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41700000008

第8章 历史,不能预设立场(2)

权势有能力让法律蒙尘,但权势终会老去。绍定六年(1233年),权相史弥远病逝了,福贤乡民看到了讨还公道的希望,便有十六户田主“合词赴诉”,新任溧阳知县徐进斋判“福贤庄”先付给各田主租金,以后再协商归还土地。又过数年,史弥远的侄子史嵩之拜相,替叔父偿还了旧债——将“福贤庄”的土地还给了乡民。

陆子遹强征民田一事,南宋俞文豹的《吹剑录外集》记录甚详,不过陆氏后来是不是被惩罚,《吹剑录外集》却没有交待。倒是南宋诗人刘宰曾写了一首《寄陆大夫》,讥讽陆子遹:“寄语金渊陆大夫,归田相府意何如?加兵杀戮非仁矣,纵火焚烧岂义欤?万口衔冤皆怨汝,千金酬价信欺予。放翁自有闲田地,何不归家理故书?”放翁若有知,却不知对他这个疼爱的小儿子有何感想呢。

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的宋仁宗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宋朝第四任君主赵祯病逝。当大宋的使臣到达辽国致送讣告时,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忍不住握着使臣之手,号啕大哭:“四十二年不识兵戈矣。”一代君主的身后赞誉,不在于一二个友邦给予多么隆重的哀荣,而是连敌国也表达出由衷的尊敬与哀悼。这样的君主,历史上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史载,赵祯逝世的消息传出,不仅大宋“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连“燕境(即辽国)之人”也是“远近皆哭”。需要指出的是,民间对赵祯的祭奠,完全是自发的,而不是当局所强迫,也不是基于政治压力的作秀。

人们自发悼念一位君王,当然不是没有原由的。赵祯庙号“仁宗”,“仁”就是对他的盖棺论定,所谓“为人君,止于仁”,这是对君主的最高评价了。宋仁宗的宽仁,正史及宋人笔记都多有记述。南宋人施德操的《北窗炙录》记录有一桩轶事:一日深夜,仁宗“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指皇帝)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呜呼,此真千古盛德之君也!”

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间,大宋称得上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从汴梁民间彻夜不息的“丝竹歌笑”便可窥见一斑。相比之民间市井的繁华喧闹,宫禁之内倒显得冷冷清清了。难能可贵的是,仁宗明白到宫禁的热闹与民间的繁华乃是反比例关系,如果禁宫所代表的皇权扩张了,民间社会的活力就必然要退缩了。因此,仁宗皇帝自觉把持住了皇权的欲望。

元人修《宋史》,也赞叹仁宋朝“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并且认为宋朝后来的败亡,是因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即使是对宋代政治颇不以为然的明末大儒王夫之,也不得不承认“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以今日流行的思维习惯来看,如果我在这里再三引证仁宗的“仁”、“盛德”、“忠厚之政”、“慈俭之德”,则不免会被认为是“人治思想”、“明君情结”的表露。我甚至可以猜到会有朋友要发出告诫:“君主的美德是靠不住的,制度才靠得住。”其实,我更关注的恰恰是宋代的制度运作——但我不会将政治家的美德与政治的制度对立起来。从制度的角度来看,仁宗朝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经太祖、太宗两代的创制及真宗朝的确认,到仁宗在位时,宋代的政治制度已臻完善,君主与政府的权力分际都已经有了法度或惯例可循。这个时候,宋仁宗表现出了一名守成君主的最大美德:谦抑,守住人君的本分,遵循既定的制度。《续资治通鉴长编》说,仁宗“守法度,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

所谓“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说的便是宋代的政治制度,用儒家的话来说,这叫做“共治”,换成现代政治概念来说,有点接近“虚君共和”的意思。即君主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具体的治理权归于“外廷会议”。宋代的外廷又分为两个互相独立的机构:一为以“执政”为名的行政机构,一为以“台谏”为名的监察机构。根据这样的制度安排,我们很难说宋代的政治属于皇权专制,因为君主是象征性的,而治理权又是分立的。而这样的制度,也得到了仁宗皇帝的承认,所以他“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当时有人评价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一个圣明的君主,“百事不会”并没有关系,因为君主不必亲决庶政;要紧的是守住君主的本分,即如何“做官家”;甚至不妨说,“百事不会”才是君主应有的美德。

仁宗能恪守法度,那是他的美德。但如果君主不守制度,撇开外廷而独揽大权呢?在宋代,君主这样的举动是将受到外廷的强烈抵制的。仁宗虽然能自觉遵守君权的界限,但他也有一个毛病,即耳根子软,有时候在耳边风的鼓吹下,或者因碍不过身边人的人情、面子,他也会未经廷议,私自下发一些提拔某人当某官的诏书。当时的宰相是杜衍,对仁宗的这类诏书,他一概不予通过,“每积至十数,则连封而面还之”。仁宗也拿他没办法,只好称赞他“助我多矣”。

再来看一则具体的事例,来自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宋仁宗想提拔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当宣徽使(类似于皇家总管),但在“廷议”(类似于内阁部长会议)时未能通过。过了一段时间,仁宗因为受了张贵妃的枕边风,又想将这项人事动议再提出来。这日临上朝,张贵妃送皇上到殿门,抚着他的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皇上说:“得,得。”果然下了圣旨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谁知跑出一个包拯来,极力反对,说这个动议不是前阵子已经被否决了的吗?皇上您怎么可以推翻前议?“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得收回成命。回到内廷,张贵妃过来拜谢。帝举袖拭面,埋怨道:“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御史中丞就是台谏,这是宋代约束君权与相权的最重要力量。

实际上也有一些佞臣劝说仁宗搞君主独裁,但仁宗不敢听从。南宋陈亮的《中兴论》记录有一事:“臣闻之故老言,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曰:‘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根据这个记载,仁宗不欲“收揽权柄”,似乎是出于君主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自觉。

相比之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收录的一段仁宗自白,就更有意思了:“屡有人言朕少断。非不欲处分,盖缘国家动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宪度,便成过失。以此须经大臣论议而行,台谏官见有未便,但言来,不惮追改也。”“祖宗故事”即既定之制度,制度摆在那里,皇帝不能不遵,若不遵成法,便是过失,而且大臣与台谏官,也会迫着君权在合乎法度与惯例的轨道上运作,不可越雷地一步。由此看来,仁宗即使有专断之心,恐怕也不能如愿。

宋仁宗以他的宽仁与谦抑,告诉后人什么才是君主所应有的美德,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对法度的尊重、对君权边界的遵守。仁宗朝出现的社会繁华,正如前引《北窗炙录》的故事所隐喻:乃是得益于仁宗所代表的皇权甘受“冷落”的退守。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能够理解了,为什么这位君主逝世之后会得到举国悼念、“远近皆哭”。

“公论,国之元气也”

今人以为古时帝王凛然不容侵犯,其实在清代之前,士大夫当面抨击皇帝的事例,可谓是史不绝书。明朝的政治苛严,士大夫冒犯龙颜,有被廷杖乃至杀头的风险,但明代士风高昂,士大夫冒死上书者,前赴后继,显得很悲壮。宋代则“以仁厚立国”,视公议为“国之元气”,优容士论,认为“以言逐人,非盛世所宜有”,两宋三百余年,除了一二特例,少有因为言事而被羞辱、杀戮者,顶多只是贬黜,因而朝野议论尤盛。

北宋仁宗朝嘉祐二年(1057年),十九岁的苏辙进士及第,参加殿试制科,这位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新进士,所做的策论竟然将矛头直指宋仁宗:“陛下近岁以来,宫中贵妃已至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谘议,便殿无所顾问。”

苏辙称宋仁宗“贵妃已至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应该说,这是不实的指控,因为仁宗的私生活还是比较克制的,曾有一年秋天,京师的市场刚刚出现海鲜蛤蜊,内廷尚食局也买了二十八枚给皇上尝尝鲜,仁宗问:“其价几何?”答:“每枚千钱。”仁宗很不高兴,说道:“我常诫尔辈不可侈靡,今一下箸便花费二十八千,吾不堪也。”遂不食蛤蜊。仁宗在位期间,至少有六次放遣宫女出宫,每次放遣从几十人至数百人不等。

原来苏辙是“闻之道路”,听信了坊间的流言,便在策论中不客气地指斥皇帝。当时有大臣提出,“陛下恭俭,未尝若是。辙言狂诞,恐累盛德,乞行黜落。”建议仁宗罢了苏辙的功名。但宋仁宗极力回护少年轻狂的苏辙:“朕设制科,本求敢言之士,辙小官,敢如此极言,特与科名,仍令史官编录。”并未降罪,反而授予苏辙“史官编录”之职。皇帝也没有要求苏辙交代谣言来自何人,也未叫人深究坊间何以有谣言传布。一桩小事,就此翻过,风轻云淡。而宽待士论,则成为宋朝的一项“祖宗法”,传了下来。

转眼到了南宋光宗朝的绍熙二年(1191年)春,因为“雷雪交作”,天有异象,宋光宗下诏求言。有一位叫做俞古的太学生,便上书皇帝,以非常严厉的语气斥骂宋光宗:陛下“即位以来……宴游无度,声乐无绝,昼日不足,继之以夜,宫女进献不时,伶人出入无节,宦官侵夺权政,随加宠赐,或至超迁。内中宫殿,已历三朝,何陋之有?奚用更建楼台,接于云汉,月榭风亭,不辄兴作。深为陛下不取也。”

宋光宗是一个不成器的皇帝,私生活不检点,气度也远远不如北宋的仁宗,“览书震怒”,下了一道特旨,说将此人抓起来,谪放远方州郡,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这一刑罚,当时叫做“编管”。应该说,比之明清时期动辄将“忤逆”之人廷杖、杀头,处罚甚轻。但尽管如此,宋光宗的特旨还是受到大臣的抵制。中书舍人莫叔光告诉执政的宰相,不可执行这一特旨。台谏官谢深甫也上书宋光宗:陛下“以天变求言,未闻旌赏而反罪之,则是名求而实拒也。俞古不足以道,所惜者朝廷事体耳。”坚决不同意将太学生俞古“编管”,因为“言事无罪”乃是朝廷的“事体”,不可破坏。

皇帝只好将对俞古的处罚改为“送秀州听读”,即送到秀州的学校,在官方监护下继续读书。但据南宋方志《嘉泰会稽志》的记述,即使是“听读”这样的轻罚,也被廷臣认为不当,莫叔光立即“缴奏”,即拒不起草处分俞古的诏书,说“弭灾异不宜有罪言者之名”。最后,“事竟寝”,对俞古不再有任何处罚。

这一事件也成了南宋的一则具有政治效力的先例,被后来的士大夫援引来证明“言者无罪”,以对抗压制言论的权势。几年后,宋光宗因为实在不成器,被士大夫集团“罢黜”,他的儿子宋宁宗继位,次年改元庆元。时韩侂胄揽权,排斥异己,使用谋略迫使深孚众望的宰相赵汝愚罢相。韩侂胄之举引发京城士子的强烈抗议,周端朝、张衡、徐范、蒋傅、林仲麟、杨宏中等六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指斥韩侂胄一党乃“小人中伤君子”。但宋宁宗对上书不加理会,六名太学生又将上书的副本抄写多份,广为散发。

韩侂胄大怒,鼓动宋宁宗下诏,称杨宏中等人“妄乱上书,扇摇国是,各送五百里外编管”。但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舍人邓驿拒不草诏,说:“自建太学以来,上书言事者无时无之。累朝仁圣相继,天覆海涵,不加之罪,甚者押归本贯或他州,听读而已。绍熙间,有布衣俞古上书狂悖,若以指斥之罪坐之,诚不为过。太上皇帝始者震怒,降旨编管,已而臣僚论奏,竟从宽典。陛下今日编管杨宏中等六名,睿断过严,人情震骇。所有录黄(皇帝的意旨),臣未敢书行。”宋宁宗与韩侂胄不得不将“编管”改为“听读”。六名太学生虽被“听读”,但公道自在人心,天下士子已将他们誉为“庆元六君子”。

苏辙“诽谤”皇帝而受到优容,尚可以说体现了宋仁宗生性之仁厚,不过宋光宗与宋宁宗这对皇帝,显然就谈不上仁厚了,太学生俞古与“庆元六君子”之所以敢“放胆妄言”,而且能够逃过严厉的惩处,首先乃是得益于宋朝确立下来的不加罪于言事者的祖制。相传宋太祖在太庙立下誓约,要求赵氏君主“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言者无罪,从此成为宋朝的一个惯例。宋神宗年间,苏轼说:“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宋朝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

其次,假设赵宋皇帝一意孤行,必欲加罪于言事之人,在程序上也难以通过,因为按宋朝的权力构架,中书舍人可以拒绝起草不合祖制的诏书,台谏官也可以将他们认为不当的诏书追缴回来。皇权受到制度性的制衡。更重要的是,这套保护言事者的制度又养成了一种“言者无忌”的风气,“一时风俗之好尚,为士者喜言时政”。制度可能会变成死物,风气则是活的制度。制度或可以一夜之间变更,风气则难以挑战。

这样,不管是宋光宗、宋宁宗,还是权臣韩侂胄,如果想从重治罪“妄乱上书”的太学生,则不但违背祖宗法,而且在程序上会受到抵制,而且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总之,执法的成本非常高。

事实上,韩侂胄对极力反对他的“庆元六君子”非常痛恨,“欲斩其为首者”,但到底还是“不敢杀士,故欲以计杀之”。所谓“以计杀之”,就是将六君子发配到远恶州郡“编管”,使他们老死于穷山恶水间。不过最终还是“编管”不成,只能改为处罚极轻的“听读”。

韩侂胄当政之时,诬道学为“伪学”,制造“庆元党禁”,压制异论,是宋代言论管制最严厉的时期之一。即便如此,韩侂胄亦不敢(也不能)禁绝议论。庆元二年(1196年),太学生敖器之在京城的城墙上贴了一首诗——那时候的城墙、宫墙、楼壁,就如网络时代的BBS,上面有许多议论时政的“题壁诗”,类似于今日的帖子——其中两句写道:“九原若见韩忠献,休说渠家末代孙。”并署上“敖器之”的大名。“一时都下竞传”,都知道诗乃出自敖器之的手笔。诗中的“韩忠献”即韩侂胄的先祖、北宋名臣韩琦。这首诗分明是在讽刺韩侂胄没有脸面见他的祖宗。但韩侂胄“闻之,亦不之罪也。器之后登进士第,今犹在选调中”(岳珂《桯史》)。敖器之后来考中进士,老韩也没有给他小鞋穿。(另据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敖器之题诗后潜逃,后给韩侂胄写信请罪,韩原谅了他。但叶绍翁的这则记录错漏百出,这里不采信)

同类推荐
  • 当代北京阜景文化街史话

    当代北京阜景文化街史话

    京阜景一条街由景山前街、文津街、西安门大街和阜成门内大街四条街銜接而成,全长约3600米。自景山公园南门向西,至阜成门,临街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在《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中,划定的位于北京明清古城的25片历史保护区中,坐落在阜景街和邻近这条街的多达9片,即文津街、阜成门内大街、景山前街、景山后街、景山西街、陟山门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这充分说明了阜景街历史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市区政府对阜景街不断完善建设规划,加大保护、修缮、开发的力度,使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朝气蓬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 中华史诗

    中华史诗

    《中华史诗》是中国首部叙史长篇七言诗!也是首部以中华大地上的人类发展为主线,从远古时代的人类文明到现在的共和国时代,跨度最长的历史文学著作。亦是首部把中华泱泱千百年的历史用通俗易懂、合辙押韵的古老七言诗体来全新演绎。本书详述了从五帝之初到清朝末年期间的每一个皇帝的帝号、姓名、父亲名字、在位时间、年号,他们的功过是非都以后人的态度逐一评论书写于此。
  • 抗日战神

    抗日战神

    一个求职四处碰壁,穷困潦倒的苦逼大学生,无意间闯入了一个时光点,继而穿越到了1937年的后抗战时期。一个隐世的绝顶高手,不甘接受活活被砸死的命运安排,化为游魂,苦觅数十年,希望找到有缘人,祝他逆天改命。一只沉睡了数千年的上古神兽,无意中被人惊醒,于是,神兽择主而生,与它的主人同甘苦,共患难。一人,一鬼,一神兽,在那烽火战乱的年代,又会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 一轮明月

    一轮明月

    自古以来,战争都是残酷、充满血腥的杀戮,是极其惨烈的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是血与火、刀光与剑影的代名词。而女人是深受造物主厚爱的,是水做的骨肉,充满柔情,万千娇媚,是温婉柔媚的代名词。从人性的角度看,女人是需要被保护的,美丽的女人应该远离战争。但是从人类的战争史看,女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战争,战争也从来不能离开女人。美女与战争似乎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战争因为有了美女显得阴柔美丽而富有诗意,美女也因为战争而变得悲壮、阳刚,成为一道美丽的彩虹。
  • 戚继光全传

    戚继光全传

    【起点第四编辑组签约作品】戚继光,明朝后期一代名将,南抗倭寇,北拒蛮虏,一手创立了日后名震天下的蓟辽大军。但是,一个现代的大学生懵懵懂懂的转世成为了这位名将,历史还会延续原有道路吗?倭患是否得到平定?而一个了解嘉靖、万历年间历史的现代人又将引领大明王朝走向何方……
热门推荐
  • 穿越之极品水灵仙

    穿越之极品水灵仙

    一个现代警花从来没想过穿越修仙这种事,但谁知一次意外巧遇居然鬼使神差的穿越到了古代。这也就罢了,最可笑的是,一来就要被逼嫁人。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吧,又碰上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子。这老头死缠烂打硬要收她为徒,她是走也不是,逃也不是,最后给活生生的坑到了昆仑山学仙。不过,学仙是那么容易的吗?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奇葩事件,真是让她哭笑不得。。。。。。
  • 界仙之路

    界仙之路

    一个出生小家族的少年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一枚世界种子,得到了一个小小的空间,看其如何一步步提升世界等级,走上一条与众不同的修行之路,演绎不一样的人生。
  • 末世女王临世

    末世女王临世

    女主白凌微,正在玩一款最新风靡的末世游戏,杀丧尸杀得正起劲,却不想,突然穿越到了昨天才熬夜看完的末世小说里,那个跟她同名同姓,却像菟丝花一样过日子,最后惨死的小萝莉身上。原女主光环,原女主的那些男人“们”,彪悍的剧情等等,都跟她完全没关系,自有金手指,还走自己的女王之路,哼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禅是什么?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佛教的宗派名称?一种语言的艺术?一种灵魂出窍的特殊体验?一种修行的功夫?诗歌里的一种况味?
  • 魔兽争霸异界纵横

    魔兽争霸异界纵横

    现代大学生萧雨,不小心穿越到异界,成为一个领地的领主,本来可以享受一个无人管束小皇帝的生活啊。可惜附体的这个败家子吃喝嫖赌已经几乎败光了家业,还把最美貌的五嫂给输了,不交出嫂子,过几天人家就要带兵来打。一无是处、只会打游戏的宅男如何面对此种危难的局面?
  • 幻兽特警

    幻兽特警

    一个懦弱的实习警员刑天,在获得了异界的超级幻兽之后,会有怎样的表现?获得了九尾天狐天生魅惑的他,面对形形色色的女子,会有怎么的惊喜?一切尽在幻兽特工…………………………………………………………PS:嘿嘿,如果认识我的读者,都知道俺的书有多么“纯洁”……比如那啥“XX专家”……现在俺改混起点了,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新书一定会继承一贯的“纯洁”风格,请大家务必支持……
  • 孽玄——此时云雾静待南

    孽玄——此时云雾静待南

    她,是云神谷出来的一大天才,无意落入人间为他取得四方江山。云神谷覆灭,留下团团疑谜,待她取得残卷发现了自己的惊天身世,举起北珑剑划过他的颈,“北浙,誓与天庭相杀相恨永生永世!”他,是冷静沉着人间霸王,是天庭第一战神,以扳指为证,许下天地震撼的诺言。历练回到天庭,握住她冰冷的手,‘南辕与北浙的约定,我来赴约。’
  • 再见花海

    再见花海

    后来的后来,才渐渐明白,自作多情四个字有多重。它压在我的心上,可我又不舍将它移开。爱你已是习惯,可你连一句再见,都不想听我说。我现在想说我恨你,希望从来没遇见你。可青春流逝,我的脑海里都是你。你说你喜欢听我唱花海,我现在就唱给你听。……原来,我还是希望挽留住你的。
  • 近身武王

    近身武王

    傻子伊旭十年后瞬间苏醒,却发现体内藏有逆天奇书《炎黄经》!千奇百怪的中药配方,碾压西方医学科技;独步天下的逆天功法,使得修真高手惊叹连连!却不料怀揣易宝的他,被美女老师视为练功药鼎,为了躲避厄运,从此开始了他的避美逃亡之路……
  • 穿越之腹黑狂妃

    穿越之腹黑狂妃

    她,21世纪冷面女王,却遭爱人背叛,穿越到圣灵大陆。她,一位废物,被家中其他人残害致死。当她变成她,一切都要开始发生变化,她叫莫青羽!腹黑强大摄政王夜千宸,温文尔雅的冷刈,还有上世的情人温如澈,谁,会是她的良人?爱情之路坎坷,当她来到另一片大陆时,等待她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