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77200000015

第15章 节日·节气(1)

001“元旦”的来历

每年阳历的一月一日,是我国传统的新年——元旦。元旦年年要过,可又有几人知道元旦这个节日是怎么定下来的呢?

“元旦”是个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旦”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是个象形字,也就是早晨的意思。那么“元旦”合在一起就表示新年的第一个早晨了。

据说“元旦”这一名称,最早出自颛顼时期,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但此后,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据《史记》记载,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秦统一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并一直沿用未改。

到了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正式将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并通过决议,写入了相关的文件,便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元旦饮“屠苏酒”的习俗

我国从三国以来,就有元旦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是什么?

《通雅·植物》中说:“屠苏,阔叶草也。”那么,屠苏酒就是用屠苏草浸的酒了?其实不然。屠苏酒是一种酒名,古人以为饮用可健身体。陈延之《小品方》中说:“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苏东坡《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本草纲目》中载有制屠苏酒的方子:“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煎数沸,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多饮此水,一世无病。”说饮此水可“一世无病”,当然是夸大其辞,“东向”饮酒,也有其迷信色彩,但如果作为一种防疫病酒,就不可与迷信一概而论了。

002过“春节”源于何时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古代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逆”、“元朝”、“正元”、“新正”、“朔日”。民间俗称“过年“、“过新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并且还都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过“春节”的习俗起源于何时呢?

据史料记载,春节风俗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年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活动,与过年根本没有关系。可是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的提倡,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传统礼俗,被保留了下来,并一直沿用,沿袭到20世纪40年代,就演化为“春节”的习俗了。

又由于正月初一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而又称“三元”,俗称“年初一”、“大年初一”。

趣味链接:为什么过春节也称过年?

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历来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可是过春节为什么称为过年呢?

“年”字的出现始于中国古代西周(前1046~前771年)。当时的年并没有现在说的过年的意思。因为当时社会很不稳定,人民的生活条件也非常差,都还没有过年的概念。年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在这之前“年”有收成之意,也可通“稔”字讲,有庄稼成熟丰稔之意等,凡此种种。

也许有人认为“年”作为节日名在秦朝就开始了。其实不然,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极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也就是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老百姓才有了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勉强能过着较为稳定的日子。在年终收成之余,劳累的身体也该放松了,百姓们就适当地进补,并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庆祝。而此时恰好就是秋去冬来,立春前的一段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文历法的进步,后来就把过年定在一年的岁首。而这个时候也恰好能遵循二十四节气,顺应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20世纪初,中国在使用阴历的同时,亦采用阳历,并把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也就是俗称的阳历年,也叫过小年。20世纪40年代后,采用公历(阳历),但是阴历同时存在,因为阴历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直接相关,顺应“农时”,所以废止不得。因此把农历年的一月一日定为春节,一直延续至今。

003过春节的习俗

除夕的夜间,人们通宵不睡,说是叫“守岁”。有守岁之说,自然就有“踩岁”。所谓踩岁,就是指除夕夜将芝麻秸铺在大门的过道上或院子里供人踩踏。因芝麻开花节节高,且芝麻粒多,此习俗含有“寿高多福”之意。现代人将花生壳、瓜子丢在地上,踏上去啪啦作响,亦有“踩岁”之意。

除夕之夜在古时有“扔愁帽”的习俗。夜深人静之际,人们将自己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街上。此习俗含有“扔掉一年的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之意。

除夕之夜,将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床畔,谓之“压岁果子”。“橘”、“荔”取其谐音,含有“吉利”之意。唯压岁果当夜不食,需等到大年初一时才取而食之。

新春到亲友家贺年时,有的地区要带上柑子,谓之“贺年柑”。“柑”又称“大橘”,取其谐音,有“大吉”之意。主人收下大橘后,又以自家的大橘回赠,意为“互相吉利”。

除夕这天夜晚,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中,大家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古时候吃年夜饭时,桌上会放一个烧得很旺的火炉,全家人围着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表示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古人用餐时,在平时是男女不同席的,但吃年夜饭时,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表示全家永远欢乐团聚的意思。

趣味链接:中国人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没有鞭炮就感觉年味不足。虽然全国一些大城市曾有一段时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之后又逐渐解禁,可见鞭炮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放爆竹贺新春的历史,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有关爆竹的文字资料,被认为最早的是《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把竹竿放到大火里烧,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就会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声响,这也就是“爆竹”的由来。那过年为什么要放爆竹呢?

据说在古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有一种叫做山魈的怪物到人间来捣乱,老百姓为了驱逐它,就“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所以说鞭炮最早与桃符、春联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据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魈恶鬼。”

到了唐代,爆竹仍以竹着火爆响,又称为爆竿。后来,经过炼丹家的不断摸索,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此燃竹驱山魈的习惯就逐渐被火药取代了。《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怪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北宋时,爆竹在制作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已经出现了用纸卷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早晨人们为了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声后满地红纸屑,红的颜色让人感到喜气和喜庆,人们称之为“满堂红”。后来,人们还把爆竹用到庆贺婚礼、开业典礼,以及其他的一些重大活动上,也是一种喜庆的表示。

004春节贴对联的由来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写着祝福的春联。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习惯。春联也叫对联、春贴、对子。据说春联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桃符”。

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避邪,用桃木制成长条状木板(也有做成剑状的,称为桃木剑),谓之桃符,过年时,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为题桃符。所题内容不过是一些压邪话和符咒,比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

直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桃木剑上题写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据说这句话就是最早的春联。此后,过年时有写联语的,有挂桃符的,还有贴门神的。

到宋代时,对联的概念还没有出现,题桃符开始流行起来。据说苏东坡访王文甫,就曾赠王一副“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欢”的对联。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对联”名称真正出现是在明代,1368年,明太祖居金陵(南京)时,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过年时还曾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乘兴亲笔题联。

当时明太祖所题之联,流传下来的不多。比如题给大才子陶安的,他这样写:“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题给民间某杀猪匠的,他这样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以看出,此时联语已经艺术化了。从此春联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起来。

如今贴对联不再是为了驱鬼避邪,而被看做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趣味链接:夜贴对联的王羲之

过新年,贴对联,这是中华民族的老传统了。有一年,着名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欢他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近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走,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一半。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上联成“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成“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005除夕的由来

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在我国民间,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等。

趣味链接:除夕吃团圆饭的由来

到了除夕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中,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

古代人吃年夜饭时,桌上放一个烧得很旺的火炉,全家人围着火炉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表示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因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过年才团聚在一起,所以特别重视除夕的团圆。这天的饭菜也很讲究,而且含有美好祝愿的意思,比方说一定要有一盘鱼,因“鱼”和“余”谐音,取“年年有余”的意思;还有叫“富永”之类的糕点,象征着永远富裕。

古人用餐时男女不同席,但吃年夜饭时,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表示全家永远欢乐团聚。

006吃年夜饭要关门的由来

在我国江南一带,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关起大门,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夜饭,将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净后,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相传,这种做法是为了哄骗铁拐李。

据说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玉皇大帝都要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于是就派铁拐李下凡查看民情。铁拐李是个跛脚叫花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夜饭的时候,提着要饭的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

讨完饭后,铁拐李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玉帝便让富人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一个精明的商人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很快就想到了应对之策。到吃年夜饭时,这户人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打开门,桌上什么也没有。铁拐李一看,认为这户人家穷得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就大发慈悲,悄悄在这户人家的门口放上几个元宝就走了。就这样,这家人越来越有钱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着学起来。后来,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自己下凡探察之事已被人们觉察,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但关起大门吃年夜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

趣味链接:除夕夜为什么要守岁?

人们把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除夕,“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合起来就是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古人认为除夕这一天是一个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已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关于守岁的由来,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他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007“除夕不空锅”的来历

“除夕不空锅”说的是除夕夜里(也有说从除夕夜起连续三天),人们要在饭锅里放上些干粮或其他食品(一般放在箅子上面),称为“压锅”。表示去年的余粮能够存放到今年,意为年年有余,以此来祈盼来年生活富裕安康,温饱无虞。

关于“除夕不空锅”的来历,民间有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前,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十分穷苦,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年除夕之夜,朱家又没有了过年的食物,老母亲也没有办法。

朱元璋不由心生一计,不妨拉下脸来偷点东西回来吃。朱元璋想,村子里的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认识脸儿,不好下手,于是他走了三里地,好不容易才摸进了一家人的厨房。在厨房里找了半天,却很失望地发现,锅里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把那口空锅揭下来扛走了。

朱元璋扛着锅走到半路上,转念一想,我把人家的锅偷走了,人家怎样做饭呢?再说现在是过年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我这锅怎么卖呢?想来想去,朱元璋决定抄原路给人家送回去。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博览3

    中国文化博览3

    历史的车轮告诉我们,了解过去,有助于理解现在,展望未来。这套丛书成为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读物,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爱国主义感悟,提高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 治学修身养性(中华千年文萃)

    治学修身养性(中华千年文萃)

    本书将古代圣人的原作加以搜集并编辑成书,这些文章展示了古人的治学态度、处世之道、修身之法。
  • 团结互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团结互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严格来讲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对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这本书就像一部入门级的国学大辞典,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每一个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让读者可以更轻松、更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不仅对整个国学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更从中撷取精华,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美呈现。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让我们走进古阿拉伯文明,总共分七章,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国、神权体制下的阿拉伯、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光芒四射的物质文明、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阿拉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热门推荐
  • 敞开心扉拥抱生活(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敞开心扉拥抱生活(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善待自己大全集:一生要做的200件事(超值金版)

    善待自己大全集:一生要做的200件事(超值金版)

    本书讲述的人生要做的200件事情中,也许有一些你已经做过,有一些你正在酝酿着,而有一些则对你有灵感的激发。然而《善待自己大全集:一生要做的200件事(超值金版)》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讲述这些愿望,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最重要的往往不是那些功名利禄,而是我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想做的事。提醒我们把握人生,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 梦幻西游之职业玩家

    梦幻西游之职业玩家

    当梦幻西游化石级玩家意外重回梦幻西游内测之时,注定的,梦幻西游的历史,将会为他改变!小猪妮妮:环怪和女儿村门派被改的帐,凭什么都算我头上?你妹滴,这些都是我从无天小号那偷学的!暴躁外皮:好吧,既然大家都知道了,我就承认了,魔天宫的玩法,开创的始祖确实就是无天。无天:都怪我咯?三刀结束:你不结束我结束。无天:很可惜,服战遇上了我,你可以结束了!丁三石:我承认,无天是让我最头疼的梦幻玩家,没有之一。无天:......
  • 帝国花开之金字塔顶端的女人

    帝国花开之金字塔顶端的女人

    这个世界只为强者而生,即使布满荆棘之路亦不能阻止她站到世界最高点!灭族之仇让她自小就知道生存法则,她可以是最卑贱的女奴也可以是西元世界最为争抢的女人,她失去过亲人、所以更能体会孤独的背后,也曾失去过青涩暗恋,最后掩藏在心底,但这些都比不上倾慕之人惨死在眼前让她来的悲痛……一个女奴的成长道路,步步惊心,即使一颗心早已千疮百孔仍能顽强的站在王的身后,成为金字塔最顶端的胜利者——幕夜
  • 姐妹花的复仇之路

    姐妹花的复仇之路

    她萧婧薇,她夏紫曦,她苏颖儿因为遭自己的妹妹陷害,所以被爸爸赶出家门。之后因为长得像英国公主,被英国国王和王后收留,十年后,再次回到中国开始自己的复仇之路。【第一次写小说不喜勿喷】
  • 魂媚女帝

    魂媚女帝

    君逸:一缕徘徊在阴间的幽魂,喝下了奈何桥上的孟婆汤,却是放弃了过桥的机会,放弃了转世轮回。他不停的游荡于冥河岸畔,见证着彼岸花的叶落花开。媚儿:从她的出生开始,便预示着一段不寻常的人生。青龙幽谷,灵龙缠身后诞下的女子。有着盅惑人心的倩容,一双眼,更是媚态肆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器回收中心

    神器回收中心

    啥?进电影里变身吸血鬼,你就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进到回收中心他才发现,神马能力在伟大的神器面前都是浮云,上古仙人随便摔碎个盘子就让这群人忙活了上下几百年,才刚拼出一个角。更别说什么聚宝盆、时空梭、桃花源了,额滴神啊,这神器垃圾回收工作玩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 错误的喜剧

    错误的喜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饮食美容专家谈

    饮食美容专家谈

    本书根据“医食同源”的理论,提供合理饮食搭配,达到美颜、美发、美眼、防皱、美白、祛斑、去痘、美颈、美胸、美甲、美肌、美腰、美腹、美臀、美腿和美体的目的,让您吃出健康、吃出美丽。
  • 乱世殷商

    乱世殷商

    在上古乃至追溯到洪荒的时代出现了一位女子----申鸢.她与蚩尤结为连理诞下一名男婴;姜修哲即为本书主角,他是世界的漏洞也是世界的孩子...在孩提时代亲眼目睹母亲被杀无能为力被仇人伏羲收为徒弟----历经千年修炼后在商末之时对其发起攻击.结果因为失误穿越到公元1910年并且失去记忆,于此同时姜修哲的灵兽申公豹被伏羲所利用,代替其的使命......可主角逐渐发现一切都太过巧合,正当这时一个男人的出现让其再度穿越至公元2049年.一切的谜团即将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