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社团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美学观点、文学见解、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组成的文学派别。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文学社团是指因某方面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文学创作团队。
古希腊抒情诗
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抒情诗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古希腊抒情诗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罗斯,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春天的酒神祭祀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古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秋天谢神的狂欢歌舞,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被称为“喜剧之父”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他的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新喜剧
新喜剧是希腊化时期出现的古希腊戏剧体裁。由于马其顿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在雅典文坛。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表现贵族青年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艺术上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队,更接近于近代戏剧,成为罗马和欧洲世态喜剧的先导。新喜剧的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喜剧是《恨世者》。
三联剧
在古希腊的悲剧创作中,有一类悲剧均由三部组成,每部既能独立存在,各部之间又有紧密联系。这种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的剧作,通称“三联剧”。三联剧是古希腊悲剧初创时期的一种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是埃斯库罗斯。
阿拉伯“悬诗”
“悬诗”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朝觐天房,朝觐前,在麦加附进进行集中活动,并举行赛诗会,诗人朗诵自己的作品,获胜的诗用金水抄写在麻布上,挂到古庙的墙上,宛如一串明珠挂在脖子上,人们称之为悬诗。
日本“俳句”
“俳句”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体裁。由“5、7、5”的3句式共17个音组成。俳句一般表现人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含蓄而凝练,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俳句的代表作家是松尾巴蕉,有“俳圣”之称。
波斯“柔巴依”
“柔巴依”意为四行诗,是波斯传统诗体,第一二行押韵,类似中国的四言绝句。主要探讨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
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封建文学的典型,也是骑士制度的一种特殊产物。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发达,促使了骑士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2、13世纪的法国文坛,是骑士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骑士文学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
普罗旺斯抒情诗
普罗旺斯抒情诗即中世纪骑士抒情诗,因其主要流行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一带,故有此名。它主要写骑士与贵妇人之间在黎明时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恋情,讴歌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以及他们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征战、建功立业的骑士道德。在艺术上,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感情细腻,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产生过影响。
骑士传奇
骑士传奇采用荒诞不经的冒险故事形式,赞美忠于国王,除强扶弱,为捍卫宗教、荣誉或爱情而献身的骑士精神。按照题材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古代希腊罗马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廷系统三类,其中以不列颠岛凯尔特族领袖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传说最为典型。艺术上,骑士传奇既有荒诞不经、神秘色彩浓厚、歪曲现实的缺陷,也有想象丰富,情节引人,注意人物心理刻画等优点,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颇有影响。《朗斯洛或坐囚车的骑士》和《特里斯丹和伊瑟》是骑士传奇中的名篇。
中世纪英雄史诗
中世纪英雄史诗原先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由教会神职人员用文字写定。早期英雄史诗大多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事迹,如盎格鲁撒克逊族的《贝奥武甫》和芬兰的《卡列瓦拉》(又译《英雄国》)。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形成时期的产物。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
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是反映中世纪城市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愿望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和虚伪,赞颂市民的才智,主要创作手法是讽刺,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等。代表作有法国的《列那孤的故事》,通过动物间的斗争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在欧洲产生的一次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后来形成全欧洲的运动。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探索自然,追求科学,反对宗教迷信,禁欲主义,封建愚昧。恩格斯称它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过的最为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文学属于资产阶级早期的文艺,是继古希腊、罗马文学之后,欧洲近代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有彼得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乔叟等。
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者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有时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不是上帝,人活着是为了享乐而存在,并非为上帝而生存。他们竭力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探索自然、追求科学,反对宗教迷信、禁欲主义、封建愚昧,具有这种思想的人,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战斗的口号如:知识就是力量。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爱情与荣誉是人生的理想。
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托尔梅斯河上的拉撒路》(中译本又名《小癞子》)是第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此后又出现了大量的流浪汉小说。这些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主人公的身份多是仆役,而且不断更换主人,长于行骗偷盗,他们偶尔也有走运发财的时候,但最后总是跌落下来。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流浪生涯,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黑暗、弱肉强食,充满了幽默辛辣的讽刺,但也有结构松散的缺点。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对后来法、德等国的同类作品具有重要影响。
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团体,以当时诗坛领袖毕尔·龙沙为领袖,最初由七位诗人组成。这个文艺团体的宗旨是提倡研究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以此来推动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
大学才子派
16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一批受过大学教育,富有才华,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并锐意创新的剧作家,他们被称为“大学才子”。他们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文学社团,但都为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主要代表作家有,黎里、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将浮士德塑造成打破宗教教条,追求现世享受,强调知识和科学,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巨人。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原是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自从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十四行诗获得广泛的运用。16世纪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等人把这种体裁发挥到了极致。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从法国兴起,发展成熟而后遍及欧洲的,是文艺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代表着资产阶级取代封建阶级而发动的思想领域内的猛烈攻势。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逐渐退化成一种单纯的文艺形式,文学史上称它为“假古典主义”。当时欧洲的思想与创作普遍受到这一运动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共同的创作特征。它以学习古代,模仿古代,崇尚古代,以古代的罗马希腊文学为典范而得名。它最高成就的代表是,高乃依、拉辛、莫里哀。
三一律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产物。它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就是说,在一天,一个地方,完成一件事,一直把饱满的戏维持到底。“三一律”的代表作家是莫里哀。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壮大于法国,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提倡文化教育,反对愚昧主义。但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体系的运动,并非是单纯的文学运动,启蒙思想家们用政治自由反对暴政专制,用信仰自由反对宗教压迫,用“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用人人平等反对贵族特权,这种思想称为启蒙思潮,宣传这种思想的活动就称为“启蒙运动”。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语出意大利,原是畸形、矫饰的意思,曾用其标志16世纪到18世纪的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一种艺术风格,后借用到文学上。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颓丧的特点,艺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谲,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
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而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百科全书派
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是一面色彩鲜艳的旗帜。百科全书派的作家因为参加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活动而得名。在《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的领导下,1745年几乎包括所有知识领域的杰出人物,开始为这项工作写作。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却互相协作,又有唯物主义启蒙思想,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哲理小说
哲理小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强烈的政论性、哲理性和逻辑性而著称。从艺术上说哲理小说具有虚拟性与真实性结合的故事情节,有以形感人与以理服人相统一的论证方法,有以教诲性与典型性见长的人物形象,有滑稽夸张与影射讽刺相互交织的艺术风格。
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也是他不少作品的鲜明特色。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如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与心灵的美丑对照,如卡西莫多等。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发生在18世纪70到80年代中期的德国,历时15年。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续和发展。狂飙突进象征着一种力量,含有摧枯拉朽的意思。他们的口号是:天才,精力,自由,创造。狂飙突进的领袖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须规律”成为他们共同的信条。狂飙突进的作家们运用得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如席勒的《阴谋与爱情》,而最有影响力的小说是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由“浪漫的”(罗曼蒂克)一词演化而成的。18世纪以后这个词附加了“宜人的忧郁”的含义,并被用来评价作品。浪漫主义包含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流派。浪漫主义1798年在法国最先获得承认,发展的最高成就却是在英国,尔后就演变成为一种与现实主义相区别的创作方法名称。代表作家有雨果、拜论、普希金等。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的专门术语,最早出现于18世纪德国剧作家席勒的笔下。但作为文学流派则首先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文坛。一般来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的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可以叫做现实主义作品。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最有代表的作家。
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当时候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出现很多社会弊病,人们对资产阶级政权感到失望,但又无可奈何,便将许多不满与无奈投诸于艺术,由此产生一股新的文学潮流,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注重于心理感觉,因此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湖畔派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