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4700000019

第19章 《西口在望》解说词(14)

“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像“复”字号这样大的商号,包头一共十大晋商,有旅蒙商,有杂货行,有粮食行,有钱当行,有十大晋商,这十大晋商创造了西口的商业文明。他不同于晋商的文明,他有一套经营的机制完全区别于晋商的。所以走西口人,来了西口外,他创造了西口的商业文明,他还创造了西口的农业文明。

解说:当大量走西口的人来到内蒙古寻找生存发展的机会时,中原的商业文明和农耕文明也随之进入。当年,从山西来内蒙古开荒种地的大都是些迫于生计的穷苦农民,他们来到内蒙古后,首先要从蒙族人的手里租种土地。

在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的北面,还有一大片低矮陈旧的平房区,著名的巴氏祖庙就掩藏在这条曲折小巷的尽头。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巴氏家族第十代后人巴建和

[同期]

在康熙年间,已经给巴家定了界线,就是土地的界线。它就是南至黄河,北至咱们大青山,西就是咱们西脑包,东就是乌里脑包,到现在的古城湾,再可以往东延伸,这都是巴家土地。

解说:巴氏家族是蒙地的大部族,在康熙时期,像巴氏部族一样的很多蒙地的大部族都接收了清王朝的封地,结束了游牧生活。清王朝这样做的原因是,1691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年后,清朝连续对准葛尔部用兵,为就地解决粮草供应,内蒙古必须成为清王朝的粮食生产储备基地。

巴氏祖庙属于蒙地巴氏家族的家庙,在清王朝开边之后,这里就担负起了一项特别的任务。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巴氏家族第十代后人巴建和

[同期]

巴建和:“汉族来了以后,他通过走西口来到包头这块土地上。首先,他跟巴家签订租赁合同,但是当时这个租赁土地,他也不像现在,租个东西多少亩了,都是以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东至这个山头,西至那个的大致范围,这个画个四周界线,他就来了耕种。这个楼上的顶棚上头,现在还能清晰看到一些,看到印在咱们柱子上,一些汉字,就是这个字。”

记者:“是当年的契约?”

巴建和:“是契约的一部分,他每家都在珍藏,但是有没有用的,就是从这里能看到一些,现在贴在咱们这个柱子上的,这个就是过去的一些地契,因为过去地契太多太多了,都是毛笔字,我给你撕一块看看,这就是他贴的印上去的,这种你看这就是过去那字。”

记者:“看不太清楚了。”

巴建和:“看不太清楚了这个。”

解说:清朝开关以后,一群群山西人背着简陋的行李,一路风餐露宿,来到塞外的大草原,他们从巴氏祖庙处租来巴家的土地,有的就在巴氏祖庙附近不远的一条河边安顿下来,这条从大青山蜿蜒南下的河流叫“博陀河”。据说这群山西人就在这里种地建村,沿用“博陀河”的谐音,给当地取名“包头村”。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艺术研究所所长郭长岐

[同期]

过去包头这条河,博陀河。实际上就是东河区那条东河,叫博陀河。那个有的人说包头就是博陀那个意思,翻过来的。

解说:这只是包头市名字由来的几种解释之一,准确与否,已无从查证。但包头由村到城的繁盛壮大,与走西口的内陆农民有无法割裂的关系却是不争的事实。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贵

[同期]

包头在乾隆二年是一个村。当时只有70多个商号,只有不到300多个人,大量走西口人来了以后,乾隆二年就开始形成了村。

解说:200多年前,地图上的包头轮廓还只是一个以点标注的小村庄,随着大量走西口的山西人的到来,中原地区的商业与农业文明开始同草原文明水乳交融,地图上的那个点也逐渐由村到镇,直到发展成人声鼎沸、商铺林立的水旱大码头。而当年走西口的山西人就由此一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在“博陀河”所在的地方就是包头市东河区的东郊,生活在东河区的几乎都是山西人的后裔。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贵

[同期]

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北梁,这是财神庙,这是吕祖庙,这就是整个山西忻州人的聚集区,很大的。包头最早乾隆年间就来了山西忻州的,来了以后,搞旅蒙商,而且种地,这就是留宝窑子。

解说:在包头东河区的西北部,有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村子,叫“留宝窑子”。村名就来自当年走口外的山西人留宝。据说,这个村是最早一批走西口的山西人留下的有名字的村庄。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留宝窑子村村民

[同期]

村民:“这个村子最早来的人叫留宝,就是从他开始。这会儿那个人的墓还在水库那边,他最早来的这个地方。”

记者:“他就是山西人?”

村民:“对,他就是山西人。通过他,慢慢地人们就跟上来了,就是开点荒种点地,开始生活。”

记者:“留柱窑子这个名字咋来的?”

村民:“是来了弟兄俩,一个叫留宝,一个叫留柱,留宝是个老大,就在这了,留柱就去留柱窑子了。”

解说:由山西逃荒到内蒙古的留宝兄弟最终选择了一片背山面水的宝地,留了下来,后来聚居到这里的山西人越来越多,几百年间过去了,现在住在村里的还都是山西人。他们依然还在耕作和使用着先人们选中的土地和水源。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留宝窑子村村民

[同期]

村民:“当时那个水可多了,全凭咱们这的水,那会儿解放菜园和东河村,也是浇的咱们这的水。”

记者:“当时这块水大的还有磨坊?”

村民:“有了!水可大了。”

记者:“山底下转龙藏的水就是从这下去的?”

村民:“对!对!”

记者:“当年那个水大成什么样子?”

村民:“我们小时候记得,这些地方任意挖个坑就有水。”

记者:“您是哪里人?”

村民:“山西人,山西保德的。”

记者:“你们这过来有几代了?”

村民:“我爷爷小的时候就过来了,我就生在这个地方。”

记者:“您就在附近住?”

村民:“我在工业路了。”

记者:“离这远呢?”

村民:“不远。”

记者:“经常要过来打水?”

村民:“对!”

记者:“是不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这水比较好像没有污染,人们说是矿泉水。”

解说:走西口的山西人就是这样,在口外获得了宝贵的必需条件土地和水源,而拥有广阔土地和丰茂资源的蒙古民族,也张开宽厚的双臂,接纳了来自口里垦荒度日的走西口的农民。在以后日久年长的交流往来中,汉族同蒙族的融合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艺术研究所所长郭长岐

[同期]

包括我们现在这个生活当中,仍然可以看到。现在你看时间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我那天,在公共汽车站,有两个人遇了,有一个是明显的满口忻州话。

采访:山西省河曲县《河曲文史资料》主编刘喜才

[同期]

咱们河曲人吃的饺子,内蒙古叫扁食。后来把这个扁食也就流传到河曲了,河曲人叫扁食就源于内蒙古,蒙古人说饺子就是扁食,这是从内蒙古过来的。这个语言上就是这样的,你比如大大,也是从内蒙古过来的,我们叫父亲,叫大大,也是从内蒙古传过来的。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冯苓植

[同期]

这的后套,把高的地方叫“作”,这一个高起的地方,叫“疙堵”。水的底下叫“疙底”,叫一个凹子叫“疙凹”。

解说:从遥远的口里来到口外,走西口的人不管有着什么样的遭遇,始终念念不忘的就是故土,就是乡情,因为只有心里牵念着故乡,牢牢地记住故乡,他们才能有一股迸发于生命的力量在陌生的土地上顽强地生存下来。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市民

[同期]

市民:“现在你别问他爷爷是哪的,现在就是在这呼和浩特市来说,就是刨去1959年盲流进来的,只要是本地人,你爷爷是哪的,都是山西的!”

记者:“不能问爷爷是哪的?”

市民:“往前推三代都是山西人,都是山西人!”

纪实: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民郭孝英与儿子交流

[同期]

这个你应该叫大爷,比我大,是我的堂兄。

解说:今年72岁的郭孝英,生在包头长在包头,但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民郭孝英

[同期]

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个不是靠时间和距离能割断的,尽管我没有回去过,和故乡的亲人从来没有见过面,跟陌生人是一样的,但是从见一面开始,就没把他当成外人,他们也没有把我们当成外人!

解说:同许多扎根内蒙的山西人一样,他也是当年走西口人的后人。如今从祖父走西口算起,郭家在内蒙古生活了已经是第五代人了,虽然70岁之前,郭孝英从来没回过山西,但是对故乡,他却有一种透发于骨子里的近乎于执着的眷恋。

采访:郭孝英的儿子

[同期]

我觉得我父亲好像对回老家,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其实很急迫,他内心是充满了急迫。之前我们经常也在聊这个老家的事,因为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片空白,就是说好像山西也好,祁县也好,就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或者一个什么地图上一个符号。他也没有回过老家,但是他就好像已经对老家的情况了解得非常多。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民郭孝英

[同期]

郭孝英:“这一份家谱,也不能称作家谱,就是家里面的族谱。是我在2006年去祁县以后,我的一个堂兄给我寄来的。这一个叫郭世德,这个叫郭德茂,郭德茂是我的曾祖父,这个怎么称呼,太祖父吧应该是,郭全美、郭全胜、郭全和,他们是亲弟兄三个,我是郭全和的孙子,郭全和是我的祖父。”

记者:“郭全和就是到包头来创业的?”

郭孝英:“来创业的。我的祖父,这是我的二爷爷,这个叫大爷爷,他们都没有来过包头,这不是全字这是一辈,下面宗字的一辈,我父亲一辈,这郭宗修,就是我的父亲。这个郭宗汉是我大爷,这个是郭宗修,这是我父亲,这个郭宗德是我叔父,这两位老人都去世了。这个是我的姑母叫郭存娣。”

记者:“这个就到了你这了。”

郭孝英:“这是我两个妹妹,然后刚才跟你们说的叫郭永平,二儿子叫郭永安,三儿子叫郭永丹,小姑娘叫郭永梅。”

解说:乡情真的就像郭孝英身上的一块印记,随着岁月流转,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他的生命里。2006年,虽然与家乡的亲人已经失去联系多年,但是对故土的思恋还是让他在70岁那年做出了一个了却几辈人宿愿的决定。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民郭孝英

[同期]

我小的时候,我祖母就经常说祁县的事,我没有去过,我就想象不到祁县是什么样子。后来2006年,小孩们说既然大家都有这个愿望,咱们回一次吧,又怕找不见,谁也不认得谁。正好有一个纽带,就是延寿寺。我们到了祁县城里看了一下,然后就找这个延寿寺,结果延寿寺就在大运公路旁边,我们就沿着路走,我一看有一座古式建筑,我说可能这个地方就是,下来一看就是,那个激动!激动这个词用在这太简单了,我们就下车心都跳得咚咚的,我一进门,人家叫我买10块一张票,我就看那个人,我说我这个票可不能买。他说为啥你就不能买?我说这庙不是郭全和修的?他说是。郭全和是我的亲戚,他这会儿在包头,我说,我是郭全和的孙子,那个人说不用买票!赶紧进来!

解说:在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对面就是一座规模并不算大的寺庙,叫“延寿寺”,它是当年郭孝英的祖父在内蒙古做生意赚钱之后,回家乡筹资修缮的。

采访:山西省祁县郭永德、郭孝廉

[同期]

郭永德:“那时候的老人们也相当不容易,从祁县奔到包头,拉上骆驼走,一个多月才能去了那。根本不说现在打个电话,坐个车,挺方便的,当时社会不像现在先进。”

记者:“郭孝英说70多年没和你们联系?”

郭永德:“没有。”

记者:“是不是和这个有关系?”

郭永德:“有关系的厉害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亲人就回来和我们团聚了,又见了面了,经常打打电话。”

记者:“郭孝英说这个碑上还有郭全和的名字?”

郭孝廉:“有,这不是郭全和。”

记者:“在这,郭全和。”

郭孝廉:“还短的一个碑了,刚才我说了郭全和的字还这么大,‘郭全和先生集公好义碑’。很早很早以前就知道,就没有断,我父亲的那个照片就是在包头来,他们都在包头做事,这村里头的人去包头工作的很多,你们家有谁谁在什么单位工作,名字早知道,没有见过面。”

记者:“也没有联系上?”

郭孝廉:“没有见过面,经过这次旅游,延寿寺又装修起来,他们也知道了,拿的照相机回来照相,回来看看了。”

解说:如今,退休在家的郭孝英根据自己祖父走西口创业的历史,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走西口的那些人那些事》,希望能记录祖父走西口的经历,希望能把祖辈那一代走西口的悲欢离合告诉现在的人们。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民郭孝英

[同期]

从小耳闻目睹,我对山西人,好像是性格特点上,和此地人有不同的地方。他们是特别热衷于做买卖、做生意,这些人特别讲究诚信。诚信这个词是咱们现在说的,当时没有这个概念,就那个意思,还有他们特别勤俭,一分钱掰成两瓣花。还有他们很宽厚,能容人,对别人给的好处永远不忘,感恩。这些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我写这本书,把这些精神就反映进来了。有的同志看完书就跟我说,你写的这个书,是不是把山西人写得太好了?我说不是,山西人这些品质构成山西人性格当中最精彩的部分。如果把这些部分抛去就不是山西人了,随便一个人都是这样。

解说:在延寿寺的正殿外的山墙上,有郭孝英2006年去拜谒时,留下的一篇《祭祖铭》——“郭姓徙包,已逾百年,繁衍子息,半百有余,祁包两地,相距千里,郭姓族人,血脉相依,互为股肱,同心同德,昌盛永世”。这是身在内蒙古的郭孝英老人写给故乡郭氏宗亲的肺腑之言,更是身在口外的山西后人与三晋故土桑梓乡亲永世相依的不舍情缘。

(第十三集)晋腔蒙韵

晋剧,这一山西土生土长的剧目在塞外大草原流传发展了数百年,并且一直到现在都是内蒙的“大戏”。

数百年来,走西口的山西移民成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主要的外来人口。这样庞大的山西移民存在,使晋剧有了生存的土壤,再加上晋商的经济实力,使晋剧在内蒙的土地上得以生根发芽,直至盛极今天。

如今内蒙的晋剧有了新的突破,带着草原风情的装束和演员们偶尔带出的长调,透露着当代走西口创业的晋剧演员的自豪,可那晋腔蒙韵分明又在表达着多少代老艺人走西口的情怀……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票友田万英

[同期]

这份资料是唯一的。老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就没留下点资料,这是人家从太原拿过来的录音资料,咱们应该珍惜,回忆回忆老人的艺术。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票友任德华

[同期]

现在即听其声如见其人,回忆起历史的往事,确实是心里面有一种说不尽的酸楚。

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票友李福喜

[同期]

旁的剧团来了唱不了,他唱是满园,人挤得卖票都不够卖!

解说:“水上漂”是民国时期红极一时的晋剧名角,他本名王玉山,是山西省五台人,很早就在山西成名。像当年山西众多晋剧艺人一样,“水上漂”也曾长期在晋、冀、蒙地区跑台口演出,并最终落户内蒙古,如今虽然人已故去多年,但在内蒙古依然有大批喜爱晋剧和热爱他的戏迷。

同类推荐
  •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古老而又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这里,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这里,更是自古中原进入西城的门户……
  •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茶酒文化是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其中的载体,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茶酒的历史,文化,名茶名酒等各方面做了系统的介绍,方便读者学习与参考。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后宫政治(下)

    后宫政治(下)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巾军起义》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讲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和方国珍发动红巾起义的全过程,以及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热门推荐
  • 逆天明星

    逆天明星

    欧阳汐是21世纪的高名气明星,却因为一次意外而穿越到异世大陆。欧阳汐在那会发生什么故事?
  • 中国好民工

    中国好民工

    蹴鞠—现代足球的原型,它是个传说?它为何衰落?大陆民工李小兵,机缘巧合变身台湾流氓李梅,有幸一睹来至遥远古中国的神秘专著《足艺辑略》,从此半推半就地走上世界球王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和他的各种朋友慢慢尝试着解答一个看似容易话题—什么是足球!
  • 腹黑主萌妻挡道

    腹黑主萌妻挡道

    她是天使,被家里人宠爱的公主。他是十大财阁的领头人,少年时以捉弄她为生活目标;他是贵族的公子哥儿,是她的青梅竹马;他是腹黑主,霸道无礼……他们在这高中时代会发生怎样的是呢,又是谁得到了她呢?
  • 无界佛尊

    无界佛尊

    一本神异的金色大书,带出了远古之谜。一个末流家族的少主,由此崛起。佛修,武修,谁能踏上终极巅峰?又抑或......远古的神话,诸天神佛的天地究竟隐藏着何种隐秘?传说中的地狱,传说中的六道,传说中的修罗,传说中的神兽坐骑,一一纷呈其中。牧烽的无界之旅由此开始......
  • 重生之流星蝴蝶剑

    重生之流星蝴蝶剑

    书已删除。正在策划重写此题材
  • 自作多情之你不爱我

    自作多情之你不爱我

    ‘同学,你叫什么名字?’‘娇果聊’。。。几天后。。‘嗨,果聊,还记得我吗?’‘嗯’。。。几个月后。。。‘我喜欢你’。。。。敬请期待
  • 七曜圣帝

    七曜圣帝

    豪门子弟楚子夜车祸致死,没有出现穿越情节,反而却是获得神秘系统,换体重生。
  • 至浪漫的事

    至浪漫的事

    什么是爱情?爱情是两情相悦。莫晓彤觉得爱情遥远而陌生,可她却喜欢一个人长达二十余年。她嫉妒、渴望、不择手段,换来的是无尽的羞辱。恩格斯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颜署阳和莫晓彤深知这段不道德婚姻对彼此的意义,尽管索然无味也要牢牢捆绑。他们都非善男信女,所以喜结连理。他们制与反制,乐此不疲。
  • 他与她胜者为王败者为后

    他与她胜者为王败者为后

    一朝穿越,前世她万人之上,今生她只想平平静静的生活.无奈,他出现,她被他抱在怀里.还定下了一个赌约:“胜者为王,败者为后.”她想逃,但他却紧紧抓住.她和他如此般配,她心中的冰早已融化她说:“我只想要一个平平淡的日子,你给不了我.”可惜,她的心出卖了她.她的萌宠早己征服天下,她的丹药早己富可敌国,她的一切却由他主宰.
  • 读厚黑悟人生

    读厚黑悟人生

    或许你没读过李宗吾的《厚黑学》,但只要你爱好文学,就不可能没听说过这本书。那么,到底什么是“厚黑”,什么叫“厚黑学”呢?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将可以把这些疑问全部解开,而且还让你在看本书之余,学到一些在官场、商场、为人处世上的运用技巧,还让你看到商场上的一些“黑暗”。