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写林黛玉和史湘云在中秋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两位才华横溢的少女,沉浸在艺术创造的喜悦之中,联出了不少佳句。但是,其中有一句——冷月“是葬¨诗魂”还是¨花魂”?
《红楼梦》说,大观园的众姊妹原已约定“中秋要大家一起赏月”,起诗社联句。但经过“抄检大观园”,贾府已迷漫着沉闷、忧惧的气氛。紧接“抄检”之后的中秋夜宴,宝钗、宝琴借故不来,李纨、凤姐病着,宝玉为晴雯病重而离席,探春忙于家事无心游玩,显得格外萧条冷落。昔日芦雪庵联句时姊妹十二人的热烈场面,如今只剩下林黛玉、史湘云二人。
面对此情此景,黛玉、湘云二人对水赏月,“联诗排寂寞”,写下了一首五言排律诗。这首诗,开篇还不免强颜欢笑,写“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骰彩成红点,传花鼓滥暄”等热闹繁华的景象,但越往下联,就越无法掩饰那缠绕于心的悲凉寂寞之音。如黛玉的“空剩雪霜痕”,“壶漏声将涸”,湘云的“庭烟敛夕睯”,“窗灯焰已昏”。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诗)魂”,“颓败凄楚”的哀音已笼罩全篇。
此时,作者有意让妙玉出现,认为“太悲凉了,不能再往下联”;还说“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可知黛玉、湘云的联句,不仅仅吐露了她们伤感、颓丧、寂寞、悲凉的心境,而且暗示了她们一个生命将尽,一个前途坎坷的悲剧性命运。妙玉深感此诗过于悲凉,欲将前头的“凄楚”之句翻转过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遂在黛玉、湘云已作二十二韵的基础上,一挥而就续作了十三韵。妙玉的续作,尽管努力由“朝光”、“晓露”等处落笔,但实际上也只能给全诗加上一层怪离的色彩,不可能挽救凄凉的意境。
这首《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是《红楼梦》中最有趣的章节之一。这次联诗,在史湘云本是为了宽慰伤感的林黛玉,而林黛玉则是为了不负史湘云的雅兴。一旦进入艺术殿堂的这两位才华横溢的少女,就忘记了自我,作出了这首诗词中的绝品。
当史湘云联出“寒塘渡鹤影”这个精彩上句后,林黛玉大为赞赏,又是跺脚,又是叫好,几乎为之搁笔。好强的她,一定要争个“谁强谁弱”,“黛玉只看天,不理她,半日,猛然笑道:‘你不要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 黛玉在这里联出的是什么句子,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
甲辰本、列藏本、程甲本、程乙本是“冷月葬花魂”;梦觉本是“冷月葬诗魂”。那么,究竟应当是“花”还是“诗”呢?
早期的几个本子都是“葬花魂”。梦觉本是“葬诗魂”,但梦觉本是一个作过较多改动而形成的本子,据研究,这个本子的改笔往往并没有什么版本的依据,只是藏书者在阅读时依个人的学识、兴趣而作的改笔。
按这样说来,《红楼梦》的原作应是“冷月葬花魂”,而后有的传抄者将之改为“冷月葬诗魂”。或许,改笔者以为“诗”较“花”更能反映出作者把黛玉作为“诗”的化身的。客观而言,“诗”字也更切合黛玉清高孤傲的个性,更能写出黛玉才华被毁灭的悲剧命运。所以,“冷月葬诗魂”可以说改得好。
但是,“诗”的才华,固然是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主要特质之一,而从作 者总的构思看,黛玉的悲剧,更体现的是“美”被恶劣环境所毁灭的事实。“美” 。的艺术形象,不用说更多的是用“花”来象征。花在风雨的摧残中飘零凋落,正是黛玉红颜命薄而又高洁白守,为恶劣环境所不容以至于早天的写照。黛玉两次葬花,更是以花喻己,“葬”的就是黛玉自己。从这个角度理解,“冷月葬花魂”应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