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对方陷入谈话困境后,并不是想硬撑下去,而是苦于没有可下的台阶。如果我们能及时巧妙地给对方一个可撤的话题,让对方顺着这个话题撤出去,对方就会顺势而走的,并在心里感激我们。如果是我们的朋友,还能加深彼此的友谊。
比如:现在造假的商品特别多,有些人就想利用这个空子占便宜。有一天,某家商场来了一位顾客,要求退回昨天刚买的一双皮鞋。按照商场的规定,售出的皮鞋,在一周之内可以退换,那位顾客对年轻的销售员说:“这双皮鞋是昨天买的,当时我的爱人没来,我觉得大小合适就买了。可是买回去后一试,才发现这双皮鞋小了一点,而且他昨天也买了一双,因此我们想把这双退了。”销售员仔细地检查了一下皮鞋,发现这双皮鞋并不是这里售出的,而是一双假鞋。于是就跟那位顾客说:“这双皮鞋不是我们售出的,这是一双假的,我们不能退换。”但是那位顾客坚持说就是在这里买的:怎么不能换呢?双方发生了争吵。那位顾客显得很愤怒,出言不逊,还发誓说就是在这里买的,引来了许多顾客围观。
这时销售经理闻讯起来,又仔细检查了这双皮鞋,认定这双皮鞋确实是假货。这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商场一向是不售假货的,但是处理不好,围观的人这么多,一定会影响到商场的声誉。他想向顾客直接说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那位顾客在众多人的面前,是不会轻易认错的。他想了想,对那位顾客说:“我想知道,你们家里是不是有一双与它相像的皮鞋,您有可能拿错了。我们这里曾经有过这种情况,有位顾客要求换鞋,但他却错误地拿了一双穿过好多天的皮鞋,我怀疑您是否也遇到了这种情况。您看,真皮与假皮仔细比较,还是能分辩出来的。”说着随手从货架上拿起一双皮鞋,比给顾客看。然后又说:“我们这里货源都是有保证的,还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那位顾客看了看,知道自己弄巧成拙,原来想拿一双假的骗点钱,在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不好狡辩,而且,销售经理又给自己准备了一个梯子,于是说:“想必是弄错了,我回去问问,如果没有弄错,我再来找你们。”说完,收起那双假皮鞋走了。
在这里,销售经理巧妙地给对方留了个台阶,虚构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既维护了本商场的荣誉,又保全了顾客的面子。如果销售经理针锋相对地指出顾客所犯的错误,顾客可能更要大吵大闹,无形之中就对商场的形象造成损害。
(2)送给对方一个可撤的借口
当对方在谈话中陷入困境后,我们可以适时给对方一个借口,让其趁势撤出去。这样的借口很好找,但必须要巧妙些。
比如:单位的老李和老吉常常为某些事争论不休,平常都很理智,情绪稳定。可是有一天,两人为了一件事争恼了,老吉指责老李做法不对,而老李却指责老吉不该干涉他人的处世方法。后来老李的情绪越来越糟,对着老吉一声高过一声,这时老吉也认为自己错在不该指责老李的处世方法,别的事都好说,干涉别人的处世方法,那等于干涉他人的私事。但话已出口,也无法收回。只是老是重复着一句话:“就是你不对。”虽然不停地说着,但也感到自己理屈词穷。旁边的老马看在眼睛,恰好这时,老吉的妻子来找他,老马就说:“老吉啊,你还在那儿说,你妻子来找你,在外边等了好半天了,我看你今晚是不想吃饭了。”老吉一听老马的话,眼前一亮,佯装老马不早点告诉他说:“你咋不早说,我妻子最烦等人了,我得赶快走。”说着,拿起公文包就走了,而这时的老李,也觉得自己占了上风,得饶人处且饶人,以后也就再没提起过这个话头,大家依然和好如初。
(3)替人斩断乱麻
在一般的情况下,打断他人讲话是不礼貌的,但是在这里,却很有意义。当他人正在因为某个话题陷入困境的时候,如果我们适当的插入,不仅不会引起他的反感,还可以替别人解围。
一天,丁某和杨某因为一件事,互相吵起来。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正当他们喋喋不休的时候,旁边的王某,突然像想起什么事似的,大声说:“唉呀,我差点忘了!”丁某和杨某不自觉地都停了下来问:“什么事,大惊小怪的?”王某说:“明天乒乓球赛,几点开始,别让我又迟到了。”丁某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明天下午三点在俱乐部开始。”说完这句话,丁某也感到,自己和杨某的无谓争吵也不是什么大事,干嘛非要争得你死我活呢?想到这儿,也就不和杨某争论以前的话题了,而杨某见丁某没说话,也没有必要重提那令人烦恼的话题,就这样,丁某和杨某的争吵结束了。
在这里,由于王某的插话,丁某和杨某中断了争吵,又因为丁某回答王某的问话,无意中说出“不是什么大事,何必惊慌”的意思,触动了自己为了小事和他人争吵也没什么意思的想法。同时,在这个停顿的时间里,双方又反思自己的行为,谁也不愿再提让自己无法脱身的话题。
(4)会说圆场的话
我们平常都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讲述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发展到激烈的争论,就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为对方总喜欢在自己一句话还没说完时就插话,讲他的道理。再者,听明白对方的意思,也心存忌妒,非要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可。这时,就需要有人巧妙地解围,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替他人圆场”是指,由他人将争论双方的观点表达出来,通过中间人,双方心甘情愿地接受对方的观点,以达到解围的目的。
赵某和蔡某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因为要策划一次会议,各执己见。一开始,大家还用商量的口气,都觉得自己的意见好,力图说服对方。到后来,就有点争论的意思了,谁也不肯让步,谁也说服不了谁,好像不证明自己的比对方的好,就不肯罢休。坐在旁边的于某,一直听他们争论,后来一看形势不妙,就凑过来说:“你们谁也不要讲,先听我说,我看你们吵来吵去,只是没弄清对方的意思。”接下来,于某分析了双方看法的优点和不足,赵某和蔡某也点头称是。分析完了之后,于是说:“我看这事好办,互相取长补短。”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赵某和蔡某直接承认对方看法的合理性,似乎是做不到的,那样的话,总会觉得低人一等。通过于某的分析,能给双方心理上造成优势,大家会在心里想:“我有错,你的见解也不一定对。”这样就容易接受对方了。因此,在我们为他人解围时,可以采用替人圆场的方式。
机智巧妙地应付尴尬
在人际交往中,无论任何人都免不了发生出现触犯对方忌讳的情况。这或多或少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为了使自己的失误能够及时得以补救,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境,最要紧的是掌握必要的纠错与伪装方法。
(1)及时掩饰而言他
为自己打圆场最主要的是不刻意回避掩饰。如果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不妨用转移目标或话题的办法,岔开别人的注意力。如果别人已有所觉察而问题并不严重,稍作解释一下即可。如果性质较严重而且已引起了别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就要立刻当场予以解决。拖得越久,后果越不好。
在清朝乾隆年间,文字狱是非常恐怖的。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慧,经常议论国家大事,且嬉笑怒骂,讽刺朝野。乾隆也早有所闻,为了找个借口惩治诋慧和尚,便微服来到净慈寺。见到满院的青竹,乾隆就拾起一块毛竹片,指着篾青问诋慧。“老师傅,这个叫什么呀?”乾隆的意思是,如果诋慧和尚回答成“篾青”,篾青谐音“灭清”,可以以此为借口处罚诋慧,但诋慧灵机一动,回答说:“这是竹皮。”乾隆一听,很不甘心,又把竹片翻过来,指着蔑黄问:“老师傅,这又是什么呢?”“蔑黄”谐音“灭皇”,如诋慧回答成“蔑黄”,仍然可以惩治他。但是,这次诋慧和尚仍没有中计,而巧妙的回答:“这个叫竹肉。”诋慧和尚再次逃过了文字狱的陷害。
诋慧和尚用了伪装掩饰而说出多变的代言词的方法,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
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的确也是困难的。
(2)以错类比巧转移
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他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这时坐在前排的一位女生小声说:“老师,您的扣子扣错了!”
他低头一看,可不,衣服的第四个扣子扣在第五个扣眼里。批评学生吧?不该。马上改过来好吗?也许可以,不过总有些尴尬。
他灵机一动,微笑着说:“老师想心事了,匆匆忙忙赶着来与你们相会。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笑的,我想起你们有的同学做作业时,运用算术公式不也这样张冠李戴吗?好吧,下次我们共同注意吧!”
这位教师用自嘲的语言既为自己解了围,还转移了学生对他衣服的注意,起到了相似教育的作用。
把自己失败的经历告诉对方,并不等于自我贬损,相反会使对方戒心大减,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人产生好感,换取心与心的坦诚交往。
(3)把道歉之言寄出去
有一次,我和妻子吵架了,闹得很僵,她一气之下搬到朋友家去住。事情已到了这种地步,我束手无策。恰好来了位朋友,见此情景,忙献计献策,要我给“嫂夫人”去书请罪。我依计而行,写了一封信给妻子,向她解释自己近来公务繁忙,不能多分担家事,全靠她一个人操劳,并表示感谢她的支持;接着又说自己这几天心情烦躁,说话有点儿“冲”,伤害了她的感情,诚恳地请求原谅;最后向她表达了我不变的爱,并希望她能早点儿回来,我和孩子都离不开她。妻子接到信后,当天就高高兴兴地回来了。
后来每想到此事,我都很庆幸自己采纳了朋友的建议。也许,我们都会碰到这种情况,有些话难以启齿,当面说更不便,于是借助书信语言,给对方一个缓冲的余地。这种方法不仅能让你毫无顾忌地袒露内心的看法和情感,而且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4)一杆到底扎入位
在不经意间,错话说出口,有时不利及时更正,不如有意在错的地方大做文章,使听者随之进入新的情境中去,使自己顺利摆脱难堪的场面。
老王的同学到家里来聊天,两人在客厅里天南地北地聊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用晚餐的时间了。老王五岁的小儿子跑了进来,趴在老王的肩膀上咬耳朵。老王聊得正高兴,很不耐烦地训斥儿子:“没礼貌!当着客人的面咬什么耳朵?有话快说!”
小儿子顺从地大声说:“妈妈叫我告诉你,家里没有菜,不要留客人吃饭。”一时之间两个大人都愣住了,多尴尬!怎么解释啊!
老王脑筋一转,伸出手来,在儿子的小脑袋上轻轻打了一下,然后说:“小笨蛋!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只有在喜欢赌钱、吹牛皮的小叔来的时候,才要跑出来说这句话吗?你怎么弄错了?”
尴尬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刹那间的事情,如果缺乏镇静,大惊失色,那只能是手足无措、乱上添乱。所以,遇到这样的场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镇静,冷静地观察局势,然后随机应变,机智巧妙地应付尴尬。
用善意的谎言排除尴尬
“谎言”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世界不可缺少真实,在真实与谎言之间,孰是孰非,全看你的动机与目的,才能与善恶相提并论,如同谎言有时却是善意情感的表露。
小郭是一个很无趣的人,小孟很不喜欢和他在一起,所以当小郭邀他下班后去吃饭时,小孟就编了个谎话说:“今天很忙,实在没空。”予以拒绝。
像小孟拒绝小郭的邀约,就是使用说谎的权宜之计,因为不管怎样,小孟总不能说:“和你这种人喝酒实在是很无聊的事,所以我不去。”这样说是很伤感情的。
好不容易打发了小郭后,小孟又犯了酒瘾,于是约业务科的老陈到公司附近的小馆子去喝一杯。
没想到小孟与老陈喝得正起劲的时候,小郭突然出现了:“小孟,你不是说今天没空吗?……”
很显然,这是一个极尴尬的场面,由于事出突然,小孟一时也找不出话回答,只是心想要怎样才能消除这种尴尬……小孟该么办呢?这时要注意,谎话比真话更容易让人接受,但说谎一定要艺术一些。
既想避免跟对方针锋相对,又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一个“善意的谎言”是非常有效的。
在这种情形下,最好就是大家都坐下来喝酒。而且对第三者出现的理由,一定也要有交待。
“唉呀!真没想到会在这里碰见你!”
“我才真没想到你竟然会在这里喝酒呢!”
“来,来,先坐下来喝一杯再说……”
“本来今晚约我谈生意的人,就在你离开后打电话来说临时有急事要取消约会。使得我很懊悔没有接受你的邀约,等我去找你时,你已经离开了。凑巧碰到老陈,所以我找他来这里喝一杯了……”
在这里,不撒上小小谎言还真不行,可见只要目的单纯,没有害人之心,谎言是一把上得来下得去的梯子。
当然,在酒桌上好说话,容易圆谎。要是在其他场合中“谎言”被识破该怎么办呢?用“装傻充愣”的办法也能顺利“过关”。
一个人常向人们吹嘘自己是个好猎手,沾沾自喜地谈论自己高明的枪法。
一天,他同朋友去打猎,朋友指着河里一只野鸭请他开枪,他瞄了一下扣动板机,但没有打中,野鸭飞走了。
朋友为他难为情,他却毫不介意,对朋友说:“真怪!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死鸭子能飞呢!”朋友听了捧腹大笑。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死鸭子能飞”是“荒唐无比”的“痴言呆语”。正是这句“痴言呆语”,才让自己摆脱了窘境。
模糊语言摆脱困境
在谈话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好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一旦失言,就会把问题弄得糟糕而不可收场,但只要在冷静中巧妙周旋,一定会摆脱困境。运用模棱两可的模糊话就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一种使用含义不确定的模糊语言,不让对方精确地把握答语的含义,增强了语言在谈话中的适应性、灵活性和生动性。
有一艘豪华客轮满载游客,即将到达旅游胜地的时候,客轮突然慢慢地停了下来。原来好事多磨,谁也没料到,客轮出了问题。团队成员见客轮迟迟不能启航,急于想到达旅游区的游客心情开始浮躁起来,围着他们的领队,追问客轮何时能够启航,何时能够顺利地到达,有的则进行责问,更有甚者开始“骂娘”,情绪激动可见一斑。这时候,他们的领队则镇定自若,面带微笑,不停地向大家打招呼:“请大家别急。客轮只是出了点小问题,不费事的,技术员们正在做检查,一会儿就好,客轮马上就可以启航,马上就可以启航!为了大家的人身安全,请大家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再耐心等待一会儿!”她不断地进行重复,游客们的情绪终于慢慢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