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俄]别林斯基
读书是个很艰苦的事情,需要恒心与毅力。学问犹如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要获得学问的甜果,就要学习和发扬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我上小学时读的《凿壁偷光》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国古代著名经学家匡衡,小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但他聪明好学,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他自暴自弃。他白天劳动,晚上读书,由于家里点不起灯,不能看书,就在自家墙上凿了一个洞,让隔壁人家的灯光射进来,他就凑到洞口读书。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他就冒着严寒,到室外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这些勤学苦学的故事,至今仍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刻苦学习。
要求知,不仅需要苦读,而且要善读。如何善读呢?据我个人体会,善读要点有三,即“善择”、“善思”、“善行”。
善择,就是读书要善于选择。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书目,用分析的观点吸收书中的精华,摒弃书中的糟粕。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其实开卷未必均有益,关键是开什么卷。择书不同,效果会截然不同。笛卡儿、菲尔丁和别林斯基三位名家对此均有卓见。笛卡儿认为好书似“与高尚的前人谈话”。菲尔丁则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而别林斯基讲得更深刻:“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的确如此,好书如“圣水”,坏书似“魔鬼”。“圣水”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使读者思想境界升华;“魔鬼”可以使人产生邪念,诱使读者沿坡下滑,甚至会坠入阴暗之深渊。因此,在浩瀚的书海中,我们要学会择善而从,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书籍来读。
善思,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等,已成为读书治学格言。
读书与思考需交替进行,才能使学习收到实效。正如程颐所说:“为学者,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为珠玉”(叶圣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