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7700000019

第19章 舍生取义—一留得青白在人间(1)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那些知识分子型的忠臣义士往往饱读诗书,富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他们之中有很多人不愿与那些奸臣贼予同流合污,沆瀣一气。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们能毅然挺身而出,披荆斩棘,奋然前行,同那些奸臣贼予展开不懈的斗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华夏民族的脊梁们往往只是凭一腔热血,义气用事,以勇气斗强权,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而舍生以取义。

1.名利于我皆浮云——诸葛丰交回“权力竹节”

秉公办事,不考虑个人私利的品德,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有点迂腐。但正是这种“傻子”精神,才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诸葛丰虽不能为官而终,然而却得到了“名特立刚直”的社会赞语。

西汉元帝刘爽在位期间(公元前49~公元前33年),在京师长安流传着“间何阔,逢诸葛”的俚语。这表面上似乎是一句寒暄客套,意思是坏人之间为什么间隔很久不能见面,是由于遇到了诸葛丰这样刚正不阿的人。这实际上隐含的是对一位执法大臣的暗中褒扬、衷心信赖和赞赏。即无论何人,只要犯有过失,都会被“诸葛”绳之以法。

这位“诸葛”就是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诸葛丰。

诸葛丰(生卒年不详),字少季,琅讶(今山东胶南县琅讶台西北)人。

他一步人仕途,就显示出迥异常人之处,“名特立刚直”,深受御史大夫贡禹的赏识,特意举荐他为侍御史,他成为贡禹的得力助手。在此期间,诸葛丰的刚正不阿也赢得了汉元帝的青睐,被破格提拔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京城治安而置的,既可监察朝中百官,又负责京畿三辅、七郡之地的督察,位高权重,有“卧虎”之誉。诸葛丰出任此职,真称得上是如鱼得水,“刺举无所避”,为此京城地区衍生出“间何阔,逢诸葛”的口头禅。他的铮铮铁骨令帝嘉赏不已,加秩光禄大夫。

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官居侍中的外戚许章十分得宠,骄奢淫逸,不奉法度。一次,他的宾客犯事,牵连到了许章。诸葛丰立即写章弹劾许章。

在他驱车人宫的路上,恰遇许章私自出宫。诸葛丰立即拦住了许章的座车,手中高举着代表“专命击断”权力竹节,大声喝叱道:“下!”准备将他立即收捕。不料窘迫已极的许章竟驾车逃跑,义愤填膺的诸葛丰立即紧紧追赶,直到许章逃人内宫才不得不停止追赶。随即,诸葛丰递上弹章指斥许章私自出宫,抗拒持节使臣,实犯有“大不敬”之罪,应该立即绳之以法。如丧家犬般逃入内宫的许章深知被诸葛丰弹劾的厉害,他直接跑到元帝面前哭诉。先是痛哭流涕地自我谴责,表示诚心悔过,紧接着就倒打一耙地诬告诸葛丰凌辱内臣,依仗“假节”专命之权,擅自追捕、折辱自己。许章的这番表演,在元帝心目中造成了诸葛丰专横跋扈的印象,激起了元帝的怒火。因此,在这场奸佞与刚直、权戚与法吏的较量中,汉元帝的天平令人悲哀地倾向了前者。他不仅没有批准诸葛丰的弹章,反而收回了象征着司隶校尉权势的符节。从此司隶校尉不再“假节”,也就丧失了在特殊情况下,不经请示汇报即可处理案犯的专命权,权威大减。

汉元帝还写了一封手书,派尚书令尧带给诸葛丰。在手书中他赤裸裸地宣称:“夫司隶者刺举不法,善善恶恶,非得专也。免处中和,顺经术意。”

看到如此诏=};,诸葛丰悲愤填膺,但皇命不可违,只好违心地写了篇《谢罪表》。在表中虽然承认自己有过失、感谢皇帝的恩典,但也时时流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他向元帝剖肝沥胆地申述了自己任职司隶时的心境:“臣丰驽怯,文不足以劝善,武不足以执邪。陛下不量臣能否,拜为司隶校尉,未有以自效,复秩臣为光禄大夫,官尊责重,非臣所当处也。又迫年岁衰暮,常恐卒填沟渠,无以报厚德,使论议士讥臣无补,长获素餐之名。”并词气凛然地表达自己的宏愿:“常愿捐一旦之命,不待时而断奸臣之首,悬于都市,编书其罪,使四方明知为恶之罚,然后却就斧钺之诛,诚臣所甘心也!”

如此襟怀胆略,确是非同凡响,令人感愧不已。在表中,诸葛丰还坦然说道:“凡人情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忠臣直士不避患害者,诚为君也。”

而自己赤诚为国,竞落个专权擅断之罪名,岂能不令“臣窃不胜愤懑”!最后,诸葛丰向元帝提出辞职,“愿赐清宴,唯陛下裁幸”。实际上是对汉元帝皂白不辨、忠奸不分的强烈抗议!但如此剖心沥胆的赤诚,并没有打动汉元帝。他没准许诸葛丰的辞职。虽然别的什么也不提,而实际上对诸葛丰的疏远却与日俱增。

诸葛丰在司隶校慰任上又维持了两年,终因“始以刚直特立著名于朝,数侵犯贵戚,在位者多言其短”,永光元年(前43)以“春夏糸治人”,“专作苛暴以获虚威”,不顺天时的罪名贬为城门校尉。不久被免为庶人,死于家中。

诸葛丰有着大无畏的勇气,他不畏强权,甚至对皇帝都敢表示不满的精神确实值得人敬佩。可惜生不逢时,在法律公正与否全凭皇帝一念之间的封建时代,他的刚直,他的无畏,他的勇气却埋葬了他自己的仕途,这确是其人生的一种悲哀。但历史永远是公平的,他的人生虽然因此而失败,却为后人树了一个永久性的刚正执法的丰碑,他的名字也将永远的载入后代执法者的脑海之中。

2.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名士饮鸩,为义而死

杨震最后的结局是自杀,但不是因为受贿,而恰恰是因为他的清正,这正是中国历史的悲剧性所在。杨震因愧对自己的职责而自杀,是儒家献身精神的最好注脚。但杨震不明白,致他于死地的真正杀手并不是自己的不称职,而是人们劣根性的极度膨胀和权利场的血性竞争。

东汉延光二年,名士杨震(59~124年)代刘恺为太尉。一天,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官名)耿宝来到杨震家里。

他是特地为宦官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来说情的,托杨震给予录用,而杨震坚绝不肯相从。耿宝一再相求,对杨震说:“李常侍为国家所重用,欲令公录用他的哥哥,实际上皇上也已经允许,我只是转达皇上的旨意罢了!”杨震严声正色地说道:“如朝廷欲令三府录用,应先下尚书令,今日只凭你私下嘱咐,老臣实难从命!”

杨震果断拒绝,耿宝只得怀恨而去。过了不久,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请求荐官,他又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司空刘授得到风声,为了讨好贵戚,没等请托,便录用了李闰的哥哥和阎显的私亲,并在几日之内加以提拔。杨震对此事非常抱怨,但却也没有办法。

此时,皇上下诏为他的乳母王圣建造宅第,这当然会大兴土木。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人大加煽惑,动摇朝政。杨震作为大臣首辅,实在忍无可忍,上疏规谏。但是杨震的规谏,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樊丰、谢恽等人见杨震规谏不从,就更无所顾忌。他们竞伪造诏书,调拨司农钱谷和现成的建筑材料,各自建造起家舍、园池、庐观,用去无数的工役费用。

杨震屡谏不从,气愤至极。他在延光三年正月,借京师发生地震的机会,再一次上疏。这次上疏,言词仍然激烈。前后几次上书,似乎有了转机,汉安帝也渐觉苗头不对。而樊丰等人虽然对杨震侧目愤怨,但慑于杨震是关西名儒,众望所归,也不敢无端加害。这时,河间有一位叫赵腾的男子,到宫廷上书,指陈时政得失。安帝不禁发怒,当即诏令有司,把赵腾逮捕入狱,并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

杨震身为太尉,岂能坐视不救?于是又一次上书谏诤。安帝看完谏书却仍未理会,竟把赵腾处死,抛尸于街市。

适逢延光三年春天到来,安帝借着祭祀岱宗(泰山)的名目,出都东巡。

樊丰等人乘皇上外出,更是擅用钱物,移修第宅,偏偏此时被杨震查出樊丰等人以前伪造的诏书。杨震得到这一重要证据后,却因安帝东巡而没能及时举发,他想等皇上回来以后再行弹劾。樊丰等人闻讯后为了保住自己,却日夜密商,设法先发制人。恰好此时,出现星辰逆行的天象,被他们当作借口,拿来陷害杨震。

汉安帝东巡归来,将到京都。樊丰等人急忙去迎接,伪称还宫必须等待吉时,请安帝先到太学院休息,并乘机密奏安帝说:“太尉杨震,袒护赵腾,前次因为陛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心怀怨恨,意图构逆,所以上天出现星变,请陛下先行收逮杨震,方可入宫。”

安帝不肯相信,问樊丰道:“杨震是名士,难道也这样不守法吗?”樊丰应声答道:“杨震是邓骘故吏,邓氏既亡,免不得生有异心。”安帝这才愕然点头。安帝的车驾一到太学院,便连夜派遣使者收去杨震的太尉印绶,免去杨震的官职。杨震没有防备,被宦官先发制人,先告一状,此时懊悔也已无益,就交出印绶,闭门韬晦,谢绝宾客往来。而樊丰等人继续使坏,请大将军耿宝再奏安帝说杨震不仅不服罪,还仍然怀有怨恨。于是,安帝下诏遣杨震回归弘农郡故里。杨震奉诏就行,走到洛阳城西的夕阳亭,慨然地对诸子门人说:“人生本有一死,死不得所,也是士人常事。我蒙圣恩久居宰辅,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深恶宦官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再见日月?我死后可用杂木为棺,裁粗布以盖掩形体,不必归就墓地,添设祭祠了!”说罢,便饮毒酒而死,享年七十余岁。

杨震死后,樊丰等宦官还不罢休,密嘱弘农郡太守移良,派官吏到陕县阻止办理杨震的丧事,不准杨震的棺柩归葬,并命令杨震的几个儿子充当苦役,在驿道上传送邮件。过路人得知冤情,都为他们流泪。

一年后,顺帝即位,樊丰等人全部被诛杀。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追忆恩师,同顺帝追讼杨震冤案。朝廷称赞杨震的忠诚,下诏征召杨震的儿子杨牧、杨秉为郎,赐钱百万,将杨震的遗柩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亲友,都来参加葬礼。据《后汉书》记载,会葬前的十多天,有高约丈余的大鸟飞集柩前,俯仰悲鸣,泪下湿地,到安葬完毕才飞离,众人都惊叹不已。朝廷也感到杨震冤枉,就用诏书为他平反昭雪。当时,有人立了一个大石鸟像于杨震墓前,以作纪念。

在古代官场斗争中,尤其是在跟奸佞之臣的斗争申是不能按常理出牌的,因为对手本就是阴险狡诈、不分青红皂白的人,跟他们按部就班是行不通的。

杨震就是吃了循规蹈矩的亏,不懂得先发制人,以致错失良机,反被对手拉下马。但是他不惧生死,不留情面,敢于和对手力抗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是值得称赞和敬佩的,他为朝廷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必将被后世所铭记。

3.生死何所惧——杜乔漠视权奸慷慨赴死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些人都是民族的脊梁。而东汉的杜乔就是这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

杜乔(?~147年),字叔荣,东汉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以鲠直清介、不避斧挎著称。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杜乔升任光禄大夫,奉命巡察兖州。

他表奏泰山太守李固为政第一,举劾大将军梁冀季父、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相崔瑗等赃罪千万以上,朝野震惊。村乔卸任后,曾任太子太傅,大司农等。

当时梁冀子弟五人及中常侍等都无功却受封,杜乔就奏谏顺帝,认为“不急忠贤之礼,而先左右之封”,势必“伤善害德,兴长佞谀”,提醒汉顺帝“苟遂斯道,岂伊伤政,为乱而已,丧身亡国”。益州刺史上书举劾永昌太守刘君世以金蛇贿赂梁冀,金蛇遂被没入大司农。梁冀想通过杜乔借金蛇一观,然而杜乔却坚辞拒绝。杜乔为大鸿胪时,适逢梁冀小女儿死了,公卿都去会葬,他却不买帐,不背去。

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杜乔代胡广为太尉。桓帝将纳梁冀妹。

梁冀想让桓帝以厚礼迎娶。杜乔引经据典强烈表示反对。梁冀很想让杜乔举荐汜宫为尚书,但杜乔认为汜宫“臧罪明著”,不肯录用。梁冀不禁心怀怨恨。

当时忠直的大臣李固被罢免,“内外丧气”,群臣无不“侧足而立”,唯梁冀马首是瞻,只有杜乔“正色所回挠”,成为梁冀等邪恶势力打击的主要对象。杜乔为太尉数月,由于地震的事故处理的不是太好,因而被免去此职。宦官唐衡、左倌等趁机在桓帝面前诬陷杜乔说:“早在陛下即位的时候,杜乔与李固就曾上书先帝说您没有继承大统的能力啊。”桓帝由此开始怨恨杜乔。清河刘文等人谋立刘蒜为天子事发后,梁冀遂让有司弹劾杜乔和李固,说他们二人与刘文等勾结,请求把二人逮捕治罪。

梁太后知道杜乔一向忠正奉国,只把他免了官。梁冀极为愤怒,派人威胁杜乔说:“早从宜,妻子可得全。”杜乔却漠然视之,不肯自尽。第二天,梁冀派遣骑吏到杜乔门上,却没有听见哭声。梁冀没想到杜乔面对死神的降临,竟能处之泰然,遂把他拘押起来。杜乔最后死于狱中。

杜乔可谓一代忠臣的典范,他奉公守法,忠于职守,一身正气,不屈富贵,不避生死,迎难而上;他面对权奸的威胁恐吓,也能泰然处之,漠然视之,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屈不挠;他置个人安危荣辱于不顾,始终把国家社稷安危放在首位。这些难得的品质,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4.不避强暴——李膺杀贼先斩后奏

官僚文人和书生总是伸长了脖子去挑社会的刺,也许他们伸长了脖子本来就是为了挨杀。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昂起了强硬不屈的头颅,中国社会才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李膺(110~169年),字元礼,颖川襄城人,出身于东汉的官僚地主家庭。其人生性高傲,不喜与人交往。但他很有学问,为人又刚正不阿,在社会上名气很大,极受人们的推崇。一般的士人很难受到他的接见。有人如能蒙他与其会谈立刻就会身价百倍,所以,当时的人把李膺的家门比作“龙门”,把士人跨进李膺的家门叫做“鲤鱼登龙门”。荀椒是李膺的好友,荀椒的第六个儿子荀爽因为有父亲的引荐经常见到李膺。一次,他回到家里,逢人便说:“我今天替李君赶过马车!”引为很大的光荣。李膺的名声由此可见一斑。

李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既能传业授道,又能带兵打仗,曾为司徒胡广所看中,历任青州刺史和渔阳太守等职。当时鲜卑族屡犯边塞,朝廷起用李膺为乌桓校尉。他身先士卒,不避矢石,经常打败鲜卑人。后因事免官,回家乡设馆教书,跟随他学习的经常不下千人,名盛一时。东汉永寿二年,鲜卑侵扰云中,汉桓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李膺为度辽将军。李膺一到边境。鲜卑慑于他的威望,便臣服。

同类推荐
  • 快乐心灵的感悟故事

    快乐心灵的感悟故事

    汇集开阔眼界的故事,让青少年在学海百科从容漫游,以激励人心的文章,让青少年获取鼓舞、走进快乐成功的圈子。通过这里可以学习很多,看到很多、获取很多、了解很多。 经典的一个个小故事,是灵魂的重铸,是生命的解构,是情感的宣泄,是生机的鸟瞰,是探索的畅想。 优美的文学是以审美的力量、情感的力量、道义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
  • 别让不好意思毁了你

    别让不好意思毁了你

    不是教你玩阴的,教给你的,是最现实的生存法则。不是教你弄虚的,教给你的,是最实在的处世之道。闯荡社会的必修课,让自己不中枪、不憋气的处世哲学。对自己狠一点,离成功近一点。拒绝不好意思,找回强势的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游刃有余走社会,少走弯路不吃亏。你不是超人,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你也不是钞票,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没有金刚钻,却偏要揽瓷器活……千万别逞能了,千万别不好意思了!因为面子,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就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烦恼就会接踵而来。
  • 包容:好心态好情绪快乐一生

    包容:好心态好情绪快乐一生

    本书指出人应当有一颗包容之心,包容可以让我们结交众多的良朋益友,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如果我们学会包容自己、包容生活以及包容我们接触的一切人和事物,那么在包容的过程中,伴随着好心态和好情绪,就会在快乐中幸福一生。
  • 说服你没商量

    说服你没商量

    说服不一定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它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可以精悍,也可以木讷;可以理直气壮,也可以面带委屈。其中关键在于说服时要谣中暗藏玄饥,能在片言只语中把精妙的道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让听者心悦诚服,让人体会到你的用心,进而接受你的要求。
  • 阳光缕缕的思绪

    阳光缕缕的思绪

    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热门推荐
  • 兴明

    兴明

    主角回到明末。灭李自成,拒金虏,扫荡草原,发展资本主义,与西方列强争霸。
  • 灭世

    灭世

    玉儿官手中一只蝎:鬼斩阴司暗影流,一代生死传一代。冰封妖灵七窍心,六道轮回散人间。金箍散仙灭世书,蛟龙归海尘归土。三界殊归罗曼女,五行阴阳朗乾坤。神兵剑印恒空出,玄冰寒咒天外客。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影徒

    影徒

    穿越而来的少年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而自己与被杀者达成协议,用他的身体,换取凶手的性命。——他成为了一名刺客。当他拿起刀,他必须做出选择。他得学会面对死亡,面对阴影。成为阴影之徒。他的敌人不仅是那名凶手,还有来自深渊地狱的恶魔……“我们行走在阴影之中。我们没有伙伴,没有亲人,没有值得信任的人,也不会有人来信任我们。我们身披暗影,脚踏夜幕。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手中的刀。“我们没有心,因为我们不会为了正义或是邪恶而行事。我们不会因正义而停下手中的屠刀,也不会因邪恶放弃前行的脚步。刺客在成为刺客的第一天开始就必须丢掉自己的良心,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杀的下一个人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 浮生一世.月落倾城

    浮生一世.月落倾城

    记得初见那天,他用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为她指引了方向。当她狼狈的出现时,他只是漠漠地看了一眼,转身离开。他的心思,她总是读不懂,猜不透。当她终于以为自己触碰到他,他却决绝地离开,她的心,一点一点地,冰封……对不起,还是无法忘记你………
  • 重生之真爱难求

    重生之真爱难求

    一场梦境让女主认清现实,因现任丈夫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而心灰意冷,与其离婚,而又在不久的将来,遇到了男主,因为男主的体贴,柔情而深深感动,但一次次拒绝男主的示好,他们究竟该如何是好
  • 战国美人志

    战国美人志

    穿越去战国,变身为纵横家,经历两场改变历史的战争——长平之战,邯郸之围。以三寸之舌闻达于天下,凭三尺青锋威慑于诸侯。公元前266年,一个充满变革的动荡时代。秦、齐、韩、赵、魏、楚、燕,七雄并起于世。英雄美人、诸子百家、王侯将相、贩夫走卒,众生粉墨登场。新的故事由此而起。
  • 华丽一族

    华丽一族

    22岁的大男孩,误打误撞,阴差阳错的进入了这个模特圈子。从一个漂泊者,到闪光下的T台秀,还有那一帮坚实的“好基友”后盾,他从质疑中脱颖而出。秉着初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在这个艰难的圈子里能走到最后吗?
  • 荼蘼馈赠

    荼蘼馈赠

    这个故事想了很久,其实也本来想写很久了,但是那时候我还和你们在一起,而现在,我不想回头再去选择那些回忆了,因为只剩下寂寞了,很多时候都是守在那里哭的,小孩一样的性格其实是你们惯的,我一直知道,只有在那里我是最开心,最单纯的,不是那个在社会上每一步都提心吊胆的小女孩,我很狂很傲,可是也同时有着自卑,我想和你们说,墨香真的很喜欢你们,很喜欢大家,可是喜欢开始变质成依赖,什么事都想找你们商量,所以我说对不起我只能写东西表达我的心情了。
  •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下)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下)

    公元960年,赵匡胤践祚登基,大宋帝国肇造。大军入城之际,东京汴梁“市不易肆”,针对刁民趁乱打劫则“索得数辈斩于市,被掠者官偿其赀”。对于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护预表了一代圣君将要开启传统中国最绚烂的篇章。公元960年至公元976年,是赵匡胤的“帝王时间”,历史迎来了百姓富足、兵强马壮的“建隆之治”。此后16年间,他笃行德政、偃武修文,而终怀揣未竟之志于斧声烛影中神秘而逝。大宋立国之初,赵匡胤在怀柔天下、偃武修文之际,先后征潞州、平扬州,采纳宰相赵普锦绣良策“侵削藩镇”,收兵权定祸乱,以至升平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