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由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
——[英]培根
人要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就要记住一句警语——切莫偷安。
偷安,即指贪图安逸、不思进取。一个人之所以有偷安恶习,主要是因其自身的惰性所致。应当说,惰性人皆有之,谁要想不断进步,谁就要自觉地克服自身的惰性。而现代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对他的研究生的一句忠告则是:如果一开始就懒惰而不认真,那么它将会毁掉你的一生。
偷安,可以啮噬自己的灵魂。偷安者往往是思想困顿、心灵倦怠之人。如不自觉克服,则会学习厌倦、工作懒散、作风疲沓、办事拖拉,整日浑浑噩噩,无精打采,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如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特有的灵性,故孟子评价这种人时说:“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偷安,会断送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生活告诉我们,偷安者往往偷来的不是“安”而是“危”。看过《笑林广记》的人,都会记得那个“懒妇”的故事:有个妇人懒极了,每天穿衣饮食,都由丈夫操作,她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的什么都不会。有一次,她的丈夫要出远门,五天以后才能回来。丈夫怕她懒惰挨饿,就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她的脖子上,作为五天的吃食,才放心出门。五天后丈夫回来了,这妇人已饿死了。丈夫吃了一惊,走进房里一看,脖子上的饼只有嘴旁边的地方被吃了一块,其余的饼都没动。这虽然是一则夸张的笑话,但它却生动地告诉人们:切莫偷安!否则,它会断送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偷安,是成功的绊脚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业有进展,希望自己的事业能成功。然而,要把自己的愿望变为现实,最重要的是要勤奋而不要偷安。勤奋,是成功的奠基石;偷安,是成功的绊脚石。偷安,将受到时间的惩罚。宋朝有个叫朱敦儒的人,年轻时懒散、偷安,自以为来日方长,随便打发眼前的岁月。日月如梭,满头青丝换白发,再想追回浪费掉的时间,已经办不到了。他悲叹地写道:“原是西江散汉,江南今朝衰翁。从来颠怪更疯,做尽百般无用。屈指八旬将到,回头万事皆空。云间鸿雁草间虫,共我一般做梦。”这是偷安结下的苦果,他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洞察了懒散、偷安带来的恶果之后,在《颜氏家训》中深有感触地说:“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偷安,会招致各种灾难纷至沓来。偷安与灾难是一对天生的伴侣,正如人们所说,偷安是诱惑的温床、疾病的摇篮、饥饿的母亲、偷盗的姊妹、福禄的蚕食者和生命的糟蹋者。难怪明代理学家在《戒懒文示诸生》中惊呼:“细看万事乾坤内,只有懒字最为害。”
偷安,虽害处很大,但并不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偷安者不认识偷安之害,不改偷安之陋习。一个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就要埋葬惰性,甩掉偷安,扬起勤奋的风帆,勇往直前。
勤奋,是战胜偷安的克星。“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我们刻苦地学习,努力地工作,“偷安”这个魔鬼,就会被赶出大门,人的心灵就会得到净化,人的精神就会振作起来。
意志,是克服偷安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有了坚强的意志,就会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困难的挑战,就会踏着困难去迎接胜利的曙光。而一个人坚强意志的形成,要靠日常的修养与磨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和不图安逸、积极进取的抱负。然而他的这种远大志向并非天生而来,而是从幼时学习、磨炼而成。范仲淹上学时,每天晚上用糙米煮一盆稀粥,等第二天粥成了冻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吃;没有菜,就把盐水浸过的野菜茎切上几十段,作为副食。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刻苦学习,他曾对人说:“现在如果贪图吃好的,一味偷安,将来怎么能吃苦呢?”还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多大意义。”正是由于范仲淹有能够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才有了克服偷安的勇气、力量和行动。
目标,是冲击偷安的波涛。在生活的海洋里没有前进的目标,就会随波逐流,听天由命,难以把握成功的契机,就是幸运的苗头从身边擦过,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失掉。一个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有了目标,就会产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力量。这力量,犹如胸中的波涛,偷安的陋习将会被这不断冲击的波涛所洗刷、所净化。人的一生首先应确立自己奋斗的大目标,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奋斗终生。同时,还要切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光有大目标还不够,还必须有具体的小目标,即要有具体的学习计划、工作计划,并要为实现这些计划去努力奋斗。
“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才智有高低,生命有长短,但是一定要记住“切莫偷安”这句处世金言。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让我们把这句话作为激励自己勤勉奋进的座右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