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智模式的影响方式
心智模式通过我们的信念系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在美国有许多孩子由于父母不将其送往医院治疗而死亡,因为这些父母有其宗教信仰。这些父母属于二十多个否定传统医疗、崇尚信仰康复的宗教团体中的成员。结果通常都是悲剧性的。
1986年4月,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两岁男孩罗宾·特威切尔死于肠梗阻。此前,他的父母,两位基督教徒,把这个孩子带到教堂管理者那里,他们认为只需要祈祷就可以治好孩子的病。然而,孩子的状况不断恶化。他不能吃也不能睡,他在颤抖并且呕吐。五天后,他已经没有反应了。他的父母和教堂的管理者坚持相信祈祷,直到这个孩子死去。这对夫妇在1990年7月因杀人罪而被判刑。
专家们作证说,针对这种病情,只需通过一个小手术去除肠的扭曲,就可以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但这种基于疾病处理的外科手术方式,并不被这个孩子的父母认同,因为这与他们所拥有的关于疾病起因和处理的心智模式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孩子的死亡是由于其父母看待世界的方式即他们的宗教信仰所导致的。
心智模式通过我们的意愿系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注意和感知。意愿系统包括我们的动机和目的: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目的是我们期望达到的状态和结果。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动机和目的引导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关注的对象及相关信息上,同时也就忽视那些我们认为无关紧要的对象,从而对我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物做出选择性的认知。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人们都不陌生。这篇光辉著作是怎样写成的呢?延安时期曾担任毛主席警卫员的翟作军老人,曾对人讲述过1938年5月初,他目睹毛主席撰写《论持久战》的情景。
毛主席的工作条件十分简陋,一张方桌,一把椅子,一支毛笔。写得实在太累了,就叫警卫员给他打盆凉水洗洗脸,或到院子转一转,或躺在床上养养神。这样下去怎么行?大家都在想办法让主席多休息一下。
一天,轮到翟作军值班。主席夜以继日不停地写,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晚上,给主席点蜡烛时,翟作军有意放慢动作,轻声劝主席休息一下,可主席“嗯”了一声就再没有说啥了。见此情景,翟作军知道不便打扰,轻轻退了出去。
主席一连五六天都没好好睡觉了。双眼满是血丝,面颊明显瘦了下去。叶子龙科长过去劝主席休息,也劝不住。到了第七天,又轮到翟作军值班了。这天晚上特别冷,为了让主席取取暖,翟作军特意放了盆炭火在主席脚边。怕主席坐硬板凳长了太累,又找了条毛毯垫在椅子上。
也不知过了多久,翟作军听到主席喊:“小鬼,你来一下。”翟作军赶紧跑了过去。远远就闻到了一股东西被烧焦的味。跑到主席房间一看,主席正在脱棉鞋,两只棉鞋都在冒烟呢。坏了,主席的棉鞋被火烤着了。翟作军急忙帮主席把棉鞋脱了下来,并端起暖壶中的水向鞋上浇去。伴着“吱吱”的声音,焦糊味扑鼻而来。再看主席的脚上,袜子被烧了个大窟窿,脚趾头都露在外边了,两只棉鞋的鞋帮也快烧没了。翟作军连忙找来一双单布鞋给主席换上。
“怎么搞的,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就烧着了。”主席边说边哈哈大笑起来。翟作军也跟着笑了,并趁机劝主席快休息。
“好,好,你先睡,我马上就睡。”主席还是那句话。说罢又伏案疾书起来。
第九天,主席终于写完了。翟作军小心翼翼地将书稿整理好。过了两三天,主席又不分昼夜地反复修改。就这样,一部5万多字的重要著作问世了。
不久,毛主席在延安作了《论持久战》的报告,并很快在全国引起震动,并先后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等出版,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正是因为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论持久战》的写作上,已经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以致于炭火烧着了棉鞋都毫不知觉。从根本上讲就是心智模式通过信念系统影响到了对事物的感知,由于动机和目的引导,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关注的《论持久战》的写作上,同时也就忽视了脚边的炭火及被烧焦的棉鞋。
心智模式通过我们的思维系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预判。所谓思维系统是在知识信念基础上对事物所做的判断、归因和推理。例如,对于2008年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同的专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些学者认为危机主要是由于美国金融系统的监管不严造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美国金融界人士的贪婪造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全球经济失衡造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由于对金融危机的归因不同,因而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金融危机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做出了不同的预测。
总之,心智模式通过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信念、动机目的和思维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决策和行为方式。心智模式虽然无形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管理者的心智模式还影响着管理者的对象,而组织的心智模式则影响着组织的员工、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二、“隐在心灵暗处的顽石”
到底什么样的模式是正确的?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说到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小心被卷入瀑布下的涡流中间,十一月份的水温很冷,人在冰水中能够生存的时间不超过100秒。这个人被瀑布下的漩涡吸住以后就本能地拼命往外游,想从漩涡中挣脱出来。无奈体力有限,2分钟以后,他的力量耗尽被吸入漩涡底部,然后尸体被抛到岸边。实际上这个时候对待漩涡的最好方式不是往外游,而是游向中心,潜入底部再游出来,这与我们平时的向岸边游的方式恰恰相反。彼得·圣吉感叹:这个人用一辈子努力想达到的事情,在他放弃努力后两分钟就达到了。落水后游向岸边是对的么?平时是对的,但被卷到漩涡里面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
一切我们奉为真理的思维模式都会有其局限性。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新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可能进入新的“漩涡”,如果还是以过去的方式“游泳”,最后会失败得很惨。从那个溺水者身上我们还可以醒悟到:很多时候往往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
在河滨地域的探险者有时候会遇上流沙,流沙看起来和沙地很像。但如果不慎落入,它就会像液体一样把人淹没进去。野外生存专家告诉我们,陷入流沙的探险者应该做的不是努力挣扎,而是安静不动,等到下陷的趋势停止,然后以尽可能慢的动作爬出来。如果我们按照原来的方式努力挣扎,反而会越陷越深,最后把自己吞没。
我们不否认,一般人面临突发性危难时,都会这样下意识地、本能地做出这种求生的反应。只是想由此进一步明确一个道理,心智模式决定着人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存有缺陷,它们隐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扭曲了我们的心灵,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圣吉称为“隐在心灵暗处的顽石”。择其要者,我们可以列出常见的几种情况。
第一,出了问题归咎于外。
不管是否承认,实际上我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出了问题归咎于外,总要列出种种理由,作出种种解释,推卸自己的责任。
有一个精明的老财主,非常会算计别人,什么事也不吃亏。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家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老爷,不好了,猪被车轧死了。什么?我们家的猪被车轧死了?难道我们的猪身上有路,能往猪身上赶车吗?老家人说,不是,是我们家的车把别人的猪轧死了。什么?我们的车把别人的猪轧死了?他的猪在哪儿?难道我们的车赶到他家的猪圈里不成?这正应了那句话:黑白褂子没反正,反过来掉过来都是他的理。
生活中的每个人常常都想着改变世界,改变别人,但是想到改变自己的人却并不多,因为多数人都对自己有良好的感觉,而这也就成了困惑我们的一大因素,如果我们多一些反省,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有个年轻人向心理医生诉苦,说他的母亲经常罗罗嗦嗦,令他感到十分厌烦。经过接触,心理医生发现他的母亲的确十分罗嗦,但是同时发现她本来不是这样的,她之所以变得罗嗦,是因为儿子从来不在她只吩咐一两次的时候就把事情做成,总要她三番五次地提醒,久而久之,就变得罗嗦了。
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自己从来不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也从来不检讨自己,反省自己的作为。而只是“理直气壮”地把过错误推给苦口婆心的母亲。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拉伯雷说过:“人生在世,各自的脖上扛着一个褡子:前面装的是别人的过错和丑事,因为经常摆在自己眼前,所以看得清清楚楚;背后装的是自己的过错和丑事,所以自己从来也看不见,也不理会。”上述故事中的那个老财主和年轻人都是看不到自己过错的人,如果他们懂得自我反省,就不会轻易“理直气壮”地责怪别人了。
第二,固守既有的、习惯性的东西。
凯恩斯有一句名言:“建立一种新的习惯并不难,难的是从旧的习惯中跳出来。”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常常容易固守既有的、习惯性的东西。过去这样做的,现在还这样做;别的单位这样做的,我也这样做。习惯像一副无形的枷锁,使我们自我设限,难以有所改变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