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是《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这里的“虎兔相逢”在有的版本中是“虎兕相逢”,那么——是¨虎兔相逢”还是“虎兕相逢”?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中,贾元春这个人物虽然所用笔墨不多,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人物,不仅贾府的兴衰荣败与她的命运有直接关系,小说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也是因她而展开的。
贾元春的判词中有“虎兔相逢大梦归”句。“大梦归”是指元春死,这是没有争论的;但“大梦归”是以“虎兔相逢”来说明,“虎兔相逢”该如何理解呢?
《红楼梦》的续书是将“虎兔相逢”理解为卯年寅月,即按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计算,元春之死正碰上寅卯(虎与兔)。在第八十六回中,写一位算命的江湖术士推算了元春的生辰八字后说,“这位姑娘,若是时辰准了,定是一位主子娘娘”,“贵受椒房之宠”,“可惜荣华不久,只怕遇着寅年卯月”。第九十五回直接写元春之死,“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虽然死在甲寅年十二月,但在立春之后,可以算是第二年正月,即“卯年寅月”,或者说是“兔子年老虎月”,确是“虎兔相逢”了。
但是,按照《红楼梦》原作者的构思,全书的结局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虽然并非就是说最后要一把大火烧尽贾府,成“白茫茫大地”,但最后一败涂地是没有疑问的。小说中多处暗示,贾府的败落与元春的死是有直接关系的。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说:“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荣,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第十八回元春点的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脂砚斋的批语分别是:“伏贾府之败”,“伏元妃之死”,“伏甄宝玉送玉”,“伏黛玉之死”;又有四出戏的合批:“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砚斋是熟知《红楼梦》全书的创作计划的,这几条批语必有必指,即是说,元春之死,是作为全书情节发展的大转折、大关键来写的。
现通行的后四十回续书,对贾元春这位“贵受椒房之宠”的妃子,似乎对贾府并未有什么“大过节大关键”的影响,她只是因为碰到卯年寅月就溘然而逝了。元春死后,不仅她本人被谥为“贤淑贵妃”,贾宝玉、贾兰科考中举还沾了她的光,贾家获罪后仍恩遇不衰,真是皇恩浩荡啊,与原定的创作计划可真是大相径庭。
照续书第八十六回和第九十五回说,元春生于甲申年,死于甲寅年,算来只有三十一岁,可是第九十五回却说她“存在四十三岁”。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得而知。问题是不论三十一岁还是四十三岁,由于元春判词中还有一句“二十年来判是非”,就都不好解释了。因为从判词的上下文看,这“二十年”当是指在宫里的时间。如果四十三岁死,进宫时已二十三岁,在那个“二八芳龄”为女子及笄的时代,以二十三岁的“老姑娘”入宫,也不合情理;如果算她三十一岁死,入宫时只有十一岁,还是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亦不合情理。而即使按干支纪年计算,“寅年卯月”或“卯年寅月”,每十二年都可重复一次;如果是“寅年卯月”和“卯年寅月”都算,每十二年竞可重复两次。那么,甲申年出生的元春到甲寅年去世,如果是三十一岁就要经历六次“虎兔相逢”,如果是四十三岁就要经历八次“虎兔相逢”,为什么在前面“虎兔相逢”这“流年不利”时都会平安无事,唯独会在四十三岁或是三十一岁时才“大梦归”呢!看来,说“虎兔相逢”就是“寅年卯月”或是“卯年寅月”是不好解释的,也不符合《红楼梦》原来的构思。
在现存的几种属于脂砚斋评本系统中,虽然大多数本子在有关元春判词中均是“虎兔相逢”,但是,己卯本和杨本的这句话却是“虎兕相逢大梦归”。也就是,这两个本子与其余本子之间,在这里有“虎兔”与“虎兕”的版本差异。虽然,这仅仅是一字之差,但牵涉面却不小。“兕”,古书上指的是雌的犀牛,与“兔”字绝然拉不上关系。古书上“虎兕”所用之处颇多,如《论语·季氏》有“虎兕出于柙”之句。虽然对“虎兕相逢大梦归”仍然不能作出准确的解释,但至少由于不会理解成“虎兔相逢”,也就不会出现续书中的许多矛盾了。
探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次女,生母为赵姨娘。探春在贾氏姐妹中才志不凡、精明干练、出类拨萃,但庶出的地位和未世的家运使她的才识抱负难以施展。那么——为何说探春也是悲剧结局的人物?《红楼梦》第五回关于探春判词的配画是:“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判词为: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其《红楼梦十二支曲》有关探春的是《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这里的判词、配画以及曲子,将贾氏姊妹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在《红楼梦》一书中的故事情节,作了很形象的预告。
1.探春为何敏感自尊?
在《红楼梦》所描写的众多女子中,探春属于情趣高雅者。第二十七回,她对宝玉说: “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候,或是好字画, 好轻巧玩意儿,替我带些来。” 她要的是“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第三十七回,她“写了几个帖儿”给宝玉等人,兴起诗社,园林生色,姐妹鼓舞。 第四十回写她的居处毫无脂粉气息:“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红楼梦》第二回写黛玉初见探春,印象是“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精明干练、出类拔萃的女子,仅仅因为她是庶出,加之其母赵姨娘又“糊涂昏聩”,使她不得不十分敏感自尊。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的回目就是“辱亲女愚妾争闲气”,写赵姨娘的兄 弟即探春的舅舅死了,理家的探春按例赏给了赵家二十两银子的丧葬费,其母赵姨娘嫌赏银太少,跑来与探春吵闹。赵姨娘先是责备探春:“这屋里的人都踩下我的头去还罢了。姑娘你也想一想,该替我出气才是。”探春忙道:“姨娘这话说谁?我竟不解。”当赵姨娘说出探春只顾讨太太的疼,不拉扯赵家时,不想探春没听完赵姨娘的话,已气得“脸白气噎”,反驳道:“谁是我舅舅?我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
探春为何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如此冷酷无情?为什么口口声声叫生母为姨娘?为什么不承认赵家舅舅而称其为奴才?都在于封建宗法制度有障于人伦常情的规定。这是探春无法改变的,却又是她不甘心的,她只能有意拉开与生母赵姨娘的距离,表示出与王夫人的亲切。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写抄检大观园,王善保家的不识好歹,竟“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等待她的是“啪”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婆子背景再硬,毕竟也还是奴才,而自己是主子!当这个奴才竟敢公然冒犯她的尊严时,这是她最不能容忍的,也是必须立即还击的。
2.探春理家为何未能成功?
经济上的危机预示着贾府的衰败。这个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贵族世家,已经到了后继无人的境地。管家的王熙凤心劳日拙,不得不暂时退居幕后,于是,维护家族根本利益的探春出来了。《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探春的一系列改革。
探春确实是“精明”的:荣国府总管赖大的儿子得官,赖嬷嬷来请贾府主子们去赖家花园喝酒听戏。探春注意到赖家的花园还不到大观园的一半大,“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得知赖家的花园“有人包了去”,除去吃的鱼虾以外。“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而启发了她在管理大观园中进行改革。探春着眼的只是荣国府的前途,这与王熙风寻找一切机会为自己捞私利是根本不同的。当然,探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封建社会到了晚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她挽救危局的某些改革,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探春“兴利除弊”的改革,核心是以实行承包制来开源节流。虽然探春的改革方案在当时并没有获得成功,在《红楼梦》行世之后也不断有人嘲讽她的方案。但是,如果想到这种“承包”方案,是在十八世纪中期,由曹雪芹通过探春之口,就已经提出了承包制的思想,而直到两百年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终由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让“联产承包责任制”、“定人定岗”、“除了上缴的,都是自己的”等等承包方案的流行并确实让中国的经济改革获得成功。由此还不得不承认,探春比之她之前之后的许多经济学家、政治家来说,就其经济管理思想、方法而言,真是高明许多。
3.探春的归宿是“王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