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他们的领队,针对游客的既急于到达旅游区又要一路平安的心理,面对游客的盘问与责备,没有急躁,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复,却用一连串的“一会儿”、“马上”等并没有确指的词语给与承诺,然而正是这一模糊语言的运用,使游客们中途平静地滞留了近一个小时,巧用模糊语言抚慰了游客们不平静的心。试想,如果他们的领队在没有把握下,给出明确的时间答复,或者说时间短一些,如“十分钟之后,就可启航。”但是,如果十分钟之后,客轮仍然不能启航,就把自己推向矛盾的境地,到时再作解释,游客们也不能相信,到那时,怨声再起,更难平复。或者说时间长一些,也只会增加游客们的怨气,于事无补。当然,更不能面对游客的盘问,不给任何的解释。
另外,利用模糊语言还可以避免回答令自己难堪的话题。
巧用模糊语言可以避免回答令自己难堪的话题
(1)有些人总喜欢说三道四,甚至于散布流言蜚语。
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种人的心理,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嫉妒心很盛,他们甚至于倾向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心里往往巴不得他人越来越倒霉,越来越困窘。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在我们面前讲他们是非的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其实,在我们面前道他人是非的人,在其他人面前自然也会讲我们的是非。
跟这样的人交谈,不宜过于坦诚,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告诉他,对他所道的别人是非,也不要轻易赞同。当然,我们也不要得罪他,不能立即下逐客令,要求对方住口。在来说他人是非者的心目中,我们至少还是他可以交流的对象。对于这样的人,可以采用模糊语言的表达特效,给予回复。
鲁迅先生在《立论》一文中写了这样的情况。恭维他人孩子将来要发财、要做官的,得到的是感谢,直言他人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得到的是大家一顿合力痛打。然而,“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撒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在这种既不好说真话又不愿说假话的情况下,只好说些“啊唷,哈哈”之类不着边际的话,敷衍搪塞。
与那些前来说是非者,“啊唷,哈哈”一下,哼哼哈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种冷淡的反应,让他觉得这类话题无法再交流下去,知难而退,从而中止谈话。先用哼哈之类的模糊语言敷衍一下,然后,主动把话题引向健康的方向,实在不可摆脱,还可以选择巧妙的借口,走为上策。
(2)在与他人谈话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触及他人的隐私,那是在人的内心深处、一块不希望被人侵犯的领地,尊重他人隐私的神圣性,同时也是尊重我们自己。
但我们却有被别人问及自己隐私的危险,比如:“你的收入多少?”“夫妻感情如何?”再如:面对女性直接问对方的年龄,刺探他人社会背景等等。一旦被这些好事者探得一点蛛丝马迹,可能会面临着传播开去、流言四起的局面。因此,遇到这样的人,不能有啥说啥,可以采用模棱两可的回答方法,既不冷落对方,又不使自己为难。
如果别人问我们“你的收入是多少?”我们可以回答“不比你的多”;如果别人打听到你为了进这个单位,煞费周折,有意问“你是怎么到这个单位的?”你可以说“如果你感兴趣,待以后,我慢慢地告诉你”;如果别人打听到,你的父辈在单位当领导,而故意问你“你在这个单位不错吧?”你可以说“全托你的福”。
陈秘书在场面上滚打多年,对于那些猎奇者很有一套回绝办法。他的上司刚被提拔为单位主要领导之一,有人借此对他揶揄说:“这下子你可平步青云了吧!”陈秘书明白对方的言外之意,这是在说处在他这样特殊的位置上,不是靠自己的才干,而是依附于他人得到提拔。但是陈秘书没有做过多的计较,只是一笑,说:“真的?你算得这样准?那我可要感谢你了。”答话不卑不亢,但却透露刚气,对方立即为之语塞。试想,如果陈秘书真的较起劲来,说出一番大道理,那就显得太认真,反而适得其反。
陈秘书采用是避实就虚的模糊回答法,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是很常见的。如果我们是做业务的人员,常常能听到别人以半真半假的口吻对自己说:“听说你谈成了一笔大生意,该发财了吧?”若不承认,对方肯定还是将信将疑,若承认,也许正落入了对方的圈套,而且,事实上有可能并没有这回事。我们可以这样回答:“我听说了,你也听说了?那咱们一块干吧!”听了这样的话,别人也就不好意思再问了。
(3)把对方问的问题抛给对方。当别人有意当众刁难我们时,我们可以来个模糊回答法,把对方问我们的问题,再抛给对方。比如汪某是个乐于看他人笑话的人,别人高兴,他就觉得难受,别人遇到了不如意的事,他就格外高兴。有一天,同事郭某因为失误让上司说了一顿。汪某得知后,就问郭某:“听说你最近有些不顺利的事,怎么啦?”郭某一见他那样子,就没好气,但他平静地说:“既然已经知道,还说什么呢?”郭某的回答,把汪某的问题顺势又抛给了汪某,既然他已知道了,那就让他回答好了。
运用模糊语言在人际交往上和商务活动中能恰到好处地为自己摆脱窘境,但这种方法不可滥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特殊语景的语言模糊化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经济社会中,为了特殊需要,人们越来越注重交际艺术,尤其是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对谈话的技巧,也越来越讲究。外交和公关是现代社会最受人关注的两个领域。正是在这两个领域里,交际语言显现出模糊化的趋势,有很多类似这样的话:“这件事,我们需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之后,才能给确切的答复。”“我们正在解决,快了,快了!”“我们现在还不能给您答复,希望您能谅解!”
在外交和公关时,采用模棱两可的回答法,是必要的,一来可以照顾到现实的需要,二来也可以不至于陷入不可后退的地步。
(2)切记模糊语言语义轻的特点
从语义特点上讲,模糊语言比准确语言表达的意思要轻,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模糊语言显得有点轻描淡写。不分场合地运用模糊语言,会给人留下不踏实的人格印象,有时甚至会激怒对方。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在招待宴会上致谢时,其中有一句话差点给日中两国政府的关系投下了阴影。田中角荣说:“过去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周恩来总理问道:“您对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怎样理解?”田中角荣发觉自己这样搪塞解释不了问题,便惭愧地说:“给您添麻烦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并不那么简单。我是诚心诚意如实地表达自己赔罪的心情,这是不加修饰的,很自然地发自日本人内心的声音,……我认为,前来赔罪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极其深重的,田中角荣只用“添了很大的麻烦”就想过去了,那实在是太轻描淡写了。因此田中角荣不得不再次表白。因此,我们要牢记模糊语言语义轻的特点,正确使用。
(3)不能一味地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的回答法,是我们为了特殊需要而采用的说话技巧,并不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一味地模棱两可,不对他人正面表达自己的意见,圆滑处世,就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了。
妥善处理领导的误解
小王是几年前从基层调到宣传部的,方部长是一个求才若渴的人,见小王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文笔不错,就多方跑动,终于将一个人才网罗到自己的麾下。六年后,由于小王精明能干,厂里调他到厂办公室工作,厂办主任也很喜欢他。
过了不久,小王忽然觉得,方部长似乎对自己有点看法,关系有渐渐疏远的感觉。经了解,才知道原来方部长和厂办主任之间有隔阂。方部长认为,小王已经是厂办主任的人了,有点忘恩负义。误解的形成很简单,一次下雨,中层干部开会,小王拿着雨伞去接上级,只发现雨中的厂办主任,却没看见站在门口躲雨的方部长,这雨中送伞就送出误解来了。
盛怒之下,方部长对信得过的人说,怪他当初看错人了,没想到小王是一个势利小人,见利忘义。时间不长,话终于传到小王的耳朵里了,他这才意识到已经被误解,问题严重。
这可怎么办呢?小王真有些为难了。
小王经过反复思考,是这样处理的:
每当有人说起自己与方部长的关系时,他总是实事求是地不承认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这样做可以一方面向方部长表明自己的人品;另一方面可以制止误解的继续扩大化,便于缓和与方部长的关系。
小王和方部长在工作中经常打交道,他总是先向部长问好,不管对方理与不理,脸上总是笑嘻嘻的。逢到工作上的宴请时,一起招待客人,小王总是斟满酒杯,当着客人的面向方部长敬酒,并公开说明是方部长培养和提拔自己,自己才有了今天的长进。小王的感激与态度,不仅是一种对客人的介绍,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心灵道白,表示了并非忘恩负义的小人,最后,方部长终于和小王和好如初。
在多个领导手下工作,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不定会在不经意中得罪某位领导。假如是领导误解了你,你就要想办法消除误解。不然的话,会不利于你的工作。
消除领导的误解,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第一,极力掩盖矛盾。如果领导误解了你,与你产生了矛盾,你在其他同事或领导面前,要尽力掩盖这件事,不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与某个领导有矛盾,以免他们把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使事态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