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我还是给美国的一位友好人士寄去了推行壮文的相关材料,维护了国家的荣誉。西方反华势力后来还是不敢在逮个问题上轻举妄动,这恐怕与他们对壮族不大了解有关,今后就很难讲。壮文推行的艰难多多,有思想认识问题,有政策不落实问题,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方法问题……这里不打算全面展开,只讲一点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认识问题主要是超越说、无用说和矛盾说,“大跃进”时期,壮文正在推行,超越说便开始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上,全国都急躁冒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便可以进入共产主义,那时民族界限将消失,语言将统一,还用得着发展什么民族文字呢?1959年我还是个大学生,到广西来实习,清清楚楚地记得在地处于原南宁地区专署那一带的民族印刷厂一间大房子里,贴满了争论的大字报,焦点是学汉文要不要用壮文做拐棍?一派观点认为,现在是大跃进时期,三步当作一步迈,倘若还用拐棍,岂不笑话,和大跃进唱对台戏?有的大字报预测,几年过去,壮人将全部转用汉语文。我当时不同意这种观点,和人家争得面红耳赤,人家扣我怀疑大跃进帽子,我便扣他违反宪法。从语言发展规律来讲,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民族认同感的符号,并非只是交际工具。为什么在美国、英国的唐人街,巴黎十三街,中国人集中的地方汉语占优势?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炎黄子孙,对中华五千年文化有一种自豪感,讲起汉语来特别亲切。壮族语用有点特别,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同地区交流比较少,又没有自己的中心城市,次方言众多,隔一条河就有差别,因而各县壮人之间交流多用汉语,对外界造成壮人似乎都懂得汉语的假象。实际上能用汉语对外交流是少数,本县壮人之间交流多用本地壮语土语。超越说除了受“左”的影响,也跟对语言的性质不大了解有关。
回过头来看,1959年认为几年内壮人将转用汉语文,到现在40多年过去,都转用了吗?没有!懂得讲汉语的人是多了些,但壮族地区广大乡村还不是壮语的天下?社舍主义是各族文化共同繁荣时期,尤其现在还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离消灭民族界限还很远,超越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看,都是不正确的。无用说源于对乡村壮人实际情况不甚了解,脱离实际,加上浮夸风,有关方面谎报壮人已经基本消灭文盲,引起误解。它与超越说密切相关,意思是说在壮族社会发展进程中,只有汉语能够发挥功能,壮文无用,这是一种偏颇的见解。实际上,汉文和壮文应当是功能互补,不留真空,壮族才能发展。汉文是中国主流文化的载体,在主流文化背景下,汉文在许多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是:(1)县级以上(含县级)党政机关。在这里,通常开会、作报告、研讨工作、下发文件、发布文告……一般用汉语文。(2)全日制教育系统。在壮族地区,由于汉文教育已有2000年的历史,壮人已习惯于汉文教育,无论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干部教育、职工教育,总之是各级各类学校,汉文占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