不是“天神”,而是排除了超自然主宰之“命”的“道”。这不但摒弃了传统的上帝创世说,又与传统原始唯物论见解不苟同,正好说明,老子在理论思维上高出前人一等,其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

第二,理性原则。基础毕竟不是大厦,它需要进一步构成大厦。老子只是以“道”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他并没有沉溺在感性直观中,而是在理性的天地中去构筑大厦;他也没有幻想在上帝的乐园中去觅求安慰,而是在理性的思辨里去探求自由。

似乎很不妙,老子在给“道”作进一步具体规定时,便陷入了矛盾:

一方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章);另一方面,“其名不去,以阅众甫”(21章)。“其中有物”,“其中有象”(21章)。

这一方面“道”不可道,不可名,无形、无象与另一方面“道”可道,名可名,有形、有象的情形竟对立起来,形成如康德所谓的“二律背反”。

然而在这里,老子正是以思辨的形式,揭示了规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既然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源,那么,一个有限的东西,就不可能成为一切东西的根源。因为,它既然是“有限”的,就必然与其他“有限”的东西相对立,它不过是“有限”的东西之一,不可能成为一切东西的根源和归宿。因而,“道”也必定是“无限”的,如老子所说:“绳绳兮不可名”(14章),既无起点又无终点。

同样,“道”既然是“无限”的,那么,“道”就不能是有规定的。因为规定就是否定。对于具有无限性的实体来说,在质上对它的每一种规定,就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定,因而就意味着否定。可见,“道”又是无规定性的。

“有限的名词概念,不能满足理性的需要”(黑格尔:《小逻辑》第109页)。

然而,“道”并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抽象物,它就存在于宇宙之中,存在于事物之中(“其中有物”),一切事物都有其“道”。

两说如何统一?怎样才能自圆其说?这就必须依赖理性思辨。老子表述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俗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1章老子认为,“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开始。

天地生万物,“无”比“有”更根本。承认“无”,就能认识“道”的本质,承认“有”,就能分清“道”的界限。

这都指明,“道”即是“无”与“有”的统一,而“无”比“有”更根本。

“道”既然是世界的根源,因而它就是无限性的、无规定性的。老子的“无”正具有这样的意义。诚如一切有形的物质形态,它在形成这一具体形态以前,对于这一形态来说,它便是不存在的,是“无”。而当此形态一旦产生形成,便是“有”了。这“有”经过发展变化,此形态经转化又归消失,复成为“无”。老子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他把“道”之“无”的性质看得更根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从而建立起“以无为本”的“道”学说体系。综观全部老子哲学,他更偏爱于“无”,反映了他所坚持的理性原则,在老子那样的年代,在那样传统的和原始直观的思维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气氛里,老子给“道”作如此理性思辨的规定,无怪人们感到其神秘而不易把握,无怪使人们感到“玄之又玄”。

这一理性原则取得了“玄之又玄”的神秘服装之后,便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在“道”的整个内在结构中独立起来。

老子的“道”在理性原则的引导下,尊重世界万物的存在,又不局限于流动不居的事物,它从感情存在出发,又不满足于感性直观。它企图在万物之中的更高层寻求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这统一不是上帝,不是鬼神,而是“无”,从而它的“道”也最后归结为“无”,以至于扔掉了感性直观。

这种理性思考,在人类认识史上固然有巨大的启蒙意义,但是,它的这种“以无为根”的本体说,却诱使它走上了“不出于户,以知天下”的唯理论。

第三,复归本性。老子高高地站在理性思辨的殿堂之上,来考察“道”的深化运行。他发现,“道”在自己的运动旅程中,产生了宇宙万物,而万事万物的运行也规定在“道”的总轨道内。具体事物的得失赢亏,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运动变化,“故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29章)。这运动变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事物的对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运动变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2章)。事物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58章)。在老子的眼里,事物不但运动变动,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要向对立面转化,这个转化,就是“道”的普遍性格,老子称之为“反者道之动”(40章)。

这样看来,事物的发展,“道”的运动,乃是一个过程。老子描述说:

“曰逝,曰远,曰反。”(25章)“道”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万物(参“道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证)。万物又开始自己的运动,向极端发展,在其久远的程度上,又向对立面转化(“曰反”)。

转化的最后结果,则是万物又回归于“道”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6章)。

“道”总要产生万物,万物总要发展,发展就要转化,转化就造成“复归”。这一过程,由“道”的本体开始,经过运动变化,又回归到“道”自身中来,恰像百川之流终要归入大海一样。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章),正是对“道”的复归过程的生动描述。

在这一总复归的过程中,不管万物变化怎样千姿百态,不管具体事物如何生生不息,也不管现实世界是如何变化莫测,它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任凭你千变万化,然而最终你总要回来的。这并不是什么外在的力量使然,“道”的本性就是如此。

可见,“复归”的本性对于世界根源的“道”,正反映了它的最高追求。

是“道”的内在结构中“复归”这一因素,导致了其结构本身陷入循环论,与上升式螺旋型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形态判然有别。

第四,内向心理,因为“道”的最高追求是“复归”,“复归”是“道”的本性特征。所以,“道”的旨趣便不在外求,而是内向,从而形成“道”结构的内向心理特征,并与前三个因素连成一气,共同构成“道”的内在结构体系。

从由“道”中产生的宇宙万物纷纷纭纭,变化不已,使人感到直观现象的表面性、偶然性。这引起“道”自身的反思:外在的具体事物是流动的、暂时的、表面的和偶然的,因而也是不可靠的。而运动转化必然又回归于“道”,“归根曰静”,只有“道”这个万物之根,才是永恒的、必然的和可靠的。

既然如此,“道”何需去过多地关注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内的肯定、追求与外的怀疑、否定是连在一起的,并且建立在外的否定之上,不是宇宙万物背离了“道”,也不是“道”不体现在具体事物之中,而是万物不等于“道”。比起具体的万物来,“道”自身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它是纷纭世界的本源。惟其如此,世界上最真实的乃是“道”本身。

既然如此,何不理智地摆脱世界万物纷扰,去追求“道”自身的完美?因此,必须“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6章)。甚至要“塞其兑,闭其门”,“为道日损”(48章)。干脆把外部世界否定个净光!

因为对具体事物的每一点信赖,必然是对“道”的自我完美境界实现的障碍。

“道”这种内向心理的基本要求即是:外部世界尽管是存在的,但是,它毕竟不是最本质的存在。它受“道”的制约而存在,还要复归于“道”自身,因而,“道”所重视的并不是自身以外的他物,这他物的运动变化只证明“道”的永恒真实性。所以,“道”不假外求,只好内追。“道”完全浸沉陶醉在把握自我的完善性上了。

“道”的这种内向心理要素经过外在发展,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形成了贵柔守雌、无欲无为不争的特点,对于汉民族精神性格的形式,起到了极坏的毒化作用。

儒家倡导的“内心修养”,佛学信奉自我“顿悟”,老子推崇内向心理。唐以后,儒、佛、道三家合流归一。而这一点,可能是三者所以归一的共通之处吧。

作为内在结构的四大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平摆在一起,而是动态性地联结在一起,既各有其独立性,又互相作用,从而构成了有机的“道”的内在结构体系,统治着整个“道”学说。

“道”的自然基础特征使其不入于虚妄而具有现实精神,“道”的理性原则使其不落世俗而保持理智;“道”的内向特征又使其具备安然自乐的心理。和“道”的复归本性相联结相作用,“道”把自己的全部旨趣放在追求自身的完美性上。“道”把自己和世界一起看作是无限循环的过程,不管这一循环怎样重复,不管这一过程多么复杂,但它循环往复的每次结局都是对“道”自身完善性的完成,从而使“道”在执行自己的使命中,具有封闭型保守性的总特征。正因为如此,“道”的内在结构本身便取得排他性的特点。任凭历史千年发展行进,老子的“道”学说却基本保持其风貌而不像名、法家那样被历史湮没,其原因,恐怕也在于此。

二、“道”的外在化形式

事实上,老子的“道”并不只局限在本性内发展运动,它还向外部辐射,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这一多层次的结构,集中表现在“道”外在化过程里。

“道”是宇宙的总根源,它生育万物。这个生和育的过程,即是其外在化的过程。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21章)“道”是本性,“德”是功用,功用依赖本体,“德”来自于“道”,又归结为“道”,“德”是“道”

外在化的结果和体现。

“道”外在化为“德”,“德”体现和代表了社会、人和人的认识的最高原则。而这个“德”与社会、人和人的认识各具体领域的“德”又是不同的。具体领域的“德”,受制于“道”结构的复归本性,又必然向总“德”回归,所以老子又称这个总体上的“德”为“孔德”、“玄德”、“德”的最后发展,又复归于“道”自身,“玄德”在现实尘世中,就是“道”的体现者。“道”外在化而形成的这一多层次的结构,进一步充实了“道”体系,使其一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另方面又使本来思辨抽象的结构,带上了伦理化道德化的特征。

如果说“道”的内在结构还停留在抽象的思辨领域,那么,其外在化的“德“则已完全驶入到具体实用的现实中了。

“德”在社会领域里表现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理想原则。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大有作为的时代,弑君夺室,君臣易位,你争我夺,互相攻伐,平民造反,奴隶暴动,旧制度在崩毁,新制度在创建,整个社会处于摇动之中。

老子看到了这一现实,他认为这动荡不安完全是“有为”的结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57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章)。因而他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只有无为无知无欲,天下才能不争,国家才安宁。

何以然?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德”的原则,从而达到“道”的要求。所以老子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然后乃至大顺”(65章)。

既然有为有欲是灾祸的根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同时又违反“玄德”,那么,就必须去智去欲,实行愚民政策。

同类推荐
  • 大隋堂

    大隋堂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大隐于市,小隐于林。乱世之人,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临了,道一声,柳树前的她还安在,会否以嫁做他人妇。
  • 当代北京阜景文化街史话

    当代北京阜景文化街史话

    京阜景一条街由景山前街、文津街、西安门大街和阜成门内大街四条街銜接而成,全长约3600米。自景山公园南门向西,至阜成门,临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中,划定的位于北京明清古城的25片历史保护区中,坐落在阜景街和邻近这条街的多达9片,即文津街、阜成门内大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西街、陟山门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这充分说明了阜景街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市区政府对阜景街不断完善建设规划,加大保护、修缮、开发的力度,使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朝气蓬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 铁血靠山王

    铁血靠山王

    张晖与赵恒机缘巧合下穿越回到北宋,两人一个前线领兵做大将,一个后方坐镇为皇帝,对外复我河山,驱除异族;对内打破等级地域,重商经海,将大宋打造成超汉越唐的超级帝国。有金戈铁马的沙场生活,有纠缠难解的感情纠纷,有错综复杂的朝堂斗争,有尔虞我诈的江湖阴谋,有玄幻奇妙的道家传奇。欢迎大家跟随作者进入波兰壮阔的大宋年代。
  • 古道国杀

    古道国杀

    讲述自玄至煓的历史,共叙述前玄,炎,铭,后玄,幽,前七国,四国期,奉,金,曼,后七国,兰,煓十三个朝代的历史。展现出了国家的兴亡衰败和将领的成长史。
  • 爷们当自强

    爷们当自强

    不是我不想写了,而是真心写不下去了,都快二十万字了,收藏不到三百!看来历史真的不是我的风格了!我还是老老实实回去写我的科幻吧!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曾经我还尝试了一个都市,结果也非常失败!我是:牧神空
热门推荐
  • 狠犀利

    狠犀利

    手一挥,掌一推,天地尽在手心!浩瀚宇宙,无极世界,唯吾独尊!
  • 太空荡魔录

    太空荡魔录

    胖子王晓是21世纪的成功商人,有房有车,生活安逸。修仙斗法,与魔鬼争风,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一次意外地撞车使他出现在了异星战场,面对人类的尔虞我诈,魔鬼的穷凶极恶,他凭借神奇的机遇,诡异的武器,聪明的头脑躲过一次次杀劫,最终带领伙伴们大杀四方,成为了人类的护道者,撑起人类的天空。修仙不是现在科学可以解释的,但修仙界离我们并不遥远!
  • 名贵观赏鱼饲养指南

    名贵观赏鱼饲养指南

    《名贵观赏鱼饲养指南》收集了现在水族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几十种名贵观赏鱼,包括淡水名贵观赏鱼和海水名贵观赏鱼。配备精美的图片,并详细介绍了各种名贵观赏鱼的形态特征、选购要点、生活习性、繁殖习性,以及水族箱养殖所需的配备、水环境的调理、鱼的饵料与投喂、水族箱的置景、鱼病的防治等。
  • 济公诗词

    济公诗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海妖争霸

    海妖争霸

    无尽的海洋下,潜藏着万年海妖,他们在海底生活着,那里是他们的家园……
  • 在火影世界

    在火影世界

    嗯哼,简介想好了再写。PS:有万字存稿,每日一更或两更。
  • 青春记事本

    青春记事本

    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总有这样一个人,悄悄的出现在你的日记里,你做的每一件事忽然间都因为他而有了意义,那个人还总会出现在你的梦里,就算梦醒了还一个人抱着枕头傻傻地笑……
  • 中国艺术经典1

    中国艺术经典1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达阵的足球

    达阵的足球

    美式足球是全美第一大运动,这是一项速度,力量与智慧完美结合的运动。速度,“雷,又是这个柏油脚跟的跑锋,他再一次用他那超越常人的速度突破了对方的防守……”力量,“这是一次势均力敌的对抗,两队的攻防线真可谓是强强对话,这是吨位达到300磅的人之间的对话……”智慧,“柏油脚跟再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变阵,现场场上的阵型,他们换下了一名外接手换上了一名跑锋,阵型一下就从传球变成的跑球……”这是一个光速的世界,巨力的世界,战术变幻的世界,欢迎来到美式足球的世界。
  • 重生小剩妻:黑心老公请跳坑

    重生小剩妻:黑心老公请跳坑

    谁说女子不如男?曾坐帷幄百事谋,现将披靡万敌愁!千锤百炼贫窑出,不为权谋屈肉骨。贫窑夫妻重生归来,起于西北,披靡全球!黑心老公请跳坑,因为爱所以陷阱也是温柔!我是坑,但我很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